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西方哲學探賾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7134510
- 條形碼:9787517134510 ; 978-7-5171-3451-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西方哲學探賾 內容簡介
著名學者鄧曉芒將自己多年的哲學研究輯錄成冊,整體上分為“總論”“希臘哲學”“康德哲學”“黑格爾哲學”“當代現象學哲學”五個部分,內容涉及古希臘哲學、近代和現代西方哲學的許多聚焦性問題,如有的文章從追溯西方自然法思想的源流而引出康德對傳統自然法概念的改造,*終歸結到道德上來;有的文章對海德格爾后期哲學的重要術語從其詞源、語義和用法上進行了比較全面的梳理……作者中西互鏡,史哲相彰,為讀者呈現了中國學人于德國古典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全新視角,有助于初入哲學門徑者領略思想魅力,一窺哲學堂奧。
西方哲學探賾 目錄
總論
3 自我意識的觀念在西方哲學史上的發展述評
14 西方傳統本體論的提問方式和形態演化
25 西方哲學史中的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
31 論“自我”的自欺本質
希臘哲學
43論古希臘埃利亞派存在學說的發生
51古希臘哲學中結構自然觀的形成
62論古希臘精神哲學的矛盾進展
74論柏拉圖精神哲學的構成
83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體系初探
106關于希臘哲學的幾個問題及試解
康德哲學
121康德時間觀的困境和啟示
135康德空間觀的兩層含義
146康德《實踐理性批判》中的自由范疇表解讀
163康德論道德與法的關系
177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奠基》第I 章中三條原理的分析
192康德對道德神學的論證
203論“好像”(als ob)在康德哲學中的用法
209論康德美學的認識論結構及其改造
黑格爾哲學
227黑格爾辯證法為形式邏輯的奠基
235論黑格爾《邏輯學》中從本質論向概念論的過渡
249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中的自我意識溯源
261黑格爾的家庭觀和中國家庭觀之比較
——讀《精神現象學》札記(之一)
272黑格爾的三種精神標本:浮士德、哈姆雷特和堂·吉訶德
——讀《精神現象學》札記(之二)
286“面相學”和“頭蓋骨相學”在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中的意義
302從黑格爾的一個誤解看盧梭的“公意”
當代現象學哲學
325海德格爾在《黑格爾的經驗概念》中對辯證法的扭曲
338海德格爾“存在的末世論”的解釋學意義
——《阿那克西曼德的箴言》再解讀
352歐洲虛無主義及其克服
——讀海德格爾《尼采》札記
368海德格爾《筑·居·思》句讀(一)
405論作為“成己”的Ereignis
418普列斯納的文化起源論及其方法
427關于現象學文獻翻譯的幾點考慮
西方哲學探賾 節選
論康德美學的認識論結構及其改造 (一) 康德的美學觀點主要展現在《判斷力批判》中,而《判斷力批判》和其他兩大批判一樣,原則上都屬于對人的認識能力的批判。《純粹理性批判》中批判的是人的純粹知性能力,《實踐理性批判》中批判的是人的純粹理性能力,《判斷力批判》中所批判的則是人的純粹判斷力。康德甚至根據這一區分將三大批判重新依次命名為:“純粹知性批判”“純粹判斷力批判”和“純粹理性批判”。我在《康德〈判斷力批判〉釋義》一書中,分析了《判斷力批判》導言的*后部分所列的那個表,認為“康德基本上還是大陸理性派的傳統,就是說,不管人有多少能力,認識能力還是*基本的”。正是基于這一不變的出發點,康德的三大批判都是遵循著同一個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所已經確定下來的“建筑術”來建構自己的體系的。這種建筑術,作為“對于各種系統的藝術”和作為“一般知識中的科學性的東西的學說”的方法論,不只是適用于《純粹理性批判》,而是具有普遍的適用性。例如,三大批判作為批判哲學,都服從一定的體例,即總體上分為“要素論”和“方法論”,而“要素論”中又分為“分析論”和“辯證論”,再下面的細分也是大同小異。也許在康德看來,這是解決一切“科學”問題的靈丹妙藥。但這同時也就嚴重限制了康德對美學問題的理解和表述。 康德早年雖然并非一文學青年,有人說他的文藝趣味只相當于一般市民階層,他自己似乎也對此有自知之明。但其實他對美的事物具有極其敏銳的感覺,并且只要有機會,他也善于以精確的語言把自己的感覺真切而優美地表達出來。只不過作為一個理性主義的哲學家,每當他面臨與審美活動有關的問題,他首先考慮的都只是這些現象背后所牽涉的有哪些認識能力,認為必須先把這些認識能力分析出來,確定它們之間的作用和關系,才談得上對這些審美現象作出透徹的解釋和“判斷”。然而這樣一來,這種理性主義和認識論立場客觀上便掩蓋了審美活動本身的實質,他的解釋只不過是對審美活動在人的認識能力方面所造成的效果的描述。在認識論色彩的籠罩下,康德在美學和鑒賞中所發現的那些具體的精彩細節都黯然失色了,這恐怕是康德自己始料不及的。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康德美學體系的這一自我掩蓋的結構。 (二) 康德談美的問題是從鑒賞入手的,鑒賞(Geschmack)的原意是口味或味道,雖然康德對這兩個層次作了高低的區分,但它們無疑都屬于感性的范圍。因此從鑒賞入手,就是從審美的感性效果入手,然后再從中歸納出鑒賞的契機來。當然這種歸納并不完全是經驗歸納,而是先有一個框架,即按照質、量、關系、模態四個方面來進行(這是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就早已準備好了的),并且潛藏有本身的先天原理,即“諸認識能力的自由協調活動”。首先是想象和知性的自由協調活動,由此康德得到了美的四個方面的“契機”,也就是從四個方面對“美”的說明,即:(1)無利害的愉快;(2)非概念的普遍愉快;(3)主觀形式的(無目的的)合目的性;(4)共通感。其次是想象力和理性的自由協調活動,由此得到了崇高,有“數學的崇高”和“力學的崇高”,它們也各有兩個契機(雖未明說)。就是說,任何一個對象,當我們以鑒賞的態度把它評判為“美”的時候,它都必然具有以上四個特點,即它所帶來的愉快,一是不涉及利害,二是沒有概念但卻普遍認同,三是不設目的但卻著眼于對象的合目的性形式,四是人人共通的。“崇高”也與此大體類似。的確,如果有一種愉快符合了這四個標準,甚至哪怕只要符合其中一個,那就可以判定它是一種純粹的鑒賞(審美)愉快了。
西方哲學探賾 作者簡介
鄧曉芒,男,1948年4月生,湖南長沙人,中國著名哲學家、美學家和批評家。畢業于武漢大學哲學系,哲學碩士。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教授、德國哲學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德國哲學,亦研究美學、文化心理學、中西文化比較等。代表作有《思辨的張力》、《文學與文化三論》、《新批判主義》、《實踐唯物論新解》、《黑格爾〈精神現象學〉句讀》(10卷)、《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句讀》(3卷)、《康德〈實踐理性批判〉句讀》等。
- >
朝聞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煙與鏡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月亮虎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