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中國公民精神培育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73340
- 條形碼:9787520373340 ; 978-7-5203-7334-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公民精神培育研究 內容簡介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公民精神獲得了初步發展。在個體演進以及國家與個體的相互影響過程中,中國公民身份的形塑取得了一定成效,公民精神也隨之初步出現,但是公民尚處于追求個體權利和個人利益階段,甚至出現了所謂的“無公德公民”。種種現實表明,中國目前要有效抵御個體化帶來的消極影響,就要首先從內容上建構中國公民精神。中國公民精神的內容建構,需要觀照中國的很好傳統文化、意識形態性質、社會發展階段、后工業社會影響等因素。當代中國公民精神的內涵應該主要包括四種精神,即價值理性精神、集體主義精神、公共參與精神和平等合作精神。宏觀層面的國家推動,中觀層面的學校理念轉變及其公共生活開展,微觀層面的生活政治潤養,是當代中國公民精神的三個重要路徑。
中國公民精神培育研究 目錄
**節 選題緣由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義
第二節 研究現狀與趨勢
一 國外與國內公民精神研究現狀述評
二 國外與國內公民精神研究發展趨勢述評
第三節 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四節 核心概念闡釋
一 個體化
二 公民精神
第二章 中國社會個體化癥候分析及公民精神培育的提出
**節 個體化的呈現:生產個體化和生活個體化
一 從“單位社會”到“個體社會”的生產個體化
二 家庭、消費和空間里的生活個體化
第二節 比較視野中的中國個體化
一 中外個體化的相似之處
二 中國個體化現象的獨特性
第三節 中國個體化現象的影響
一 個體凸顯有助于國家與社會關系的合理化
二 對社會個體化現象負面影響的批判性分析
第四節 應對中國個體化癥候的公民精神路向
一 國外研究者回應個體化后果的啟示
二 公民精神之于個人幸福和共同體建設的價值
三 公民精神培育:個體化時代國家的普遍選擇
第三章 公民精神的緣起及其理論嬗變
**節 公民精神的緣起
一 崇尚美德的傳統共和主義公民精神
二 彰顯個人的古典自由主義公民精神
第二節 不同社會思潮中的公民精神嬗變
一 自我修正的新自由主義公民精神
二 重釋自由的新共和主義公民精神
三 超越個人的社群主義公民精神
第三節 多元文化主義中的公民精神厘析
一 指向文化領域的公民精神
二 多元文化主義公民精神的理論主張
第四章 中國社會發展中的個體考察及公民精神探析
**節 清末塑造“新民”的主張
一 中國能否產生類似西方的公民
……
第五章 新時代中國公民精神內容建構的理論觀照和本土設想
第六章 新時代中國公民精神培育的國情考量
第七章 新時代公民精神培育的主體厘定、環境分析和
基本路徑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中國公民精神培育研究 節選
《中國公民精神培育研究》: 對于個體在私人經濟領域過度追逐私利所導致的社會危機問題,不是當代中國現在才出現的問題,國外在近現代以來的市民社會發展中,也遭遇了同樣的困惑,并且研究者還給出了自己的思考和解決方案。弗格森生活在西方近代的市民社會時期,他認為當時社會不再崇尚美德,社會公正似乎遭到了懷疑,社會的道德基礎發生動搖。他還主張個人有欲望不是不能理解的,正因為有欲望才使人有了前進的動力,但是如果人要是縱欲無度,則可能遠離幸福而走向墮落。他肯定商業發展對個人和國家的積極意義,但是個體在醉心于謀利的時候,犧牲個人的其他方面的追求,“對利益的渴望壓制了對完美的熱愛,私利使人想象力冷卻了,使心靈變得冷酷無情”①。消除這些社會病癥,弗格森抱著樂觀的心態。他希望能夠借助傳統社會的道德,以形成解決近代社會種種問題的良藥。其認為社會的諸多亂象,源于個人欲望的驅動,如果消除社會的病癥,需要重新定義人與社會的關系。人是社會的天然成員,當個體利益與社會利益發生沖突時,則要犧牲個人保全社會。雖然個人能否或者在何種程度上犧牲個人利益,以成全社會利益,這可能是弗格森一廂情愿的想法,但是他的設想至少為人們思考今天的個體發展所產生的社會負面影響.提供了一個有益的啟示。 涂爾干則從職業分途所致的社會聯結弱化的視角,探究有機社會的構建問題。涂爾干把社會團結分為兩種類型,即機械團結和有機團結。機械團結是前工業社會的社會團結形式,以個體的相似性和集體意識為基礎,是一種社會相似性構成的總體。而有機團結是指在社會勞動分工的條件下,通過分工的功能性依賴所形成的社會有機整體。從機械團結走向有機團結,標志著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工業革命帶來的機器化生產,對社會分工提出了要求。社會分工一方面使社會職能專業化特點更鮮明,個人獲得的自由空間更多,傳統社會的集體意識控制卻減弱;另一方面在專業化背景下的社會聯系紐帶尚未建立,傳統社會的集體意識又在消解,社會缺乏道德規范的約束,社會失范問題由此而生。集體意識衰落,社會分工造成個體分離,利己主義得到發展,而部分個體往往不能滿足已經獲得的成就,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暫時感官的快樂,還要追求更高的目標,他們因此成為為自己欲望而活的奴隸,有的甚至為自己的失敗而自殺。涂爾干認為,鑒于社會危機是因道德規范缺失而產生,所以在職業分殊的現代社會重建秩序要從道德維度著手。①他選擇了從國家和職業團體兩個方面作為道德建設的路徑。一方面國家要把個人從家庭、行會、公社等次級群體中解放出來,就要滲透到次級群體當中,用國家主義的普遍利益代替群體的特殊利益;另一方面國家對解放出來的個體負有教育使命,要讓個體不能只是一個利己主義者,還要關注社會總體目標,在他人或者群體之間建立互惠和合作關系。從職業團體這方面來說,一方面可以通過社會分工對社會成員進行功能性整合,彌補國家在這方面整合能力的不足,從而使職業群體成為國家與個人之間的紐帶,發揮職業群體向國家傳遞個人意見,以及組織社會經濟活動的作用;另一方面通過制定職業規范,確定雇主與工人以及雇主之間的權責關系,同時遏制利己主義的膨脹發展,提升個體的職業道德水平和社會整合能力。涂爾干希望通過國家和職業社群加強社會道德建設,以此消除社會發展危機問題。 ……
中國公民精神培育研究 作者簡介
楊四海,1969年6月生,江蘇盱眙人。南京理工大學法學博士,研究員,淮陰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兼職教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與研究。參編教材兩部,發表學術論文近三十篇,其中部分論文被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主持并完成省部級及廳級課題共三項;曾參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以及江蘇省服務型政府建設基地、省級高校校外文科基地等項目的研究工作。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山海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姑媽的寶刀
- >
推拿
- >
莉莉和章魚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