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抗戰文化研究(第13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833471
- 條形碼:9787559833471 ; 978-7-5598-3347-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抗戰文化研究(第13輯) 本書特色
1.一部視角全面、研究深入、內容專業、飽含愛國情懷的抗戰文化研究論文集。 2.遺址、文學、藝術、史料、運動、思潮、人物……眾多專家學者的奮戰、十幾年如一日的考察、扎實的資料、條理清晰的分析,全方位解析抗戰文化內涵,講述抗戰“故事”,展現中國人民奮勇抗戰、守衛家國、寧死不屈的抗戰精神。
抗戰文化研究(第13輯) 內容簡介
《抗戰文化研究》第十三輯開設有九個專題,共收錄文章二十篇。本輯關注重點涉及延安時期的抗戰文化。歷史當代性研究專題涉及對抗戰初期軍事思想的評價、東北抗聯建構和認知研究、新四軍精神內涵分析等。思潮與運動專題涉及抗戰時期“體育救國”思潮、戰時重慶的聚會和對外交流活動、桂林文化團體等內容。文本論析專題有對晉察冀詩群的研究文章。出版與傳播專題涉及戰時《重慶各報聯合版》、八路軍桂林辦事處館藏音樂書刊等的情況。人物研究專題收錄了對魏華齡等的研究文章。抗戰藝術研究專題主要收錄了對山東抗日根據地文藝宣傳活動和《晉察冀畫報》《大戰畫集》的研究文章。抗戰文化遺產保護專題收錄有對廣西軍隊北上抗日行蹤遺跡遺址的調查研究、對廣西抗戰遺產資源保護利用的構想,以及對“24拐”地方抗戰史的研究等。研究檔案庫專題收錄有相關會議綜述、活動概況以及廣西抗戰文獻與檔案的建設研究等內容。
抗戰文化研究(第13輯) 目錄
本輯關注:延安抗戰文化
解放區秧歌劇的勞動敘述、革命倫理及其人民性內涵 程志軍/01
延安文藝與中國民間文藝 吳繼金/13
《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與延安時期黨的思想建設 朱任文/23
歷史當代性研究
關于全面抗戰初期毛澤東軍事思想評價的三個問題 林 松/31
新四軍鐵軍精神的豐富內涵與科學表述研究 黃金旺/39
思潮與運動
抗日戰爭時期的“體育救國”思潮述論 戚文闖/50
戰時重慶的聚會與對外交流
——以茶話會、紀念會、音樂會為中心 艾智科/64
論抗戰時期桂林文化團體的生存環境 劉文俊/75
“永安浩劫”與戰時文化界的因應之策 胡銳穎/88
文本論析
晉察冀詩群的獨異姿態 張中良/103
出版與傳播
中國報刊史上悲壯的一頁
——抗戰時期的《重慶各報聯合版》及其價值 萬華英/112
八路軍桂林辦事處紀念館館藏音樂書刊經眼錄 陸 瓔/122
人物研究
桂林抗戰文化研究的引領者——魏華齡 楊益群/129
抗戰藝術研究
齊魯大地上的抗日戰歌
——山東抗日根據地文藝宣傳活動回眸 張廣翔 鄭肖辰 丁衛平/140
攝影畫報中的抗戰宣傳
——以《晉察冀畫報》《大戰畫集》為窗口 趙偉/152
抗戰文化遺產保護
廣西軍隊北上抗日行蹤遺跡遺址調查(之一)
——以1937年淞滬會戰為中心 王建平 李建平 過竹 韋芳 辛華玲 陶志紅/161
廣西抗戰遺產資源整合與保護利用規劃構想 文豐義/185
“二十四拐”地方抗戰史的湮沒、重現與傳播 卓雅/195
研究檔案庫
大數據背景之下的廣西抗戰文獻資料建設研究
——以抗戰時期廣西社會救助文獻資料為例 孟祥鳳 白法璋/205
2018年廣西抗日戰爭研究專家座談會綜述 李建平 任旭彬/213
附:2018年廣西抗日戰爭研究專家座談會發言摘要/219
后記/234
征稿啟事/235
關于稿費支付的聲明/236
抗戰文化研究(第13輯) 節選
延安文藝與中國民間文藝 吳繼金 [摘要]中國民間文藝是民族精神和民族傳統的體現,到了延安時期得到了重新認同和重視。延安文藝不僅吸收和借鑒了中國民間文藝的優秀成分,而且對民間文藝進行了改造,創造了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的嶄新藝術形態。對民間文藝的語言藝術的運用,利用民間文藝中章回體小說的形式,借鑒民間音樂進行填詞作曲,對版畫的民族化改造,以及繼承民間文藝“大團圓結局”的藝術模式,都無疑增強了文藝作品的表現力,提高了創作水平,繁榮延安文藝。 [關鍵詞]延安文藝;民間文藝;繼承;創新 中國民間文藝源遠流長,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毛澤東指出:“對于過去時代的文藝形式,我們并不拒絕利用,但這些舊形式到了我們手里,給了改造,加進新的內容,也就變成了革命的為人民服務的東西了。”為了更好地宣傳抗戰,動員群眾,延安文藝家必須在創作中借鑒和利用民間文藝的表現形式和藝術手法,創造出新的抗戰文藝。而創造新文藝必須遵循的途徑之一,就是“采用民間藝術形式,深入群眾,學習傳統藝術,在向群眾學習的過程中,同時改變藝術形式” 。延安文藝就是吸收和借鑒了中國民間文藝的優秀成分而創造出的新的抗戰文藝。 一、運用民間文藝的語言藝術 語言是民間藝術的重要特征,各個地方的民間文藝都有不同的語言形式(包括方言)。強調口語化、通俗化的語言表達形式,是民間藝術的共同規律。為了使文藝更好地為普通民眾所理解和接受,延安文藝運用了民間文藝的語言藝術,甚至包括陜北方言等地方語言!鞍颜Z法比較簡單,比較破碎的中國語言文字豐富起來,鍛煉起來,使它足夠表現現代人的復雜的、深沉的思想、情感! 這體現出它不僅是帶有民間色彩的,而且也是要達到以接近社會底層進行戰爭和政治動員為文藝的根本目的的。 延安文藝工作者面向大眾,深入生活,向民眾學習,感受到了民間文藝的語言魅力,認識到民間文藝作品“是卑微的,平凡的,然而比那些經過了文人按照他們的思想和興味粉飾過的傳說反而動人一些”。他們強調在文藝創作中要借用民間文藝的語言形式。著名作家趙樹理在運用民間語言方面具有代表性,他創作的《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等作品,不僅從內容到形式都是民族的,而且在語言運用上也大量借用民間文藝的語言形式,是真正通俗化和大眾化的。被彭德懷贊嘆為“像這樣從群眾調查研究中寫出來的通俗故事還不多見”的《小二黑結婚》,“在表現手法上,特別是語言形式上吸取了中國舊小說的許多長處”,“顯示了他的口語化的卓越的能力”。在小說語言上,趙樹理完全采用中國北方農民的口語(經過提煉的北方農民的語言,既純粹質樸,又幽默生動)來寫作,摒棄了“五四”以來知識分子在創作中常見的歐化語言和句式。“趙樹理同志的創作是選擇了活在群眾口頭上的語言,創造了生動活潑的,為廣大群眾所歡迎的民族形式!苯栌妹耖g文藝的語言形式的文藝作品,才能更好地被普通民眾所接受,做到大眾化。茅盾在《論趙樹理的小說》中指出,趙樹理在創作中能夠自如地運用農民的通俗語言,他的小說“用一句話來品評,就是已經做到了大眾化”。這是他“生活在人民中,工作在人民中,而且是向人民學習”的結果,同時也是向民間文藝的語言學習的結果。1942年1月,在河北省涉縣曲園村召開的文化人座談會上,趙樹理給大家介紹一本講“真正的華北文化”的《太陽經》,并高聲念起來:“觀音老母坐蓮臺,一朵祥云降下來,楊柳枝兒撒甘露,搭救世人免禍災……”并指出:“我們今后的文藝創作,形式上應當向這些書學習,因為老百姓對它們是熟悉的。關鍵是我們要有新鮮的進步的內容,這種形式*適合工農的要求。” 延安文藝工作者在創作文藝作品時還大量運用了民間藝術中的方言,這在延安文藝整風運動后更為突出!拔幕讼锣l,吸收了許多方言,不止句子變了,文的組織也有些新樣。”在延安,先是普通報紙上出現陜北方言,后來作為黨的機關報——《解放日報》上也出現了很多陜北方言。 至于文藝作品中方言的運用就更為普遍了。延安青年劇院演出的諷刺劇《抓壯丁》,就是用四川方言寫和演的,收到了很好的演出上的效果。周揚由此認為“方言劇是值得提倡的” 秧歌是當時延安影響很大、*為流行的藝術形式,產生了《兄妹開荒》等很多優秀的劇目,但秧歌劇中運用了大量的陜北方言,如“干大、爾刻、一滿、哪搭、二疙瘩、麻達、一滿解不下、婆姨、疙蹴、怎價、爾后”等等。歌劇《白毛女》中“老天單殺獨根草,大水盡淹獨木橋,我一生只有這一個女,離開了喜兒我活不了”就運用了民歌的語言特色,表現了被壓在*底層的受苦農民楊白勞的深重苦難。“三姓莊外漚麻坑,漚爛生鐵漚不爛妹妹的心”,李季剛開始聽到這樣的信天游時,驚呆了。他在創作長篇敘事詩《王貴與李香香》時,借用了信天游這種民間藝術的形式,“用豐富的民間語匯來作詩”。其中“二道糜子碾三遍,香香自小就愛莊稼漢。地頭上沙柳綠蓁蓁,王貴是個好后生”就直接引用了陜北的語言藝術,群眾一聽就懂。歐陽山的小說《高干大》,在故事敘述和人物對話中也靈活運用了大量陜北方言。這些既生動刻畫了人物形象,又給陜北讀者增添了親切感與認同感的藝術手法,還原了一個生動的陜北生活畫卷,增加了小說的生動性。 二、借鑒民間音樂的表現形式 延安所在的陜北地區,民間文藝資源相當豐厚,而且很普及。民歌、地方戲、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和民間文學,品種繁多,異彩紛呈,有秦腔、信天游、郿鄠戲、道情、秧歌、花鼓等。1939年,毛澤東指出“民歌中便有許多好詩……有許多很好的東西”。周揚認識到“舊秧歌經過歷史的積淀,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柯仲平指出:“舊戲上還存在著許多中國藝術上的優點。這些優點,還是可供我們的學習使用的!笨轮倨剑骸督榻B〈查路條〉并論創造新的民族歌劇》,《文藝突擊》1938年第2期。何其芳看到陜北的眉戶戲時,被深深感動:“你笛子,你胡琴,你敲打著的拍板,你間或又響一下的鑼聲,你的節奏是那樣簡單,那樣短促,你嗚嗚地唱著像哭泣,從你我聽出了陜北的過去的人民的生活,我聽出了古代的秦國的貧苦……”延安文藝座談會前后,文藝工作者發現這些大眾文藝樣式的價值。音樂工作者搜集和整理了大量的民間音樂,僅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成立的“民歌研究會”(后改名為“中國民間音樂研究會”)在三年多時間里就搜集了民間歌曲二千余首 ,詩人李季也收集了“順天游”近三千首。 對民間音樂的利用,*常見和*簡單的是“舊瓶裝新酒”,即直接利用舊形式。借鑒民歌曲調進行填詞,這是“填詞歌曲”中極其常見的一種手法。瞿秋白曾指出:“通俗的歌詞對群眾教育作用大,沒有人寫譜,就照民歌曲譜填詞。好聽、好唱,群眾熟悉,馬上能流傳,比有些創作的曲子還好些! 早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舊曲填新詞”就成為中央蘇區革命歌曲的重要創作方式,從已搜集到的120首瑞金地區革命歌曲中發現有70%以上的歌曲為填詞歌曲。 抗戰時期,延安文藝工作者利用舊的民歌曲調,填入內容積極、健康的新詞所創作的“新民歌”,就是根據農民和士兵們喜聞樂見的,“熟悉的音樂語言和藝術形式創作出來的,充分體現了當時的作曲家對于人民的審美選擇的尊重”。佳縣的民間歌手李有源在《騎白馬》基礎上填寫新詞創作的《移民歌》,經公木加工與改編,成為著名的《東方紅》。《咱們的領袖毛澤東》是隴東農民孫萬福創作的,在傳唱的過程中經過賀敬之的加工。賀綠汀的《墾春泥》運用了湖南花鼓戲的音調,呂驥的《新編“九一八”小調》采用了民間分節歌的形式;冼星海的不朽名作《黃河大合唱》中的第七樂章《保衛黃河》的曲調是根據河北民歌《小小的燈兒》寫成的。歌劇《白毛女》劇中喜兒的音樂主題,基本上是以河北民歌《小白菜》《青陽傳》的音調加以變化發展而成的;楊白勞的音樂主題,則是根據山西民歌《揀麥根》改編的;作品還融合多種地方戲劇如秦腔、陜北道情、河北梆子、山西梆子等的表現手法和元素。 李季創作的長篇敘事詩《王貴與李香香》,直接利用了陜北民歌“信天游”的體式。詩人學習民間小調、信天游,以及說唱藝術如鼓書、評彈等的形式、語言、表現手法。茅盾贊譽《王貴與李香香》“內容和形式都是好的”,“就說它是‘民族形式’的史詩,似乎也不算過分”。 《解放日報》發表評論文章說:“這是用民歌‘順天游’的形式寫三邊民間革命和愛情的歷史故事”,“這詩,不僅題材新鮮,風格簡明,而且極生動極有地方特色地為我們刻繪了一幅邊區革命時農民斗爭圖畫”。 詩人公木1944年創作出民歌體新敘事詩《十里鹽灣》,被有些學者認為是“我國**部優秀民歌體新敘事詩”,也是學習和借鑒陜北民歌形式的成果。 陜甘寧邊區內的傳統的秧歌既是*為流行的戲劇形式,也是*普及和受人歡迎的舞蹈形式。新秧歌在創作中借鑒了陜北民間音樂藝術,雜糅了詩歌、音樂、舞蹈、說唱、戲劇等藝術形式,可以說是代表了延安文藝歌謠藝術形式的*高典范。新秧歌“根據劇情的發展,該說就說,該話(快板)就話,這里想唱就用調子,那里要打就配家具,發揮了當地的秧歌小調,吸收了大戲中為群眾歡迎的曲調,創造了大雜燴式的新穎活潑的民間形式”。曾獲得毛澤東好評的秧歌劇《兄妹開荒》,是由王大化、李波主演的。該劇就吸收了秧歌,以及陜北眉戶、道情、信天游等地方文藝的音樂成分進行譜曲;人物唱詞起用當地群眾熟識的陜北方言、官話;表演上借鑒了秧歌,以及其他戲曲的表現手法和精神。黃炎培在《延安歸來》一書中寫道:“使我*欣賞贊美的是一出《兄妹開荒》的秧歌劇,表演的綿密而生動。據說表演的不是北方人,而方言,音調和姿態,十足道地的寫出北方農村,這真是‘向老百姓學習’了! 三、利用章回體小說等民間文藝形式 評書、鼓詞、神話、傳說、故事、童話等民間文藝中,經常運用章回體小說模式,情節跌宕起伏,給聽眾制造懸念,使其欲罷不能,激起聽下去的欲望。而且這些章回目都用了通俗易懂的對偶句,使人一見便可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書中還大量保留了說書人的一些行話,如“話說”“且聽下回分解”“話分兩頭”等。這樣能吸引讀者的注意力,拉近與讀者之間的距離,給人以親近之感。這種章回體小說形式在民間有廣泛的市場,深受老百姓的歡迎。
抗戰文化研究(第13輯) 作者簡介
李建平,男,漢族,廣西桂林人。現任廣西社會科學院文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沿海企業與科技》雜志社社長、總編輯,廣西民族大學兼職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田漢研究會理事、廣西文藝理論家協會副主席、廣西抗戰文化研究會會長。2004年參與廣西區黨委區政府重大課題《廣西文化產業發展對策研究》工作,任課題研究組副組長。1998年獲廣西首屆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家”稱號。合著的《桂林抗戰文學史》獲廣西第二屆文藝創作“銅鼓獎”、廣西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主要研究方向:抗戰文學、中國當代文學研究與批評、廣西本土文化等。 張中良,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特聘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現代文學研究室主任,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編委。專業方向為中國現代文學、比較文學。出版專著《覺醒與掙扎——20世紀初中日“人的文學”比較》《荊棘上的生命——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小說敘事》等六部,合著《中國現代雜文史》《中國新文學圖志》等多部,參與校注、撰述、選編、翻譯著作多種。在《中國社會科學》《外國文學評論》等發表論文90余篇,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報刊發表評論140余篇,散文130余篇。獨自承擔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基礎課題《五四時期翻譯文學》已結項,F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0世紀中國文學史通論》“五四卷”。
- >
煙與鏡
- >
巴金-再思錄
- >
二體千字文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