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大學問:城市的興衰--基于經濟,社會,制度的邏輯(精裝)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832757
- 條形碼:9787559832757 ; 978-7-5598-3275-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大學問:城市的興衰--基于經濟,社會,制度的邏輯(精裝) 本書特色
本書以大量的研究資料作為支撐,揭示了中國城市發展的理論選擇和實際情況之間既聯系又間隔的邏輯關系,闡述了當下中國城市發展的諸多現實困境,如城市改造過程中的文化沖突、城中村問題、城市蔓延對傳統農田的沖擊等,作者立足于中國發展實際,借鑒了其他國家一些城市發展經驗,并以此探討中國城市發展的未來。
大學問:城市的興衰--基于經濟,社會,制度的邏輯(精裝) 內容簡介
本書圍繞中國城市的興衰展開,從城市化的人本主義覺醒、城市改造的價值融合與重構、城市化發展對耕地的影響、城市增長與謊言四個方面,分析了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城市的飛躍式發展對人民生活改善與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積極貢獻,也客觀指出了由于過快推進城鎮化所導致的城市治理與后城市化發展所產生的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書對鞏固過去城市化發展所取得的成績、建立一套城市治理的機制,以及有效地糾正和彌補城市化高速發展所帶來的“城市病”以及城市蔓延帶來的農業危機有重要意義。
大學問:城市的興衰--基于經濟,社會,制度的邏輯(精裝) 目錄
**部分 城市化的人本主義覺醒
第1章 城市發展的演進與困局
第2章 以拆代治忽視人本價值
第3章 城市改造與形象工程
第二部分 城市改造價值融合與重構
第4章 文化沖突中的傳承與融合
第5章 城市改造主體分析與風險防范
第6章 城市化進程中的邏輯失衡
第三部分 城市化發展對耕地的影響
第7章 土地經濟與農村問題
第8章 耕地占用平衡機制的失效
第9章 城市化進程中耕地保護的對策
第四部分 城市治理與增長
第10章 城市蔓延的形成機制與治理路徑
第11章 城市“數字化”價值與謊言
第12章 區塊鏈技術重構城市信用體系
第13章 經濟增長動力與智慧城市紅利
大學問:城市的興衰--基于經濟,社會,制度的邏輯(精裝) 節選
土地經濟與農村問題 中國耕地保護的關鍵不在于土地私有化與公有化、不在于法律的廣度與深度,而在于系統化的執行能力與國家治理結構的有效規劃。從西方國家的耕地保護政策來看,完善耕地保護制度,對鼓勵保護者的積極性起到了關鍵作用。 關于耕地減少的成因,主流學者認為有四點:一是農業結構不均衡導致拋荒;二是生態退耕導致耕地面積減少;三是城市化建設占用耕地;四是自然生態形成災害。這些原因在耕地保護過程中確實存在,但導致耕地保護出現重重困難并非這些表層原因,而是利益的博弈。必須通過完整的法制工具與有效的監督才能阻斷利益相關者越界的行為。要完善耕地保護制度必須從土地利用權屬者與土地管理權屬者兩個方面考慮。土地利用權屬者是農民或村民,除了要加大農民對耕地的保護權利,也要加強政府對土地破壞的監管力度。 當前存在問題不僅是因為地方政府主導“土地經濟”,也因為農民對土地利用不科學,對耕地保護意識不強。隨著城市化與工業化發展,中國農村勞動力出現大規模轉移,農業生產與工業生產出現了勞動價值嚴重失衡的現象,所以大規模拋荒現象在中國東南部及中部地區較為普遍。受“土地經濟”的沖擊,耕地使用者對耕地的價值認知發生偏差,產生了“厭農重利”的思想,多數農民與政府在征地矛盾中主要的焦點是耕地補償的價格問題,而不是耕地轉性或流失問題。要重新樹立農民正確的耕地價值觀,就必須樹立農民對耕地收益的預期信心,進行有效的土地流轉與耕地補貼。 以美國為例,1936 年美國國會通過《土壤保護和國內配額法》。該法對“增強地力”的農作物進行補貼以提高土壤質量。1956 年的“土壤銀行計劃”則是戰后*重要的土壤質量計劃之一。所謂土壤銀行計劃,目的是通過短期和長期退耕一部分土地以減少過剩農產品的生產,確保增加農業收入,保護全國的土壤、水、森林和野生動物資源免遭浪費和破壞等。另外,美國法律規定農場主必須與政府簽訂土地退耕計劃,期限的長短取決于退耕后的用途,農場主把一部分土地長期退出耕種用于植樹復綠,每年可從政府那里取得補貼。此外,美國還建立表土保留制度,在耕地上搞建設時,先把耕地表層的可耕作土壤集中起來,然后運到別處造地。這些制度雖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都有提及,但沒有成為專項執行的強度,更沒有明確的法律對農民拋荒進行約束。 在法國,法律規定私有農地要用于農業,不準棄耕、劣耕、閑置。為此,法國政府設立專門的農地整治公司。農民在出賣土地時,必須通知農地整治公司。如果農地整治公司認為買賣不合理,它就會提出收購農民的土地。法國這種農地買賣的限制制度對中國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另外,丹麥為了保證耕地權益者所控制的耕地得到有效利用,規定土地擁有者不得將耕地作為遺產贈予子女,子女要獲得土地的耕種權必須按市場價格向父母購買,子女如果不熱愛農業從事其他職業,父母可以把土地按市場價格轉讓給其他農場主。丹麥的土地政策是要保證耕地必須留用在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手上,而不能成為一種商品倒賣或拋荒。 當然要實現農民對耕地種植價值的回歸,必須先要實現合理的糧食市場和形成規模性的科學種植,實現產量與價格雙豐收才能平衡勞動價值所存在的利差。“三農”政策是一項系統化工程,地方政府必須拋棄急功近利的理念,加大惠農政策的落實才能解決拋荒的問題。 韓國跟中國的情況十分相似,也是由國家主導工業化和城市化,自 20 世紀 60 年代以來,經濟快速發展使韓國從一個傳統的農業國家轉變為一個新興工業國家,但也造成了耕地的快速減少和耕地質量的下降,影響了韓國的農業發展。于是韓國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保護耕地,并取得了顯著的成績。韓國政府推行的耕地保護并非就耕地而論耕地,而是從農業發展甚至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高度,提出了涵蓋耕地保護、利用、開發各個環節的一整套體系。韓國政府根據本國的特點實施了許多創新的管理手段,例如代耕制度和設立農地基金。代耕制度是韓國政府為防止農地的休耕和棄耕、充分利用農地而實行的,通過法定的程序,可以使耕地的使用權短時期內轉讓,以提高耕地的使用率。農地基金是為了籌措土地開墾和開發需要的資金,彌補因農地轉變用途而導致的損失。當政府或者其他主體要轉變農地的用途時都必須繳納一定的費用用于農地開發。農地基金除了上述繳納的費用外,還包括基金運營所產生的收益。農地基金對韓國的農地開發起到了顯著作用。代耕制度和設立農地基金的管理手段對中國的耕地撂荒治理和耕地開發資金不足等情況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大學問:城市的興衰--基于經濟,社會,制度的邏輯(精裝) 作者簡介
鄭榮華,獨立經濟學家、作家、著名智庫專家。長期從事城市經濟與治理研究。在城市增長、集聚效應、新經濟與商業創新等研究領域多有創見,發表重要論文百余萬字。 曾擔任報社記者、中國 500 強企業高管,是城市開發及運營的重要參與者。現受聘于國內多所著名大學,擔任客座教授及特聘教授,兼任浙江城市治理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多地政府經濟發展顧問。
- >
月亮虎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煙與鏡
- >
姑媽的寶刀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