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泄洪霧化邊坡穩定性分析方法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62507
- 條形碼:9787030662507 ; 978-7-03-066250-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泄洪霧化邊坡穩定性分析方法 內容簡介
本書針對水利水電工程中的泄洪霧化邊坡穩定問題, 借助水力學理論、非飽和滲流及非飽和土力學理論, 結合已有研究成果和現有規范方法, 提出并建立了完整的霧化邊坡穩定性分析評價方法。全書共分六章, 分別為泄洪霧化問題、泄洪霧化范圍及雨強預測、入滲問題及其求解、邊坡基質吸力初始分布狀態、入滲過程中邊坡的位移分析、泄洪霧雨作用下的邊坡穩定性評價。
泄洪霧化邊坡穩定性分析方法 目錄
第1章 泄洪霧化問題
1.1 泄洪霧化降雨的分級分區描述
1.2 泄洪霧化對工程的影響
1.3 泄洪霧化降雨雨強
1.3.1 對泄洪霧化降雨雨強的觀測
1.3.2 霧化降雨雨強的分級
1.4 泄洪霧化分區
1.4.1 泄洪霧化區劃分
1.4.2 霧化降雨區劃分
1.5 小結
參考文獻
第2章 泄洪霧化范圍及雨強預測
2.1 研究進展
2.1.1 經驗公式法
2.1.2 數值模擬方法
2.1.3 工程類比綜合法
2.2 泄洪霧化的機理及影響因素
2.2.1 泄洪霧化的機理
2.2.2 泄洪霧化的影響因素
2.3 泄洪霧化范圍估算的經驗公式
2.3.1 水舌空中摻氣擴散霧化
2.3.2 基于原型霧化觀測的經驗公式
2.3.3 霧化水流濺水區范圍的計算公式
2.3.4 估算泄洪霧化降雨區縱向邊界的經驗公式
2.3.5 雨強分布的經驗公式
2.4 泄洪霧化數值模擬
2.4.1 水滴隨機噴濺數學模型
2.4.2 水舌運動及霧流輸運微分方程的數學模型
2.5 工程實例:石埡子水電站泄洪霧化分析
2.5.1 計算參數
2.5.2 數值模擬
2.5.3 工程類比綜合法
2.5.4 石埡子水電站泄洪霧化綜合取值
2.6 小結
參考文獻
第3章 入滲問題及其求解
3.1 概述
3.1.1 有積水入滲的典型含水量分布剖面
3.1.2 入滲率隨時間變化規律
3.1.3 泄洪霧化降雨入滲影響因素
3.2 入滲過程中的水勢和滲流定律
3.2.1 地下水勢
3.2.2 基質勢和基質吸力
3.2.3 滲流定律
3.3 Green-Ampt入滲模型及其改進
3.3.1 Green-Ampt模型
3.3.2 修正的Green-Ampt模型
3.4 Philip入滲模型
3.5 偏微分方程數值解
3.5.1 基本微分方程及定解條件
3.5.2 控制方程離散為代數方程組
3.5.3 非線性方程組求解方法討論
3.6 工程實例:石埡子11號滑坡體泄洪霧雨入滲模擬
3.6.1 地質模型
3.6.2 數學模型
3.6.3 數值模擬結果分析
3.6.4 泄洪霧化降雨入滲過程中基質吸力的變化
3.7 工程實例:礦山裂隙巖體邊坡降雨入滲數值模擬
3.7.1 地質模型
3.7.2 數學模型
3.7.3 計算參數選取
3.7.4 數值模擬結果分析
3.8 小結
參考文獻
第4章 邊坡基質吸力初始分布狀態
4.1 典型基質吸力剖面
4.2 基質吸力剖面的確定
4.2.1 土中的吸力
4.2.2 基質吸力的量測——直接法
4.2.3 現場量測
4.2.4 基質吸力的量測——間接法
4.3 泄灘古滑坡基質吸力剖面的現場量測
4.3.1 現場條件及觀測儀器布設
4.3.2 基質吸力觀測結果
4.4 小結
參考文獻
第5章 入滲過程中邊坡的位移分析
5.1 非飽和土中的應力
5.1.1 有效應力
5.1.2 非飽和土應力狀態變量
5.2 非飽和土的變形
5.2.1 線彈性本構模型
5.2.2 彈塑性本構模型
5.2.3 廣義吸力本構模型
5.3 基質吸力——應變關系的建立
5.3.1 非飽和土基質吸力——應變關系的數學模型
5.3.2 非飽和土基質吸力——應變關系的試驗驗證
5.4 含水量與土中基質吸力的關系——土-水特征曲線
5.4.1 土-水特征曲線的數學模型
5.4.2 土-水特征曲線通用表達式數學模型的建立
5.5 非飽和土應變與含水量的關系
5.6 入滲作用下邊坡蠕滑位移的數學模型框架
5.7 工程實例:降雨入滲作用下的武都滑坡位移模式
5.8 工程實例:降雨引起的某礦山邊坡位移模式
5.9 小結
參考文獻
第6章 泄洪霧雨作用下的邊坡穩定性評價
6.1 入滲對非飽和土抗剪強度的影響
6.1.1 非飽和土的破壞準則
6.1.2 基質吸力引發的抗剪強度
6.1.3 入滲對邊坡穩定性的影響機理
6.2 邊坡極限平衡分析方法
6.2.1 潘家錚公設
6.2.2 極限平衡法計算原理
6.3 考慮入滲影響的邊坡穩定性分析原理
6.3.1 考慮基質吸力抗剪強度的條間力修正
6.3.2 考慮基質吸力抗剪強度的簡化Bishop法
6.3.3 考慮基質吸力抗剪強度的簡化Janbu法
6.3.4 考慮基質吸力抗剪強度的不平衡推力傳遞法
6.3.5 普遍極限平衡分析法
6.4 邊坡穩定性隨基質吸力的變化率
6.5 工程實例:基質吸力引發的抗剪強度探討
6.5.1 對基坑土壓力的影響
6.5.2 基坑監測布置
6.5.3 基坑土壓力計算
6.5.4 結果分析
6.6 工程實例:入滲作用下某礦區巖質邊坡穩定性評價
6.6.1 參數取值
6.6.2 典型計算剖面
6.6.3 計算邊界條件
6.6.4 入滲作用下某礦區巖質邊坡穩定性分析
6.7 小結
參考文獻
1.1 泄洪霧化降雨的分級分區描述
1.2 泄洪霧化對工程的影響
1.3 泄洪霧化降雨雨強
1.3.1 對泄洪霧化降雨雨強的觀測
1.3.2 霧化降雨雨強的分級
1.4 泄洪霧化分區
1.4.1 泄洪霧化區劃分
1.4.2 霧化降雨區劃分
1.5 小結
參考文獻
第2章 泄洪霧化范圍及雨強預測
2.1 研究進展
2.1.1 經驗公式法
2.1.2 數值模擬方法
2.1.3 工程類比綜合法
2.2 泄洪霧化的機理及影響因素
2.2.1 泄洪霧化的機理
2.2.2 泄洪霧化的影響因素
2.3 泄洪霧化范圍估算的經驗公式
2.3.1 水舌空中摻氣擴散霧化
2.3.2 基于原型霧化觀測的經驗公式
2.3.3 霧化水流濺水區范圍的計算公式
2.3.4 估算泄洪霧化降雨區縱向邊界的經驗公式
2.3.5 雨強分布的經驗公式
2.4 泄洪霧化數值模擬
2.4.1 水滴隨機噴濺數學模型
2.4.2 水舌運動及霧流輸運微分方程的數學模型
2.5 工程實例:石埡子水電站泄洪霧化分析
2.5.1 計算參數
2.5.2 數值模擬
2.5.3 工程類比綜合法
2.5.4 石埡子水電站泄洪霧化綜合取值
2.6 小結
參考文獻
第3章 入滲問題及其求解
3.1 概述
3.1.1 有積水入滲的典型含水量分布剖面
3.1.2 入滲率隨時間變化規律
3.1.3 泄洪霧化降雨入滲影響因素
3.2 入滲過程中的水勢和滲流定律
3.2.1 地下水勢
3.2.2 基質勢和基質吸力
3.2.3 滲流定律
3.3 Green-Ampt入滲模型及其改進
3.3.1 Green-Ampt模型
3.3.2 修正的Green-Ampt模型
3.4 Philip入滲模型
3.5 偏微分方程數值解
3.5.1 基本微分方程及定解條件
3.5.2 控制方程離散為代數方程組
3.5.3 非線性方程組求解方法討論
3.6 工程實例:石埡子11號滑坡體泄洪霧雨入滲模擬
3.6.1 地質模型
3.6.2 數學模型
3.6.3 數值模擬結果分析
3.6.4 泄洪霧化降雨入滲過程中基質吸力的變化
3.7 工程實例:礦山裂隙巖體邊坡降雨入滲數值模擬
3.7.1 地質模型
3.7.2 數學模型
3.7.3 計算參數選取
3.7.4 數值模擬結果分析
3.8 小結
參考文獻
第4章 邊坡基質吸力初始分布狀態
4.1 典型基質吸力剖面
4.2 基質吸力剖面的確定
4.2.1 土中的吸力
4.2.2 基質吸力的量測——直接法
4.2.3 現場量測
4.2.4 基質吸力的量測——間接法
4.3 泄灘古滑坡基質吸力剖面的現場量測
4.3.1 現場條件及觀測儀器布設
4.3.2 基質吸力觀測結果
4.4 小結
參考文獻
第5章 入滲過程中邊坡的位移分析
5.1 非飽和土中的應力
5.1.1 有效應力
5.1.2 非飽和土應力狀態變量
5.2 非飽和土的變形
5.2.1 線彈性本構模型
5.2.2 彈塑性本構模型
5.2.3 廣義吸力本構模型
5.3 基質吸力——應變關系的建立
5.3.1 非飽和土基質吸力——應變關系的數學模型
5.3.2 非飽和土基質吸力——應變關系的試驗驗證
5.4 含水量與土中基質吸力的關系——土-水特征曲線
5.4.1 土-水特征曲線的數學模型
5.4.2 土-水特征曲線通用表達式數學模型的建立
5.5 非飽和土應變與含水量的關系
5.6 入滲作用下邊坡蠕滑位移的數學模型框架
5.7 工程實例:降雨入滲作用下的武都滑坡位移模式
5.8 工程實例:降雨引起的某礦山邊坡位移模式
5.9 小結
參考文獻
第6章 泄洪霧雨作用下的邊坡穩定性評價
6.1 入滲對非飽和土抗剪強度的影響
6.1.1 非飽和土的破壞準則
6.1.2 基質吸力引發的抗剪強度
6.1.3 入滲對邊坡穩定性的影響機理
6.2 邊坡極限平衡分析方法
6.2.1 潘家錚公設
6.2.2 極限平衡法計算原理
6.3 考慮入滲影響的邊坡穩定性分析原理
6.3.1 考慮基質吸力抗剪強度的條間力修正
6.3.2 考慮基質吸力抗剪強度的簡化Bishop法
6.3.3 考慮基質吸力抗剪強度的簡化Janbu法
6.3.4 考慮基質吸力抗剪強度的不平衡推力傳遞法
6.3.5 普遍極限平衡分析法
6.4 邊坡穩定性隨基質吸力的變化率
6.5 工程實例:基質吸力引發的抗剪強度探討
6.5.1 對基坑土壓力的影響
6.5.2 基坑監測布置
6.5.3 基坑土壓力計算
6.5.4 結果分析
6.6 工程實例:入滲作用下某礦區巖質邊坡穩定性評價
6.6.1 參數取值
6.6.2 典型計算剖面
6.6.3 計算邊界條件
6.6.4 入滲作用下某礦區巖質邊坡穩定性分析
6.7 小結
參考文獻
展開全部
書友推薦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推拿
- >
朝聞道
- >
山海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二體千字文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