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187395
- 條形碼:9787516187395 ; 978-7-5161-8739-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由我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習五一主編,收錄了2013年度全國范圍內公開發表的馬克思主義無神論研究方面學術水平較高和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有比較重要的出版價值。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研究 目錄
為什么不問蒼生問鬼神?
——談保持共產黨人世界觀的純潔性
倡導“保護、管理、引導、服務”的宗教工作理念
當代中國對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正確理解與科學發展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宗教觀的發展歷程
馬克思哲學的現實性和徹底性轉向
——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新探
從政治批判到經濟批判
——馬克思早期宗教批判思想內在邏輯研究
馬克思批判理論的“從后思索”與“宏大敘事”
論馬克思宗教異化批判的社會哲學視域
青年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的政治哲學意蘊
簡析馬克思論宗教的歷史作用
推進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發展
中國共產黨的宗教文化觀
作為一種文化形態與一種意識形態的宗教
——對我國宗教本質屬性爭論的一個反思
論宗教文化“性”命題的元理論意蘊
——基于中國共產黨認識宗教與文化關系的思想史考察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研究
中國特色宗教與社會關系和諧論
宗教存在長期性的兩重含義
從世界三大宗教看宗教的生理根源
國外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及研究動態
馬克思主義與彌賽亞主義
——兼論卡爾·洛維特將共產主義解釋為宗教目的論的無效性
馬克思、恩格斯與宗教
理論的繼承與路徑的探索
——俄羅斯白銀時代宗教哲學家視域中的馬克思主義觀研究
蘇聯時期傳統宗教文化和馬克思主義關系研究
編后綴語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研究 節選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研究(第3輯 2013)》: (一)認為宗教會永遠存在的觀點不是馬克思主義的宗教觀 “宗教存在的長期性”對于觀察、認識宗教乃是“*根本的”。不過,宗教的“長期性”并不意味著宗教會永遠存在,宗教的這種“長期性”不代表其具有“永恒性”,這是一個基本常識性的問題。根據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宗教作為人類歷史中的產物,有其誕生、發展、演變、消亡的過程,盡管這一過程是漫長的、復雜的,而且不能人為地進行干涉、主觀地加以縮短,卻畢竟會在歷史的長河中*終完成。宗教的消亡是必然的,這跟人類的發展、地球的存在有著相同的意義。事物有生有滅,這種生生滅滅是宇宙發展的規律,人及其宗教當然也不例外。只是在人類社會中,人從宗教中的真正解脫仍是很遙遠的事情,其所需要的“物質生存條件”的形成會經歷“長期的、痛苦的歷史發展”。但人類畢竟逃不脫生生滅滅的自然規律,有其生存時空的局限,只是在宇宙長河的發展過程中的一種相對現象,而與人類生存密不可分的宗教當然也受這種存在及規律的約束,并不可能出現例外。因此,宗教不會永遠存在,沒有“永恒的”宗教。如果順著宗教神學“上帝永恒”的思想考慮認為宗教也“永恒”就走人了歧途。就是在人類已經走過的歷程中,我們已經觀察到古今宗教的興起與消亡、蛻化與嬗變,也不能斷言宗教無始無終。如果因為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提到了“宗教存在的長期性”而認為其理論中包括了宗教會永遠存在的思想,覺得宗教乃一種永恒現象,則是附加在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名下的錯誤觀點,必須加以澄清。 (二)過分夸大宗教的積極作用不是馬克思主義的宗教觀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階級社會中宗教的社會作用所具有的兩重性有過非常冷靜的分析和客觀的評價,而且基本上認為在壓迫剝削制度下宗教的消極作用要明顯大于其積極作用。在社會主義社會中,為了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中國共產黨立足于“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對宗教也有了比較積極的評價,注意引導宗教發揮其積極作用、防范其消極作用,使黨的宗教工作方針政策得到很好的落實和執行。因此,一般而言,當今社會輿論比較強調和突出宗教的積極作用。但在這種情況下,也出現了過分夸大宗教的積極作用、不提或回避宗教的消極作用的傾向,視談論宗教可能的消極作用為禁忌,從而在處理宗教問題上有著認識上的模糊,不敢抓、不敢管,結果導致對一些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缺乏警惕和預防,在事件發生后處理得不夠果斷、及時,造成不良影響。用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來看,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對其認識不能片面化、單一化、絕對化。在目前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中,宗教不可能是一種孤立、單純的社會存在或思想認知,潔身自好地守在其信仰的“真空”“凈土”之中,而肯定會受到社會政治、文化等各種復雜因素的影響。尤其是當前多元思想、多元文化的流行勢必會影響到相關宗教的社會政治文化定位及表態。受各種因素影響及各種勢力吸引而導致的宗教分化或離心傾向也是有目共睹的。我們在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時理應保持清醒的頭腦,有著敏銳的洞見和準確的判斷。在求同的意向下也必須意識到會有顯異的企圖,有以強調不同及分殊來走另外的道路的選擇。宗教也會被利用來破壞我們的和諧、分化我們的統一,嬗變為社會不安或不穩定因素。對于宗教在政治上的復雜卷入和多元選擇,我們千萬不能過于幼稚和麻木。我們必須注意并警惕宗教社會功能的“雙刃劍”特點,對之有利、有益地運用,但留意不要傷了自己。宗教若卷入政治且對我們當今社會的主流政治持對立、抗衡的態度,則勢必產生消極作用、形成負面影響。*近一些局部地區出現的社會動亂,以及其中有信教人員甚至宗教教職人員的卷入或指使,就已充分說明了這一點。雖然其中宗教與政治有別,但正因為是利用宗教之名或打著宗教的旗幟來從事政治對抗活動,故而使宗教在其中起了消極作用,損害了宗教的形象。所以,我們一方面要引導宗教以其積極作用來抵消、消解其消極作用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也應對宗教可能會出現的消極作用高度警惕,嚴密防范,不可掉以輕心。 ……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研究 作者簡介
卓新平,男,土家族,1955年3月出生,湖南慈利人,1981年5月入黨,1974年8月參加工作,研究生學歷,哲學博士學位。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研究員。被評為有突出貢獻的留學回國人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入選歐洲科學藝術研究院院士,中宣部首批”四個一批”人才。曾兼任中國統一戰線理論研究會副秘書長,常務理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屬國際哲學與人文科學研究理事會副主席。現兼任國家社科基金宗教學評審組組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宗教學會會長,全國人大常委,民族委員會委員,資格審查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辦哲學組成員。
- >
二體千字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唐代進士錄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史學評論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