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柳堡的故事.洼地上的戰役.鐵木前傳.紅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1354611
- 條形碼:9787531354611 ; 978-7-5313-5461-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柳堡的故事.洼地上的戰役.鐵木前傳.紅豆 本書特色
中篇小說可以說是百年來中國文學*重要的文體之一。它的容量和傳達的社會與文學信息,使它具有極大的可讀性。從《阿Q正傳》到《小二黑結婚》,從《李雙雙小傳》到《煩惱人生》,中篇小說就像一面鏡子,映射出這一百年來中國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也折射出這一百年來中國人精神生活的變遷。 《百年百部中篇正典》是中國當代著名文學評論家孟繁華教授從一百多年間的中國中篇小說作品中精選的*具文學和社會價值的一百部中篇小說作品。叢書共30冊,532.1萬字,對1911年以來的中篇小說進行了全面而細致的梳理,并按照發表時間順序編輯而成,是中國新文化運動以來*一部系統研究、編選中篇小說的具有排行榜意義的中篇小說選本。叢書收入了魯迅《阿Q正傳》、蕭紅《生死場》、巴金《憩園》、沈從文《邊城》、鐵凝《永遠有多遠》、賈平凹《天狗》、王安憶《小鮑莊》、余華《現實一種》、格非《褐色鳥群》、蘇童《妻妾成群》等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具影響力的中篇力作,展現了百年中國中篇小說創作所取得的巨大實績。叢書中的大多數作品都曾榮獲魯迅文學獎、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小說月報百花獎等國內*重要的中篇小說獎項。這些作品都具有鮮明的*創特點,已經成為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
柳堡的故事.洼地上的戰役.鐵木前傳.紅豆 內容簡介
《柳堡的故事·洼地上的“戰役”·鐵木前傳·紅豆》是“百年百部中篇正典”叢書中的一種:共收錄石言的《柳堡的故事》、路翎的《洼地上的“戰役”》、孫犁的《鐵木前傳》和宗璞的《紅豆》四個中篇小說。 石言的《柳堡的故事》曾被改編為同名電影。小說主要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進駐在一個名叫柳堡的村子,副班長李進愛上了勤勞而美麗的農村姑娘二妹子。李進本打算在戰爭結束后與二妹子建立一個幸福美滿的小家庭,后經指導員教育,他認識到自己不僅要救助受苦受難的二妹子,還要去救助全中國成千上萬的“二妹子”。不久后,部隊開赴前線,二人忍痛分別。幾年過去,李進所在的部隊又途經此地,他懷著忐忑又期待的心情去找二妹子…… 路翎的《洼地上的“戰役”》描寫了抗美援朝戰爭時期,志愿軍的偵查員們借住在一戶朝鮮老鄉家里,在朝夕相處中朝鮮姑娘金圣姬對志愿軍戰士王應洪萌生了愛慕之情。這種特殊、微妙的感情被班長王順察覺到了,經過多番考慮后,王順覺得自己有責任引導王應洪正確處理這種關系。但在與王應洪的交流中,王順發現王應洪一心渴望參加戰爭,對金圣姬沒有愛戀之情。一次,王應洪在執行任務時發現了金圣姬送給他的襪套,在戰斗的間歇,他把這件事向王順作了匯報,王順告訴他戰斗結束再還給對方。眼看敵人就要過來了,還沒有撤下來的兩人陷入了危險的境地…… 孫犁的《鐵木前傳》以農業合作化運動為背景,主要講述了鐵匠傅老剛和木匠黎老東以及他們的子女九兒和六兒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不同的時代背景下的交好與交惡,揭示了20世紀50年代初期北方農村的生活風貌和農業合作化運動給予農村社會的深刻影響。小說以人際關系的前后變化為線索,以孫犁一貫關注的鄉土人性在不同背景下的發展為主題,在正面肯定農村合作化運動的同時,注意人物的真情實感的挖掘,流露出作家對北方農村人情美、人性美的向往和贊賞。 宗璞的《紅豆》講述了江玫回到母校工作,碰巧學校安排住宿的房間是她上大學時住過的宿舍,她在房間里找到了和齊虹之間的愛情信物——紅豆,由此引出她和齊虹在全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那段剪不斷、理還亂的戀愛故事……
柳堡的故事.洼地上的戰役.鐵木前傳.紅豆 目錄
石言《柳堡的故事》
路翎《洼地上的“戰役”》
孫犁《鐵木前傳》
宗璞《紅豆》
柳堡的故事.洼地上的戰役.鐵木前傳.紅豆 節選
孫犁《鐵木前傳》 一 在人們的童年里,什么事物,留下的印象ZUI深刻?如果是在農村里長大的,那時候,農村里的物質生活是窮苦的,文化生活是貧乏的,幾年的時間,才能看到一次大戲,一年中間,也許聽不到一次到村里來賣藝的鑼鼓聲音。于是,除去村外的田野、墳堆、破窯和柳桿子地,孩子們就沒有多少可以留戀的地方了。 在誰家院里,叮叮當當的斧鑿聲音,吸引了他們。他們成群結隊跑了進去,那一家正在請一位木匠打造新車,或是安裝門戶,在院子里放著一條長長的板凳,板凳的一頭,突出一截木楔,木匠把要刨平的木材,放在上面,然后彎著腰,那像綢條一樣的木花,就在他那不斷推進的刨子上面飛卷出來,落到板凳下面。孩子們跑了過去,剛撿到手,就被監工的主人吆喝跑了:“小孩子們,滾出去玩。” 然而那咝咝的聲音,多么引誘人!木匠的手藝,多么可愛呀!還有生在墻角的那一堆木柴火,是用來熬鰾膠和烤直木材的,那畢剝畢剝的聲音,也實在使人難以割舍。而木匠的工作又多是在冬天開始,這堆好火,就更可愛了。 在這個場合里,是終于不得不難過地走開的。讓那可愛的斧鑿聲音,響到墻外來吧;讓那熊熊的火光,永遠在眼前閃爍吧。在童年的時候,常常就有這樣一個可笑的想法:我們家什么時候也能叫一個木匠來做活呢?當孩子們回到家里,在吃晚飯的時候,把這個愿望向父親提出來,父親生氣了:“咱們家叫木匠?咱家幾輩子叫不起木匠,假如你這小子有福分,就從你這兒開辦吧。要不,我把你送到黎老東那里做學徒,你就可以整天和斧子鑿子打交道了。” 黎老東是這個村莊里的唯一的木匠,他高個子,黃胡須,臉上有些麻子。看來,很少有給黎老東當徒弟的可能。因為孩子們知道,黎老東并不招收徒弟。他自己就有六個兒子,六個兒子都不是木匠。他們和別的孩子一樣,也是整天背著柴筐下地撿豆茬。 但是,希望是永遠存在的,歡樂的機會,也總是很多的。如果是在春末和夏初的日子,村里的街上,就又會有叮叮當當的聲音和一爐熊熊的火了。這叮叮當當的聲音,聽來更是雄壯,那一爐火看來更是旺盛,真是多遠也聽得見,多遠也看得見哪!這是傅老剛的鐵匠爐,又來到村里了。 他們每年總是要來一次的,像在屋梁上結窠的燕子一樣,他們總是在一定的時間來。麥收和秋忙就要開始了,鐮刀和鋤頭要加鋼,小鎬也要加鋼,他們還要給農民們打造一些其他的日用家具。他們一來,人們就把那些要修理的東西和自備的破鐵碎鋼拿來了。 傅老剛被人們叫作“掌作的”,他有五十歲年紀了。他的瘦干的臉就像他那左手握著的火鉗,右手掄著的鐵錘,還有那安放在大木墩子上的鐵砧的顏色一樣。他那短短的連鬢的胡須,就像是鐵銹。他上身不穿衣服,腰下系一條油布圍裙,這圍裙,長年被火星沖擊,上面的大大小小的漏洞,就像蜂巢。在他那腳面上,綁著兩張破襪片,也是為了防御那在錘打熱鐵的時候迸射出來的火花。 傅老剛是有徒弟的。他有兩個徒弟,大徒弟掄大錘,沾水磨刃,小徒弟拉大風箱和做飯。小徒弟的臉上,左一道右一道都是污黑的汗水,然而他高仰著頭,一只腳穩重地向前伸著,一下一下地拉送那呼呼響動的大風箱。孩子們圍在旁邊,對他這種傲岸的勞動的姿態,由衷地表示了深深的仰慕之情。 “喂!”當師父從爐灶里撤出燒煉得通紅的鐵器,他就輕輕地關照孩子們。孩子們一哄就散開了,隨著叮當的錘打聲,那四濺的鐵花,在他們的身后飛舞著。 如果不是父親母親來叫,孩子們是會一直在這里觀賞的,他們也不知道,到底要看出些什么道理來。是看到把一只門吊兒打好嗎?是看到把一個套環兒接上嗎?童年哪!在默默的注視里,你們想念的,究竟是一種什么境界? 鐵匠們每年要在這個村莊里工作一個多月。他們是早起晚睡的,早晨,人們還躺在被窠里的時候,就聽到街上的大小鐵錘的聲音了;天黑很久,他們爐灶里的火還在燃燒著。夜晚,他們睡在爐灶的旁邊,沒有席棚,也沒有帳幕。只有連綿陰雨的天氣,他們才收拾起小車爐灶,到一個人家去。 他們經常的去處,是木匠黎老東家。黎老東家里很窮,老婆死了,留下六個孩子。前些年,他曾經下個狠心,把大孩子送到天津去學生意,把其余的幾個,分別托靠給親朋,自己背上手藝箱子,下了關東。在那遙遠的異鄉,他只是開了開眼界,受了很多苦楚,結果還是空著手回來了。回來以后,他拉扯著幾個孩子住在人家的一個閑院里,日子過得越發艱難了。 黎老東是好交朋友的,又出過外,知道出門的難處。他和傅老剛的交情是深厚的,他不稱呼傅老剛“掌作的”,也不像一些老年人直接叫他“老剛”,他總稱呼“親家”。 下雨天,鐵匠爐就搬到他的院里來。鐵匠們在一大間破碾棚里工作著。為了答謝“親家”的好意,傅老剛每年總是抽時間給黎老東打整打整他那木作工具。該加鋼的加鋼,該磨刃的磨刃。這種幫助也是有酬答的,黎老東閑暇的日子,也就無代價地替鐵匠們換換錘把,修修風箱。 “親家”是叫得很熟了,但是,誰也不知道這“親家”的準確的含義。究竟是黎老東的哪一個兒子認傅老剛為干爹了呢,還是兩個人定成了兒女親家? “親家,親家,你們到底是干親家,還是濕親家?”人們有時候這樣探問著。 “干的吧?”黎老東是個好說好笑的人,“我有六個兒子,親家,你要哪一個叫你干爹都行。” “濕的也行哩!”輕易不說笑的傅老剛也笑起來,“我家里是有個妞兒的。” 但是,每當他說到妞兒的時候,他那臉色就像剛剛燒紅的鐵,在冷水桶里猛丁一蘸,立刻就變得陰沉了。他的老婆死了,留下年幼的女兒一人在家。 “明年把孩子帶來吧。”晚上,黎老東和傅老剛在碾棚里對坐著抽煙,傅老剛一直不說話,黎老東找了這樣一個話題。他知道,在這個時候,只有這樣一把鑰匙,才能通開老朋友的緊緊封閉著的嘴,使他那深藏在內心的痛苦流瀉出來。 “那就又多一個人吃飯,”傅老剛低著頭說,“女孩子家,又累手累腳。” “你看我,”黎老東忍住眼里的淚說,“六個。” 這種談話很是知心,可是很難繼續。因為,雖然誰都有為朋友解決困難的熱心,但是誰也知道,實際上真是無能為力。就連互相安慰,都也感到是徒然的了。 這時候,黎老東ZUI小的兒子,名字叫六兒的,來叫父親睡覺。傅老剛抬起頭來,望著他說:“我看,你這幾個孩子,就算六兒長得ZUI精神,心眼兒也ZUI靈。” “我希望你將來收他做個徒弟哩。”黎老東把六兒拉到懷里說,“我那小侄女兒,也有他這么大?” “六兒今年幾歲了?”傅老剛問。 “九歲。”六兒自己回答。 “我那女兒也是九歲。”傅老剛說,“她比你要矮一頭哩,她要向你叫哥哥哩。” …………
柳堡的故事.洼地上的戰役.鐵木前傳.紅豆 作者簡介
石言(1924-2002),原名胡石言,浙江平湖人。曾任中國作家協會理事,南京軍區政治部創作室主任。代表作有小說集《柳堡的故事》、歌劇《小將行》《虹橋》、獨幕話劇《親上親》等。短篇小說《漆黑的羽毛》《秋雪湖之戀》等。曾獲1982年和1983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路翎(1923-1994),原名徐嗣興,江蘇蘇州人,著名文學家、劇作家。1940年以路翎為筆名在《七月》《希望》等雜志上發表作品。代表作有《財主底兒女們》《饑餓的郭素娥》《洼地上的“戰役”》《祖國在前進》等。1952年赴朝鮮戰場采訪,著有小說集《初雪》等。 孫犁(1913-2002),原名孫樹勛,河北衡水人,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荷花淀派”的創始人。歷任中國作家協會天津分會副主席、主席,天津市文聯名譽主席,中國作協DI一至三屆理事、作協顧問,中國文聯第四屆委員。代表作有《荷花淀》《鐵木前傳》《白洋淀紀事》《蘆花蕩》等。曾三次獲得魯迅文藝獎。 宗璞,生于1928年,原名馮鐘璞,北京人,當代著名作家。著名哲學家馮友蘭之女,曾就職于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代表作有《紅豆》《弦上的夢》《東藏記》《北歸記》《野葫蘆引》《紫藤蘿瀑布》等。曾獲第六屆茅盾文學獎、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等。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二體千字文
- >
經典常談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我與地壇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