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形而上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67219
- 條形碼:9787520367219 ; 978-7-5203-6721-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形而上學 內容簡介
經驗論、唯理論是18、19世紀西方哲學目前的重要論題,也是哲學主要流派所要探討的問題。在這些問題的研究上,一些哲學大家如笛卡爾、休謨、貝克萊和康德等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他們之間對這些問題的探討,是經久不衰的研究主題。經驗論、唯理論與康德哲學之間的關系密不可分,如何探討它們之間的聯系,本書提出四個主題:實體觀、時空觀、人格觀和形而上學觀。本書站在現代哲學更加開闊的視域上,以現代的眼光重新審視經驗論、唯理論與批判哲學之間的關系,并尋找其走向現代哲學的契機。
形而上學 目錄
**章 實體觀
**節 近代以前的實體觀舉要
一 亞里士多德的實體觀點
(一)實體是“是者
(二)實體的判別標準
二 基督教的實體觀點
(一)奧古斯丁的實體觀點
(二)托馬斯·阿奎那的實體觀點
第二節 唯理論的實體觀
一 笛卡爾的實體觀點
(一)實體的含義
(二)實體與屬性
(三)心物二元論
二 斯賓諾莎的實體觀點
(一)實體、屬性、樣式
(二)實體是一元的還是多元的
(三)廣延與思想
三 萊布尼茲的實體觀點
(一)笛卡爾、斯賓諾莎實體觀中的問題
(二)單子及其規定
第三節 經驗論的實體觀
一 洛克的實體觀點
(一)“實體”觀念
(二)實體觀念的分類
(三)實體不可知
二 貝克萊的實體觀點
(一)貝克萊的任務與《人類知識原理》
(二)對心靈實體存在的論證
(三)上帝存在且可知
(四)非物質主義
三 休謨的實體觀點
(一)休謨哲學的特征
(二)外物存在的信念與證明
(三)精神實體不可知
(四)對上帝的否定
第四節 康德的實體觀
一 對傳統實體觀的批判
(一)心靈實體論證的錯誤
(二)物質實體不可知
(三)上帝存在證明的不可能性
二“現象中的實體”
(一)“實在之物”或“實在性”
(二)“現象中的實體”的含義
(三)胡塞爾的“超越”
第二章 時空觀
**節 近代以前的時空觀舉要
一 古希臘的時空觀點
(一)空間的觀點
(二)時間的觀點
二 中世紀的時空觀點
(一)空間的觀點
(二)時間的觀點
三 牛頓的時空觀點
(一)絕對時空觀
(二)愛因斯坦對牛頓時空觀的評論
第二節 唯理論的時空觀
一 笛卡爾的時空觀點
……
第三章 人格觀或自我觀
第四章 形而上學觀
參考文獻
后記
形而上學 節選
《形而上學(經驗論、唯理論與康德哲學)》: (一)空間的觀點 先說空間。空間涉及物質,所以,我們先要弄清楚萊布尼茲關于物質的觀點。我們在前面已經說過,在萊布尼茲那里,精神性的“單子”是世界的唯一實體,他不同意笛卡爾把物質也看成是實體(盡管是有限實體)的觀點。物質不是實體是什么呢?他在給阿諾爾德的信中說,物體只是類似于彩虹的真實現象。物質的每一部分都被分割成其他部分。既然物質可以這樣無限分割下去,說明物質作為實體是不存在的。萊布尼茲的意思是,水本來是無色的,但在彩虹中無色的水滴看起來是有色彩的。同樣,沒有廣延的單子聚集起來后看起來便是有廣延的。彩虹只是現象,同樣有廣延的物體也只是現象。換言之,“廣延”是由實體產生的真實現象,是客觀存在的,但它本身不是實體。 萊布尼茲的物質觀點主要是“原初物質”和“次級物質”的觀點。他的“原初物質”來自對亞里士多德的“質料”的改造。亞里士多德的“純質料”是毫無規定的東西,因而也是消極的、被動的。亞里士多德再沒有說明質料的來源,而且陷入了“質料”與“形式”的二元論。萊布尼茲把這樣的“質料”稱為“原始物質”,與“次級物質”或單子構成的形體的物質區分開來。但他不認為,“原初物質”是原始的、獨立存在于宇宙中的,他認為,“原初物質”本身就存在于作為宇宙元素的單子中,它就是單子的被動性。“他認為,單子有能動性,這就是形式,單子也有被動性,這就是物質或原初物質。”①所謂“次級物質”就是物體或形體,是由單子的被動性構成的東西。萊布尼茲認為,“次級物質”或物體(形體)不是實體。“實際上,物質的確存在,但是它不是實體,因為它是堆積或組合”②。盡管“次級物質”或物體是被動的,但是與笛卡爾的完全被動的物體不同,它本身是由簡單實體(單子)構成的,具有能動性,只是相對于靈魂來說才是被動的。“物質的每個部分都可以設想成一座充滿植物的花園,一個充滿魚的池塘。……宇宙中沒有任何荒蕪的、不毛的、死的東西,根本沒有混亂,而只是看起來如此。”③我們不難看出,萊布尼茲的觀點受到了斯賓諾莎的“實體觀”的影響,在斯賓諾莎那里,物體作為實體的樣式是集廣延與心靈于一身的,也就是沒有純粹的死物質。 明白了萊布尼茲的“物質”或“物體”,討論其時空觀就容易多了。 萊布尼茲在傅歇的反駁的按語中說,“廣延或空間,以及可以在這方面設想的面、線及點,不論對實際存在的東西而言,還是對可以代替那實際存在的可能的東西而言,都只是一種秩序的關系,或同時并存的東西的秩序”①。萊布尼茲這里似乎把“空間”與“廣延”等同起來,并認為“空間”是同時并存的東西的秩序。在1698年“對于培爾先生在關于靈魂與形體的聯系的新系統中所發現的困難的說明”中,萊布尼茲也說:“我們想到廣延是想到并存的事物的一種秩序;但我們對于廣延以及對于空間,都不應該以一種實體那樣的方式來設想。這和時間一樣,那無非是為心靈表示一種變化中的秩序。”②萊布尼茲在這里不但重復了前面的觀點,而且特別強調不能把廣延或空間設想為“實體”,同時他還認為“時間”也和“空間”一樣,是用來表示心靈變化的秩序。1702年在“對培爾先生在第二版《批判辭典》'羅拉留'條下關于前定和諧系統的再思考的答復”中,萊布尼茲再次提到,廣延是“可能的并存”的秩序,“時間”是“不并存的可能性”的秩序。③這些材料是我們在《新系統及其說明》中找到的關于空間與時間的論述。 在《人類理智新論》中,萊布尼茲跟隨洛克的《人類理智論》的思路,在洛克論及時空的地方,他也討論了時空。 在“序言”中,萊布尼茲指出,洛克認為虛空是運動所必需的,因為他以為物質的各個小部分是堅不可摧的。但是他不同意洛克的觀點。“我們毋寧應該設想空間充滿了一種原本是流動的物質,可以接受一切分割,甚至在實際上被一分再分,直至無窮。”④萊布尼茲認為,物質既是堅硬的又是流動的,他想避免“堅硬的物質”概念帶來的麻煩。 ……
形而上學 作者簡介
張桂權,四川省洪雅縣人,四川大學哲學系畢業,哲學碩士,東京大學訪問學者,現為四川師范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出版《玻姆自然哲學研究》《論黑格爾哲學》等著作和《人類知識原理》《自然的概念》《整體性與隱纏序》(合譯)等譯著。在《黑格爾哲學研究》(日本)、《哲學研究》、《哲學動態》、《世界哲學》、《自然辯證法研究》等刊物發表哲學論文50多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獲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3次。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姑媽的寶刀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二體千字文
- >
煙與鏡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