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保護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70769
- 條形碼:9787520370769 ; 978-7-5203-7076-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保護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以民族文獻遺產中的隱性信息為研究對象, 通過分析隱性信息的表現特征, 在對其保存現狀進行調研的基礎上, 探討制約其保存的內在因素和外部條件, 從隱性信息提取方式、語言文字傳承人的培養、內容存儲再現形式、活態原生性傳承保護的社會環境保障、顯性化傳播途徑的創新等方面進行多角度全面的綜合探索。
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保護研究 目錄
**節 研究背景
第二節 研究綜述
第三節 選題意義
第四節 研究內容
一 研究目標
二 具體內容
三 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四 擬采取的研究方法、技術路線
五 創新之處
**章 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概況
**節 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的概念
一 隱性信息的概念
二 民族文獻遺產的概念
三 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的概念
第二節 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的屬性
一 隱性信息是理解、領會民族文獻遺產的能力
二 隱性信息是民族文獻遺產的信息主體知識
三 隱性信息是民族文獻遺產的實踐、行動知識
四 隱性信息是民族文獻遺產的不易表達知識
第三節 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的形態
一 隱性信息的形態首先體現在信息記錄符號中
二 隱性信息的形態體現在記憶信息的活態主體中
三 隱性信息的形態體現在信息展示的操作實踐中
小結
第二章 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表現特征
**節 解讀的不確定性
第二節 來源的非理性
第三節 對個體的依賴性
第四節 對環境的依賴性
第五節 廣博的文化性
第六節 隨意偶然性
第七節 相對性
第八節 穩定性
第九節 整體性
第十節 固定的程式性
小結
第三章 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保存困境
**節 隱性信息文化地位弱化
第二節 隱性信息傳承人員減少
第三節 隱性信息母語環境弱化
第四節 隱性信息傳承途徑受限
第五節 隱性信息離散趨勢加劇
小結
第四章 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傳承困境
**節 隱性信息傳承的生態環境改變
第二節 隱性信息傳承的社會根基動搖
第三節 隱性信息傳承人文化心理弱化
第四節 年老傳承人傳承方式固化
第五節 年輕傳承人傳承意愿消極
小結
第五章 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制約因素
**節 民族文獻隱性信息的內部因素
一 隱性信息的認知缺陷因素
……
第六章 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顯性形式
第七章 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保護策略
第八章 結論
參考文獻
后記
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保護研究 節選
《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保護研究》: 波蘭尼對于知識生產、運轉過程中形成的那些不可言傳、明示的隱性緘默整合功能進行了全面、深入、系統的研究,*終創立了隱性知識的整合理論。其隱性知識的理論核心以科學直覺的研究為先導,批判了傳統實證主義的科學觀,提出了以人性為基點、以人為主體的科學信念、科學直覺的觀點,得出把知識的內在結構、創造作為科學研究基礎的觀點。波蘭尼宣稱要用多個世紀以來的批判性思維教導人們使用懷疑的眼光來重新審視當前的知識體系,即要使長期以來被客觀主義框架歪曲的萬物知識恢復它們的本來面目。波蘭尼要使用自己的知識認知方法來創建嶄新的歷史理論,并且勾畫出人類全部知識的嶄新世界。波蘭尼運用隱性知識的手段,在人類的知識領域中,對各種人類知識的成果,如思想史、自然科學、認識論、社會政治、文化藝術以及宗教等幾乎所有人類的成就進行了論證,證實隱性整合功能在知識運行過程中無所不在。波蘭尼的隱性知識理論使傳統認識論中關于經驗與理性、邏輯與悟性、反射與選擇等內容重新規定在隱性整合的框架內,煥發出勃勃生機。總之,波蘭尼認為人類的知識體系既包含能夠明確言傳、容易直接感知的顯性知識,還包含豐富的語言文字無法充分地傳達的知識,也就是隱性知識。隱性知識并非神秘、不可探知的,雖然隱性知識難以用語言充分地表達,但是不等于絕對不能表達。 隱性知識本質上是一種對于世間萬物的理解能力,是一種領會歷史知識、把握經驗、吸收經驗并創造嶄新知識的能力。隱性信息是當前的信息獲取手段能夠獲得的知識,隱性知識存在于事物的發展過程中,但是很多知識并不能夠為人類現有的知識探測手段捕獲,也就不能成為信息。隱性信息在人類生存、發展過程中的各環節上起著主導性的、決定性的作用,相對于顯性信息具有理論上的優先性。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顯性信息是否真正獲得,取決于我們對知識的理解,而理解知識的活動本質上是一個隱性信息的獲取學習過程。(2)對顯性記錄符號的理解,需要*大程度上把握其意義,而這種符號表征的知識是由認知者的隱性知識所賦予的。如果掩蓋了記錄符號的隱性表征知識,所有的口頭的、書面的文字,所有的公式、表格,所有的語言、圖案都是毫無意義的記錄。(3)顯性記錄符號的運用也是一個隱性知識拓展的過程。在語言拓展人類的智力方面,記錄符號大大地超越了純粹的隱性領域,語言運用方式這種隱性的知識表征也是重新進入隱性信息的結構中。記錄符號的運用是認識者隱性能力的運用,而顯性信息則必須依賴于被隱性地理解和運用,因此,所有的信息不是隱性信息就是植根于隱性信息,隱性信息優先占領了人類所能夠掌握信息的關鍵核心地位。 波蘭尼提出了“隱性知識的三維結構”概念,即隱性知識具有三維結構:認識者、輔助意識和集中意識。波蘭尼設定隱性知識有三個中心:**,輔助的環境諸要素;第二,目標對象;第三,將**項和第二項聯結起來的認識者。三個中心構成三維組合,由認識主體所控制,使得輔助物和他的認識客體相關聯。認識主體把諸細節、線索作為輔助物整合進入認識客體,在輔助意識和集中意識之間建立起一種交互的動態認知關系。 人在實踐活動中的隱性知識包括兩種意識,即輔助意識和集中意識,這是理解隱性信息結構的基本出發點。集中意識是認識主體對認識對象或認識客體的主要意識,可以理解為強烈的“目標意識”;輔助意識是認識主體對于所使用的工具(包括物質的或智力的)以及其他認識或實踐基礎(如認識框架、實踐價值、形而上學的信念)的意識,相當于是“工具意識”,包括三個方面要素,即(1)來自外部世界的各種線索、細節、工具、原材料的輔助意識;(2)對身體操作過程、實踐感知的輔助意識;(3)對作為知識經驗之凝結的歷史文化遺產的輔助意識。 波蘭尼強調,隱性知識并不是一種被動存在的經驗,并不是存在于事物中的靜態知識,而是認識主體積極主動地發揮其隱性知識發掘能力的過程。從隱性知識的具體結構上來看,目標意識和輔助意識之間的關系并非是事物發展過程中主動自發形成的,而是需要認識主體的重組、整合作用。這種知識的重組表現在兩方面:(1)人的身體實踐操作活動。人的身體實踐操作首先以身體器官的生物活動為基本工具。 ……
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保護研究 作者簡介
仝艷鋒,男,1979年7月生,山東金鄉人。2002年7月至2012年1月在濟南市考古研究所工作。2012年1月至今在山東藝術學院工作。2014年7月山東大學中國史博士后流動站出站。現為山東藝術學院藝術管理學院副院長,副教授,山東省文化遺產科技保護與利用重點實驗室主任。研究方向為藝術史、文化遺產保護。已發表論文68篇,出版專著5部,參編著作5部,主持或參與科研項目30余項,獲得科研獎勵20多項。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巴金-再思錄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