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最后的漁獵部落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20523196
- 條形碼:9787520523196 ; 978-7-5205-2319-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最后的漁獵部落 本書特色
★二十余年來,在投入民間文化搶救的仁人志士中,有一位與我的關(guān)系特殊,他便是曹保明先生。這里所謂的特殊,源自他身上具有我們共同的文學(xué)寫作的氣質(zhì)。 每逢年節(jié),合家團聚,我知道有一個人卻在路上,他就是曹保明,東北的許多文化是被他搶救保護下來的。如果中國多幾個曹保明,我們的文化將會保護得多好啊。 ——馮驥才
最后的漁獵部落 內(nèi)容簡介
中國東北有著久遠的漁獵歷史,捕魚,這是一種古老的行當(dāng)。正因為這個行當(dāng)古老,所以其中的習(xí)俗和規(guī)矩十分特殊。它和采摘瓜果、獵獲動物一樣,都是原始先民謀生的一種手段。地處長白山地區(qū)的松花江、圖們江、鴨綠江及流經(jīng)東北平原的黑龍江、嫩江、烏蘇里江因水利資源和地理位置的優(yōu)越,漁業(yè)資源十分豐富。古代這里就有人用原始漁具從事捕撈活動。 《*后的漁獵部落》以作者的親身經(jīng)歷描寫了北方漁獵部落的生存歷程及生存形態(tài)。
最后的漁獵部落 目錄
第二章 東北漁獵史話
第三章 查干湖冬捕
第四章 走進漁獵部落
第五章 捕魚的故事
第六章 神奇的漁獵工具
第七章 梁子捕魚
第八章 冰槽子捕魚
第九章 漁民的住宅
第十章 漁民的穿戴
第十一章 漁獵習(xí)俗和禁忌
第十二章 查干淖爾冬捕傳奇
第十三章 查干淖爾娘
第十四章 千年的走向
第十五章 探訪冬捕人家
最后的漁獵部落 節(jié)選
《*后的漁獵部落》: 好多年來,我都有一個夢想,那就是用我的雙腳走遍東北。走,其實是在尋找,尋找北方民族在久遠的生存歷程中真正的生存形態(tài)。因為我覺得,人類的諸多文化其實只有很少一部分被文字記載下來,更多的、更重要的部分是傳承在人自身的生存形態(tài)上。我走啊,尋找啊,終于有一天我來到了一個叫查干淖爾的地方。 放眼望去,白堿土干涸在茫茫的原野上,裸露的土層被風(fēng)雕刻成一道道的溝岔,冬季枯黃的草在冷風(fēng)中抖動著,透過蒼涼的土地遠方竟是一個巨大的湖泊。那是一片望不到邊際的水域,結(jié)著白茫茫的冰。大雪厚厚地覆蓋在冰原上。風(fēng)把雪刮起來如煙一般地彌漫在遠方。可是在風(fēng)雪彌漫的村落、土道、草垛間,卻奔走著一個個屯人,他們在冰雪上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跳起古老的舞蹈,然后背起漁具,牽著馬匹,趕著爬犁朝著茫茫的冰湖上走去……他們?nèi)ジ墒裁矗俊 ‘?dāng)?shù)厝苏f,是去打魚,又叫冬捕。 冬捕就是冬季捕魚,是生存在這里的人的一種生活方式。他們腳踏冰雪走動時的姿勢,他們說話時的方言土語,他們勞作時的手勢和行為,我突然覺得這里正是我多年來在尋找的地方。于是,我走上茫茫的查干淖爾,我坐上冬捕人的爬犁和他們一塊去看臥子。我躺在網(wǎng)房子的土炕上聽著戶外的風(fēng)雪入睡,我跟著老漁把頭的大車一塊去拉魚、收魚,我在冰上一件件詢問那些捕魚工具的名稱,我聽許多老掉牙的漁把頭講述以前的事。當(dāng)歲月的時光一點點消逝,我心中突然生出一種渴望,那就是我再也忍不住想把這里發(fā)生的一切告訴人們,在大東北吉林,在黑土地的北方,有一塊全世界都在尋找的大自然的凈土——查干淖爾。那是大自然保存下來的一塊原色,是和青藏高原一樣珍貴的地方——人類漁獵文化的活態(tài)遺存。 從省會長春一直向西,有個叫松原的地方,是吉林省的九大地區(qū)之一,通往那兒有非常便捷的鐵路和公路。當(dāng)旅行者經(jīng)過兩三個小時到達那里的時候,其實你已經(jīng)穿越了有300多年歷史的柳條邊。 東北的柳條邊俗稱邊墻,始建于皇太極時,分東西段。東段自鳳凰城以南的海起,至開原東北的威遠堡;西段自威遠堡至山海關(guān),被稱為“盛京邊墻”,又叫“老邊”。而南起開原老城附近,北至船廠(今吉林市)北亮甲山的“柳條邊”,俗稱“新邊”。老邊和新邊是清王朝為了保護祖宗發(fā)祥地和為了感謝蒙古貴族協(xié)助清王朝推翻明朝有功而劃給他們的游牧地的界線,今天長春一帶還有許多地名仍叫“靠邊吳”“靠邊王”。松原由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和老扶余縣(原伯都訥)組成,前郭爾羅斯是從前蒙古王公的游牧地,就是被稱作“蒙地”或“蒙荒”的地方。清王朝幾百年的封禁政策使這一帶奇跡般地被保護下來,于是這片土地便成了一塊天然的凈土。 順治朝100多年之后,乾隆盛世使中原人口驟增,而土地卻無以可增,加之連年的自然災(zāi)害,數(shù)以萬計的農(nóng)人背井離鄉(xiāng)。他們的用雙腳走出山海關(guān),到北方尋找土地,這就是中國歷史上重大的人口遷移階段闖關(guān)東。蒙古王爺和朝廷再也無法控制百姓謀生的腳步,只好開始“丈荒”“放荒”,稱之為“借地養(yǎng)民”。接著朝廷不得不頒發(fā)了《遼東招民開墾例》。經(jīng)過反復(fù)周折,諸多漢民來到前郭爾羅斯和伯都訥開荒謀生。 在用鍬鎬和犁杖翻開黑油油的土地的同時,江河湖泊的水資源也得到了開發(fā),而“水”恰恰是這塊土地上*重要的內(nèi)涵。 提到水,我們不能不想到吉林省省名。吉林,滿語“烏拉”,沿江靠川之意,是指江邊上的一個地方。而這江就是松花江。松花江滿語為“松阿里烏拉”。 松花江是世界上*奇特的江,它有兩個源頭。南源是東北亞地區(qū)的*高峰長白山;北源是發(fā)源于大、小興安嶺之間的伊呼里山的嫩江(許多資料也稱嫩江為松花江的*大支流)。嫩江蒙語意為“碧綠色的水”,清代稱諾尼水。松花江和嫩江在松原境內(nèi)總流程近200公里(其中松花江120公里,嫩江61.7公里),這就使松原這塊土地可以名副其實地稱為“水文化”之地,其自然構(gòu)造也使這兒成為水文化領(lǐng)地。 如果在中國地圖上尋找松原,哪怕你不識字,你只要在那只昂首的雄雞首處觀看,你就會發(fā)現(xiàn)有一個兩條江匯成“人”字流過的地方,那就是松原的前郭爾羅斯。 ……
最后的漁獵部落 作者簡介
曹保明,漢族,1949年9月11日生,文化學(xué)者、民俗學(xué)家。中國文聯(lián)全委,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第六、第七、第八屆副主席,中國文化遺產(chǎn)搶救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文化遺產(chǎn)保護發(fā)展專家委員會委員,吉林省文聯(lián)副主席,吉林省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主席,吉林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工作專家組組長,中國文化遺產(chǎn)保護十大杰出人物,中國民間文藝獎“山花獎”成就獎獲得者,2000年中國民協(xié)德藝雙馨會員。已出版《松花江河燈》《最后的漁獵部落》《最后一個獵鷹人》《東北亞絲綢之路》等專著140多部。
- >
姑媽的寶刀
- >
羅庸西南聯(lián)大授課錄
- >
我與地壇
- >
朝聞道
- >
山海經(jīng)
- >
推拿
- >
名家?guī)阕x魯迅:故事新編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