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yǎng)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tǒng)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shù)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chuàng)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qū)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xiàn)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聚丙烯酰胺類絮凝劑與絮凝科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31886
- 條形碼:9787030631886 ; 978-7-03-063188-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聚丙烯酰胺類絮凝劑與絮凝科學 內容簡介
本書重點對聚丙烯酰胺類絮凝劑進行闡述。詳細介紹了合成聚丙烯酰胺所需原材料、聚丙烯酰胺類絮凝劑的傳統(tǒng)引發(fā)方式 (包括PDA的熱引發(fā)水浴聚合、PDA的熱引發(fā)乳液聚合) ; 新型紫外光引發(fā)方式 (紫外光引發(fā)CPAM、紫外光引發(fā)APAM、紫外光引發(fā)PAM、紫外光引發(fā)天然高分子接枝絮凝劑、紫外光引發(fā)模板聚合、紫外光引發(fā)疏水聚合) ; 其它引發(fā)方式 (超聲波引發(fā)PDA、微波輔助引發(fā)PDA) ; 絮凝劑表征方法 (紫外光譜、紅外光譜、掃描電鏡 (氫核、碳核) 、核磁共振、差熱熱重) ; 絮凝劑的聚合機理與絮凝作用機理 ; 絮凝劑應用現(xiàn)狀 ; 絮凝劑典型制備生產工藝 ; 聚丙烯酰胺性質檢測方法。
聚丙烯酰胺類絮凝劑與絮凝科學 目錄
1.1 陽離子型聚丙烯酰胺
1.1.1 陽離子型聚丙烯酰胺類絮凝劑分類
1.1.2 陽離子型聚丙烯酰胺絮凝劑引發(fā)方式
1.1.3 陽離子型聚丙烯酰胺絮凝劑的制備
1.2 陰離子型聚丙烯酰胺
1.2.1 陰離子型聚丙烯酰胺類絮凝劑的引發(fā)及制備
1.2.2 陰離子型聚丙烯酰胺研究現(xiàn)狀
1.3 非離子型聚丙烯酰胺
1.4 兩性離子型聚丙烯酰胺
參考文獻
第2章 基本原料
2.1 丙烯酰胺
2.1.1 丙烯酰胺概況
2.1.2 丙烯酰胺制備
2.1.3 丙烯酰胺的毒性
2.1.4 丙烯酰胺接觸人體的媒介
2.1.5 丙烯酰胺的應用
2.2 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銨
2.2.1 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銨概況
2.2.2 主要制備工藝及原料
2.2.3 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銨的主要聚合物
2.2.4 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銨均聚物與共聚物應用
2.3 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銨
2.3.1 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銨概況
2.3.2 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銨單體主要制備工藝及原料
2.3.3 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銨的應用
2.3.4 主要聚合物及其制備
2.4 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銨
2.4.1 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銨概況
2.4.2 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銨主要制備工藝及原料
2.4.3 主要聚合物及其制備
2.5 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
2.5.1 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概況
2.5.2 AMPS的制備
2.5.3 AMPS的應用
2.6 丙烯酸
2.6.1 丙烯酸概況
2.6.2 丙烯酸的制備
2.6.3 丙烯酸的應用
2.7 天然高分子單體殼聚糖
2.7.1 殼聚糖的概況
2.7.2 殼聚糖制備工藝
2.7.3 殼聚糖的應用
2.8 淀粉
2.8.1 淀粉的結構與基本性質
2.8.2 淀粉的提取方式
2.8.3 淀粉的性能
2.8.4 變性淀粉
2.8.5 原淀粉的應用
2.8.6 變性淀粉的應用
2.9 纖維素
2.9.1 纖維素的結構
2.9.2 纖維素的提取分離
2.9.3 纖維素的性質
2.9.4 纖維素的應用
2.10 常見引發(fā)劑
2.10.1 偶氮二異丁腈
2.10.2 偶氮二異丁脒鹽酸鹽
2.10.3 偶氮二異丁咪唑啉鹽酸鹽
2.10.4 過硫酸銨
2.10.5 過硫酸鉀
參考文獻
第3章 傳統(tǒng)熱引發(fā)方式和聚合方式
3.1 熱引發(fā)聚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銨的水溶液聚合
3.1.1 PAD合成方法
3.1.2 有機偶氮引發(fā)劑質量分數(shù)對PAD聚合反應的影響
3.1.3 氧化還原引發(fā)劑總質量分數(shù)對PAD聚合反應的影響
3.1.4 氧化還原引發(fā)劑的物質的量比對PAD聚合反應的影響
3.1.5 陽離子度對PAD聚合反應的影響
3.1.6 反應體系pH值對PAD聚合反應的影響
3.1.7 反應溫度對PAD聚合反應的影響
3.1.8 反應時間對PAD聚合反應的影響
3.1.9 殘留AM單體含量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3.2 熱引發(fā)陰離子型聚丙烯酰胺(APAM)的水溶液聚合
3.2.1 APAM合成方法
3.2.2 聚合反應時間對APAM分子量的影響
3.2.3 陰離子度對APAM分子量的影響
3.2.4 絡合劑EDTA投加濃度對APAM分子量的影響
3.2.5 增溶劑尿素的投加濃度對APAM分子量的影響
3.2.6 氧化還原劑的投加濃度對APAM分子量的影響
3.2.7 APAM中殘留丙烯酰胺含量的測定
3.3 熱引發(fā)PDA的乳液聚合
3.3.1 PDA合成方法
3.3.2 引發(fā)體系的選擇
3.3.3 引發(fā)劑含量的確定
3.3.4 引發(fā)劑NaHSO3與K2S2O8質量比對PDA聚合反應的影響
3.3.5 單體DMDAAC與AM質量比對PDA聚合反應的影響
3.3.6 油水體積比對PDA聚合反應的影響
3.3.7 pH值對PDA聚合反應的影響
3.3.8 EDTA用量對PDA聚合反應的影響
3.3.9 反應時間對PDA聚合反應的影響
3.3.10 通氮氣時間對PDA聚合反應的影響
3.4 熱引發(fā)PAD的乳液聚合
3.4.1PAD合成方法
3.4.2 油水體積比對PAD聚合反應的影響
3.4.3 乳化劑用量對PAD聚合反應的影響
3.4.4 乳化劑配比對PAD聚合反應的影響
3.4.5 單體用量對PAD聚合反應的影響
3.4.6 單體配比對PAD聚合反應的影響
3.4.7 引發(fā)劑用量對PAD聚合反應的影響
3.4.8 引發(fā)劑種類對PAD聚合反應的影響
3.4.9 聚合溫度對PAD聚合反應的影響
3.4.10 其他因素對PAD聚合反應的影響
參考文獻
第4章 新型紫外光引發(fā)聚合
4.1 紫外光引發(fā)聚合簡介
4.1.1 紫外光引發(fā)聚合
4.1.2 紫外光引發(fā)聚合方式分類
4.1.3 紫外光引發(fā)聚合動力學
4.2 紫外光引發(fā)陽離子型聚丙烯酰胺
4.2.1 紫外光引發(fā)陽離子型聚丙烯酰胺的具體步驟
4.2.2 紫外光輻射強度對CPAM聚合反應的影響
4.2.3 有機偶氮引發(fā)劑用量對CPAM聚合反應的影響
4.2.4 單體總質量分數(shù)對CPAM聚合反應的影響
4.2.5 陽離子度對CPAM聚合反應的影響
4.2.6 鏈調節(jié)劑用量對CPAM聚合反應的影響
4.2.7 反應時間對CPAM聚合反應的影響
4.2.8 反應體系pH值對CPAM聚合反應的影響
4.2.9 無機復合引發(fā)劑對CPAM聚合反應的影響
4.2.10 無機復合引發(fā)劑用量對CPAM聚合反應溫度的影響
4.3 紫外光引發(fā)陰離子型聚丙烯酰胺
4.3.1 紫外光引發(fā)陰離子型聚丙烯酰胺的具體步驟
4.3.2 單體總質量分數(shù)對APAM聚合反應的影響
4.3.3 單體質量比對APAM聚合反應的影響
4.3.4 引發(fā)劑濃度對APAM聚合反應的影響
4.3.5 反應體系pH值對APAM聚合反應的影響
4.3.6 增溶劑尿素對APAM聚合反應的影響
4.3.7 絡合劑對APAM聚合反應的影響
4.3.8 光照時間對APAM聚合反應的影響
4.4 紫外光引發(fā)聚丙烯酰胺
4.4.1 紫外光引發(fā)聚丙烯酰胺的具體步驟
4.4.2 光引發(fā)劑的用量對PAM聚合反應的影響
4.4.3 聚合體系AM單體總質量分數(shù)對PAM聚合反應的影響
4.4.4 AM光聚合體系溫度對PAM聚合反應的影響
4.5 紫外光引發(fā)天然高分子接枝絮凝劑
4.5.1 紫外光引發(fā)天然高分子接枝絮凝劑的具體步驟
4.5.2 單體質量分數(shù)對天然高分子接枝絮凝劑聚合反應的影響
4.5.3 陽離子度對天然高分子接枝絮凝劑聚合反應的影響
4.5.4 殼聚糖質量分數(shù)對天然高分子接枝絮凝劑聚合反應的影響
4.5.5 單體質量比對天然高分子接枝絮凝劑聚合反應的影響
4.5.6 引發(fā)劑用量對天然高分子接枝絮凝劑聚合反應的影響
4.5.7 CS與三聚磷酸鈉的質量比對天然高分子接枝絮凝劑聚合反應的影響
4.5.8 超聲時間對天然高分子接枝絮凝劑聚合反應的影響
4.5.9 光照時間對天然高分子接枝絮凝劑聚合反應的影響
4.5.10 攪拌時間對天然高分子接枝絮凝劑聚合反應的影響
4.5.11 乙酸質量分數(shù)對天然高分子接枝絮凝劑聚合反應的影響
4.6 紫外光引發(fā)模板聚合
4.6.1 紫外光引發(fā)模板聚合的具體步驟
4.6.2 單體總質量分數(shù)對模板聚合物聚合反應的影響
4.6.3 DAC質量分數(shù)對模板聚合物聚合反應的影響
4.6.4 引發(fā)劑質量分數(shù)對模板聚合物聚合反應的影響
4.6.5 反應體系pH值對模板聚合物聚合反應的影響
4.6.6 尿素質量分數(shù)對模板聚合物聚合反應的影響
4.6.7 紫外光照射時間對模板聚合物聚合反應的影響
4.7 紫外光引發(fā)疏水聚合
4.7.1 紫外光引發(fā)疏水聚合的具體步驟
4.7.2 引發(fā)劑用量對疏水聚合反應的影響
4.7.3 單體總質量分數(shù)對疏水聚合反應的影響
4.7.4 增溶劑尿素對疏水聚合反應的影響
4.7.5 EDTA質量分數(shù)對疏水聚合反應的影響
4.7.6 反應體系pH值對疏水聚合反應的影響
4.7.7 紫外光照射時間對疏水聚合反應的影響
4.7.8 單體物質的量比對疏水聚合反應的影響
參考文獻
第5章 聚丙烯酰胺的其他引發(fā)方式
5.1 微波輔助引發(fā)制備PDA
5.1.1 PDA合成方法
5.1.2 引發(fā)劑的選擇
5.1.3 微波時間對PDA聚合反應的影響
5.1.4 單體質量比對PDA聚合反應的影響
5.1.5 無機引發(fā)劑過硫酸銨的質量分數(shù)對PDA聚合反應的影響
5.1.6 EDTA的質量分數(shù)對PDA聚合反應的影響
5.1.7 鏈轉移劑苯甲酸鈉的質量分數(shù)對PDA聚合反應的影響
5.1.8 增溶劑尿素的質量分數(shù)對PDA聚合反應的影響
5.1.9 水浴時間對PDA聚合反應的影響
5.1.10 水浴溫度對PDA聚合反應的影響
5.1.11 pH值對PDA聚合反應的影響
5.2 超聲波輔助引發(fā)制備PDA
5.2.1 PDA合成方法
5.2.2 超聲時間對PDA聚合反應的影響
5.2.3 單體總質量分數(shù)對PDA聚合反應的影響
5.2.4 單體質量比對PDA聚合反應的影響
5.2.5 反應溫度對PDA聚合反應的影響
5.2.6 引發(fā)劑質量分數(shù)對PDA聚合反應的影響
5.2.7 苯甲酸鈉質量分數(shù)對PDA聚合反應的影響
5.2.8 EDTA質量分數(shù)對PDA聚合反應的影響
5.2.9 pH值對PDA聚合反應的影響
5.2.10 增溶劑尿素的質量分數(shù)對PDA聚合反應的影響
5.2.11 PDA優(yōu)化正交試驗及其結果研究
5.3 輻射聚合法
參考文獻
第6章 聚合機理
6.1 自由基聚合理論
6.1.1 鏈引發(fā)
6.1.2 鏈增長
6.1.3 鏈終止
6.1.4 鏈轉移
6.2 合成型有機高分子絮凝劑反應機理
6.2.1 光引發(fā)合成有機高分子絮凝劑反應機理
6.2.2 膠束聚合反應機理
6.2.3 模板聚合反應機理
參考文獻
第7章 絮凝劑表征方法
7.1 紫外光譜
7.2 紅外光譜
7.2.1 AM、DAC、BA、PADB的紅外光譜表征
7.2.2 紫外光引發(fā)模板聚合P(AM-DAC-PAAS)的紅外光譜表征
7.2.3 PAA與PAD的紅外光譜結構表征
7.2.4 陰離子型P(AM-AA-AMPS)的紅外光譜分析
7.2.5 高純度、高分子量陽離子型PAD的紅外光譜結構表征
7.2.6 PDA的紅外光譜結構表征
7.2.7 殼聚糖改性產物(CAM)的紅外光譜結構表征
7.2.8 P(CS-AD)的紅外光譜結構表征
7.3 掃描電鏡
7.3.1 PADB的電鏡分析
7.3.2 PAA與PAD的電鏡分析
7.3.3 陰離子型P(AM-AA-AMPS)的電鏡分析
7.3.4 PDA的電鏡分析
7.3.5 殼聚糖改性產物CAM的電鏡分析
7.3.6 P(CS-AD)的電鏡分析
7.4 核磁共振波譜法
7.4.1 PADB的核磁共振波譜分析
7.4.2 紫外光引發(fā)模板聚合P(AM-DAC-PAAS)的碳核磁共振波譜分析
7.4.3 PAA與PAD的氫核磁共振分析
7.4.4 超聲波輔助合成PDA的核磁共振波譜分析
7.4.5 陰離子型P(AM-AA-AMPS)的核磁共振波譜分析
7.5 熱分析
7.5.1 PADB的熱重法與差示掃描量熱法聯(lián)用分析
7.5.2 紫外光引發(fā)模板聚合P(AM-DAC-PAAS)的熱重法與差示掃描量熱法聯(lián)用分析
7.5.3 PAA與PAD的熱重法與差示掃描量熱法聯(lián)用分析
7.5.4 陰離子型P(AM-AA-AMPS)的熱重法與差示掃描量熱法聯(lián)用分析
7.5.5 高純度、高分子量陽離子型PAD的熱重法與差示掃描量熱法聯(lián)用分析
7.5.6 PDA的熱重法與差示掃描量熱法聯(lián)用分析
7.5.7 殼聚糖谷胱甘肽的熱重法與差示掃描量熱法聯(lián)用分析
7.5.8 P(CS-AD)的熱重法與差示掃描量熱法聯(lián)用分析
參考文獻
第8章 絮凝機理
8.1 膠體穩(wěn)定性
8.1.1 膠體帶電原因
8.1.2 膠體的雙電層結構
8.1.3 膠體顆粒的聚集穩(wěn)定性——DLVO理論
8.2 合成型有機高分子絮凝劑絮凝機理
8.2.1 合成型有機高分子絮凝劑與顆粒間的吸附作用
8.2.2 架橋作用
8.2.3 電中和作用
8.2.4 靜電補丁作用
參考文獻
第9章 應用現(xiàn)狀
9.1 市政污泥絮凝脫水
9.1.1 市政污泥性質
9.1.2 絮凝劑濃度對污泥含固率的影響
9.1.3 pH值對污泥濾餅含固率的影響
9.1.4 絮凝劑投加濃度對污泥比阻的影響
9.1.5 污泥沉降性能的對比研究
9.1.6 絮凝后污泥粒徑的對比研究
9.2 自來水廠污泥脫水
9.2.1 自來水廠污泥性質
9.2.2 絮凝劑投加濃度對污泥脫水性能的影響
9.2.3 pH值對污泥脫水性能的影響
9.2.4 絮凝劑投加濃度對污泥比阻的影響
9.2.5 污泥絮體分形維數(shù)與體積平均粒徑
9.3 印染污泥脫水
9.3.1 印染污泥性質
9.3.2 投加濃度對脫水性能的影響
9.3.3 pH值對脫水性能的影響
9.3.4 PADB的特性黏度對脫水性能的影響
9.3.5 反應器材質對脫水性能的影響
9.4 PAD用于含藻污水除藻處理
9.4.1 試驗水樣
9.4.2 試驗方法
9.4.3 PAD陽離子度對除藻效果的影響
9.4.4 PAD投加濃度對除藻效果的影響
9.5 市政污水
9.5.1 水樣性質
9.5.2 投加濃度對濁度去除的影響
9.5.3 投加量對COD去除的影響
9.5.4 pH值對剩余濁度及COD去除的影響
9.6 在含油廢水處理中的應用
9.6.1 水樣性質
9.6.2 試驗方法
9.6.3 PAA投加濃度對除油效果的影響
9.6.4 PAA特性黏度對除油效果的影響
9.6.5 AODBAC投料摩爾分數(shù)對除油效果的影響
9.6.6 不同類型有機高分子絮凝劑除油效果的比較
9.6.7PAA與不同劑量PAC復配對除油效果的影響
9.6.8 不同劑量PAA與PAC復配對除油效果的影響
9.6.9 PAC與不同類型有機高分子絮凝劑復配除油效果的比較
9.7 在水中DMP去除的應用
9.7.1 分析方法
9.7.2 投加濃度對絮凝效果的影響
9.7.3 pH值對絮凝效果的影響
9.7.4 攪拌時間對絮凝效果的影響
9.7.5 沉降時間對絮凝效果的影響
9.7.6 特性黏度對絮凝效果的影響
9.7.7 PDA投加濃度與Zeta電位的關系
9.7.8 PDA投加濃度與TOC的關系
9.8 APAM對水中DOP、DEP去除的應用
9.8.1 試驗方法
9.8.2 DOP初始濃度對去除率的影響
9.8.3 絮凝劑特性黏度及其投加濃度對DOP去除率的影響
9.8.4 模擬水樣的pH值對去除率的影響
9.8.5 攪拌速度對去除率的影響
9.8.6 攪拌時間對DOP去除率的影響
9.8.7 沉降時間對DOP去除率的影響
9.8.8 不同絮凝劑的對比
9.8.9 多種鄰苯二甲酸酯類的去除對比
參考文獻
第10章 典型制備生產工藝
10.1 均相水溶液聚合法聚丙烯酰胺生產工藝
10.1.1 水溶液聚合膠體聚丙烯酰胺生產工藝流程
10.1.2 水溶液聚合膠體聚丙烯酰胺生產工藝應用現(xiàn)狀
10.2 水溶液聚合粉狀聚丙烯酰胺生產工藝
10.2.1 低濃度聚合粉狀聚丙烯酰胺生產工藝
10.2.2 中(高)濃度聚合粉狀聚丙烯酰胺生產工藝
10.3 水溶液共聚合工藝
10.3.1 丙烯酰胺與陰離子單體共聚合
10.3.2 丙烯酰胺與陽離子單體共聚合
10.3.3 丙烯酰胺水溶液共聚合制備交聯(lián)聚合物
10.4 由聚合物水溶液制備聚丙烯酰胺衍生物
10.4.1 聚丙烯酰胺水解的陰離子型聚合物
10.4.2 磺甲基聚丙烯酰胺陰離子型聚合物產品
10.4.3 胺甲基聚丙烯酰胺陽離子型聚合物產品
10.5 分散相聚合法
10.5.1 反相乳液聚合
10.5.2 反相微乳液聚合
10.5.3 懸浮聚合
10.5.4 沉淀聚合
參考文獻
第11章 聚丙烯酰胺性質分析檢測方法
11.1 聚丙烯酰胺固含量的測定
11.1.1 儀器、設備
11.1.2 分析步驟
11.1.3 結果計算
11.1.4 允許差
11.2 聚丙烯酰胺分子量的測定
11.2.1 氯化鈉溶液流出時間的測定
11.2.2 試液的制備
11.2.3 結果計算
11.3 聚丙烯酰胺陽離子度的測定
11.3.1 試劑和材料
11.3.2 測定步驟
11.3.3 結果計算
11.4 聚丙烯酰胺轉化率的測定
11.5 聚丙烯酰胺溶解時間的測定
11.6 聚丙烯酰胺中殘留丙烯酰胺含量的測定
11.6.1 紫外分光光度法
11.6.2 近紅外光譜法測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銨共聚物(PDA)中殘留丙烯酰胺含量
11.6.3 溴化法
11.6.4 丙烯酰胺單體含量的測定
11.6.5 氣相色譜法
11.6.6 色譜-質譜聯(lián)用法
11.7 聚丙烯酰胺中含鹽量的確定
11.7.1 試驗原理
11.7.2 試驗步驟
11.8 聚丙烯酰胺中水不溶物的測定
11.8.1 儀器和設備
11.8.2 測定步驟
11.8.3 結果計算
11.9 聚丙烯酰胺中篩余物的測定
11.9.1 儀器和設備
11.9.2 測定步驟
11.9.3 結果計算
11.10 聚丙烯酰胺中硫酸鹽含量的測定
11.10.1 試劑和材料
11.10.2 試液的制備
11.10.3 測定步驟
11.11 聚丙烯酰胺競聚率及序列分布長度的計算方法
11.11.1 競聚率的計算方法
11.11.2 二元共聚物的組成曲線(F-f)的繪制
11.11.3 共聚物的序列長度分布
11.12 混凝沉淀試驗
11.12.1 試劑和材料
11.12.2 儀器和設備
11.12.3 試驗程序設置
11.12.4 試驗步驟
11.13 混凝脫色性能的試驗
11.13.1 試劑和材料
11.13.2 儀器和設備
11.13.3 試驗步驟
11.13.4 結果計算
11.14 混凝去除有機物性能的測定
11.14.1 試劑和材料
11.14.2 儀器和設備
11.14.3 測定步驟
11.14.4 結果計算
參考文獻
第12章 展望
12.1 研究進展
12.1.1 引發(fā)方式
12.1.2 絮凝機理
12.1.3 應用現(xiàn)狀
12.2 未來發(fā)展
12.2.1 發(fā)展趨勢
12.2.2 問題及有待開展的工作
參考文獻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名家?guī)阕x魯迅:故事新編
- >
煙與鏡
- >
巴金-再思錄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唐代進士錄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