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深喜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7862868
- 條形碼:9787537862868 ; 978-7-5378-6286-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深喜 本書特色
深喜,是一切向內看的沉靜,是與自己的過去和當下和解,是個體生命從矛盾到自由的飛升。 本書寫的是一個外省女孩到榕城福州生活工作的過程。這個過程除了生存,還有找尋,找尋自我、塑造自我、成為自我的過程,映射出的是一代人相似的成長軌跡。 成長的生命中少不了痛苦、迷茫、猶疑與孤獨,同時又不乏欣喜、自足與靜定時刻。作者在書中用真摯、細膩、低吟淺唱般的文字一一道出。童年記憶中川南小城的炊煙、晨霧、星夜、蟬鳴,身處東南都市的榕蔭、集市、江海、園林。麻辣與鮮甜,鄉土與現代,形成有趣的雙城對比。 人、空間、時間,相互滲透與交融,共同進化成現在的樣子,怎不令人深喜。
深喜 內容簡介
深喜,是一切向內看的沉靜,是與自己的過去和當下和解,是個體生命從矛盾到自由的飛升。本書寫的是一個外省女孩到榕城福州生活工作的過程。這個過程除了生存,還有找尋,找尋自我、塑造自我、成為自我的過程,映射出的是一代人相似的成長軌跡。成長的生命中少不了痛苦、迷茫、猶疑與孤獨,同時又不乏欣喜、自足與靜定時刻。作者在書中用真摯、細膩、低吟淺唱般的文字一一道出。童年記憶中川南小城的炊煙、晨霧、星夜、蟬鳴,身處東南都市的榕蔭、集市、江海、園林。麻辣與鮮甜,鄉土與現代,形成有趣的雙城對比。人、空間、時間,相互滲透與交融,共同進化成現在的樣子,怎不令人深喜。
深喜 目錄
深喜 節選
從兩年前某個夏日的清晨開始,我如獲神啟一般突然習慣了早起。 五點多就被窗外透進來的陽光叫醒了,再也睡不著。此前也有早醒的時候,但我總是不甘心浪費清晨的睡眠時光,半夢半醒之間也要在床上翻騰,直到上班前的半小時。那天早上我卻放棄了掙扎,一下子翻身起來,簡單洗漱一下,出了門。 這個地方我已經住了十來年,卻從沒有見過它早上五點半的樣子。 我居住的是一個非常老舊的小區,沒有電梯。從五號樓的樓梯口出來,擠擠挨挨的舊樓之間空出一小塊地,有人在空地中央用紅磚塊圍出了一個花圃。那是住在這里的原住民老太太們搭建的,里面種滿了她們不知從哪里順手牽羊薅回來的花草,都是一些不怎么金貴的品種,萬年青、金邊蘭、茉莉以及葉片肥大的野山芋。得益于南方多雨的天氣,它們只要有一點泥土一點陽光,根本不用人侍弄也能長得高高興興的。我每天上班下班經過這里,此前卻從來沒有留心過。那天早晨瞥了一眼,才發現那亂蓬蓬的綠色中間還高高地站立著一桿木瓜和一株龍眼。直愣愣的木瓜樹,頂上有幾張葉片招搖著。葉子下面,當真結了五六個硬邦邦的果實。龍眼樹不大,但也是有收成的,因為我曾經看見老頭老太太搭個木架子在樹下摘龍眼,熱鬧得很。 這小區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建的區政府宿舍樓,磚混結構,水電管道也都裸露在外,墻面的白灰都有些脫落了。周邊一叢一叢高高聳立的閃著光的高檔住宅和商業大廈已經快把這里包圍了。這里是城市中的低洼之地,藏在高樓聳峙的森林當中,說不定哪天政府就會貼出布告,拆遷,走人。 它太老了,連物業也沒有,大門也殘存半片。但是因為臨近學校,所以很多房屋是租給一些陪讀的家庭住。一到暑假,許多房子都空了出來。 我們隔壁的和樓下都是陪讀家庭,暑假里兩個月沒有人住,防盜門上貼著自來水公司的欠費通知單;樓下一家的陽臺上擺滿的綠植也缺水枯死了,只剩下幾個空花盆擺在陽臺,盆里的泥土被曬得焦干開裂。不過我清楚地知道不出幾天,暑假一過,孩子們就會回來了,樓下的陽臺上將又盛開金邊蘭和銅錢草。夜晚的時候也會傳出孩子練琴的噪音,或者母親打罵孩子的哭聲吵鬧聲。 除此以外,也有租給附近的上班族的。有好幾次看著陌生的年輕男女從一個門里陸續出來,他們好像是某個公司的業務員,共同租住在這里,老房子房租便宜。經常有送外賣的拎著餐盒咚咚咚地跑上來,發現敲錯門,又咚咚咚地跑下去。他們吃完飯后常常將一大堆包裝盒放在門口,幾天也沒有丟棄。也有人懶得很,不愿走下樓,直接把垃圾袋往樓下 扔。一些垃圾隨風飛舞,*后飄落在這花圃中。偶爾有個熱心的老太太會清理一下,除此之外,這里更像一個荒地。 只有貓兒們喜歡這個地方。 我曾看見樓下老頭每天下午六點多用一次性飯盒端了剩飯剩菜下來喂貓,這個時候貓兒們從看不見的角落里冒出來,一只、兩只,三只、四只,越來越多,大大小小的。老頭“嗶嘶嗶嘶”地喚著,它們就跑出來,頭頂著頭拼命地吃。老頭站在旁邊看著,甚至有一兩次下大雨,他也撐著把傘站在雨中看著貓兒們吃,一動不動。貓兒們吃得高興,但是剩下的殘汁卻沒有人收拾,和著污水流得到處都是。 從小區出去,外圍還有一片當地人自建的矮房,住的都是沒有搬出去的“老福州”。一兩間的小平房,不規則地擠在一起,有的年久失修,已經被作為危房封起來了。有的經過翻新,但是卻沒有排水通道,于是洗衣機里的水就直接從路面排出來,路過的時候要跳著走。早上五六點,已經能聞到白粥的米香從哪一家飄出來。隔著窗戶能看到他們餐桌上鏤空的塑料蓋子下面一碟一碟的小菜,不用看我也知道那是些什么菜,撈硯子、拌空心菜、生菜、炸花生米,或者肉松。這是福州人早餐*常見的配稀飯的菜式。年輕人估計是吃不習慣的,他們早餐就匆匆在路上買包子或者漢堡,邊走邊吃。只有老人,每天早早地起來熬白粥,然后坐在桌前慢慢吃。 再往外走,才真正出了居民樓。一條三岔小道,一頭是立新路、萬春巷,另一頭是倉山小學、公園路,主干那一頭,是麥頂路、麥園路……
深喜 作者簡介
曾建梅 作家,編輯。1981年生于四川內江,2010年起供職于福州《閩都文化》雜志,任編輯部主任,出版專業中級職稱。創作以小說散文為主,有作品發表于《詩刊》《福建文學《滿族文學》《讀者》等刊物,作品曾獲福建省五四新聞獎,福建省文聯主辦“改革開放四十年”優秀作品獎、福州十邑同鄉會主辦第九屆“冰心文學獎”福州地區優秀作品獎,福州市政府主辦茉莉花文藝獎、青云文學獎、凌云文學獎等。2017年出版個人散文集《愛上一座城》,獲當年福建省圖書館主辦“讀吧!福建”推薦好書。2019年赴北京參加魯迅文學院第36屆高研班學習。
- >
山海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回憶愛瑪儂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推拿
- >
自卑與超越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