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自然美的哲學基礎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60319
- 條形碼:9787520360319 ; 978-7-5203-6031-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自然美的哲學基礎 本書特色
藝術只有通過對幻象的解構才能找到它的陸地,只有返歸物性的真實才能使其虛幻性得到克服。在當代藝術實踐中,我們日益看到自然本身正成為藝術,如地景藝術;看到物本身(而不是由物烘托的幻象)正日益成為藝術的主體,如裝置藝術、行為藝術。同時,在當代日常生活審美化的浪潮中,生活世界已兼具了功利與審美的雙重特性,藝術與非藝術的界限日益模糊。據此,《自然美的哲學基礎/京師哲學叢書》從物象出發對美的闡釋,其理論的疆域不但在自然美,而且必然向藝術及社會生活的其他領域延伸。
自然美的哲學基礎 內容簡介
本書是我國當代研究自然美問題的力作,試圖通過重新討論自然美概念,為當代的生態美學、環境美學、景觀美學研究建立統一的理論基礎。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作者對中西自然美觀念進行了批判性考察,主張以人的身體主體取代傳統的心性主體,以關于自然的物性研究取代審美表象研究,從而將人與自然的關系優選限度地還原為身體與自然的交互關系。這項工作有助于彌合傳統美學的心物對立,重新定義了自然美,為自然美研究確立了新的哲學基礎。由此形成的自然美理論被作者稱為新自然美學。
自然美的哲學基礎 目錄
**編 自然美的主體基礎
**章 希庇阿斯與常識
第二章 理性與實在
第三章 靈魂與肉體
第四章 內在性的深淵
第五章 審美體驗與“以體去驗”
第二編 自然美的物性根基
第六章 原天地之美
第七章 物之死寂與物之生命
第八章 物象三變
第九章 自然美的現象本源
第三編 自然美理論的重建
第十章 審美者的自然本性
第十一章 自然審美的展開
第十二章 自然的復活
第十三章 生態美學的理論進展
第十四章 自然美的再定義
第十五章 生態美學的理論危機與再造
第四編 中國古典美學中的物論與美論
第十六章 美的形而上學
第十七章 農耕經驗與自然經驗
第十八章 儒道禪對自然經驗的重構
第十九章 基于物論的美論
第二十章 身體及其映像
余論 生態美學的理論危機與再造路徑
再版后記
自然美的哲學基礎 節選
《自然美的哲學基礎/京師哲學叢書》: 當然,從原初意義上看,靈魂一詞的含義并不像它在后世西方哲學和美學中表述的那么超驗,而是被賦予了更寬泛的內涵。比如,按照亞里士多德的靈魂階梯論,植物有生命層面的生魂,動物有感知層面的覺魂,人則在兼有生魂和覺魂的同時,更進一步具有思維層面的靈魂。也就是說,人是生命、感知、思維的統一體。 后世西方美學對靈魂概念的運用取的是古希臘人的第三層意義。這種“靈魂”不但是人類與獸類相區別的標志,而且能引導人向神界飛升。相反,生魂和覺魂則是被蔑視和舍棄的對象,因為人的感官只能對事物做出皮相的認識,生命則必然會隨人的死亡而消失。從這種情況看,覺魂與生魂顯然無法對后世理性主義者追求認識事物本質、追求生而不朽的渴望提供支持。但是,現代以來,西方美學拒斥形而上學的發展趨勢證明,這些被人蔑視和舍棄的東西卻道出了人生在世的現實命運,因為不管人如何自圣自神,也無法改變他必然走向死亡的實質。由此看來,古希臘人關于靈魂的理解,從其**種和第二種涵義來講,對人內在本質的理解應該算是科學的、穩妥的。這種靈魂是人關于個體生命的經驗性體認,它立足于人肉身的不可證偽性,不像理性靈魂那樣虛無飄渺,不可捉摸。 任何一種文化,都是在向其文化原點的不斷回歸中求得發展,“以復古為革新”這種中國文化的發展觀,對西方人同樣有效。就靈魂一詞的意義流變而言,我們更愿意相信,近代以來西方美學的一系列革命性變革,尤其是關于美感體系的一系列調整,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對古希臘以來靈魂觀念的徹底拋棄,而是在擱置柏拉圖式的關于人的形而上提升的前提下,將感性化的覺魂和生魂重新撿拾了起來。由此可以看到,關于人自身的審美屬性和審美能力,除了英國經驗主義在17世紀就進行了卓越的強調外,法國從18世紀啟蒙運動開始,也在伏爾泰式的對傳統靈魂至上論質疑的同時,將反理性、重尋人感性生命的價值,作為新美學的起點和追求人性解放的象征。狄德羅在《拉摩的侄兒》中曾直白地宣稱:“我喜歡美麗的肉!”這明顯和西方人將與靈魂親近作為*高審美享受的美學傳統形成了鮮明對比。也就是說,在靈與肉非此即彼的單向選擇中,狄德羅捍衛了肉體,否定了靈魂。與此相應,關于感性和理性,狄德羅講:“一個民族愈是文明,愈是彬彬有禮,他們的風尚就愈少詩意……自然在什么時候為藝術提供范本呢?只是在這些時候:當孩子們在臨死的父親的榻側撕發哀號;當母親敞開胸懷,用喂養過他的乳頭向孩子哀告……當別的一些淫婦毫不害臊地剝光了衣服,看到隨便哪個男人走來,就伸開兩臂把他抱住,滿足淫欲等等。”①在這里,狄德羅對藝術的理解明顯摒棄了古典主義時代理性至上的原則,將感性的張揚、情感的宣泄看作審美創造的偉大力量。 和狄德羅同時,法國的另一位啟蒙主義者盧梭則走的更遠。他認為,原始社會的自然狀態是人類社會*美好的狀態。這里的“自然狀態”主要指人沒有受各種習俗、禮儀玷污的真純的天性,以及沒有受到理性鉗制的人的情感或其他心理機能。他在《愛彌爾》的開篇就講:“出自造物主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變壞了。”②盧梭所講的人來自造物主的東西,就是指人與生俱來的肉體和向外部世界開放的感官,以及由此生發的情感;而將對象世界和人自身一并變壞的東西,則是指人對外虛置的世界本體、對內虛置的靈魂,以及為這兩種虛置尋找對人和世界建立控制權的理性。 如果說讓感性的肉體從理性靈魂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構成了西方近代文化的走向,那么,為這種走向提供表述話語的*恰切學科還是美學。1750年,德國啟蒙運動的先驅之一鮑姆加通寫出了他的《美學》**卷,這不但標志著美學**次在西方被作為一門學科提了出來,而且標志著感性、肉體開始進入學術的主流話語。按照鮑姆加通給美學的定位,他認為美學是一門感性學或感覺學,美學的對象就是感性認識的完善。同時,他也**次將人類對真和美追求的差異進行了區分,認為指導人們怎樣以正確的方式去思維(求真)是邏輯學的任務,而美學的任務則是怎樣指導人如何用美的方式來思維。這種區分明顯包含著一種企圖,即打破理性主義對人的全面壟斷,借美學為人的感性欲求辟出一片存在的空間。 ……
自然美的哲學基礎 作者簡介
劉成紀,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價值與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美學研究所所長,北京師范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中國美學和藝術史研究。兼任中華美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美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北京市美學學會副會長。出版專著16部,在《中國社會科學》等發表論文近兩百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等十余項。成果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二、三等獎,獲北京市社科優秀成果一、二等獎。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推拿
- >
隨園食單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山海經
- >
莉莉和章魚
- >
朝聞道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