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資源科學導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118844
- 條形碼:9787030118844 ; 978-7-03-011884-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資源科學導論 內容簡介
《資源科學導論》為《中國科學院研究生教學叢書》之一。《資源科學導論》分上、中、下三篇,共21章。上篇,總論從資源科學研究的源起與發展出發,分5章較為系統地論述了資源科學的學科體系與研究內容、科學思想與基本概念、理論基礎與方法論,扼要闡明了資源科學研究的框架體系。中篇,分論一一基于資源科學研究的縱向分異和部門資源學科的特點,分9章從氣候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能源資源、海洋資源、旅游資源與人力資源等部門資源出發,分門別類地討論了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及其評價問題。下篇,專論一一基于資源科學研究的橫向綜合和跨學科性質,前5章從資源物理、資源地理、資源生態、資源經濟與資源管理的角度,論述了資源科學綜合研究的學科基礎、主要領域與研究內容;后2章則從生存、發展與資源、環境安全的角度,比較全面地闡述了國家和地區的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問題。
資源科學導論 目錄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教學叢書》序
前言
上篇總論
第1章 緒論:資源科學 2
1.1 資源科學的研究領域與主要任務 2
1.2 資源科學研究的源起與發展 4
1.2.1 資源科學知識積累時期 4
1.2.2 資源科學孕育時期 5
1.2.3 資源科學逐步建立時期 6
1.3 資源科學的學科體系與研究特點 7
1.3.1 資源科學研究的學科體系與研究內容 7
1.3.2 資源科學的研究特點 10
1.4 現代資源科學研究的五大趨勢 12
第2章 資源科學思想與資源科學史觀 15
2.1 古代樸素資源史觀 16
2.1.1 自然資源的原始利用與自然崇拜時期 16
2.1.2 古代樸素的資源意識與尊重自然觀 17
2.1.3 中世紀歐洲的宗教禁錮與中國古代農業的因地制宜思想 18
2.2 近代資源無限史觀 20
2.2.1 文藝復興與地理大發現 20
2.2.2 對自然資源的記載與描述時期 21
2.2.3 近代資源無限史觀與資源合理利用思想 23
2.3 現代人本位資源史觀 25
2.3.1 產業革命與現代人本位資源史觀 25
2.3.2 資源綜合科學考察的思想與方法 28
2.3.3 資源科學相關學科的發展與綜合性學科的形成 30
2.4 當代資源可持續利用史觀 32
2.4.1 “資源有限論”及其論戰 32
2.4.2 20世紀末期的資源可持續利用史觀 34
2.4.3 資源科學體系的形成與發展 35
第3章 資源科學研究的概念框架 39
3.1 元概念:資源與自然資源 39
3.1.1 關于資源 39
3.1.2 關于自然資源 41
3.2 屬性與意義:對自然資源的進一步分析 48
3.2.1 質、量、時、空是自然資源的基本屬性 48
3.2.2 自然資源的相對有限性與絕對無限性 49
3.2.3 自然資源的層次性及整體性 50
3.2.4 自然資源的可塑性及多宜性 51
3.3 分類與特征:對自然資源的進一步討論 52
3.3.1 兩類概念資源:存量資源與流量資源 53
3.3.2 自然資源的綜合特征分類 54
3.4 地位與作用:對自然資源的進一步認識 55
第4章 資源科學研究的相關學科理論 59
4.1 物質循環規律 59
4.1.1 固體運動的地質循環 59
4.1.2 液體運動的水分循環 60
4.1.3 氣體運動的大氣循環 61
4.1.4 有機界的生物循環 62
4.2 能量流動規律 64
4.2.1 能量守恒原理 64
4.2.2 能質蛻變原理 65
4.2.3 林德曼定律 66
4.3 自然節律規律 67
4.3.1 天文因素引起的節律性 68
4.3.2 地球運動特性所引起的節律性 69
4.3.3 生物自身犄性所形成的節律性 70
4.4 地域分異規律 70
4.4.1 大尺度地域分異規律 70
4.4.2 中尺度地域分異規律 71
4.4.3 小尺度地域分異規律 72
4.5 生態資源優化定律 73
4.6 若干資源經濟學原理 75
4.6.1 資源*優耗竭理論 76
4.6.2 共享資源與外部性理論 76
4.6.3 高斯定律與資源產權制度理論 77
第5章 資源科學研究的方法論 79
5.1 資源科學研究的思維方法 79
5.2 資源科學研究程序中的具體操作方法 80
5.3 資源科學研究中的定量方法與信息系統方法 82
5.3.1 資源科學研究中的定量化方法 82
5.3.2 資源信息系統方法 83
5.4 白然資源評價方法 85
5.4.1 單項自然資源評價 86
5.4.2 自然資源綜合評價 86
5.4.3 自然資源質量評價 87
5.4.4 自然資源經濟評價 89
5.4.5 區域資源綜合評價 92
5.5 資源科學研究的跨學科性與跨學科研究 94
5.5.1 資源科學研究的跨學科性 94
5.5.2 如何組織跨學科的資源科學研究 96
參考文獻 98
中篇分論
第6章 氣候資源:氣候資源評價與氣候生產力 102
6.1 氣候與氣候資源 102
6.1.1 氣候資源及其分類 102
6.1.2 氣候資源的特征及其物理意義 105
6.2 光能資源利用與光合生產潛力 107
6.2.1 太陽總輻射與光合有效輻射 108
6.2.2 光能利用率與光合生產潛力 110
6.3 熱量資源利用與光溫生產潛力 112
6.3.1 基本溫度指標 113
6.3.2 熱量累積指標 114
6.3.3 光溫生產潛力 116
6.4 水分資源評價與氣候生產潛力 116
6.4.1 降水資源及其評價 117
6.4.2 蒸發及其評價 118
6.4.3 于濕程度及其評價 120
6.4.4 氣候生產潛力 121
6.5 氣候資源綜合評價的指標與方法 121
6.5.1 統計評價法 122
6.5.2 指數評價法 123
6.5.3 模式評價法 124
6.5.4 綜合評價法 124
第7章 水資源:水資源評價與水資源承載力 126
7.1 水與水資源 126
7.1.1 水資源的概念及其內涵 126
7.1.2 水資源的屬性與意義 127
7.1.3 地表水資源與地下水資源 128
7.2 水資源數量評價與水資源可利用量分析 130
7.2.1 地表水資源量評價 130
7.2.2 地下水資源量評價 133
7.2.3 區域水資源總量評價 135
7.2.4 水資源可利用量分析 136
7.3 水質評價與水環境質量評價 137
7.3.1 水質與水質評價因子 138
7.3.2 地表水環境質量評價 139
7.3.3 地下水環境質量評價 141
7.4 水環境容量與水資源承載力 143
7.4.1 水環境容量模型及其意義 143
7.4.2 水資源承載力的評價與計量 146
第8章 土地資源:土地資源評價與土地資源承載力 149
8.1 土地與土地資源 149
8.1.1 土地資源的特征與意義 150
8.1.2 土地資源研究領域 151
8.2 土地資源分類與土地資源調查 152
8.2.1 土地資源分類 152
8.2.2 土地資源調查與土地利用現狀調查 155
8.3 土地潛力評價與土地適宜性評價 156
8.3.1 土地潛力評價 157
8.3.2 土地適宜性評價 161
8.4 土地資源生產能力與土地資源承載能力 164
8.4.1 土地資源生產能力與承載能力 164
8.4.2 士地資源承載能力研究與FAO的農業生態區域法 165
8.4.3 中國的土地資源承載能力研究 170
第9章 生物資源:生物資源評價與生物多樣性保護 172
9.1 生物圈與生物資源 172
9.1.1 生物圈及其意義 172
9.1.2 生物資源的概念與屬性 174
9.2 生物資源量與生物生產力 175
9.2.1 生物資源量及其測度 175
9.2.2 生物生產力及其資源意義 177
9.3 生物資源類型評價——森林資源與草地資源 180
9.3.1 森林資源及其評價 180
9.3.2 草地資源及其評價 182
9.4 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 185
9.4.1 生物多樣性的內涵及其測度 185
9.4.2 生物多樣性價值及其評估 187
9.4.3 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 189
第10章 礦產資源:礦產資源度量與礦產資源評價 191
10.1 礦床與礦產資源 191
10.1.1 巖石與礦床 191
10.1.2 礦產資源的概念與特點 192
10.1.3 礦產資源的分類 195
10.2 礦產資源可得性度量與儲量分級 196
10.2.1 礦產資源的可得性度量 197
10.2.2 礦產資源的儲量分級 200
10.3 礦產資源評價 203
10.3.1 礦產資源地質評價 204
10.3.2 礦產資源的經濟評價 209
10.3.3 區域礦產資源評價方法 210
10.4 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 211
10.4.1 降低臨界品位與增加儲量 212
10.4.2 尋找代用品與資源持續利用 213
10.4.3 回收廢舊金屬與資源重復利用 214
10.4.4 向海洋要礦與能源消耗 215
第11章 能源資源:能源資源評價與能源環境效應 217
11.1 能量與能源 217
11.1.1 能源的分類及其意義 218
11.1.2 能源資源的特征 219
11.2 能源資源的宏觀分析與綜合評價 222
11.2.1 毹源生產結構與能源消費結構 222
11.2.2 能源彈性系數 224
11.2.3 能源平衡表的建立與應用 225
11.3 常規能源的地質評價 227
11.3.1 煤炭資源開發利用評價 228
11.3.2 石油資源開發利用評價 231
11.3.3 水能資源開發與評價 232
11.4 新能源開發利用的技術經濟評價 234
11.4.1 太陽能開發利用的技術經濟評價 234
11.4.2 風能開發利用的技術經濟評價 236
11.4.3 潮汐能開發利用的技術經濟評價 238
11.5 能源資源開發利用的環境效應 238
11.5.1 礦物能源開采和儲運過程中的環境影響 238
11.5.2 礦物能源加工轉化及消費過程中的環境影響 240
11.5.3 其他能源開發利用中的環境問題 241
第12章 海洋資源:海洋資源利用與海洋環境保護 243
12.1 海洋與海洋資源 243
12.1.1 新的海洋國土觀 243
12.1.2 海洋資源的概念與特點 246
12.1.3 海洋資源的分類 247
12.2 海洋生物生產力與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 249
12.2.1 海洋生物生產力 250
12.2.2 海洋生物資源的開發利用 251
12.3 海洋礦產資源及其開發利用 252
12.3.1 海濱砂礦資源 252
12.3.2 海底礦產資源 253
12.3.3 大洋礦產資源 253
12.4 海水化學資源與海洋動力資源的開發利用 255
12.4.1 海水化學資源及其開發利用 255
12.4.2 海洋動力資源及其開發利用 257
12.5 海洋空間資源的開發利用與環境保護 259
12.5.1 海洋空間資源的開發利用 259
12.5.2 海洋污染防治與海洋環境保護 261
第13章 旅游資源:旅游資源評價與旅游潛力分析 264
13.1 旅游與旅游資源 264
13.1.1 旅游資源的特點 265
13.1.2 旅游資源分類 266
13.1.3 旅游景觀與旅游景點 267
13.2 旅游資源調查與評價 268
13.2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唐代進士錄
- >
史學評論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