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國之重器出版工程 版權信息
- ISBN:9787121400490
- 條形碼:9787121400490 ; 978-7-121-40049-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國之重器出版工程 內容簡介
本書系統地介紹了國內外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的研究、建設、應用和發展概況;闡述了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的基本概念,并詳細介紹了國內外衛星通信、導航、遙感和測控信息網絡,以及臨近空間和深空間信息網絡的天地一體化建設與應用情況;論述了美國的轉型通信體系、優選信息柵格、空間通信與導航網絡和國家PNT體系,以及歐洲的優選天基綜合通信網絡的研發和建設概況。在分析國內外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的基礎上,本書提出了對我國天地一體化綜合信息網絡、天基智能綜合信息網絡和天地一體化飛行器測控通信網絡的構想。
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國之重器出版工程 目錄
1.1 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的概念 001
1.1.1 空間的定義 001
1.1.2 空間信息網絡 002
1.1.3 地基信息網絡 003
1.1.4 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 003
1.2 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的溯源和演進 005
1.2.1 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溯源 005
1.2.2 天基系統自身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 005
1.2.3 空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 006
1.2.4 太陽系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 006
1.3 空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 007
1.3.1 空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的定義和組成 007
1.3.2 空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的架構 009
1.4 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的特點和關鍵技術 013
1.4.1 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的特點 013
1.4.2 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的關鍵技術 015
1.5 我國建設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的重要意義 016
1.6 我國建設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的需求分析 018
1.6.1 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的軍事需求 018
1.6.2 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的民用需求 019
1.6.3 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空間的探索需求 021
參考文獻 021
第 2章 國外天地一體化衛星通信網絡 023
2.1 衛星通信概述 023
2.1.1 衛星通信的定義 023
2.1.2 衛星通信系統的組成 024
2.1.3 衛星通信的特點 025
2.1.4 衛星通信的分類 026
2.1.5 衛星通信的現狀 027
2.2 衛星通信網絡 030
2.2.1 衛星通信網絡概述 030
2.2.2 接入網的組網方式 032
2.2.3 星座通信網絡 033
2.2.4 全球通信網絡 034
2.3 國際通信衛星系統 035
2.3.1 系統簡介 035
2.3.2 衛星通信網絡 035
2.3.3 衛星序列 038
2.3.4 地球站的類型 041
2.3.5 與OneWeb合建全球無縫覆蓋的高通量通信衛星寬帶網絡 041
2.4 國際海事衛星通信系統 043
2.4.1 系統簡介 043
2.4.2 空間段 043
2.4.3 地面段 045
2.4.4 用戶段 046
2.4.5 笫五代國際海事衛星通信系統 050
2.5 跟蹤與數據中繼衛星系統 053
2.5.1 TDRSS的功用 053
2.5.2 TDRSS的工作流程 055
2.5.3 TDRSS的特點 055
2.5.4 TDRSS的覆蓋特性 056
2.5.5 美國TDRSS概況 057
2.5.6 美國TDRSS空間段 060
2.5.7 美國TDRSS地面段 068
2.5.8 美國TDRSS用戶段 068
2.6 窄帶衛星通信系統 070
2.6.1 系統簡介 070
2.6.2 UFO衛星和MUOS衛星 072
2.6.3 特高頻后繼衛星通信系統地球站和MUOS地球站 075
2.6.4 特高頻后繼衛星通信系統用戶終端和MUOS用戶終端 076
2.7 寬帶衛星通信系統 078
2.7.1 系統簡介 078
2.7.2 DSCS-3衛星 081
2.7.3 DSCS-3用戶終端 084
2.7.4 GBS有效載荷 084
2.7.5 GBS系統 086
2.7.6 WGS系統 087
2.7.7 WGS系統寬帶通信業務 091
2.8 防護衛星通信系統 093
2.8.1 系統簡介 093
2.8.2 軍事星 094
2.8.3 AEHF衛星 098
2.8.4 用戶終端 100
2.9 O3B衛星通信系統 101
2.9.1 O3b星座 101
2.9.2 O3b增強星座 102
2.9.3 O3b衛星通信系統的運行方式 103
2.9.4 O3b+SES的運行方式 103
2.9.5 O3b衛星通信系統的應用業務 104
2.10 IRIDIUM衛星通信系統 104
2.10.1 系統簡介 104
2.10.2 空間段 106
2.10.3 地面段 111
2.10.4 用戶段 114
2.10.5 第二代銥系統 115
2.11 全球星衛星通信系統 119
2.11.1 系統簡介 119
2.11.2 空間段 121
2.11.3 地面段 124
2.11.4 用戶段 125
2.11.5 第二代系統 127
2.11.6 應用情況 128
2.12 ORBCOMM衛星通信系統 129
2.12.1 系統簡介 129
2.12.2 空間段 131
2.12.3 地面段 132
2.12.4 用戶段 134
2.12.5 應用領域 134
2.12.6 第二代ORBCOMM系統 135
2.12.7 AIS數據服務 136
2.13 信使衛星通信系統 137
2.13.1 系統簡介 137
2.13.2 空間段 138
2.13.3 地面段 139
2.13.4 用戶段 140
2.13.5 使用特性 141
參考文獻 142
第3章 國外天地一體化衛星導航網絡 147
3.1 衛星導航概述 147
3.1.1 衛星導航的定義 148
3.1.2 衛星導航系統的組成 148
3.1.3 衛星導航系統的特點 148
3.1.4 衛星導航系統的分類 149
3.1.5 衛星導航的應用 151
3.2 美國GPS 152
3.2.1 系統簡介 152
3.2.2 空間段 153
3.2.3 地面段 154
3.2.4 用戶段 155
3.2.5 系統應用 156
3.3 俄羅斯GLONASS 156
3.3.1 系統簡介 156
3.3.2 空間段 157
3.3.3 地面段 158
3.3.4 用戶段 158
3.3.5 系統應用 159
3.4 歐盟GALILEO衛星導航系統 159
3.4.1 系統簡介 159
3.4.2 空間段 160
3.4.3 地面段 161
3.4.4 用戶段 163
3.4.5 系統應用 164
3.5 GNSS地基增強系統 165
3.5.1 系統簡介 165
3.5.2 系統構成 166
3.5.3 系統性能 166
3.5.4 系統應用 167
3.6 GNSS星基增強系統 168
3.6.1 系統簡介 168
3.6.2 系統構成 168
3.6.3 系統性能 171
3.6.4 系統應用 172
參考文獻 173
第4章 國外天地一體化衛星遙感網絡 174
4.1 衛星遙感概述 174
4.1.1 衛星遙感的定義 174
4.1.2 衛星遙感的組成 174
4.1.3 衛星遙感調查的特點 176
4.1.4 衛星遙感的分類 176
4.1.5 衛星遙感的應用 177
4.2 衛星遙感網絡的演變 179
4.2.1 發展歷程 179
4.2.2 技術進步 181
4.3 美國地球觀測系統的數據和信息系統 182
4.3.1 系統簡介 182
4.3.2 EOSDIS的任務操作 185
4.3.3 EOSDIS科學操作 187
4.3.4 EOSDIS的公共服務 188
4.4 歐洲全球環境與安全監測計劃 190
4.4.1 GMES計劃的體系結構 190
4.4.2 GMES計劃的現場觀測設施 191
4.4.3 GMES計劃的數據集成和信息管理部分 191
4.4.4 GMES計劃的應用與運營服務 191
4.4.5 “哨兵”衛星遙感系統的空間段 192
4.4.6 “哨兵”衛星遙感系統的地面段 195
4.5 高分辨率可見光衛星遙感系統 197
4.5.1 系統簡介 197
4.5.2 空間段 197
4.5.3 地面段 199
4.5.4 用戶段 200
4.5.5 系統應用 201
4.6 紅外衛星遙感系統 201
4.6.1 系統簡介 201
4.6.2 空間段 202
4.6.3 地面段 203
4.6.4 用戶段 203
4.6.5 系統應用 204
4.7 高光譜分辨率衛星遙感系統 205
4.7.1 系統簡介 205
4.7.2 空間段 206
4.7.3 地面段 207
4.7.4 用戶段 207
4.7.5 系統應用 208
4.8 高精度立體測繪衛星遙感系統 209
4.8.1 系統簡介 209
4.8.2 空間段 210
4.8.3 地面段 212
4.8.4 用戶段 213
4.8.5 系統應用 213
4.9 高分辨率合成孔徑雷達衛星遙感系統 214
4.9.1 系統簡介 214
4.9.2 空間段 215
4.9.3 地面段 217
4.9.4 用戶段 218
4.9.5 系統應用 218
4.10 高精度微波衛星遙感系統 219
4.10.1 系統簡介 219
4.10.2 空間段 219
4.10.3 地面段 221
4.10.4 用戶段 222
4.10.5 系統應用 223
4.11 地球同步軌道光學衛星遙感系統 223
4.11.1 系統簡介 223
4.11.2 空間段 225
4.11.3 地面段 226
4.11.4 用戶段 226
4.11.5 系統應用 226
4.12 遙感圖像智能分類概要 227
4.12.1 遙感圖像分類的概念 227
4.12.2 遙感圖像分類發展的第 一階段 228
4.12.3 遙感圖像分類發展的第二階段 229
4.12.4 遙感圖像分類發展的第三階段 229
參考文獻 231
第5章 國外天地一體化深空探測網絡 239
5.1 深空探測的發展概況 239
5.1.1 深空探測的發展歷程 239
5.1.2 深空太陽系的探測成果 240
5.1.3 深空探測的發展規劃 243
5.1.4 深空探測工程組成 244
5.1.5 深空探測器的類型 245
5.2 深空測控通信系統 249
5.2.1 深空測控通信的特點 249
5.2.2 深空測控通信系統的組成 251
5.2.3 探測器測控通信分系統 252
5.2.4 深空網 254
5.3 美、歐、俄深空網 256
5.3.1 美國NASA的深空網 256
5.3.2 歐空局深空網 258
5.3.3 俄羅斯深空網 258
5.4 深空測控通信的技術發展 259
5.4.1 深空探測的發展趨勢 259
5.4.2 對未來深空測控通信技術的要求 260
5.4.3 自主與認知技術 261
5.4.4 天線組陣技術 263
5.4.5 深空光通信技術 265
5.5 深空互聯網 266
5.5.1 深空互聯網的由來 266
5.5.2 空間互聯網架構 267
5.5.3 一種行星際互聯網架構 271
5.5.4 太陽系互聯網架構 274
5.5.5 CCSDS太陽系互聯網架構 277
參考文獻 283
第6章 國外天地一體化臨近空間通信網絡 285
6.1 臨近空間通信概述 285
6.1.1 臨近空間通信的定義和特性 285
6.1.2 臨近空間飛行器的分類 287
6.1.3 臨近空間通信系統的組成 289
6.1.4 臨近空間飛行器的用途 291
6.2 臨近空間飛行器的典型研制項目 293
6.2.1 “太陽神”系列無人機 293
6.2.2 “禿鷹”無人機 293
6.2.3 “西風”無人機 295
6.2.4 “鬼眼”無人機 295
6.2.5 “全球觀測者”無人機 296
6.2.6 “天鷹”無人機 299
6.2.7 谷歌氣球 299
6.3 臨近空間通信網絡 304
6.3.1 網絡拓撲學 304
6.3.2 臨近空間單飛行器通信網絡 306
6.3.3 臨近空間多飛行器通信網絡 309
6.3.4 臨近空間飛行器/陸地通信集成網絡 311
6.3.5 臨近空間飛行器/陸地通信/衛星集成網絡 312
6.3.6 臨近空間飛行器/導航網絡 312
參考文獻 313
第7章 國外天地一體化航天器測控通信網絡 315
7.1 航天器測控概述 315
7.1.1 航天器測控的定義 315
7.1.2 航天器測控系統的組成 316
7.1.3 航天器測控的特點 317
7.1.4 航天器測控的分類 318
7.2 航天器地基測控網 319
7.2.1 美國地基測控網 319
7.2.2 歐盟地基測控網 322
7.2.3 俄羅斯地基測控網 324
7.3 航天器天基測控通信網 325
7.3.1 概述 325
7.3.2 美國天基測控通信網 326
7.3.3 歐盟天基測控通信網 328
7.3.4 俄羅斯天基測控通信網 329
7.4 航天器深空測控通信網 330
7.4.1 美國深空測控通信網 330
7.4.2 歐盟深空測控通信網 330
7.4.3 俄羅斯深空測控通信網 331
參考文獻 333
第8章 國外天地一體化綜合信息網絡 335
8.1 美國轉型通信體系 335
8.1.1 轉型通信體系的由來 335
8.1.2 TCA架構 336
8.1.3 轉型通信體系的實施 338
8.1.4 轉型衛星通信系統架構 338
8.1.5 TSAT星座 338
8.1.6 轉型衛星通信系統的IP網絡 340
8.1.7 轉型衛星通信系統的用戶終端 340
8.2 美國全球信息柵格 341
8.2.1 信息柵格的概念 341
8.2.2 全球信息柵格的由來 342
8.2.3 全球信息柵格體系 344
8.2.4 全球信息柵格的信息能力 346
8.2.5 全球信息柵格通信體系參考模型 348
8.2.6 全球信息柵格信息傳輸和網絡服務 349
8.3 美國NASA空間通信與導航網絡 350
8.3.1 SCaN網絡的綜合任務 350
8.3.2 綜合前/后的SCaN網絡 352
8.3.3 SCaN綜合網絡的服務與管理 354
8.3.4 近地域能力增強 356
8.3.5 深空域能力提高 357
8.3.6 月球中繼能力引入 358
8.3.7 火星中繼能力改進 359
8.4 美國國家PNT體系結構 360
8.4.1 研究背景和方法 360
8.4.2 研究范圍和組成要素 361
8.4.3 研究愿景和策略 362
8.4.4 體系結構開發和評估 363
8.4.5 典型PNT體系結構的開發簡介 364
8.4.6 目標PNT體系結構 369
8.5 歐洲全球天基綜合通信網絡 370
8.5.1 ISICOM計劃的目標和任務 370
8.5.2 ISICOM計劃的用戶定位 371
8.5.3 ISICOM系統架構 372
8.5.4 ISICOM的核心基礎結構 373
參考文獻 374
第9章 我國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 377
9.1 天地一體化衛星通信網絡 377
9.1.1 衛星通信網絡發展概述 377
9.1.2 “中星”高通量衛星通信系統 380
9.1.3 “天通”衛星移動通信系統 384
9.1.4 “天鏈”跟蹤與數據中繼衛星系統 389
9.1.5 “海星通”全球寬帶衛星通信網絡 390
9.1.6 Inmarsat衛星通信在中國 392
9.2 天地一體化衛星導航網絡 395
9.2.1 衛星導航概述 395
9.2.2 北斗系統介紹 396
9.2.3 北斗三號系統的特點 398
9.2.4 北斗系統的發展趨勢 399
9.3 天地一體化衛星遙感網絡 400
9.3.1 衛星遙感網絡發展概述 400
9.3.2 陸地觀測衛星遙感系統 401
9.3.3 氣象衛星遙感系統 415
9.3.4 海洋衛星遙感系統 423
9.4 天地一體化深空探測網絡 427
9.4.1 我國深空探測概述 427
9.4.2 “嫦娥一號”月球探測 429
9.4.3 “嫦娥二號”月球探測 431
9.4.4 “嫦娥三號”月球探測 434
9.4.5 “嫦娥五號”飛行試驗器月球探測 436
9.4.6 “嫦娥四號”月球探測 439
9.4.7 “嫦娥”系列地面測控系統 444
9.4.8 “嫦娥”系列地面應用系統 445
9.4.9 火星探測 446
9.5 天地一體化臨近空間通信網絡 448
9.5.1 我國臨近空間通信概述 448
9.5.2 科學試驗艇 449
9.5.3 “4Q00I-1”浮空器 450
9.5.4 “圓夢號”太陽能飛艇 451
9.5.5 “彩虹”太陽能無人機 452
9.5.6 “旅行者”3號浮空飛行器 452
9.6 天地一體化航天器測控通信網絡 453
9.6.1 地基航天測控網 454
9.6.2 天基測控通信網絡 455
9.6.3 深空測控通信網絡 457
參考文獻 459
第 10章 我國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示例 465
10.1 天地一體化通信網絡示例 465
10.1.1 固定通信網絡 465
10.1.2 移動通信網絡 466
10.1.3 廣播電視網絡 468
10.1.4 綜合通信網絡 469
10.1.5 國家應急衛星通信網絡 471
10.2 天地一體化導航網絡示例 477
10.2.1 綜合PNT體系及其關鍵技術 477
10.2.2 我國綜合PNT體系結構設想 480
10.3 天地一體化遙感網絡示例 484
10.4 天地一體化通導遙網絡綜合應用示例 486
10.4.1 天地一體化民航信息網絡 486
10.4.2 天地一體化車聯信息網絡 489
10.4.3 天地一體化油田信息網絡 491
10.4.4 天地一體化海防監測信息網絡 493
10.5 天地一體化通導遙綜合網絡示例 495
10.5.1 天基物聯網 495
10.5.2 基于“骨干+區域增強”的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 500
10.5.3 基于分層自治域的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 503
10.5.4 基于分布式星群的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 508
10.6 我國“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工程簡介 514
10.6.1 組成與功能 515
10.6.2 參考模型 516
10.6.3 技術體系 517
10.6.4 關鍵技術 519
10.6.5 發展路線 525
10.7 行星際互聯網示例 526
10.7.1 行星際互聯網簡介 526
10.7.2 基于分簇的行星際互聯網的組成 528
10.7.3 基于分簇的行星際互聯網的構建 531
參考文獻 536
第 11章 我國天地一體化綜合信息網絡構想 539
11.1 概述 539
11.2 設計思想 540
11.2.1 設計目標 540
11.2.2 設計思路 540
11.2.3 設計準則 541
11.3 天地一體化衛星通信網絡 541
11.3.1 星座方案選擇 541
11.3.2 靜止軌道星座 542
11.3.3 低軌道星座 543
11.3.4 空間用戶 543
11.3.5 地面用戶 544
11.4 天地一體化衛星導航網絡 544
11.4.1 衛星導航網絡的任務 544
11.4.2 衛星導航網絡的組成 545
11.4.3 衛星導航網絡的功能 545
11.5 天地一體化衛星遙感網絡 546
11.5.1 衛星遙感網絡演進 546
11.5.2 GEO/LEO星座協同實現遙感數據星上實時處理和分發 547
11.5.3 GEO/LEO星座協同構建SAR成像系統 549
11.6 衛星通信、導航、遙感網絡空間段綜合 550
11.6.1 通信星座協同導航星座構建星基增強系統 550
11.6.2 通信星座協同導航星座構建位置報告系統 551
11.6.3 通信GEO衛星平臺與遙感GO衛星平臺綜合 551
11.6.4 通信低軌道衛星平臺與遙感低軌道衛星平臺綜合 551
11.7 衛星通信、導航、遙感網絡用戶段綜合 552
11.8 我國天地一體化天基與地基信息網絡 552
11.8.1 天地一體化天基與地基通信網絡 552
11.8.2 天地一體化天基與地基導航網絡 553
11.8.3 天地一體化天基與地基遙感網絡 554
11.9 地基網絡+天基網絡 556
參考文獻 557
第 12章 我國天基智能綜合信息網絡構想 559
12.1 概述 559
12.2 我國多功能低軌道星座方案 560
12.2.1 鴻雁全球低軌道衛星移動通信系統 561
12.2.2 虹云寬帶衛星通信系統 563
12.2.3 通信遙感導航綜合信息系統 564
12.2.4 天行物聯網星座 565
12.2.5 導航通信遙感集成衛星系統 566
12.3 我國多功能雙層軌道星座方案 567
12.4 我國天基智能綜合信息網絡設計目標 568
12.5 我國天基智能綜合信息網絡設計思想 568
12.6 我國天基智能綜合信息網絡異軌星座協同作用 569
12.6.1 星座軌道組成和協同作用 569
12.6.2 基于GEO/LEO星座協同實現通信增強 570
12.6.3 基于GEO/LEO星座協同實現導航增強 573
12.6.4 基于GEO/LEO星座協同實現遙感增強 576
12.6.5 基于GEO/LEO星座協同實現測控增強 579
12.7 我國天基智能綜合信息網絡及其網絡單元 580
12.7.1 天基智能綜合信息網絡 580
12.7.2 智能衛星 583
12.7.3 智能測控系統 586
12.7.4 智能網管系統 586
12.7.5 智能用戶終端 587
12.8 我國天基智能綜合信息網絡星座組網和功能 588
12.8.1 天基智能綜合信息網絡構建 588
12.8.2 GEO/LEO星座組網 588
12.8.3 LEO星座組網 589
12.8.4 GEO星座組網 589
12.8.5 星座組網的功能 589
12.8.6 星座組網的特點 590
12.9 我國天基智能綜合信息網絡的關鍵技術 590
12.10 我國天基智能綜合信息網絡相關技術研發案例 592
12.10.1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十六研究所研發案例 592
12.10.2 軟件定義衛星技術聯盟研發案例 593
12.10.3 天儀研究院研發案例 593
參考文獻 594
第 13章 我國天地一體化飛行器測控通信網絡構想 598
13.1 問題提出 598
13.2 航天器測控通信網絡 598
13.2.1 任務 598
13.2.2 組成 600
13.2.3 體系架構 603
13.3 導彈航天器發射場測控通信網絡 605
13.3.1 任務 606
13.3.2 組成 606
13.3.3 結構 607
13.4 臨近空間飛行器測控通信網絡 608
13.4.1 任務 608
13.4.2 組成 611
13.4.3 結構 611
13.4.4 測控通信技術需求 611
13.5 無人機測控通信網絡 612
13.5.1 任務 613
13.5.2 組成 615
13.5.3 結構 616
13.5.4 網絡技術體制 616
13.6 天地一體化飛行器測控通信網絡 618
13.6.1 任務 618
13.6.2 組成 618
13.6.3 結構 619
13.6.4 關鍵技術 620
參考文獻 620
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國之重器出版工程 作者簡介
閔士權,研究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長期從事導彈、人造衛星的研制和測控運營工作,曾任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總體部通信衛星總體室主任,兼任“東方紅二號”衛星主任設計師,主持完成了“東方紅一號”和“東方紅二號”衛星的研制發射試驗工作;曾任中國通信廣播衛星公司總工程師,兼任“東方紅三號”衛星應用系統總設計師,主持完成了“東方紅三號”衛星的技術要求制訂、監造、驗收,以及測控管理站、通信站的建設和運營工作;曾立航天工業部一等功,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 >
月亮虎
- >
我與地壇
- >
煙與鏡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山海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