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山西文物日歷2025年壁畫(特裝版)
-
>
老人與海
-
>
愛的教育
-
>
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名師課堂教學實錄
-
>
岳飛掛帥
-
>
陽光姐姐小書房.成長寫作系列(全6冊)
-
>
名家經典:水滸傳(上下冊)
探索文本解讀的路徑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2002205
- 條形碼:9787572002205 ; 978-7-5720-0220-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探索文本解讀的路徑 內容簡介
該書聚焦學生的閱讀能力的培養,著力研究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解讀的思考路徑,揭示初中閱讀教學中常見的幾類文體的體式特點、閱讀目的、解讀路徑、閱讀策略等,提供了近六十篇統編初中語文教材的文本解讀案例,闡釋了這些文本的思想內容、結構特點、語言特色,以"問題鏈"的形式呈現了解讀這些文本的思考視角、思考路徑,分析了思考視角、思考路徑中隱含的語文閱讀策略,探討了這些文本的教學價值,為廣大基層教師在運用統編教材的過程中進行教材分析、教材設計、閱讀策略指導提供了相關的教學建議。
探索文本解讀的路徑 目錄
記敘文的解讀方法
問題的層級 ———解讀《月光曲》
關注題目中的情感沖突 ———解讀《阿長與〈山海經〉》
關注敘述與描寫之間的轉換 ———解讀《老王》
分析材料之間的關系 ———解讀《貓》
關注選材、審視的角度及材料之間的關聯 ———解讀《鄧稼先》
梳理行文思路 關注語言個性 ———解讀《安塞腰鼓》
自個兒懺悔 自個兒安慰 ———解讀《一棵小桃樹》
應然與實然之間的沖突 ———解讀《我為什么活著》
錯過后的覺醒 ———解讀《秋天的懷念》
定格的畫面 演進的思緒 ———解讀《笑》
語言轉換 文體比較 ———解讀《小站》
借助關聯詞 搭建思維支架 ———解讀《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破解題意 重組語言 ———解讀《青山不老》
扣緊一個“諷”字 ———解讀《鄒忌諷齊王納諫》
以民為本 把握戰機 ———解讀《曹劌論戰》
調整后的比較 ———解讀《兩小兒辯日》
關注字數、句子結構、句式等的變化 ———解讀《答謝中書書》
從“以”字切入考究章法布局 ———解讀《周亞夫軍細柳》
緊扣一個“誠”字 ———解讀《愚公移山》
品味兩個“樂”字 ———解讀《小石潭記》
借助行為歸因 梳理情感脈絡 ———解讀《記承天寺夜游》
說明文的解讀方法
三個層次的問題 ———解讀《中國石拱橋》
捕捉關鍵因素 探究推理過程 ———解讀《被壓扁的沙子》
議論文的解讀方法
捕捉核心觀點 梳理推理過程 ———解讀《為人民服務》
事實 看法 指示 ———解讀《紀念白求恩》
把握論辯文字中的核心觀點 ———解讀《富貴不能淫》
借助關聯詞 梳理推理過程 ———解讀《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隱含的核心論點如何概括 ———解讀《濰縣署中寄舍弟墨**書》
逐層批駁 直擊要害 ———解讀《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關注句式與語序的變化 ———解讀《愛蓮說》
關注整句與散句的轉換 ———解讀《陋室銘》
小說的解讀方法
反常中的共識 ———解讀《變色龍》
關注敘述視角 ———解讀《孔乙己》
梳理敘述者思想認識的變化 ———解讀《帶上她的眼睛》
攝像式視角產生的效果 ———解讀《在柏林》
探究雙層敘述結構中“我”的情感傾向 ———解讀《我的叔叔于勒》
分析多層敘述 ———解讀《驛路梨花》
留心時距與視角 ———解讀《燈光》
探討人物命運變化的成因 ———解讀《二十年后》
推斷作者的文化觀念 ———解讀《三顧茅廬》
詩歌的解讀方法
美的交融 ———解讀《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以實代虛 ———解讀《鄉愁》
畫面的構建 節奏的變化 ———解讀《天上的街市》
從象征體到自我 ———解讀《我愛這土地》
三個時間點的慨嘆 ———解讀《未選擇的路》
寂寞者的傾訴 ———解讀《蕭紅墓畔口占》
關注兩節之間的異同 ———解讀《斷章》
把握“愁”的四重意蘊 ———解讀《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
三重虛幻境界 ———解讀《好的故事》
關注幾個轉折詞 ———解讀《風箏》
借助語言學知識解讀文本
關注喻體及與喻體相關的輔助話題鏈 ———解讀《精神的三間小屋》
關注本體隱喻與追問 ———解讀《匆匆》
分析喻體之間的關系 ———解讀《濟南的冬天》
貧乏的映射與豐富的映射 ———解讀《詠雪》
分析隱喻及隱喻表達所產生的意義 ———解讀《紫藤蘿瀑布》
從對話的六個結構維度切入 ———解讀《唐雎不辱使命》
提煉段落話題 轉換語言形式 ———解讀《永久的生命》
探索文本解讀的路徑 節選
記敘文的解讀方法 閱讀教學的諸多任務中,讓學生掌握閱讀技能,即使不是*重要的,也是重要的任務之一。要形成閱讀技能,就需要掌握一定的閱讀策略。閱讀策略是閱讀者為了完成某一具體任務,經過慎重思考后采用的有目的的手段。這就是說,閱讀方法(或解讀方法)一旦服務于特定的目的(或目標)時即可視為閱讀手段,也就是閱讀策略。因此,閱讀策略的獲得受制于特定的閱讀目的。 本書將介紹初中階段各類文體的閱讀目的,探討達成這種閱讀目的所需的一些必要的解讀方法,即探討相關的閱讀策略,以期培養學生的閱讀技能。 記敘文是以敘述和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通過寫人、敘事、狀物、寫景來表達思想感情的文體。日常的記敘文閱讀是為了獲取信息等,根據國家課程標準的要求,初中階段解讀記敘文的目的主要是讀懂記敘文的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價值觀),豐富情感體驗。為了達成這樣的解讀目的, 需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是把握記敘文的內容,一方面是推斷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價值觀)。在實際的解讀過程中,這兩方面是互相交融的,為了 便于闡釋,本文將這兩方面分開描述。 一、把握記敘文的內容 記敘文的人、事、物中寄寓了作者的情志,因此,解讀記敘文首先要把握作者所寫人、事、物的基本內容以及這些基本內容的安排順序。 一篇連貫的記事文章往往包含四個要素,分別是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事件的組成部分有背景、重要的事實、人物表現(如語言、行為)等。單 一事件往往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起因、經過、結果,各階段之間存在一定的時間序列,各階段的內容之間構成若干因果關系并指向未來的某種目的。 因此,解讀單一事件往往需要概括事件的四要素,明確事件的背景,概括事件發生、發展的過程等,關注人物的主要表現。解讀多事件記敘文還需要概 括各個事件的內容,明確事件之間的時間序列。 把握記事文章的主要內容,通常需要思考的問題是: 事件發生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 事件中有哪些人?主要人物是誰?人物之間是什么關系? 事件的背景是什么? 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分別是什么? 文章以怎樣一個時間序列來敘述這個事件? 事件中人物有哪些主要表現?這些表現發生在什么情形下? 文中有幾件事?每件事寫了什么?按怎樣的時間序列呈現事件之間的行文順序? 寫人離不開記事。一般的記事文章側重于通過記敘事件表達作者的情志,而寫人文章中的事例更側重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 初中教材中常見的寫人文章有兩種。一種是圍繞人物的品質特征選擇相關事件,這類文章通常先對人物的個性品質、精神風貌有一個判斷,然后 選擇若干事件來支撐這個判斷,這類文章通常是介紹一些公眾人物,描述一 些鮮為人知的事件,如《葉圣陶先生二三事》。解讀這類寫人的文章,可以捕 捉概括人物性格特點的句子,關注事件與人物個性特點的關系。另一種是 因事立人,這類文章通常是敘述一件事或若干件事,在敘事的過程中揭示人 物的個性品質、精神風貌,這類文章通常是介紹一些普通人,如《老王》《阿長與〈山海經〉》。解讀這類寫人的文章,除了需要概括事件內容、梳理事件之間的關系之外,還需特別關注人物的身份、與他人的關系、人物所處的生活 背景以及人物的標志等,由此分析人物的表現,提煉人物的特征。這兩類寫人文章都側重表現作者對人物的思想認識與情感傾向的變化過程,傳遞作者對人生、對社會的認識,因此,解讀寫人文章,需要梳理作者對人物的認識過程,把握作者對人物的情感傾向。 提煉這些內容,通常需要思考的問題是: 文中敘述了人物哪些身份信息(如性別、年齡、職業、受教育程度、家庭 背景等)? 人物之間有哪些關系(包括社會關系、血緣關系等)? 人物所處的生活背景是怎樣的? 人物有哪些標志(如口頭禪、習慣性動作、常用生活物件等)? 這些標志暗示了人物哪些特點? 記敘人物的事件是依據什么順序呈現的? 作者從哪些角度寫人物? 人物的性格特點是什么? 初中階段涉及的寫景狀物記敘文抒情特征明顯,作者是借助景、物抒發 自己的情志。解讀這類文章先要概括所寫景、物的特征,關注一些重要細節,關注描述景、物的順序,以及景、物的整體與局部的關系,把握作者對這些景、物基本的情感態度。 提煉這些內容要點,通常需要思考的問題是: 作者寫了哪些景(或物)? 作者刻畫了哪些關于景(或物)的重要事實或細節?勾畫出哪些特征? 作者是依照什么順序呈現景(或物)? 作者對這些景(或物)的基本情感態度是怎樣的? 依據作者的敘述順序,提煉以上這些信息有助于把握記敘文的內容,為 推斷作者的思想感情(或價值觀)奠定基礎。 二、推斷作者的思想感情 記敘文中呈現作者思想感情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將作者的思想感情隱含在文章中,另一種是在文中顯豁地表現作者的情志。 解讀**種文章,需要分析材料的選擇、材料的組織方式及作者的遣詞 造句等。 分析材料的選擇。在概括記敘文材料內容的基礎上,可以調動生活經驗、閱讀經驗展開聯想、想象,思考作者還可以寫哪些材料,排比這些材料, 并與作者所選材料做比較,揣摩作者選材的目的、態度、立場,推斷出作者選材背后隱含的思想情感。 分析材料的組織方式。一篇記敘文是一個整體,這個整體是若干個部分組成的,各個部分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邏輯關聯(即文章的思路),外顯為文章的結構。結構是賦予整體意義的,因此,解讀記敘文必須從整體出發,分析部分與部分之間的邏輯關系,借助各部分的意義及各部分之間的邏輯關系,推斷作者的思想情感。解讀記敘文往往可以捕捉關聯詞,分析句與句之 間、段與段之間的邏輯關系,提煉作者思想認識的變化過程(即情感脈絡), 也可以概括各個寫作材料的中心意思,分析各個中心意思之間的邏輯關聯, 梳理作者的行文思路,準確地把握文章的主旨。解讀記敘文特別需要留心語言形式的變化,如表達方式的變化、稱謂的變化、句式的變化等,推斷這種變化背后隱含的作者思想情感的變化。解讀記敘文還需關注各個材料在詳略安排、順序排列上的關系,考察作者這樣安排所要傳遞出的意義。 分析作者的遣詞造句。記敘文常見的表達方式是敘述、描寫,一般而言,抒情和議論的運用會相對比較節制。因此,解讀記敘文需要留心文中的抒情、議論,思考它們緣何而發,分析敘述、描寫與抒情、議論之間的關系,推斷這些抒情、議論所表達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解讀記敘文還需比較詞語的選用、句法構造、語序的安排等,推敲作者的思想情感。解讀記敘文還可以轉換語言形式,透過語言體察作者觀察生活的立場,分析作者認識人、事、物 的視角與過程,并化身為作者,站在作者的立場用另一種語言形式表達,比較轉換后的語言形式與原文的差異,體會作者的情志。 解讀第二種文章,可以先捕捉顯性地表達作者思想情感的語句,然后分析作者的選材、組材、遣詞造句與其表達的思想情感的關系。 以上這些解讀方法有助于讀懂記敘文的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包 括價值觀),豐富情感體驗。當然,文無定法,且解讀文本又有不同的立場, 因此,指望用一種方法解決所有的記敘文解讀當然是不可能的,但是,這并 不是說記敘文解讀就沒有一定的路徑可循,本文試圖從初中閱讀教學的角度明確閱讀目的,提煉一些相關的解讀記敘文的基本方法。 當然,在一篇篇記敘文的解讀活動中,還應不斷反思自己的思考過程, 將這一思考過程與其他文章的解讀過程做比較,思考兩篇(甚至多篇)文章解讀過程時的異同,思考造成這種異同的原因是什么,逐步掌握這一類文章的解讀方法。后文列舉了二十一篇相關的記敘文解讀案例,以供參考。
探索文本解讀的路徑 作者簡介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教學研究室初中語文教研員,語文特級教師。曾獲第七屆"語文報杯"全國中學課堂教學比賽一等獎,上海市中青年教師教學評比活動一等獎,上海市園丁獎,上海市"語文教學之星"。 出版專著《課文可以這樣讀》,主編《上海市初中語文學科教學基本要求》《上海市初中語文學科單元教學設計指南》《語文綜合學習》(中小學拓展教材初中部分)《義務教育教科書(五四學制)語文練習部分》(初中部分),發表論文數十篇。
- >
巴金-再思錄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隨園食單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