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李光地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1578902
- 條形碼:9787561578902 ; 978-7-5615-7890-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李光地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為2018年泉州師院舉辦的李光地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結集, 該書內容包括: 李光地研究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綜述 ; 李光地與閩南理學 ; 全球視野下的李光地研究 ; 李光地與臺灣等。
李光地研究 目錄
李光地與閩南理學
全球視野下的李光地研究
李光地與臺灣
一代完人尊道貴德
——淺談李光地崇尚道家思想
李光地與清初書院教育
李清馥《閩中理學淵源考》學術價值舉隅
息養生民以固國本
——略說李光地的施政思想
道學淵源與孔子家法
——論李光地對宋六子之評價
試比較李光地和吳英在國家統一及地方治理方面的貢獻
李光地謀略探析
論李光地的六藝、格物之學
李光地的《正蒙注》及其哲學思想
李光地對《詩集傳》的批評
李光地理學思想淵源探析
李光地心學思想探源
回到現場:臺閣重臣李光地詩的換位思考
歷史與地方:新時期以來李光地思想研究及其現代性意義
李光地主要文獻史料綜述
試析李光地的人才觀
民以食為天:李光地晚年試種紅稻的歷史意義
附錄
泉州師范學院舉辦李光地研究學術研討會
榕村瑣記
后記
李光地研究 節選
《李光地研究》:道家之學,起源于黃帝,集成于老聃。老聃(約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陽,謚號聃,又稱李耳,春秋末期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和世界文化巨人。他的傳世之作《道德經》,其精華之處,閃爍著樸素的辯證法。老子在《道德經》第三十七章,首次提出“道”的核心思想:“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這“無為”之說,并非主張什么事情都不要干,而是強調“道”的法則,在人類社會中的運用,既是不妄為、不強為,又是無不為,概括了當時“無為而治”與“依道治國”的方略。李光地信奉此“道”,身體力行,在輔助康熙皇帝平定三藩之亂、收復臺灣、統一中國,整頓吏治、舉賢懲貪,疏治三河(漳河、子牙河、永定河),廢除圈地,直面儲君風波、吸納西學等棘手難題方面,胸無芥蒂,言行舉止充分體現了正確審時度勢,既不妄為、不強為,又無所不為,為創建康熙盛世,竭盡了股肱之力。例如康熙十二年癸丑(1673年)夏五月,李光地請假回安溪湖頭探親,“道聞尚可喜請撤藩覲京,吳三桂、耿精忠繼之。廷議悉如其請”。他就預料:“這三藩旦夕可能叛變。”等他到了家鄉,果然耿精忠反形漸露。浙閩總督范承謨是一位忠義之人。李光地趕緊寫了密信給范總督,建議他以閱操閩安為名,整師出城,疾走洪塘,溯流而上,直趨延平,控其上游,防范耿亂。耿精忠“既蓄異志,思收羅才杰之士”。聽說李光地回籍,“再四以王諭”召見李光地。李光地“雖知變在旦夕,然跡未彰灼。辭不獲已,乃赴省一見,輒告歸。”耿精忠不準李光地辭行。李光地假以父病危,“書泣請于耿逆,始幸見許”,逃離福州。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月,“三逆果皆叛”。面對耿精忠叛亂和鄭經(錦)燒殺,李光地“奉兩親遁匿荒谷,合門野服深匿”。鄭經派與李光地熟識的楊芳,“前后三至”安溪游說李光地一起反清復明。李光地洞察到他們包藏著分疆裂土、禍國殃民的狼子野心,“以死拒之”。康熙十四年(1675年)夏,李光地分析福建局勢,為了秘密送出平亂的《蠟丸疏》,并“請大師入閩,禁屠戮,以慰殘黎”,“惟謀于叔父白軒”。白軒問李光地:“必欲上密本何意?一泄大禍立至。”李光地向六叔解釋此舉雖冒死而行,卻可望避免閩地長期戰亂、生靈涂炭及覆宗之禍。白軒乃行,護送割腿藏《蠟丸疏》的家仆夏澤出汀州關,從江西輾轉抵京。康親王奉旨依計平亂。許多史實無不盡顯李光地為了社會穩定、百姓安寧,善于“無為而無不為”,主動應變,不與耿亂同流合污,其用心何其良苦!又如康熙十九年(1680年),李光地服孝期滿,赴京上任,抓住臺灣鄭氏政權內亂之機,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初向康熙皇帝奏明:“鄭錦(經)已死,子克塽幼,部下爭權,宜急取之。”并以自身和闔族生命,力薦、擔保施瑯率師征臺,獨言可平。這除了再次體現他敢于為國一統之擔當以外,還彰顯他多謀善斷。此大智大勇,穩操勝券,或許源于相生相克的道家思想。這從李光地為威略將軍、福建水師提督吳英撰寫的墓志銘中可得佐證。他在此墓志銘中評論應對清初閩亂計策時寫道:“吾聞攻毒之餌,恒出于瘴癘之區;亂之興也,其受亂之地必有人焉。足以還自救也。”對此,吳幼雄教授的專題論述精辟翔實,令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淺。當年,康熙皇帝對讓誰率師平臺心存疑慮,李光地就上奏說:“計量起來,還是施瑯。他全家被海上殺,是世仇,其心可保也。又熟悉海上情形,亦無有過之者;又其人還有些謀略,不是一勇之夫;又海上所畏惟此一人,用之則氣先奪矣。”為施瑯*終獲得專征權、一舉平臺創造了先機。自古知兵非好戰。李光地既敢為又不妄為,在平臺以后,李光地應邀為施瑯撰寫的《靖海紀事》作序時,特別沉重地寫下了一筆:“耀兵之非得已!”不忘宣傳“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的道家理念①。這無異于語重心長地提醒后人:千萬要盡力避免像當年上萬尸體血染海峽的歷史悲劇重演!李光地在《榕村文集卷一·治》中評古論今時,也宣揚這個道家理念,贊同“以兵為兇事,故畜(古同蓄)而不輕于用,用而不究其武”的大智慧。……
李光地研究 作者簡介
林華東,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福建省教學名師,全國語言文字先進工作者,全國地方高校學報優秀主編,全國優秀社科普及專家,泉州師院原副院長;在現代漢語、閩南方言、閩南思想文化、高等教育管理等學科領域有較深入的研究;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語文》《語言文字應用》《當代修辭學》《中國語研究》(日本)等學術刊物發表論文100多篇,出版和主編《泉州方言研究》《閩南文化:閩南族群的精神家園》《泉州歌謠》《歷史、現實與未來:閩南文化的傳承創新研究》《中國修辭》等著作22部;先后10次獲得福建省和泉州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二、三等獎。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二體千字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