-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哲學探索(第1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74088
- 條形碼:9787520374088 ; 978-7-5203-7408-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哲學探索(第1輯)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由四川師范大學文化教育高等研究院和哲學研究所主辦的連續性哲學論集。計劃每輯30萬字(16開300頁左右),每年出版兩到三輯。出版宗旨:1.焦聚性追蹤當代哲學發展的方向、態勢、進程。2.報道當代進程中涌現出來的哲學思想、成果、方法。3.對后世界風險社會中的重大哲學問題展開討論、爭鳴。領域定位:1.“環境、新技術、災疫”的哲學問題。2.哲學自身問題的當代呈現和重新審查。3.傳統哲學(中西馬)智慧的當代性回應。論集常設欄目13個,每集可選擇其中4-5個欄目予以很好組合推出。
哲學探索(第1輯) 目錄
走向倫理精神(上)
學術專訪
從傳統到后現代:新時代倫理學發展的基礎與未來——李建華教授訪談錄
原創空問
美生真善:儒家道德發生的時空美學原理——中國傳統實踐哲學的當代復興探析之
巴迪歐《主體理論》中的主體理論
現代恐懼世界觀的局限及超越
當代哲學的邏輯起點及形成進程
環境與疫災
環境風險傳播中自媒體的倫理責任
“尊重生命”在中西方疫情防控中的不同境遇及倫理效應
災疫敘事的道德選擇和倫理評價
宗教哲學視域下的新冠疫情反思
新技術與哲學
人類世危機
算法問責制與公共理性
算法專制的威脅:現實、抵抗與順應
馬克思主義前沿
生存論視域下馬克思自然觀探析
主客體世界關系的演變邏輯及其馬克思的變革
工人的利益與無產階級的道德:馬克思主義“反道德教條主義”中的矛盾張力
馬克思主義環境治理學:作為一個學科概念的內涵解析
傳統新見
法家如何看待道德——基于《韓非子》文本的考察
孟子對人性惡端的認識及其哲學意義
孔子“君臣”思想的政治學考察
《哲學探索》編委會成員簡介
《哲學探索》征稿啟事
哲學探索(第1輯) 節選
《哲學探索(第1輯)》: 李:好的,首先謝謝你們的約訪。據我所知,“再寫中國倫理學”是華東師范大學的朱貽庭教授提出來的,他在《中國傳統道德哲學6辨》一書中,通過辨析“倫理”與“道德”的區別與聯系,重新思考中國傳統倫理學問題,認為這就是“再寫中國倫理學”的“理論范式”。可見,朱貽庭教授所講的“再寫中國倫理學”是指再寫中國傳統倫理學,是研究中國傳統倫理學的思路創新。后來,許多學者把這個提法進一步擴展,引申出重寫當代中國倫理學的思考,我是從后面這層意義上來理解的。 為什么要重寫當代中國倫理學,這里要正確理解“重寫”二字,“重寫”不是推倒重來,不是另起爐灶,而是在原有倫理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適應時代的需要和理論創新的需要,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當代中國倫理學,提出新的命題、理論和方法。 重寫中國倫理學,首先,是基于原有倫理學理論已經表現出時代的滯后性這一客觀事實。中國現有的倫理學基本上是用歷史唯物主義原理解釋道德現象的一種理論體系,它為中國的倫理學建設和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但不可回避的是,這種理論體系已經明顯地滯后于世界倫理理論的前沿和現實的中國道德生活,其主要原因是傳統倫理未實現現代轉型以及以蘇聯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為基礎的倫理學體系與中國話語之間存在間隙。中國傳統倫理文化長期處于獨自發展的狀態,缺乏與其他倫理文化的交流,表現出鮮明的同質化特征。雖然中國傳統倫理思想流派眾多,但基本屬于“同質異構性的內部文化”。傳統倫理學難以適應開放新的現代倫理結構,也很難對當下出現的倫理訴求作出回應。 其次,是現行的倫理學沒有體現中國特色。中國主流倫理學帶有明顯的蘇式風格,具有舶來特點。這就造成中國倫理學的言說方式和建設路徑沒有完全融人中華民族的特殊語境。原有倫理學缺失中國特色的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倫理理論缺乏民族維度、倫理范式缺乏中國特質、倫理立場缺乏中國態度。回溯已有的倫理理論,每一流派都呈現出鮮明的道德態度,比如自由主義將個人自由置于倫理話語的中心位置、社群主義關照共同體的利益等。中國以集體主義作為基本的倫理原則,但尚未形成獨特的學術流派。 *后,是因為現行倫理學難以形成世界對話權。在信息高度發達的今天,文化在全球各個角落交流匯集,不同文化的對話已成常態。在全球化趨勢中,如何通過對話伸張本國、本民族的道德訴求,增進其他國家、民族對自己的道德理解和道德認同,是擺在倫理學人面前的時代挑戰。國際對話不是簡單意義上的語言交流,而是賦予自己權利的方式。倫理學的國際對話除了向世界傳遞我們的價值觀念、道德內涵,更要以我們的道德理論影響甚至引導其他文化群體對于道德的理解和價值判斷。這就要求我們不但要形成自己的道德話語,更要在道德的言說中形成比較優勢,成為道德價值的引領者。原有倫理學過多沉浸在其他文明的道德話語之中,從理論內容到表達方式都根據他人(主要是蘇聯和西方)的規范與標準。以并不屬于我們或者我們不擅長的方式參與交往,讓我們難以完成對于既有理論的超越而處于被動地位。 如何來重寫中國倫理學,或者說當代中國倫理學應該是怎樣的基本構架,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我個人認為,可能要重新界定倫理學的研究對象,改變目前倫理學研究對象的“窄化”狀態。我們一直認為,道德是倫理學的研究對象,但倫理學的研究對象不能止于道德現象,倫理學與道德學要有相對分離。因為在傳統社會中,倫理與道德是可以互釋互通的,但在現代社會中,倫理與道德出現了直接對稱甚至斷裂的情況,即“道德不倫理”和“倫理不道德”現象。如果我們認同人倫關系及其調節是倫理學的研究對象,而道德僅僅是人倫關系中的一種,那么倫理學的研究領域就要寬廣得多,黑格爾在《法哲學原理》中區分倫理與道德時,其實已經給我們諸多啟示。 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在《當代中國倫理學》一書中,就沒有按照傳統倫理學的寫法,把道德作為研究對象,而是將倫理現象作為研究對象。主要分為倫理學思想資源、倫理原則、倫理理念、倫理范疇、倫理建設五大板塊,另外從新時代對倫理學的挑戰,*后落實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的創建,首尾呼應,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理論體系。 這樣一個理論構架,與傳統倫理確實存在許多不同,這既是我們得意的地方,也是我們不安的地方。所謂得意,就是終于在比較短的時間內,整出了一個本子,或者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的初步探索。所謂不安,就是完全不同于以往倫理學的寫法,是否成立,是否站得住腳,還要等待同行的評議。 ……
哲學探索(第1輯) 作者簡介
唐代興(1956.9-),四川師范大學二級教授、特聘教授,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研究領域:當代哲學(包括本體論、哲學方法、美學、倫理學、政治哲學)學術主題:當代人類何以才能理存在發展?即人善待人何以可能?人善待環境何以可能?人善待歷史和文明何以可能?學術志業:創建本土化的當代哲學,即生態理性哲學及思想體系。初步成果:在三聯書店、人民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等出版生態理性專著28部,代表作有《語義場:生存的本體論詮釋》、《生態理性哲學導論》、《生態化綜合:一種新的世界觀》、《倫理學原理》、八卷《生境倫理學》和三卷《國家環境治理研究》。在《哲學研究》、《北京大學學報》、《中國人民大學學報》、《道德與文明》、《倫理學研究》、《自然辯證法研究》等刊物發表論文234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3項,主持四川省科基金4項。先后獲四川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獨立二等獎6項。
- >
二體千字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