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闖進數學世界――探秘歷史名題
-
>
中醫基礎理論
-
>
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新編21世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
>
高校軍事課教程
-
>
思想道德與法治(2021年版)
-
>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21年版)
-
>
中醫內科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文學作品朗誦藝術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4384652
- 條形碼:9787504384652 ; 978-7-5043-8465-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文學作品朗誦藝術 本書特色
《文學作品朗誦藝術(第二版)》分理論和實操兩個部分,理論部分嚴謹扎實,實操部分選取經典文學作品進行詳細的朗誦指導,對想要提高朗誦水平的讀者來說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優秀的指導書。
文學作品朗誦藝術 內容簡介
《文學作品朗誦藝術(第二版)》是廣大朗誦藝術實踐者與研究者的“應需之作”,分為上下兩編,上編闡釋朗誦理論技巧,下編是朗誦文本指導,技巧闡釋力求簡潔明了,應用指導力求針對性強,可以成為朗誦愛好者的指導讀物,也可以作為播音主持專業核心課程《文藝作品 演播》教材配套使用。朗誦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技術。作為藝術朗誦具有悠久的實踐歷史與較為完整的理論建構,可以說,朗誦與人類同時產生,與勞動相伴相隨。人們利用朗誦活動相互交流、共同生活、傳達信息、完善言行。朗誦在人類歷史進程中具有巨大的社會傳播功能、交際功能。朗誦的理論體系也慢慢地在朗誦實踐中得以誕生并回過來指導朗誦實踐,使朗誦藝術蓬勃發展、日益完善。作為技術,朗誦具有一定的技巧方法,無論是宏觀技巧還是微觀技巧都對朗誦表達起著明顯的完善美化功能。這些技巧方法在理論的支撐與指導下經過刻苦認真的訓練是可以習得的。要注意的是,技巧的獲得需要長期的訓練,技巧的完善需要刻苦的學習,日積月累、天長日久,朗誦表達時才能得心應手、左右逢源,才能消除技巧的痕跡,使朗誦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
文學作品朗誦藝術 目錄
上篇?朗誦理論技巧
**章?朗誦的特性?/ 003
一、朗誦的界定?/ 003
二、朗誦的特點?/ 004
三、朗誦的社會功能?/ 005
四、朗誦的歷史發展?/ 007
五、對文學作品朗誦的認識?/ 009
第二章?朗誦的準備?/ 013
一、朗誦的前期準備?/ 013
二、朗誦作品的選定?/ 014
三、對朗誦作品的理解?/ 015
四、對朗誦作品的感受?/ 016
五、朗誦作品的語音把握?/ 018
六、朗誦者的聲音造型?/ 027
七、朗誦者要具備的素質?/ 039
八、朗誦者的風格形成?/ 041
第三章?朗誦的技巧?/ 044
一、朗誦技巧的整體把握?/ 044
二、朗誦的停頓技巧?/ 045
三、朗誦的重音技巧?/ 048
四、朗誦語速與節奏的把握?/ 051
五、朗誦語勢與語調的運用?/ 052
六、朗誦時特殊有聲技巧的運用?/ 055
七、朗誦時目光語的運用?/ 057
八、朗誦時臉部表情的控制?/ 058
九、朗誦中的手勢表達?/ 060
十、朗誦時的姿態調整?/ 063
十一、朗誦者服飾裝扮技巧?/ 065
第四章?朗誦的進行?/ 069
一、朗誦進行的整體設計?/ 069
二、朗誦時的狀態調控?/ 070
三、朗誦過程中的心理表征?/ 072
四、朗誦怯場的心理調控?/ 073
五、朗誦進行中的情感調控?/ 076
六、朗誦作品的配樂?/ 077
七、朗誦時麥克風的使用?/ 079
八、集體朗誦的設計與進行?/ 079
九、朗誦比賽的策劃與實施?/ 081
下篇?朗誦文本指導
第五章?古典詩詞的朗誦?/ 097
一、詩歌的文學特征及古代詩歌的類型?/ 097
二、古代詩歌的朗誦方法?/ 098
三、古典詩詞文本朗誦指導?/ 099
第六章?現代詩詞的朗誦?/ 126
一、現代詩歌的文學特征與類型?/ 126
二、現代詩歌的朗誦方法?/ 127
三、現代詩歌文本朗誦指導?/ 128
第七章?散文的朗誦?/ 166
一、散文的文學特征與類型?/ 166
二、散文的朗誦方法?/ 167
三、散文文本朗誦指導?/ 168
第八章?小說、故事的朗誦?/ 205
一、小說、故事的文學特征與類型?/ 205
二、小說、故事的朗誦方法?/ 206
三、小說、故事文本朗誦指導?/ 207
第九章?童話、寓言的朗誦?/ 227
一、童話、寓言的文學特征與類型?/ 227
二、童話的朗誦方法?/ 228
三、寓言的朗誦方法?/ 229
四、童話、寓言文本朗誦指導?/ 230
第十章?劇本的朗誦?/ 251
一、劇本的文學特征與類型?/ 251
二、劇本的朗誦方法?/ 252
三、劇本文本朗誦指導?/ 254
參考文獻?/ 279
后??記?/ 281
文學作品朗誦藝術 節選
**章?朗誦的特性 一、朗誦的界定 朗誦是把訴諸人們視覺的書面文字轉化為訴諸聽覺的有聲語言的再創作活動,它把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文學作品,經過抑揚頓挫、聲情并茂的加工,使之形于聲,創造出有聲語言的藝術品,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朗誦是一門藝術,是文學作品的延伸。當朗誦者以優美的聲音,清晰而富有激情的語言,同時通過內心輔之以手勢、眼神等表情動作,繪聲繪色地將文學作品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來,給聽眾以強烈的感受和藝術上的享受時,朗誦就是融語言與表演為一體的藝術。 朗誦與說話都是語言表達的方式,都可以傳情達意,但兩者又有很大差別:朗誦表達書面語言,而說話是表達口頭語言的。一個人只要沒有生理缺陷,即使不識字,也能說話,能隨時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與人進行交流;朗誦則是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才能做到,因為,要朗誦,首先要閱讀。要理解書面材料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才能把無聲的書面語言變成活生生的口頭語言。朗誦是閱讀、思維、想象、口頭表達等各種能力的綜合運用。要使朗誦達到一定的效果,需要掌握一定的朗誦知識和技巧,需要經過一定的訓練。 朗誦和朗讀,都屬于單向的口語表達的基本形式,都是憑借文字作品來進行的。二者都要求運用一定的表達技巧對作品進行加工。同時,二者也有很大的區別。 **,朗誦的對象選取主要涉及文學作品,如詩歌、散文、小說、寓言、劇本、臺詞等,而朗讀的范圍很廣,可以說只要是文字,都可進行,不僅是文學作品,也包括新聞、通訊、社論等,甚至包括打油詩等。 第二,朗誦講求藝術表達,要求氣息要充沛、音色要優美、感情要強烈、音調要變化,而朗讀本質上還是一種“念讀”,一種應用型的朗聲閱讀,它更加注意語言的規范、語句的完整和語意的精確,將原文字的主旨明晰、準確地轉換為相應的有聲語言傳送給聽眾,以呼喚聽者的理智思考。 第三,朗誦一般指舞臺朗讀表演,它比朗讀的要求更全面、更藝術。朗誦雖然也是照書面材料誦讀,但要求對材料十分熟悉,要求背誦,而且要講究語言表達技巧,不僅要達意,還要傳情,通過面部表情、動作、手勢、身勢等來加強表達效果。同時,可以運用相應的化妝、音樂、燈光等技巧來強化感情的表達。相對來說,在這些方面,朗讀就顯得“弱”些。 第四,朗誦更趨于嚴謹規范,它一般要求表達者運用標準的普通話。而朗讀,當然也要求規范標準,但現實生活中,在聽者聽得明白、能夠理解的前提下,方言朗讀如讀文件社論、司法公文,以至在課堂教學中朗讀也是存在的。 第五,朗誦的場合一般較大,地點確定,往往應有群體對象,而朗讀的對象可以是一個人、幾個人或更多的人,人數比較隨便,地點也較靈活。 朗誦作為一門口耳藝術,具有悠久的歷史,隨著文學作品的出現而誕生,可以說朗誦和文學是一對孿生兄弟。在我國朗誦具有幾千年的歷史,《孟子》中的“誦其詩,讀其書”就明顯地反映了先秦乃至更早時期朗誦的盛況。從那以后,朗誦便成為社會進程中文化教育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朗誦的特點 朗誦是指清晰、準確、響亮、有感情地把文章表達出來,是一種把文字作品轉化為有聲語言的創作活動,它屬于再生性的口語藝術。它以獨特的創作方式和表現手段產生相應的藝術感染力。其特點如下。 **,有聲性。 朗誦是有聲語言的“讀”的藝術,這種“讀”不是簡單地把文字念出聲來,而是圓潤悅耳,吐字、聲響講究,充滿感情的。朗誦要防止兩種不正確的方式:一是唱讀,有口無心,和尚念經,總是一個固定的腔調,導致音與義的隔離,聲不表義,聲不傳情;二是“硬讀”,即照字出聲,或有字無詞,或有字無句,詞與短語都沒有輕重之分,聽不出完整的句與段,一字一字地迸出聲來,死板、生硬。 第二,依賴性。 朗誦有一定的文字作品為依據,這些作品的語言、結構、思想和感情都是確定的。朗誦者只能依據原作進行再創作,不能拋棄作品任意發揮。這樣可能約束朗誦者的表達,朗誦時容易形成“照字念聲,有口無心”的無思維狀態。這就要求朗誦者引發感情,放開思維,跳出圈子,主動創造。 第三,創造性。 朗誦是朗誦者對文字作品進行的第二次創作,這種再創作要求朗誦者深入理解、具體感受作品,調動自己的真情實感,把作品的無聲文字變成飽含作者感情的有聲語言,配合各種技巧立體地展示出來。 第四,規范性。 規范性主要表現在朗誦所選擇的文字作品和使用的語言兩方面。一般來說,朗誦作品都是規范的,它從思想內容到語言形式都是作者精心創作反復修改而成。朗誦者的表達也應標準,應用普通話表達。 第五,求同性。 在通常情況下,朗誦都是在舞臺進行表演或在話筒前進行錄音,供人們視聽欣賞,無論在何種場合下朗誦,都應以自我身份出現在聽眾面前,都是直接把朗誦內容傳達給聽眾,這樣,與聽眾的交流是直接而明朗的。為了達到目的,要求朗誦者對所描述的環境、場面、人物的命運有身臨其境之感,并通過朗誦者的語言、眼神、表情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地把這種感受傳達給聽眾,以求引起他們的共鳴。 三、朗誦的社會功能 在現代社會生活中,朗誦的運用是非常廣泛的,作用和意義是巨大的。 首先,能獲取信息,增長知識,開闊眼界。 一般來說,誦讀的作品都是具有較強的思想性和較高的藝術性的精品。優美的朗誦作品,不僅主題鮮明,情調高雅,而且詞句精當,邏輯嚴謹,構思巧妙,內容豐富。通過朗誦可以掌握詞匯概念,學習作品的藝術表現手法,有助于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鍛煉。朗誦過程,實際上是知識汲取的過程,作品中的知識、信息會被我們吸收儲存,轉化為可供我們取用的表現手段,從而使我們掌握的信息越來越多,駕馭語言的能力越來越強,知識越來越豐富。 其次,能提升語言運用能力和表達能力。 口頭表達能力是人的重要素質,一個人口頭表達能力強,主要表現在發音純正,吐詞清晰,言語得體,運用自如;同時有中心、有層次,干凈利落,形象生動。要獲得這種能力,一方面要進行發音吐詞、語音語調的訓練;另一方面,還要擴大知識面,豐富詞匯等。這些都可以通過長期的朗誦實踐而獲得。 通過朗誦可以加深對文字作品的深入體會,為用有聲語言表現文字作品的思想性、藝術性提供依據。另外,朗誦作品一般都是規范、優美的,是良好的語音運用與表達的范例,朗誦時如果反復讀,反復練,體會思想,捕捉情感,可熟能生巧,學為己用。 再次,能使語音規范統一,純化語言表達。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章總綱第十九條明確規定: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朗誦是推廣普通話的重要形式,是達到語音規范化的*佳途徑。因為朗誦某部文學作品,作品里的每個字、每個詞、每句話,都要首先解決聲母、韻母、聲調以及輕聲兒化等語音規范問題,這些范本自然是人們學習普通話掌握共同語的范例,它將引導人們學會用規范標準的語言方式去交流、去表達。 *后,能修身養性,提高人文品質。 優秀的作品總能給人以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精神熏陶,而優美的朗誦則可通過藝術的聲音塑造一個生動、形象、豐富的世界,引導聽眾進入作品情境,無論是讀者還是聽眾都可以觀照時代風云,了解歷史變遷,洞察世人心靈,明白深刻道理,特別是作品塑造的平凡而高尚的人物形象,在飽含激情的朗誦中,使真、善、美潛移默化地滲透,從而在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諸方面受到啟發,得到教化。 四、朗誦的歷史發展 朗誦作為口耳藝術,源遠流長。遠古時代,東方學者就大力倡導朗誦藝術!对姶笮颉氛f:“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闭f的是人們為了抒發心靈感悟,情不自禁地要吟誦、要歌詠,于是便手舞足蹈起來。南宋大哲學家朱熹告誡人們讀書時,一定要朗誦,朱熹在《訓學齋規》中說:“凡讀書,需要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變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古人云:‘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 但是,在中國古代,人們不把朗誦叫朗誦,而是稱為吟誦或吟詠。古代詩人或文人墨客聚集在一起,往往是一邊飲酒、品菜,一邊吟詩作賦,吟誦者踱著方步,晃著腦袋,拖著長聲,帶著顫音陶醉在詩作之中。這就是我們*早的朗誦。 朗誦作為語言表達藝術有悠久的實踐史,可以說與人類勞動同時產生,在《淮南子·道應訓》中有這樣的記載:“今夫舉大木者,前呼‘邪許’,后亦應之。此舉重勸力之歌也!濒斞冈鴮Υ岁U述了自己的觀點,他說:“我們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連話也不會說的,為了共同勞作,必須發表意見,才漸漸練出復雜的聲音來。假如那時大家抬木頭,都覺得吃力了,卻想不到發表,其中有一個叫道‘杭育杭育’,那么,這就是創作;大家也要佩服、應用的,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記號留存下來,這就是文學,他當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學家,是‘杭育杭育派’!濒斞高@段話是針對文學的產生而言的,很清楚地闡明一個問題:文學起源于口頭傳誦。 朗誦從勞動中誕生后,發展迅速。 在周代,詩歌吟誦是當時大學(即太學)以及小學里都開設的一門必修課。在《禮記·內則》中曾有記載:“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边@反映了當時貴族子弟學校教學詩歌吟誦的情況。到了漢魏六朝時期,我國吟誦之學得到重要發展,漢武帝時,《易》《書》《詩》《禮》《春秋》五部儒家典藏被尊為“五經”,人們普遍重視誦習詩書,加之當時聲律理論的興起,完善了吟誦作品的聲律之美,對文學作品的創作與欣賞產生了重大影響。 到了唐宋時期,格律嚴謹、音律鏗鏘的近體詩詞產生了,整個詩詞創作進入了百花爭艷、萬紫千紅的黃金盛世,一個個偉大的詩人、一個個吟詩誦詞的愛好者,他們或自吟自賞,或品味他人之作,或聆聽他人之誦,怡然自得。到了明清時期,吟誦之學得到進一步發展,更是出現了諸如《三字經》《千家詩》《幼學瓊林》《增廣賢文》等朗朗上口、易誦易記的啟蒙讀物,吟誦藝術在民間得到廣泛傳播。 其實,在朗誦藝術茁壯成長的同時,對朗誦藝術的理論跟進也很早。在戰國時期,《孟子》中的“誦其詩,讀其書”就明確地總結了先秦時期以至更早時期誦讀的盛況。先秦時期的**部歷史散文《尚書·舜典》有記載:“誦其言謂之詩,詠其言謂之歌。”從中可以看出,當時不僅有“誦”的表達形式,并且十分清楚地與“歌”的形式進行了區別。到了漢代,古文字學家鄭玄為“誦”字作了更為專業的注解:“以聲節之曰誦。”意思是用聲音把詩的節拍表示出來就叫誦。這種解釋是符合“誦”的本義的,與今天我們理解的“朗誦”基本相似。到了宋代,“朗誦”二字正式出現,宋代著名文學家陸游極其重視讀書、誦詩,他寫過很多抒懷的詩篇,吐露了“此生有志不移”的志向。在他的《劍南詩稿》中,出現了“朗誦”二字: 浮生過六十, 百念已頹然; 獨有枕書癖,猶同總角年; 橫陳糲飯側,朗誦短檠前; 不用嘲癡絕,兒曹尚可傳。 從詩中可以看出詩人陸游讀書、朗誦的良好習慣。朗誦也從此出現并成為一門藝術日臻完善。 朗誦藝術從誕生到成熟、從實踐到理論經歷了漫長的歷史年代,這漫長的時代中,文學作品也從內容到形式在不斷發展變化,從歌謠辭賦、格律詩、近體詩到散文、雜文、小說、戲劇等構建著豐盈宏偉的文學殿堂,由于朗誦藝術的參與陪伴,二者更是相得益彰、光耀輝煌。多少年來,不但文學家們自己吟詩誦賦、調詞會友,廣大百姓也父傳子繼、師生相沿地吟誦美篇佳作。特別是私塾授受、寒窗苦讀,幾乎全仰仗吟誦之功,由得心應手到得心應口。同時,朗誦在宗教界也廣為運用,讀經或誦經,是各教派的普通法規,甚至有因誦經文而得名的“聲教”的存在。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隨著新詩體、散文、雜文等各種文學作品的大量出現,古人那種飲酒賦詩、以詩會友、低吟輕誦的方式難以適應時代了,隨之而興起的是有組織、有系列的大型朗誦會、朗誦表演等方式,朗誦也因此被賦予了除欣賞性外的教育性、娛樂性、號召性等更大的社會功能。 在戰爭年代,朗誦成了斗爭的有力武器,許多仁人志士振臂高呼,傾心吶喊,詠誦著發自肺腑的詩文佳作,向民眾宣傳救國救民的道理,傳播強國富民的知識。長征途中的宣傳隊員,用深情的朗誦,鼓舞紅軍戰士克服從“三皇五帝到于今”從未有人遇到過的生與死的困難,走向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多少熱血青年在長詩《向困難進軍》《雷鋒之歌》的激勵下滿懷豪情地到邊疆去、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建設社會主義。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朗誦更是以其巨大的藝術魅力為人們喜聞樂見,它被廣泛運用于教學活動、媒體宣傳、人際交往中。 五、對文學作品朗誦的認識 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是以語言為手段塑造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藝術形式。它將語言文字用于表達社會生活和心理活動,屬于社會意識形態藝術范疇。文學按載體分,可分為口頭文學、書面文學和網絡文學三類;按體裁分,包括詩歌、小說、散文、報告文學、民間傳說、童話、寓言、電影、劇本、對聯和笑話等。文學作為語言藝術具有審美性、形象性、情感性、虛擬性等特征。文學對人類具有巨大的社會功能,首先是審美功能,能使受眾受到強烈的藝術感染,在情感上產生激動,心靈上得到熏陶,思想上受到啟迪;其次是認識功能,能給人們以歷史和現實生活的認識,使人們增強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了解,從而擴大視野、增長閱歷、發展智能;另外是教化功能,文學可以通過其所反映的生活內容及其所滲透于其中的是非判斷和愛憎傾向,對人們的政治思想、道德情操、精神性格產生較大的影響。 由于文學作品以上的性質、特點和功能,決定著對文學作品的朗誦具有自身獨特的原則與要求。 首先,對朗誦者有素質技能要求。 我們對朗誦的通俗理解是準確、清晰、響亮、有感情地把文章表達出來。這就要求我們朗誦表達時要語音純正、準確無誤,不出現錯別字,不出現方言土語,在推廣普通話規范語言表達方面起到積極作用。這就要求我們吐詞清晰,聲音響亮,圓潤豐滿,正如川劇表演藝術家胡度所說的:“播字如擒兔,字字圓如珠!奔纫蟊磉_者咬準字音,又要“圓潤悅耳,滿如貫珠,使人聽來有立體感”。任何口齒不清,言語含糊,語意不明的朗誦都是不能達到*佳效果的。這就要求朗誦時音聲輕松自如,自然悅耳,毫不做作,給人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美感,那些矯揉造作、聲嘶力竭的表達令人生厭,這就要求朗誦時技巧靈活,情感豐盈,變化多姿,給人以“鳳頭、豬肚、豹尾”的完整充實感。要達到以上目的,我們平時必須堅持訓練,天長日久才能漸入佳境。 其次,對作品的表達有特征定位要求。 這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是形象性。這取決于文學作品的形象性特征。文學形象即文學作品中的藝術形象,是作家根據創作規律創造出來的具體、生動、真實、可感而又具有審美意義的生活圖畫或生活情境。在敘事性作品中,文學形象就是一幅幅生活的圖畫,而在抒情性作品中,文學形象就是一種情景交融的藝術氛圍、意象、情景或意境。文學形象是間接性和可感性的統一,是具體性和概括性的統一,是客觀性和主觀性的統一,是審美意象和語言物象的統一。由于文學作品文本的形象豐富,生動感人,主題深刻,意境深遠,要求作為二度創作的朗誦必須生動形象,具體可感,使表達言之有物、言之有形、言之有景、言之有意。 第二是情感性。我們知道,情感是藝術的內在生命。如果說形象感是文學作品及其朗誦的基礎與依托,那么,情感則是其靈魂與歸宿。因為,情感性是文學區別于其他社會意識形態的主要特點,藝術是情感的符號,情感是藝術形象的內核、血液和生命,是產生藝術感染力的內在驅動力。文學作品的朗誦必須借助形象表達情感、釋放情感,也作用于人的情感,并喚起人的情感體驗,使人得到情感的滿足和凈化。在文學創作與表達的歷史進程中,曾有很多對情感性的強調與肯定的觀點,魏晉時出現的“詩緣情”說,劉勰提出的“情以物遷,辭由情發”,白居易認為情是詩的“根”,清代詩人袁枚說“詩者,由情生也”,都把“情”的作用擺到了文學本體與閱讀的主導地位。因此,文學作品的朗誦情感必須處于激昂狀態,飽滿濃烈、昂揚向上方可體現文學作品的內蘊和一度創作者的初衷,才能使之感染人、打動人、啟迪人、教育人。 第三是藝術性。文學作品是在人們的經驗世界以外創造出來的幻想世界,是基于現實世界又超越現實世界的藝術再現,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藝術展示。因此,虛擬性也是文學藝術的基本特征,也是生活走向藝術的必由之路,而這種虛擬需要借助語言構筑的形象體系,實現其語言指稱的雙層功效,通過想象的途徑,用虛構、夸張、變形、寓意、象征等藝術手法,構建起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的藝術世界。因此,朗誦文學作品時必須借助深切的感受、豐富的想象、多變的技巧等藝術處理手段才能達到出神入化、感人至深的目的。 *后,對技巧的處理有整體把握要求。 文學作品的朗誦形象定位是基礎、情感處理是靈魂,而技巧把握是關鍵。成功的朗誦是建立在靈動可控的技巧處理上的。文學作品朗誦的技巧處理應從以下五個方面注意: **是整體把握。朗誦作品時切忌單刀直入、局部求奇,必須從作品的主題思想、情感基調、語音面貌、音聲調控、表達技巧諸方面綜合考慮,立體把握。 第二是內化意象。理解作品時必須深入細致,真心感受,捕捉意象,再現情景并內化為表達的心靈意識,以聯通起理解和表達之間的橋梁。 第三是外化情感。文學作品以情動人,朗誦時必須真情外露,情感指向鮮明,情緒激昂似火,切忌遮遮掩掩、虛情假意、言不由衷。 第四是超越技巧。朗誦的表達技巧分為內部技巧和外部技巧兩種,有很多具體的方法,文學作品朗誦時必須大膽而得體地運用,必須注意的是“有技巧但不能有技巧的痕跡”,這是技巧運用的指導方針,超越技巧是指靈活自由地將朗誦技巧運用得天衣無縫、恰到好處,從技巧的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 第五是展示風格。風格是個性化的*佳境界,文學作品的朗誦要有個性體現、有風格追求,當然我們不反對初級階段的模仿學習,但絕不可依樣畫瓢、照搬不變。只有不斷創新出奇出巧,才能達到朗誦藝術的巔峰。
文學作品朗誦藝術 作者簡介
謝倫浩,播音主持專業碩士生導師,普通話測試員,湖南省大眾語言藝術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湖南省播音主持專業職稱高評委,全國“齊越朗誦節”評委。畢業于華中師范大學語言學系獲碩士學位,2004年進修于北京廣播學院播音系,1999年至2000年訪學于北京大學中文系,2008年結業于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專業高校骨干教師研修班。出版播音主持相關學術著作50多部、發表學術論文30多篇、主持、參與省部級課題10多項。從事播音主持教學15年。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