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四千年農夫 中國、朝鮮和日本的永續農業
-
>
(精)中華古樹名木(全2冊)
-
>
線辣椒優質高產栽培
-
>
生命的藝術:動物解剖學的神秘歷史之旅
-
>
正確使用農藥知識問答
-
>
龍眼譜:外二種
-
>
迷你花園:打造你的玻璃生態瓶
論中國農田氮素良性循環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54298
- 條形碼:9787030654298 ; 978-7-03-065429-8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論中國農田氮素良性循環 內容簡介
本書論述了農田生物地球化學氮循環的基本過程,中國農耕文明時代和工業文明時代的農田氮素循環,中國當前農田氮素良性循環面臨的挑戰。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指出了實現中國農田氮素良性循環之路,首先要遵照農田氮素循環的原理實行循環農業。中國稻田占世界的1/4,稻田生態系統對氮素循環是友好的,要保護稻田,并改變稻田單一稻—麥輪作為稻—冬季綠肥;稻—冬季豆科作物的多元輪作,要改變目前主要施用水溶性化學合成氮肥的狀況,使用緩控釋新型氮肥。并根據中國南北方種植制度的差別,分別實行化學氮肥的不同精準施用方法。第三篇專題列出了農田氮收支的原位觀察的方法學并對這些方法的局限性作出了評論。
論中國農田氮素良性循環 目錄
序
前言
篇 工業化以來全球生物地球化學氮循環的變化及其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
章 氮循環
1.1 氮循環的基本概念
1.2 氮循環的基本過程
1.3 氮循環研究領域的科學突破和熱點
參考文獻
第2章 人為活動對氮循環的影響
2.1 工業化以來全球人為活化氮的增長及未來預測
2.2 人為活動影響下陸地-大氣和陸地-水體的氮交換
2.3 人為活化氮增加對全球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的負面影響
2.4 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人為活化氮數量
2.5 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陸地氮通量
參考文獻
第3章 中國生態環境對人為活化氮增長的響應
3.1 地表水體富營養化
3.2 土壤NO3-累積和地下水污染
3.3 農田N2O排放
3.4 大氣沉降氮
3.5 土壤酸化
參考文獻
第二篇 當前中國農田氮素良性循環的癥結:化學肥料過量使用,有機肥被忽視
第4章 中國農耕文明時代農田養分平衡模式
4.1 中國農耕文明的內涵
4.2 中國農耕文明時代有機肥和綠肥的使用
4.3 有機肥+綠肥傳統農田養分平衡模式對保障糧食、人口增長的歷史性作用
參考文獻
第5章 當前中國農田氮素良性循環面臨的挑戰
5.1 化肥是推動中國糧食產量增加的關鍵因素
5.2 有機肥+綠肥的農田養分平衡模式退出農田引人深思
參考文獻
第三篇 中國農田氮素良性循環之策
第6章 發展循環農業
6.1 循環經濟及循環農業
6.2 實現農田氮素良性循環的循環農業模式
6.3 循環農業工程技術支撐體系
6.4 循環農業環境風險評價
6.5 實施現代循環農業的經營體制改革和政策保障體系
參考文獻
第7章 優化施氮
7.1 測土施肥與植物營養診斷施肥回顧
7.2 農田化學肥料氮優化施用的必要性
7.3 農田化學氮肥優化施用研究進展
7.4 小結與展望
參考文獻
第8章 保護稻田生態系統
8.1 中國稻田分布
8.2 稻田的特性
8.3 稻田養分循環及其農學與環境效應
8.4 稻田多元化輪作的農學和生態環境意義
8.5 小結與展望
參考文獻
第9章 開發和應用緩控釋氮肥
9.1 緩控釋肥概念和類型
9.2 緩控釋肥養分釋放機制
9.3 包膜控釋肥稻田應用研究
9.4 問題與展望
參考文獻
0章 我國北方旱作區農田應用液體氮肥的探討
10.1 水溶肥料
10.2 我國液體氮肥適宜施用區域和土壤類型
10.3 問題與展望
參考文獻
第四篇 生物地球化學氮循環研究的方法學
1章 15N示蹤劑在生物地球化學氮循環研究中的應用
11.1 富集15N示蹤劑及其應用
11.2 貧化15N示蹤劑及其應用
11.3 15N標記物制備和15N豐度測定
參考文獻
2章 15N自然豐度變異在生物地球化學氮循環研究中的應用
12.1 穩定性同位素分餾效應和自然豐度變異
12.2 不同物質15N自然豐度值
12.3 15N自然豐度變異在氮循環研究中的應用
參考文獻
3章 氮氧雙同位素及非質量同位素分餾效應在生物地球化學氮循環研究中的應用
13.1 15N、18O雙同位素方法應用
13.2 N2O分子內非質量同位素分餾效應(SP值)應用
13.3 N2O的SP值測定
13.4 氧同位素非質量分餾效應(Δ17O值)應用
13.5 N2O和NO3-氧同位素比值測定和Δ17O值計算
參考文獻
4章 農田N2O、NH3排放及氮流失原位觀測方法
14.1 N2O原位觀測方法
14.2 NH3揮發原位觀測方法
14.3 農田土壤淋溶和徑流氮原位測定的某些改進
參考文獻
結語——未來氮循環研究領域需要更加關注的課題
致謝
前言
篇 工業化以來全球生物地球化學氮循環的變化及其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
章 氮循環
1.1 氮循環的基本概念
1.2 氮循環的基本過程
1.3 氮循環研究領域的科學突破和熱點
參考文獻
第2章 人為活動對氮循環的影響
2.1 工業化以來全球人為活化氮的增長及未來預測
2.2 人為活動影響下陸地-大氣和陸地-水體的氮交換
2.3 人為活化氮增加對全球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的負面影響
2.4 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人為活化氮數量
2.5 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陸地氮通量
參考文獻
第3章 中國生態環境對人為活化氮增長的響應
3.1 地表水體富營養化
3.2 土壤NO3-累積和地下水污染
3.3 農田N2O排放
3.4 大氣沉降氮
3.5 土壤酸化
參考文獻
第二篇 當前中國農田氮素良性循環的癥結:化學肥料過量使用,有機肥被忽視
第4章 中國農耕文明時代農田養分平衡模式
4.1 中國農耕文明的內涵
4.2 中國農耕文明時代有機肥和綠肥的使用
4.3 有機肥+綠肥傳統農田養分平衡模式對保障糧食、人口增長的歷史性作用
參考文獻
第5章 當前中國農田氮素良性循環面臨的挑戰
5.1 化肥是推動中國糧食產量增加的關鍵因素
5.2 有機肥+綠肥的農田養分平衡模式退出農田引人深思
參考文獻
第三篇 中國農田氮素良性循環之策
第6章 發展循環農業
6.1 循環經濟及循環農業
6.2 實現農田氮素良性循環的循環農業模式
6.3 循環農業工程技術支撐體系
6.4 循環農業環境風險評價
6.5 實施現代循環農業的經營體制改革和政策保障體系
參考文獻
第7章 優化施氮
7.1 測土施肥與植物營養診斷施肥回顧
7.2 農田化學肥料氮優化施用的必要性
7.3 農田化學氮肥優化施用研究進展
7.4 小結與展望
參考文獻
第8章 保護稻田生態系統
8.1 中國稻田分布
8.2 稻田的特性
8.3 稻田養分循環及其農學與環境效應
8.4 稻田多元化輪作的農學和生態環境意義
8.5 小結與展望
參考文獻
第9章 開發和應用緩控釋氮肥
9.1 緩控釋肥概念和類型
9.2 緩控釋肥養分釋放機制
9.3 包膜控釋肥稻田應用研究
9.4 問題與展望
參考文獻
0章 我國北方旱作區農田應用液體氮肥的探討
10.1 水溶肥料
10.2 我國液體氮肥適宜施用區域和土壤類型
10.3 問題與展望
參考文獻
第四篇 生物地球化學氮循環研究的方法學
1章 15N示蹤劑在生物地球化學氮循環研究中的應用
11.1 富集15N示蹤劑及其應用
11.2 貧化15N示蹤劑及其應用
11.3 15N標記物制備和15N豐度測定
參考文獻
2章 15N自然豐度變異在生物地球化學氮循環研究中的應用
12.1 穩定性同位素分餾效應和自然豐度變異
12.2 不同物質15N自然豐度值
12.3 15N自然豐度變異在氮循環研究中的應用
參考文獻
3章 氮氧雙同位素及非質量同位素分餾效應在生物地球化學氮循環研究中的應用
13.1 15N、18O雙同位素方法應用
13.2 N2O分子內非質量同位素分餾效應(SP值)應用
13.3 N2O的SP值測定
13.4 氧同位素非質量分餾效應(Δ17O值)應用
13.5 N2O和NO3-氧同位素比值測定和Δ17O值計算
參考文獻
4章 農田N2O、NH3排放及氮流失原位觀測方法
14.1 N2O原位觀測方法
14.2 NH3揮發原位觀測方法
14.3 農田土壤淋溶和徑流氮原位測定的某些改進
參考文獻
結語——未來氮循環研究領域需要更加關注的課題
致謝
展開全部
書友推薦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史學評論
- >
我與地壇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二體千字文
- >
山海經
- >
姑媽的寶刀
- >
自卑與超越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