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中國民族史學理論與實踐研究(精)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64167
- 條形碼:9787030664167 ; 978-7-03-066416-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民族史學理論與實踐研究(精) 內容簡介
本書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多方面、系統地探討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這一主題,以探討民族史學理論問題為主要內容,同時對西夏史、元史和地方史等展開研究。在史論結合的基礎上,論述中華民族凝聚力形成與發展的若干基本問題、主要特點及其基本規律,資料翔實,邏輯嚴密,觀點新穎,論證充分,深刻分析了民族史學理論領域內的重大問題,高度概括了中華民族凝聚力形成的特點和規律,對中國民族史學理論體系的建立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本書可供歷史學、民族學等專業的師生閱讀和參考。
中國民族史學理論與實踐研究(精) 目錄
目錄
序 杜建錄
**編 民族史學理論研究
民族史與民族史學理論 3
民族史學理論的幾個基本問題 8
中華民族凝聚力形成的歷史要素 15
論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 24
論民族精神 29
民族凝聚力是中華民族復興的強大動力 36
中華民族凝聚力是“一體”的核心內涵 39
從“多元一體格局”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42
我國歷史上的民族關系及其發展趨勢 46
我國民族史研究的狀況及社會功能 59
我國民族關系的歷史傳統及現實應用 67
我國多民族歷史的*大特征 73
民族復興的歷史追溯 77
正統與民族觀 86
論歷史上的和親 89
論歷史上的民族遷徙 103
歷史文化研究中的創新問題 112
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幾個問題 122
談談歷史學的綜合研究問題 135
史學研究方法改革芻議 142
翁獨健對民族史研究理論的貢獻 147
歷史地理學研究的一個范例 155
一部民族史與思想史相結合的力作 160
**部中國民族史學史專著—《中國民族史學史綱要》 163
**部系統論述中國民族關系史的著作—《中國民族關系史綱要》評介 166
要特別重視民族史在中國史中的地位—《中國通史?導論》評介 179
完整、系統、準確地描述中國民族史——《中國民族史》評介 189
宏觀認識中國民族史的新理論、新觀點—《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評介 204
多民族國家統一性的內在因素—《中國民族志》評介 215
努力構建中國民族史學的理論體系——《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歷史探索——民族史學理論問題研究》評介 227
中國民族發展的歷史特點——《中國民族發展史》評介 239
第二編 北方民族史研究
古代北方草原通道上的賀蘭山巖畫與匈奴文化 253
創造于山水之間——賀蘭山陰山巖畫的文化背景 266
論秦漢時期黃河河套流域的經濟開發 273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河套民族關系 283
對匈奴的認識 292
應重視對草原絲綢之路的研究 295
草原城市的文脈與創新 301
“人文北京”中的民族元素 307
承百年傳統 創未來新業—西夏研究百年回顧 310
西夏文化略論 316
評李元昊在西夏建立過程中的作用 335
蒙古與西夏關系略論 345
西夏文獻整理研究的里程碑 355
中國藏西夏文獻的整理與出版 358
從西夏陵文化內涵看多元一體特征 368
哈拉浩特與外國探險家 376
地斤澤在何處? 385
西夏研究的新拓展 390
對宋夏關系的一點看法 393
論成吉思汗文化 396
關于成吉思汗箴言的討論 407
成吉思汗與西夏 410
成吉思汗的葬地和陵園 417
成吉思汗陵寢遷移始末 427
大汗安在 435
成吉思汗研究的幾個問題 439
走向統一走向世界的成吉思汗 445
圖帖睦爾(元文宗)在海南的傳說 448
第三編 寧夏區域史研究
歷史上西部開發中的中央政策及其他 461
寧夏黃河古灌區的歷史啟示 474
寧夏與絲綢之路 481
靈州會盟與唐朝的民族關系 493
修訂《寧夏通史》的幾個問題 496
元代對寧夏地區的經略 503
寧夏地區沙漠化的歷史演進考略 512
溯建城之源 謀未來發展 519
鹽池的鹽、沙、邊墻和邊區 523
如何看待固原的歷史文化 528
寧夏少數民族古籍文獻整理研究的新階段 533
第四編 地方學研究
地方學的內容、特征及功能 539
地方學中的傳統文化及其拓展進取精神 543
鄂爾多斯學:知識體系+應用服務 550
對地方學的認識——以鄂爾多斯學為例 555
從鄂爾多斯地區的歷史看民族關系 561
鄂爾多斯地區民族關系的歷史考察 564
論秦漢時期鄂爾多斯地區的經濟開發 572
鄂爾多斯地區史研究的幾個問題 580
鄂爾多斯地區沙漠化的形成和發展述論 587
鄂爾多斯地區在西夏歷史中的地位 601
明代蒙古之入居河套 608
國外研究鄂爾多斯蒙古的幾個問題 616
一個外國神甫在鄂爾多斯 627
珍貴的口述歷史資料——鄂爾多斯“獨貴龍”與反洋教 634
對“阿爾寨文化”的初步認識 636
一部論述鄂爾多斯長城的著作 641
關于鄂爾多斯蒙古“唐古特” 645
生態改善與認識升華 649
要重視生態環境演進的研究 655
展示大河套 開發大河套 660
敕勒川文化的特征 665
切實保護文化生態 669
西口文化的內涵特征 674
初識“三邊文化” 679
從鎮守榆林的明朝總兵說起 684
蒙古學的新機遇 688
第五編 學術交流
學術人生 奮斗不息 693
真誠的學術合作伙伴 696
寧夏方志研究的新成果 699
末代王爺的新生 704
一份七十年前的蒙古史講義 708
一位土生土長的蒙古族文化學者 713
“一帶一路”倡議與絲瓷茶文化 715
我的學術活動回顧 719
后記 724
序 杜建錄
**編 民族史學理論研究
民族史與民族史學理論 3
民族史學理論的幾個基本問題 8
中華民族凝聚力形成的歷史要素 15
論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 24
論民族精神 29
民族凝聚力是中華民族復興的強大動力 36
中華民族凝聚力是“一體”的核心內涵 39
從“多元一體格局”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42
我國歷史上的民族關系及其發展趨勢 46
我國民族史研究的狀況及社會功能 59
我國民族關系的歷史傳統及現實應用 67
我國多民族歷史的*大特征 73
民族復興的歷史追溯 77
正統與民族觀 86
論歷史上的和親 89
論歷史上的民族遷徙 103
歷史文化研究中的創新問題 112
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幾個問題 122
談談歷史學的綜合研究問題 135
史學研究方法改革芻議 142
翁獨健對民族史研究理論的貢獻 147
歷史地理學研究的一個范例 155
一部民族史與思想史相結合的力作 160
**部中國民族史學史專著—《中國民族史學史綱要》 163
**部系統論述中國民族關系史的著作—《中國民族關系史綱要》評介 166
要特別重視民族史在中國史中的地位—《中國通史?導論》評介 179
完整、系統、準確地描述中國民族史——《中國民族史》評介 189
宏觀認識中國民族史的新理論、新觀點—《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評介 204
多民族國家統一性的內在因素—《中國民族志》評介 215
努力構建中國民族史學的理論體系——《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歷史探索——民族史學理論問題研究》評介 227
中國民族發展的歷史特點——《中國民族發展史》評介 239
第二編 北方民族史研究
古代北方草原通道上的賀蘭山巖畫與匈奴文化 253
創造于山水之間——賀蘭山陰山巖畫的文化背景 266
論秦漢時期黃河河套流域的經濟開發 273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河套民族關系 283
對匈奴的認識 292
應重視對草原絲綢之路的研究 295
草原城市的文脈與創新 301
“人文北京”中的民族元素 307
承百年傳統 創未來新業—西夏研究百年回顧 310
西夏文化略論 316
評李元昊在西夏建立過程中的作用 335
蒙古與西夏關系略論 345
西夏文獻整理研究的里程碑 355
中國藏西夏文獻的整理與出版 358
從西夏陵文化內涵看多元一體特征 368
哈拉浩特與外國探險家 376
地斤澤在何處? 385
西夏研究的新拓展 390
對宋夏關系的一點看法 393
論成吉思汗文化 396
關于成吉思汗箴言的討論 407
成吉思汗與西夏 410
成吉思汗的葬地和陵園 417
成吉思汗陵寢遷移始末 427
大汗安在 435
成吉思汗研究的幾個問題 439
走向統一走向世界的成吉思汗 445
圖帖睦爾(元文宗)在海南的傳說 448
第三編 寧夏區域史研究
歷史上西部開發中的中央政策及其他 461
寧夏黃河古灌區的歷史啟示 474
寧夏與絲綢之路 481
靈州會盟與唐朝的民族關系 493
修訂《寧夏通史》的幾個問題 496
元代對寧夏地區的經略 503
寧夏地區沙漠化的歷史演進考略 512
溯建城之源 謀未來發展 519
鹽池的鹽、沙、邊墻和邊區 523
如何看待固原的歷史文化 528
寧夏少數民族古籍文獻整理研究的新階段 533
第四編 地方學研究
地方學的內容、特征及功能 539
地方學中的傳統文化及其拓展進取精神 543
鄂爾多斯學:知識體系+應用服務 550
對地方學的認識——以鄂爾多斯學為例 555
從鄂爾多斯地區的歷史看民族關系 561
鄂爾多斯地區民族關系的歷史考察 564
論秦漢時期鄂爾多斯地區的經濟開發 572
鄂爾多斯地區史研究的幾個問題 580
鄂爾多斯地區沙漠化的形成和發展述論 587
鄂爾多斯地區在西夏歷史中的地位 601
明代蒙古之入居河套 608
國外研究鄂爾多斯蒙古的幾個問題 616
一個外國神甫在鄂爾多斯 627
珍貴的口述歷史資料——鄂爾多斯“獨貴龍”與反洋教 634
對“阿爾寨文化”的初步認識 636
一部論述鄂爾多斯長城的著作 641
關于鄂爾多斯蒙古“唐古特” 645
生態改善與認識升華 649
要重視生態環境演進的研究 655
展示大河套 開發大河套 660
敕勒川文化的特征 665
切實保護文化生態 669
西口文化的內涵特征 674
初識“三邊文化” 679
從鎮守榆林的明朝總兵說起 684
蒙古學的新機遇 688
第五編 學術交流
學術人生 奮斗不息 693
真誠的學術合作伙伴 696
寧夏方志研究的新成果 699
末代王爺的新生 704
一份七十年前的蒙古史講義 708
一位土生土長的蒙古族文化學者 713
“一帶一路”倡議與絲瓷茶文化 715
我的學術活動回顧 719
后記 724
展開全部
書友推薦
- >
煙與鏡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經典常談
- >
我與地壇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