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新時代中華審美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7861779
- 條形碼:9787537861779 ; 978-7-5378-6177-9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時代中華審美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文藝理論專著。是山西省作家協會集中省內文藝評論的中堅力量,對總書記關于文藝的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中涉及的重大理論問題進行研究闡釋,并結合文學創作的實際,形成的適應新時代要求的理論成果!缎聲r代中華審美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從“文學面臨的時代主題”“文學創作的主體建構”“文學本體的時代構造”“文學發展的文化生態”四個方面對新時代現實中的中國文學在理論上進行了梳理總結。體現了山西省作協對構建新時代中華審美體系的重要努力。
新時代中華審美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目錄
新時代中華審美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節選
序 杜學文 近百年來,中國文學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四十多年的時間里,不論是創作觀念,還是創作手法均與以往有很大的不同,表現出中國文學的發展與進步。特別是在完成中國新文學的革命,體現中國文學的人民性、民族化、大眾化與現代性等方面,都有極為重要的成就。中國文學的變革發展與中國社會的變革發展相依相伴、緊密相連,是社會生活在文學領域的折射與表現。百年期間,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相應地,中國文學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革。百年的兩端——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20世紀與21世紀之交,正是中國社會深刻轉型,走向現代化的重要節點,以及中國快速邁向現代化的臨界點。百年之前,中國終于終結了封建王朝,開始了以五四運動為標志的時代新啟蒙。百年之后的今天,中國已經在很大程度上進入了現代社會甚至“后現代”社會。當然,現實并沒有這樣簡單。無論目前中國的現代化成效如何突出,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現實中國表現出空前的復雜性,特別是多種社會形態疊加的特殊性。這也同樣反映在文學創作中。一方面,傳統仍然在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變革已成為不可逆轉的現實。中國文學正面臨著全面實現現代化社會進程中自身發展與進步的考驗。 這方面我們已經有很多探索與實踐,其中一些在國際上產生了重要影響,證明了中國文學自身所具有的活力、創造力與蓬勃的生命力。但是文學也存在很多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我們還需要有更多的優秀作品來表現中國如此艱難復雜的改革進程及其成就;還需要有更多的優秀作品來燭照時代,為人們的艱難前行提供精神引領、價值支撐與審美啟迪;還需要有更多的能夠代表這個時代中國精神、中國智慧、中國品格的優秀之作和文化高峰。中國文學還需要不斷努力,完成肩負的歷史使命。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就是要從社會變革的現實出發,形成屬于這個時代的、體現民族品格的、具有現實針對性的審美體系。 現實中的中國文學急需在理論上進行梳理總結。許多過去已經解決了的理論問題,被時間遮蔽;一些新生成的問題,需要從理論的層面進行討論;已有理論資源面對新的創作實踐,需要進行適應變革要求的表達等等。對創作現實進行理論分析,形成新時代的理論體系已是文學面臨的迫切任務。許多具有理論自覺意識的人們已經進行了富有成效的努力,但總體來看理論界仍然缺少系統的總結構建。中華審美在新時代的表現形態、審美范疇、價值尺度、理論體系等仍然需要人們做更多更有效的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對文藝有一系列的論述,涉及許多十分重要的理論命題。這些論述具有極為突出的現實針對性,是基于當下文化與文藝發展現實的概括總結,也代表了理論發展構建的嶄新成果。結合創作現實,對這些論述進行研讀闡釋是構建新時代中華審美體系的重要努力。我們希望通過對本書中涉及的十余個理論課題的研究,能夠推動中華審美的重新構建,解決現實創作中的許多重要問題。 中華美學具有突出的文化追求與品格,自成體系,燦然生輝,對人類審美產生了重要影響。新文學運動以來,適應社會轉型與現代化構建,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形成了獨特的體系,出現了一批卓有成就的理論家、評論家與建設成果,F在,我們又面臨著新的時代要求,需要繼續為中華審美的創新與發展做出新的貢獻。非常高興的是近年來一批更年輕的理論評論人才涌現出來,并產生了良好影響。僅以山西為例,就可以看出這種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生動態勢。參加這一課題研究的同仁,既有年歲稍長者,更有后起之新秀。他們代表了我們的未來,使我們感受到了文學的活力,感受到理論之樹的常青。雖然我們的能力有限,水平參差不齊,但大家的積極性、責任感體現在字里行間。也希望能夠拋磚引玉,由此而觸動、激發更多的人來思考中華審美如何走向新時代,融入現代化,以解決我們面臨的理論問題,推動中華審美在民族復興進程中的現代化轉化與創新性重建。
新時代中華審美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作者簡介
著名文藝評論家。現任山西省作家協會黨組書記、主席。長期從事文藝批評及文化理論研究,已發表研究成果300多萬字。出版有文藝評論集《人民作家西戎》《生命因你而美麗》《藝術的精神》《中國審美與中國精神》,歷史文化著作《追思文化大師》《我們的文明》等。 主編的作品有《聚焦山西電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山西抗戰文學》《劉慈欣現象觀察》(包括《我是劉慈欣》《為什么是劉慈欣》兩種)《“晉軍崛起”論》《山西歷史文化讀本》《三晉史話·綜合卷》《山西歷史舉要》《開放與融合——山西歷史文化的品格》《與大學生談心》等。 曾先后獲中國文聯文藝評論獎、中國金鷹電視藝術節電視藝術論文獎、中國當代文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趙樹理文學獎、山西省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山西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山西省出版獎等多種獎項。
- >
朝聞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自卑與超越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