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法律的悖論(簽章版)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
>
私人財富保護、傳承與工具
-
>
再審洞穴奇案
-
>
法醫追兇:破譯犯罪現場的156個冷知識
-
>
法醫追兇:偵破罪案的214個冷知識
多元視域下的近世法律與中國社會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2096535
- 條形碼:9787562096535 ; 978-7-5620-9653-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多元視域下的近世法律與中國社會 本書特色
經過幾十年來的學術耕耘,法律史研究早已跳出傳統法制史的范圍,延伸至法律制度、司法審判程序、中西法律文化比較、基層社會治理、民眾的訴訟策略和法律觀念、百姓日常生活等更為廣泛的領域。 與之相應的,法律史研究的文獻來源也大幅拓展,諸如地方檔案、契約文書、石刻、族譜等大量新史料"被發現"并日益進入研究者的視野。 本書收錄的論文主要來自于2018年中國政法大學舉行的"多元視域下的近世法律與中國社會"學術會議,其宗旨與法律史在研究旨趣與方法上的上述變化相呼應。 論文的作者不僅包括在學術界具有重要影響力的資深學者,也有一批在法律社會史研究領域積極探索的青年學者。 應該說,本書的主題和各篇論文體現了近年來法律史研究的新發展和趨勢,也為不同學科背景的研究者提供了一個"多元視域"的對話空間。
多元視域下的近世法律與中國社會 內容簡介
本書共分為五部分, **部分: 文獻·方法·路徑, 包括: 文獻的變身與“法史”是什么, 法制史與區域社會史 ; 第二部分: 法律·國家·族群, 包括: 明清“水田彝”的國家化進程及其族群性的生成 —— 以四川冕寧白鹿營彝族為例等 ; 第三部分: 法律·地域·社會, 包括: 金代公共資源問題的一個側面 —— 以中都大興府仰山棲隱寺與三家村的“山林”之爭為例, 邊軍與邊鎮: 從《趙全讞牘》看明中葉北部邊塞的社會秩序等 ; 第四部分: 法律·思想·文化, 包括: “海瑞定理”形成原因的再考察等 ; 第五部分: 附錄, 包括: “多元視域下的近世法律與中國社會”學術研討會綜述。
多元視域下的近世法律與中國社會 目錄
導 言 / 001
文獻·方法·路徑
文獻的變身與“法史”是什么 趙世瑜 / 003
法制史與區域社會史 張小也 / 009
法律·國家·族群
札付、官府、清真寺:從札付看明朝政府對清真寺的管理 丁慧倩 / 019
明清“水田彝”的國家化進程及其族群性的生成——以四川冕寧白鹿營彝族為例 龍 圣 / 036
再論清初“光棍例”的成形 李典蓉 / 063
清末新政與京師司法官員的滿漢比例(1901—1912)——基于《縉紳錄》的分析 胡祥雨 / 082
法律·地域·社會
金代公共資源問題的一個側面——以中都大興府仰山棲隱寺與三家村的“山林”之爭為例 杜洪濤 / 107
邊軍與邊鎮:從《趙全讞牘》看明中葉北部邊塞的社會秩序 鄧慶平 / 120
土地、繼承與家族:八旗制度影響下的華北地方社會 邱源媛 / 139
“水權”的生成——以歸化城土默特大青山溝水為例 田 宓 / 165
清代移民社會商業糾紛及其調處機制——以重慶為例 梁 勇 / 187
法律·思想·文化
“海瑞定理”形成原因的再考察 姜金順 / 207
古今之間的清律盜毀神物——神明崇拜、倫常秩序與宗教自由 謝 晶 / 218
清末立憲派的近代國家想象:以日俄戰爭時期的《東方雜志》為核心研究對象(1904—1905) 賴駿楠 / 236
孫中山法治近代化思想中的創新 劉丹忱 / 259
抗戰時期的戰區檢察官——以國民黨特務人員從事司法工作為中心 李在全 / 277
論董康和程樹德兩位法史專家的不同選擇 鄭云艷 / 299
附 錄
“多元視域下的近世法律與中國社會”學術研討會綜述 崔李酉子 / 313
多元視域下的近世法律與中國社會 作者簡介
鄧慶平 女,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博士,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研究所副教授,《歷史人類學學刊》編輯委員,曾在香港中文大學、臺灣"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香港城市大學、哈佛大學交流或訪學。研究領域為明清史、社會史、歷史人類學,在《歷史研究》《“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中國史研究》《清史研究》《民俗研究》等重要學術期刊發表論文數十篇,出版《夜深千帳燈——明代兩性關系史》《蔚縣碑銘輯錄》等著作多部。
- >
隨園食單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姑媽的寶刀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