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免疫微生態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8969401
- 條形碼:9787518969401 ; 978-7-5189-6940-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免疫微生態學 本書特色
本書首先從免疫微生態學的概念及發展背景開篇,包括總論、分論以及典型病例三部分。免疫微生態學的概念是*近十年才開始被人們重視起來的,李小峰教授結合國內、國際對免疫微生態的理解,組織本院風濕免疫科及營養科等其他十余科室編寫本書。涉及內容廣泛,也從一個新的角度分析了風濕免疫專業內的疾病,為臨床醫生進一步診療提供了更加開闊的視野。
免疫微生態學 內容簡介
《免疫微生態學》分四篇共30章:**篇包括8章,系總論部分,介紹免疫微生態學概念的形成及其發展背景,正常微生物的組成、生理功能,機體免疫系統概述,微生態平衡及失衡狀態對機體免疫功能的影響,腸漏的概念及與機體免疫系統活化的關系,微生物的檢測和培養方法,基因測序技術和生物信息分析在微生態研究中的應用,以及免疫微生態的信息化系統;第二篇為各系統免疫微生態各論,包括11章,根據現有資料,敘述各系統免疫微生態特征及臨床診療策略;第三篇為風濕性疾病免疫微生態各論,包括7章,闡述了各類風濕性疾病的免疫微生態特征及臨床診療策略;第四篇包括4章,詳細介紹了微生態調節劑的種類、功能及臨床應用。
免疫微生態學 目錄
**章 免疫微生態學概述
**節 免疫微生態學的概念
第二節 免疫微生態學的發展史
第三節 免疫微生態學的學科特性
第四節 免疫微生態學的防治和發展前景
第二章 正常微生物群的組成及功能
**節 正常微生物群的概念及組成
第二節 正常微生物群的生理功能
第三節 正常微生物群的發展和定位轉移
第四節 微生物與宿主及微生物間的相互作用
第三章 基礎免疫學與微生物區系
**節 固有免疫系統的組成及非特異應答機制與微生物區系
第二節 適應性免疫的組成及特異性反應的機理
第三節 免疫耐受
第四節 病理免疫
第四章 微生態與免疫
**節 微生態平衡與免疫
第二節 微生態失衡及影響因素
第三節 微生態失衡的防治原則
第五章 腸漏與免疫相關性疾病
**節 腸漏和腸漏綜合征
第二節 腸漏的原因
第三節 腸漏的診斷和治療
第六章 微生物標本的檢測與培養
**節 微生物標本的取樣
第二節 微生物標本直接涂片觀察法
第三節 腸道菌群的培養方法
第四節 微生物的其他檢測技術
第五節 其他微生態系統的微生物檢測
第七章 基因測序技術與微生物組學
**節 微生物基因組概述
第二節 微生物基因組的測序技術
第三節 泛基因組
第四節 生物信息學在微生物組學中的應用
第五節 微生物組學與精準醫療
第八章 免疫微生態與信息化系統
**節 免疫微生態信息系統概述
第二節 免疫微生態信息系統案例
第三節 基于大數據的免疫微生態信息系統展望
第二篇 各系統免疫微生態
**章 口腔免疫微生態
**節 正常口腔微生態
第二節 口腔免疫體系
第三節 口腔疾病與免疫
第四節 口腔免疫微生態與風濕性疾病
第五節 口腔免疫微生態研究前沿和方向
第二章 免疫微生態和肺部疾病
**節 肺部微生態基本介紹
第二節 肺部微生態和呼吸系統疾病
第三節 肺部菌群研究前沿和發展
第三章 消化系統免疫微生態
**節 腸道和膽道微生態
第二節 腸道微生態與免疫
第三節 腸道免疫微生態與消化系統疾病
第四章 泌尿系統免疫微生態
**節 正常泌尿系統的微生態
第二節 腸道微生態與泌尿系統疾病
第三節 泌尿系統微生態紊亂與泌尿系統感染性疾病
第四節 泌尿系統微生態紊亂與下尿路癥狀
第五節 基于腸道微生態干預慢性腎臟病
第六節 泌尿系統微生態展望
第五章 皮膚免疫微生態
**節 皮膚微生態與皮膚免疫
第二節 皮膚微生態免疫與特應性皮炎
第三節 皮膚微生態免疫與銀屑病
第六章 婦產科學免疫微生態
**節 正常女性生殖器官的微生態
第二節 女性生殖道微生態紊亂和免疫的關系
第三節 腸道微生態與婦產科疾病
第四節 分娩方式對新生兒腸道微生態的影響
第五節 孕婦腸道微生態與新生兒腸道微生態的建立
第七章 營養代謝與免疫微生態
**節 飲食結構與免疫微生態
第二節 肥胖與免疫微生態
第三節 2型糖尿病與免疫微生態
第四節 1型糖尿病與免疫微生態
第五節 營養代謝與風濕性疾病
第八章 免疫微生態與心血管疾病
**節 緒論
第二節 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與免疫微生態
第三節 高血壓與免疫微生態
第四節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與免疫微生態
第五節 心力衰竭與免疫微生態
第九章 免疫微生態與神經系統疾病
**節 腸道菌群及其代謝產物與中樞神經系統
第二節 腸道微生態與神經系統疾病
第三節 腸道免疫微生態與神經系統疾病的研究方向及前景
第十章 免疫微生態與精神疾病
**節 腸道菌群及其代謝產物與精神疾病
第二節 睡眠障礙和免疫微生態
第三節 精神疾病與免疫微生態
第十—章 兒童免疫微生態
**節 兒童免疫微生態概述
第二節 兒童腸道菌群發育的影響因素
第三節 兒童腸道菌群與人體免疫系統發育
第四節 兒童腸道微生態失衡與免疫系統疾病
第三篇 風濕性疾病免疫微生態
**章 類風濕關節炎免疫微生態
**節 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病機制
第二節 類風濕關節炎免疫功能紊亂與腸道微生態失衡
第三節 類風濕關節炎免疫微生態失衡的檢測
第四節 類風濕關節炎免疫微生態失衡的防治
第二章 系統性紅斑狼瘡免疫微生態
**節 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發病機制
第二節 系統性紅斑狼瘡免疫功能紊亂與腸道微生態失衡
第三節 系統性紅斑狼瘡免疫微生態失衡的檢測
第四節 系統性紅斑狼瘡免疫微生態失衡的防治
第三章 強直性脊柱炎免疫微生態
**節 強直性脊柱炎的發病機制
第二節 強直性脊柱炎腸道微生態失衡與免疫功能紊亂
第三節 強直性脊柱炎免疫微生態失衡的檢測
第四節 強直性脊柱炎免疫微生態失衡的防治
第四章 干燥綜合征免疫微生態
**節 干燥綜合征的發病機制
第二節 干燥綜合征免疫功能紊亂與口腔微生態失衡
第三節 干燥綜合征免疫功能紊亂與腸道微生態失衡
第四節 干燥綜合征免疫微生態失衡的檢測
第五節 干燥綜合征免疫微生態失衡的防治
第五章 自塞病免疫微生態
**節 白塞病的發病機制
第二節 白塞病免疫功能紊亂與腸道微生態失衡
第三節 白塞病免疫微生態失衡的檢測
第四節 白塞病免疫微生態失衡的防治
第六章 特發性炎性肌病免疫微生態
**節 特發性炎性肌病的發病機制
第二節 炎性肌病免疫功能紊亂與腸道微生態失衡
第三節 特發性炎性肌病免疫微生態失衡的檢測
第四節 炎性肌病免疫微生態失衡的防治
第七章 系統性硬化病免疫微生態
**節 系統性硬化病與微生物組學
第二節 系統性硬化病免疫微生態失衡的檢測
第三節 系統性硬化病免疫微生態失衡的防治
第四篇 免疫微生態調節劑
**章 益生菌及其相關制劑的臨床應用
**節 益生菌概述
第二節 益生菌參與調節免疫功能
第三節 益生菌及其相關制劑在臨床免疫相關疾病中的應用
第四節 益生菌及其相關制劑的安全性及臨床應用注意事項
第二章 益生元和膳食纖維的臨床應用
**節 益生元和膳食纖維概述
第二節 益生元和膳食纖維參與調節免疫功能
第三節 益生元和膳食纖維制劑在臨床免疫相關疾病中的應用
第四節 益生元和膳食纖維制劑的安全性及臨床應用注意事項
第五節 益生元和膳食纖維制劑的未來
第三章 合生元制劑的臨床應用
**節 合生元制劑概述
第二節 合生元制劑的特點與優勢
第三節 合生元制劑在臨床免疫相關疾病中的應用
第四節 合生元制劑的安全性及臨床應用注意事項
第五節 合生元制劑未來應用價值及前景
第四章 其他功能性食品及營養藥品的臨床應用
**節 功能性食品和營養素概述
第二節 功能性食品及營養藥品與免疫微生態相互作用機制
第三節 功能性食品及營養藥品在臨床營養治療中的潛在應用
第四節 功能性食品和營養藥品的安全性及其使用原則
免疫微生態學 節選
《免疫微生態學》: 一、正常微生物群的定位轉移 定位轉移是指正常微生物群由原籍生境轉移到外籍生境或無菌部位的一種現象。正常微生物群在原籍生境通常是不致病的,如果轉移到非正常寄居部位則可能致病。例如,大腸埃希菌可離開原籍生境腸道,侵犯下呼吸道、尿道、腹腔或血液,引起肺炎、尿路感染、腹膜炎或敗血癥。又例如,肝病患者膽汁分泌減少,下消化道正常微生物群可上行至上消化道定植和繁殖,引起細菌過度生長,導致營養吸收不良綜合征和脂肪瀉等! 。ㄒ唬┒ㄎ晦D移的過程 定位轉移過程主要包括轉移微生物在新的生態空間的定植、繁殖、拮抗的過程! 1.定植 定植是指微生物在宿主體內一定生境或解剖位置落腳或存活的狀態。定植的條件,首先要有適宜的生態空間,其次要有黏附性,且黏附是特異性的! 。1)適宜的生態空間 微生物定植在適宜的生態空間是進化的結果,是受遺傳學規律支配的。在原籍生態空間容易定植,在外籍生態空間就不易定植。如要定植就必須在微生物對環境的耐受范圍,否則不能定植。例如,在黏膜、皮膚、牙齒和毛發及其他不同部位,都有特異微生物定植,很難交叉定植。因此,定植成功與否取決于該微生物對生態空間的適應范圍。 (2)黏附性 人的表面及體內均有微生物黏附,形成一個生物膜,防止外來細菌的侵犯。人出生后幾個小時至幾天,會出現各個部位的特異性的微生物黏附,這是微生物與宿主兩方面的遺傳學機制決定的。例如,表皮葡萄球菌在皮膚,大腸埃希菌在結腸黏膜,甲型鏈球菌在口咽部,唾液鏈球菌在唾液和舌面部,血鏈球菌、變形鏈球菌及輕型鏈球菌在牙齒表面黏附。細菌、真菌、放線菌、螺旋體、立克次體、支原體、衣原體、原蟲及病毒都具有黏附性。黏附是微生物的黏附結構和宿主細胞表面受體相互作用的結果,具有特異性。不同微生物的黏附結構不同,細菌的黏附結構主要是菌毛、糖須、絲狀物、定居因子及K抗原等,放線菌的是類菌毛,真菌的是類絨毛等,病毒的是刺突。這些黏附結構的化學成分主要有糖蛋白、多糖脂蛋白、類磷壁酸及蛋白甘露醇復合物等! 2.繁殖 微生物在新部位定植后,接下來便是繁殖,增加數量。繁殖不僅要有適宜的物理、化學條件及微生態空間,還要有適宜的宿主反應。各方面條件都適宜才能繁殖。繁殖初期還必須有一段時間來形成優勢種群,因為這樣才能與其他微生物建立起平衡狀態。在有微生物的生境里,新定植微生物要抵抗其他微生物的競爭和耐受宿主的免疫屏障;在無微生物生長的生境里要適應微生態空間、細胞與體液免疫等屏障! 3.拮抗 微生態空間是有限的,微生物間的相互拮抗作用和相互制約是客觀存在的。外來的微生物如果不能在原有的微生物群落中具有一定的拮抗性是不能存在下去的。這種拮抗性主要決定于原有微生物群落,如果該群落遭到抗生素的破壞,就會有利于外來微生物的易位。易位的微生物要有排除其他微生物的能力。腸道微生物對外來微生物的拮抗作用很強。腸道內的厭氧菌水平高,為常駐菌,特別是雙歧桿菌和乳酸桿菌,能產生各種有機酸,如乳酸、醋酸等,可抑制許多原因菌。腸道細菌易位,是指腸道細菌及其產物從原有的生存環境即腸腔轉移到另一生存環境或棲息地(如腸系膜、肝臟、肺臟等)的一種過程或現象。研究證明,腸道細菌易位的發生部位主要是小腸,具體而言主要是空腸后半段、回腸、盲腸和結腸前段內的細菌,如埃希菌屬(如大腸埃希菌)、梭菌屬(如產氣莢膜梭菌)、變形桿菌、肺炎克雷伯菌、部分鏈球菌等。腸道細菌易位的發生主要受宿主(如機體免疫功能下降、藥物治療、生理解剖結構或功能變化等)和微生物(如致病性、炎癥、毒素、耐藥、遺傳性改變等)兩方面的影響!
免疫微生態學 作者簡介
李小峰,首席學科帶頭人,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風濕免疫科科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博士后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擁有“國之名醫·建樹”及“山西名醫”稱號。山西省“136興醫工程”領軍?骑L濕免疫科負責人,曾任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第五至第九屆常務委員、山西省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第三至第七屆主任委員。現任中國醫師協會風濕病學分會副會長、中華醫學會山西分會理事、山西省醫師協會常務委員、山西省醫師協會風濕病學分會會長,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風濕病學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感染學組主任委員、中國風濕免疫病醫聯體聯盟副理事長、山西區域聯盟理事長。擔任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中文版副主編,以及《中華風濕病學雜志》《中華臨床免疫和變態反應雜志》等雜志編委。擁有8項國家發明專利,獲山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山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7項。主持-承擔國家“十一五”規劃子課題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在研省級課題14項。發表SCI論文15篇,在中華系列刊物發表學術論文156篇。參與撰寫《臨床風濕病學》《實用風濕病學》,主編《臨床醫師速成手冊》,并承擔了全國七年制教材《內科學》《內科學(雙語版)》編寫工作! 〗陙,與盧學春教授、高崇教授合作攻關,在國內外首先發現風濕性疾病主要是由于Treg細胞減少導致免疫耐受缺陷引起,通過大數據分析尋找到了能促進Treg細胞生長的藥物,如小劑量白細胞介素-2、二甲雙胍、西羅莫司、維A酸和輔酶Q10,就此改變了原有的治療理念,提出了誘導和重建自身免疫耐受的新理念,增加了療效,減少了不良反應,使風濕病有了治愈的可能。該工作內容已多次在美國風濕病年會、歐洲風濕病年會、亞太地區風濕病年會和國內全國風濕病年會大會發言交流,引起了國內外極大的反響。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推拿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二體千字文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