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印川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60982
- 條形碼:9787520360982 ; 978-7-5203-6098-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印川集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關于蜀學的專題論文集。所收集的相關論文,既有宏觀的通論性質的論文,也有針對某一問題的專題性質的論文。通論性質的論文,從宏觀層面論述巴蜀文化的發展歷程及其特色(社會風俗層面)、蜀學的形神與風骨(文史哲層面)。專題性質的論文,以宋代三蘇(蘇洵、蘇軾、蘇轍)、近現代學人(王秉恩、傅增湘、宋育仁、謝無量)、現代哲人(賀麟、唐君毅)、丹棱人物(可朋)為考察重點,并論述巴蜀學人與省外學人(如章太炎、王國維)的交流與交往。全書縱橫交錯、立體多元,比較全面、比較豐富地展示了巴蜀文化的概貌與風貌。
印川集 目錄
蜀學總覽
巴蜀文化的發展歷程及其特色
蜀學之形神與風骨綜論
——以文史哲或經史子集為考察對象
三蘇園地
蘇東坡的養生之道
蘇軾與茶文化
蘇軾與禪師的交往及其影響
——兼論蘇氏蜀學與三教會通
博求“三通”
——蘇氏蜀學的形神與風骨
賀麟研究
賀麟的文化史觀
賀麟譯學大義述
——兼與嚴復、梁啟超、王國維、陳康相參照
賀麟“新心學”認識論述略
——以“自然的知行合一觀”為中心
“同情的理解”略說
——以陳寅恪、賀麟為考察中心
賀麟與唐君毅
——人生經歷、社會交往與學術思想
賀麟與蜀學
——關于現代蜀學的梳理與思考
賀麟代表作三種提要
近代蜀學
華陽王秉恩學行考
文獻大家傅增湘
宋育仁與近代蜀學
一代名流謝無量
——生平志業、學術成就與蜀學因緣
唐君毅的中國哲學史研究
——關于方法論的討論與比較
蜀學內外
王國維與巴蜀學人
章太炎與巴蜀學人的交往及其影響
桑梓情懷
詩僧可朋:其人及其詩
《圓夢大雅堂》序
《丹棱歷代鄉賢詩文賞析選》序
《丹棱地方文史雜記》序
后記
印川集 節選
《印川集:蜀學散論》: (一)從“古今”角度考察 以前,學界多以為陳寅恪“了解之同情說”乃其“師心獨見”;*近,有學者敏銳地指出,陳說“也不完全是新見”①。不僅陳寅恪的“了解之同情說”如此,賀麟的“同情的理解說”亦然。 陳寅恪未曾自述其“了解之同情說”的來源,故鉤沉其淵源要費些心思;而賀麟則多自陳其“同情的理解說”的來源,故本處先敘述賀麟“同情的理解”一說來源于中國古學之處。 賀麟所云作為思想方法之一的“體驗的方法”,即是“用理智的同情去體察外物,去反省自己”,“要了解一物,須設身處地,用同情的態度去了解之”,“體驗法*忌有主觀的成見,貴忘懷自我,投入認識的對象之中,而加以深切沉潛的體察。體驗本身即是一種生活,一種精神的生活,因為所謂體驗即是在生活中去體驗,離開生活更是無所謂體驗。體驗法即是教人從生活中去用思想。體驗法是要人虛心忘我,深人事物的內在本質或命脈,以領會欣賞其意義與價值,而不從外表去加以粗疏的描寫或概觀。體驗是一種細密的、深刻的、親切的求知方法。體驗即是‘理會’之意。所謂理會即是用理智去心領神會。此種方法,用來體察人生、欣賞藝術,研究精神生活或文化創造,特別適用。宋儒*喜歡用體驗。宋儒的思想可以說是皆出于體驗。而朱子尤其善于應用體驗方法以讀書。他所謂‘虛心涵泳’‘切己體察’‘深沉潛思’‘優游玩索’皆我此處所謂體驗方法”②。 按:賀麟所引朱熹之語,出自《晦庵別集》卷3;而朱熹的“體驗讀書法”,也就是賀麟“同情的理解說”的來源之一。朱熹主張讀書須與體察相結合,“學者當以圣賢之言反求諸身,一一體察。須是曉然無疑,積日既久,當自有見”;不能光讀書,而要反求諸身,“讀書須要切己體驗,不可只作文字看”(《朱子語類》卷11《讀書法下》)。與其貪多求全,不如少讀,“書宜少看,要極熟”,“讀書不可貪多,且要精熟”,“大凡讀書,須是熟讀”;并且極力主張反復體驗,“少看熟讀,反復體驗,不必想象計獲。只此三事,守之有常”,“大凡看文字:少看熟讀,一也;不要鉆研立說,但要反復體驗,二也;埋頭理會,不要求效,三也。三者,學者當守此”(《朱子語類》卷10《讀書法上》)。 賀麟的“同情的理解說”,也可尋蹤于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1946年10月,賀麟又在《王船山的歷史哲學》一文中寫到,“王船山是王陽明以后**人”,王船山研究歷史哲學的方法可分作三點來講,第三點即“體驗方法”,“王船山復用設身處地、同情了解的體驗方法去得到他的歷史理論。在《讀通鑒論敘論》卷4里,他說:‘設身于古之時勢,為己之所躬逢。研慮于古之謀為,為己之所身任。取古人宗社之安危,代為之所憂慮,而己之去危以即安者在矣。取古者民情之利病,代為之斟酌,而今之興利以除害者在矣。得可資,失亦可資也。同可資,異亦可資也。故治之所資,惟在一心,而史特其鑒也。’他這段話,知的方面教人虛心,設身處地,以體察古人的事跡;行的方面,求得其教訓,以資自己立身處世的鑒戒。這正好表示了體驗方法的兩個方面。因為體驗方法不是單純的求抽象知識之法,而是知行合一之法”①。 由此可以看出,作為哲學家和哲學史家的賀麟,所注重的是對古人和古代思想的理解。與此相對,作為史學家的陳寅恪,所注重的是對古人和古代歷史的理解。比如說,與宗教家和思想家之研究佛教迥然不同的是,陳寅恪的研究重點落在佛教的歷史而非教義。②由此,可從古代史學家之著述中搜尋陳寅恪“了解之同情說”的來源。 ……
印川集 作者簡介
彭華(1969-),字印川,四川丹棱人。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學士、碩士、博士,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貴陽孔學堂簽約入駐學者,中國先秦史學會常務理事。主要從事先秦秦漢史、近現代學術史以及中國儒學、巴蜀文化研究。在《歷史研究》《史學理論研究》《孔孟學報》等發表論文140余篇;出版著作12部,主編著作3部,參編著作5部。著有《燕國八百年》《陰陽五行研究(先秦篇)》《中國文化探秘·先秦篇》等,主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讀本(大學)》等,選編《王國維儒學論集》。
- >
唐代進士錄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月亮虎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經典常談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