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文明的地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722048
- 條形碼:9787521722048 ; 978-7-5217-2204-8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文明的地圖 本書特色
知名學者張信剛大半生旅程打底,講述絲綢之路的風云史!林毅夫、袁明、張國剛等人推薦!回顧伊朗、印度、埃及、高加索、俄羅斯、土耳其的跌宕起伏!
文明的地圖 內容簡介
張信剛教授對“一帶一路”各區域的歷史、政治、文化有多年深入研究,并進行了實地考察與尋訪。他從絲綢之路的歷史變遷、地緣政治、文化脈絡等角度展開,從歷史與現實、靠前與靠前兩種角度深入剖析“一帶一路”的昨天、今天與明天。在他看來,“一帶一路”的提出不僅是中國應對優選形勢變化、統籌靠前靠前兩個大局的戰略構想,也是對絲綢之路的歷史與文化傳承。同時,他將其個人行走于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體驗融入書中,并以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蘊,將一帶一路這一話題描述得生動且充滿趣味,我們可以更加生動、形象地感知絲綢之路沿線的人口遷移、文化交融、地緣政治風云、各國歷史淵源,以及當今靠前形勢,更容易把握“一帶一路”倡議對中國的文化意義、歷史傳承和靠前影響。無論是對絲綢之路、文明變遷的宏觀描述,還是對大中亞、印度、伊朗、高加索、土耳其等地的單獨透視,這本書都堪稱歷史、文化的盛宴。
文明的地圖 目錄
序
緒 論
**部分 文明研究
第1 章 從活字版到萬維網
第2 章 且說美索不達米亞
第3 章 我看大中東
第4 章 從歷史看文化的沖突與融合
第5 章 玄奘與伊本·白圖泰遠游的啟示
第6 章 東方學、區域研究與絲路探索
第二部分 絲綢之路
第7 章 絲路上的文化交流
第8 章 絲綢之路的戰略思考
第9 章 乳香、石油、地緣政治
第10 章 印度怎樣看“一帶一路”
第11 章 中巴經濟走廊的歷史淵源
第12 章 歐亞大陸風云錄
第三部分 大中亞的點與面
第13 章 大中亞與新絲綢之路
第14 章 大中亞人口遷移
第15 章 大中亞的文化馬賽克
第16 章 到新疆去:從夢想到現實
第四部分 印度速寫
第17 章 體驗崛起中的印度
第18 章 認識印度“巨象”
第19 章 印度的“特別行政區”:本地治里
第五部分 波斯文明圈
第20 章 伊朗高原的早期文明
第21 章 波斯文化的復興
第22 章 伊斯蘭教與入侵者
第23 章 波斯的詩與畫
第24 章 伊斯蘭教什葉派與薩法維王朝
第25 章 波斯文明與伊朗的現代化
第六部分 高加索巡禮
第26 章 高加索:歐亞交界線上的民族博物館
第27 章 你方唱罷我登場的高加索舞臺
第28 章 北高加索與俄羅斯
第29 章 蘇聯解體后的南高加索
第30 章 國際博弈中的南高加索
第七部分 土耳其進行曲
第31 章 突厥語民族西遷
第32 章 走向共和
第33 章 邁向現代共和國
第34 章 博斯普魯斯海峽與埃迪爾內
第35 章 特拉布宗和科尼亞
第36 章 新奧斯曼主義的浮現
結 語
第37 章 古絲綢之路: 人類歷史的地理宿命
第38 章 新絲綢之路: 歐亞非大陸的歷史宿命
附 錄 “一帶”和“一路”應該是協奏曲
索引
文明的地圖 節選
緒論 文明的基因 “基因”這個詞現在很流行,“文明”這個詞大家也都非常熟悉!拔拿鞯幕颉笔菑哪睦飦淼模渴刮覍φ麄人類文明真正有興趣并且有意識地想去了解的,是一張照片。那是我在埃塞俄比亞國家博物館里拍到的一張照片。照片中的主角被人類學家親昵地稱為“露西”,是生活在距今320 萬年前的類人類。從照片中可以明顯看出,她的雙足可以直立行走,前肢比后肢短。她的后人慢慢地走出了埃塞俄比亞,并且走到了全世界。按照今天部分古人類學家的看法,露西應該是我們人類共同的祖先。但她的顱容量跟現代人還有很大差別,所以科學家只能將她歸類為原始人類,而不是現代意義上的人。從已發現的化石來判斷,人和猿分化的時間大概是在750萬年前:大約300萬年前有了非洲猿;大約200萬年前出現了會制造工具的能人;大約150萬年前出現了直立人,直立人不但會使用工具,可能還會用火。他們從非洲東部走出來,經過中東,到達亞洲(爪哇人和北京人可能都是他們的后代),也去了歐洲;距今 50 萬—20萬年前,留在非洲的直立人進化成智人,但智人和直立人的區別并不十分明顯。這些智人在大約 20萬年前也走出了非洲,他們的部分后代被稱作尼安德特人,在中東和歐洲留下許多遺骸、工具和人為埋葬的痕跡。大約10萬年前出現的現代智人和今天的人類在解剖學上基本上是相同的,我們大家應該都是這一批現代智人的子孫。 在10萬年前,人類大致可以分為兩支:較為古老的一支是主要在中東和歐洲的尼安德特人;另一支是從非洲散布到中東、亞洲,后來又到了歐洲的現代智人。在歐洲的現代智人消滅了尼安德特人,雖然他們曾經和尼安德特人交配混血。這兩支人類的前額、眉骨和下巴的形狀都不一樣,顯示了他們進化過程的不同。 大約 4萬年前,地球還處于冰河期,印度尼西亞與澳大利亞、新幾內亞之間的水道還很窄狹,一部分現代智人就從印度尼西亞渡海遷移到了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成為這兩個地方*早的人類。后來,由于天氣變暖,地球進入現在的間冰期,海平面上升,陸地縮小,澳大利亞、新幾內亞和印度尼西亞與亞洲大陸就更加隔絕了,因此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的現代智人在幾萬年的時間里和其他地區的現代智人沒有交往。這導致澳大利亞、新幾內亞和歐亞大陸走上極為不同的發展軌跡。 大約 2萬年前,人類用皮毛御寒的能力逐漸提高,一部分現代智人就慢慢從亞洲東部遷移到西伯利亞居住。在 1.5萬年前,當冰川還沒消退的時候,他們中的一些人渡過白令海峽進入阿拉斯加。這些人就是今天北美洲和南美洲原住民的先祖。從考古學證據來看,人類從白令海峽進入美洲之后不到 1 000年,就到達了南美洲的南端,平均每年向南移動大約 15 千米。從人類學角度看,美洲的原住民和今天亞洲東北部的居民十分相似,現在的 DNA 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 既然現代智人來自同一祖先,那么人和其他動物有什么分別,人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這是哲學家要探討的問題,我說不清楚。作為一個從事科學研究的人,我只能羅列以下四點:**,人有比其他動物更復雜和精細的喉部結構,有用聲音交流信息的能力,這就形成了語言;第二,人有懊悔、羨慕、思想等感情,這些感情的深度和廣度是其他動物所不能及的;第三,人能用自己的理性根據一定的法則來理解事物,除了感性地看到一定的事物以外,還能理性地推斷一定的事物;第四,人會集群而居,社會組織力量和復雜度要比其他動物高得多。另外,人的眼睛有白眼球,而猴子、猩猩就沒有。因為有白眼球和黑眼珠(或藍眼珠、綠眼珠等)的對照,人就可以“眉目傳情”,可以“怒目而視”,也可以“斜眼看人”——內心的想法、感情都會透過眼睛傳達給別人。動物中只有人會拋媚眼,狗和猴子再聰明、再善解人意,也不會拋媚眼。開始寫人類文明史或開始討論文明的都是農業社會出身的人,因此,文明的開始可以定義為人類開始有意識地種植植物作為食物。那么,首先生產食物的地區應該就是文明的起源地。讓我們先看在地理上與歐、亞、非三洲相隔絕的美洲,它自己形成了一個單獨的生態系統。中美洲地區*早有生產和儲存食物的證據,主要的作物是玉米和豆類。后來,南美洲安第斯山區也出現了食物生產,主要作物是豆類和馬鈴薯。再看歐、亞、非三洲。這三大洲上有 4個原始的食物生產區,各有自己的特別作物,這些作物當然和當地原有的野生植物有關。非洲西部很早就有了農業活動,*早種植紅薯。亞洲西部是人類*早出現農業生產的地區,有種植業,也有畜牧業。在這里首先被種植的小麥和大麥后來逐漸傳到了歐洲、北非、南亞和東亞。印度恒河流域很早就有了獨立的農業活動,但我們現在不知道它的原始作物主要是什么。稻米的原產地是中國,東南亞(湄公河流域)也是稻米的較早產區和主產地,大約 8 000 年前就開始種植稻米了。中國黃河流域的農業是自生的,主要種植小米,小麥則是后來從中東傳過來的。 農業活動不單是種植作物,一開始就包括了畜牧業。人類與*好的朋友——狗共同生活的歷史至少已有 12 000 年。在動物之中,狗是人類*早馴化的動物之一,也是為數不多的不是為了食用而馴化的動物之一。綿羊和山羊是在西南亞首先被馴化,大約有 10 000 年的歷史。豬大約是 10 000 年前在中國被馴化的。豬對中國人來說真是太重要了!“家”這個字的構成就是屋頂下面一頭豬,而“家”對古代中國來說是*主要的社會單位和力量來源。牛、水牛、馬、驢也值得一提。牛大概是 8 000 年前在中亞被馴化的,水牛則是于 6 000 年前在中國被馴化,馬是 6 000 年前在烏克蘭北部的草原被馴化的。人類一開始馴化馬是為了食用,后來用其來負重或拉車,*后發現它還能騎,并且脖頸很長、看得很遠,可以識途,十分聰明靈敏,所以就將它作為運輸和作戰的工具了。馬被馴化后,人類才有了游牧這種生活方式,進而才有游牧民族。驢雖然看上去體型較小,但對人類還是很有價值的,它是 6 000 年前在埃及首先被馴化的。公驢和母馬交配可以生出騾子。駱駝有兩種——中亞的雙峰駱駝和阿拉伯的單峰駱駝,但兩者之間不能交配繁殖。 人和動物有了不解之緣后,當然有很多好處,但也會給我們帶來致命的“禮物”。人其實本身是帶有病菌的,動物也是。天花、麻疹、百日咳、流行性感冒這些病都是由動物身上攜帶的病毒導致的,H7N9型禽流感病毒就是在家禽身上被發現的。*近引起全球嚴重疫情的新型冠狀病毒應該是從人類捕獲的野生動物身上來的。 文明的發展 我們對人類早期文明的認識主要來自考古學。19 世紀以來,考古學和古文字學成為歐美各國學界非常重視的學科。學者們在世界各地進行大規?脊磐诰颍l現了許多珍貴的古物,例如陶器、銅器、古代文書等。從這些古物中,考古學家推測出人類在不同地區和不同時代的生活方式,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比如希伯來文明、地中海文明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后來,歷史學家把考古學家的成果借鑒過來,將某些特定的但范圍較大的地理區域里較為固定的物質生活方式稱為“文明”(civilization),而把較為抽象的信仰和價值觀等稱為“文化”(culture)。其實,這兩個詞都是歐洲人在 18 世紀根據拉丁語詞根提出的新名詞: civilization 源自 civilis,意為城邦公民;culture 源自 cultura,意為耕耘。它們經常被不同的學者賦予不同的意義,也時常被視作近似詞而被互相代用。 大約距今 12 000 年前,地球進入當今的間冰期,那時地球上的不同地區已經居住著不同的人群。隨著天氣開始變暖,可供食用的物種數量增加,人類可以向之前無法居住的寒帶移動,追捕一些習慣寒冷氣候的大型動物,如馴鹿。在那個時候,農業將興未興。也就是說,此時除南極洲以外的五大洲(如果包括大洋洲就是六大洲)上的人類似乎都處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到 6 000 年前時,中東、南亞和東亞的農業社會領先發展,澳大利亞、美洲和非洲南部則落后了許多。但到了今天,西歐各國人以及他們在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的后裔所建立的工業社會和后工業社會經濟水平*高;東亞和東歐正在急追,但仍然相對落后;撒哈拉以南非洲、南美洲的內陸以及亞洲內陸和東南亞的山區似乎*為落后。 19 世紀中葉,正當歐洲殖民者統治世界各地,具有絕對優勢的時候,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出現了。這給了那些本來就具有種族優越感的歐洲人一個借口,認為白種人天生就優秀,而黑膚色與棕膚色的人則天生愚蠢。這些種族主義者一方面相信所有人都是由上帝創造的,滿口 “愛你的鄰人”,另一方面卻又錯誤地演繹達爾文的進化論,把它轉化為社會達爾文主義,相信種族和民族的“優勝劣敗”和“存優汰劣”,進而在“勝即優,敗即劣”以及“優當存,劣當汰”的宣傳之下實施種族滅絕行為。 這些觀點被殖民主義、種族主義和納粹主義的擁護者到處宣傳,以致許多受害者都認為事情本來就該如此。在近代中國,也有不少人不自覺地信服這些謬論。簡單地說,他們相信,某些人種/ 民族因為天生智力比較低下、比較懶惰,所以發展較為落后。但他們無法解釋的是,中國的漢族和西歐各民族的基因庫在近 1 000 年中都沒有大的改變(倒是在 4—6 世紀時,雙方各自有過大規模的民族融合,基因庫因此可能有不小的改變),為什么在 7—15 世紀中國社會明顯領先于西歐,而在18—20 世紀則是歐洲明顯領先于中國呢?且不論這個問題是否有恰當的答案。一個受種族主義和社會達爾文主義影響的人,會在自己的言行中不自覺地對歐美人士禮貌十足,而面對貧窮落后國家的人民和本國的少數民族時則不免會自我感覺良好。 針對上面的問題,我們需要了解進化論的科學演繹,以及地理環境對人類歷史的影響。 大家都知道,寒冷地區的人一般個子比較高,膚色比較白;熱帶地區的人一般個子比較矮,膚色較深。從進化論基因變異的角度看,這種差別很容易解釋。 我先說膚色的“物競天擇”。大家都知道,強烈的紫外線照射會使皮膚致癌。皮膚的色素能夠擋住紫外線,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皮膚癌的發生。在熱帶地區,膚色白的人會因為皮膚癌高發而降低存活的概率,因而也就難以繁衍;通過基因的變異,膚色深的人就容易在熱帶地區繁衍。人的膚色還和體內維生素 D 的合成有關。紫外線的照射有利于身體內合成維生素 D,而維生素 D 對人體骨骼的強健來說很重要。在高緯度的寒帶地區,陽光照射少,紫外線不夠強,如果膚色太深就沒辦法合成所需的維生素 D,因此不利于骨骼健康。這樣,在寒帶地區,膚色淺的人骨骼就會比較健康,也更容易繁衍。因此,無論是從防皮膚癌的角度來看,還是從骨骼健康的角度來看,近赤道的人膚色都比較深,近北極圈的人膚色都會比較白。進化論解釋了這個大家都會注意到的膚色分布現象。 再談個子的高矮。任何動物,包括人,冬天時會怕身體散熱太快,夏天時會怕身體散熱太慢。要想身體散熱慢,就應該減小體表面積與身體體積之比;要想身體散熱快,就應該增加體表面積與身體體積之比,F在,設想有兩個正方塊,一個的邊長為 1 厘米,另一個的邊長為 2 厘米,它們的表面積和體積之比分別是 6 ∶ 1 和 24 ∶ 8(也就是 3 ∶ 1)。因此個子高的人散熱比較慢,在寒帶比較容易存活,即使在夏天也不要緊,因為寒帶的夏天不會太熱;個子矮的人散熱快,在熱帶比較容易存活,即使在冬天也不要緊,因為熱帶的冬天也不很冷。因此,進化論可以很清楚地解釋,為什么有些人膚色深,有些人膚色白,有些人個子高,有些人個子矮。還有,根據近年來的基因研究結果,人類現有的體型、膚色、頭發、鼻子、眼睛的差異,都可以在 5 萬年的時間里因為基因變異而產生。也就是說,今天所有的人類都有可能是源于 5 萬年前或更早之前的某一個小群體,盡管這不是必然的。 既然人類的基因和潛能都差不多,那么以種族論優劣的說法就完全站不住腳。這樣的話,又如何解釋有些地區的人在幾千年之前就已經有了輝煌璀璨的文明,有些地區的人卻在不久之前還停留在原始生活狀態呢? 先讓我們看一下世界各大洲的地圖。歐亞大陸是地球上*大的一塊陸地,全部都位于北半球,而且主要在溫帶。穿過歐亞大陸的軸線是東西向,在北緯 40~50 度,因此要從歐亞大陸的東部到西部,穿越的氣候帶差異不是太大,而且從多瑙河到大興安嶺之間還有連續不斷的大草原。再看非洲,它*寬的地方在赤道附近,貫穿它的軸線主要是南北向,穿越了不同的氣候帶。南美洲亦是如此。南美洲形狀狹長,跨越赤道,而且還有一條南北向的安第斯山脈把它割裂成三大區:一個是太平洋區,一個是大西洋區,還有一個就是以熱帶森林為主的亞馬孫河流域。因此,單從地形來看就可以知道,在亞洲和歐洲,人畜的往來和貨物的運輸比較容易,因此文明容易傳播,文化容易交流,而這些在非洲和南美洲則是相當困難的。 文明的首要條件是農業。農業的開始需要有適當的本地物種,這些物種要能夠在人的培養之下生長,還要適應季節的變更,且成熟期不能太長。早期人類不可能等候若干年之后才會結果實的植物,因為他們需要盡快獲取余糧來維持生命。小麥、大麥、小米和稻米都是一年一熟甚至一年兩熟,所以才會被人類選為農作物。當然,沒有野麥就沒有家麥,沒有野稻也就不可能有供人種植的稻米種子。非洲和南美洲就沒有野麥,因而也沒有小麥;歐洲和東亞本來也沒有小麥,但因為陸上可以通行,西亞的小麥就傳到了歐洲、南亞和東亞。所以,非洲和南美洲的文明發展先天不足。 推動文明發展*為直接的條件是可以被馴化的、能馱重和耕田的大型牲畜。前面已經說過,牛、馬、驢、駱駝這些大型的哺乳動物都是在亞洲被馴化的。一旦有了被馴化的動物,并且可以讓它們快速繁殖,這些牲畜就可以幫著種田,可以載人和運貨,當然還可以給人類提供肉食。這些條件在非洲都不存在:非洲有的斑馬和犀牛都無法被馴化,獅子、老虎更是不必談。美洲和澳大利亞也沒有可以馴化的大型動物。有人說,美洲和澳大利亞的原住民為什么守著肥沃的土地卻不發展農業,而歐洲人去了才一兩百年,美國和澳大利亞就成了世界兩大谷倉和*重要的棉花、羊毛產地?答案很簡單,因為歐洲人是在工業革命之后,即有了現代化的農業技術和機械設備之后才過去的。前面提到,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的原住民都是 4 萬年前從印度尼西亞渡海過去的,之后海平面升高,水道變寬,直到 18 世紀歐洲人到達那里之前,他們都沒有與其他人類交往的機會,只有袋鼠為伴。面對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既有的地理條件(高山、沙漠、海濱),生態環境和物種分布,這些原住民只能在這些限制下繁衍,沒有其他辦法,所以他們沒有發展農業。美國*大的農業州是加利福尼亞州,可是加利福尼亞州的原住民沒有適當的作物種子,就算有種子也沒有水去灌溉農田,因為加利福尼亞州是個干燥無雨的地方,現在當地的用水是從 1 500 千米之外的落基山脈用運河引過去的。 總而言之:一萬年前,幾大洲的人類都還沒有進入文明狀態,所以大家都在同一條起跑線上。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有的地方發展得很快、很好,有的似乎還在原地踏步。這不能全怪后者文明落后,至少不能簡單地歸因于那里的人們能力弱,畢竟大家腳下的路并不一樣,有的筆直而平坦,有的則是崎嶇難行,因此文明就有了不同的發展。
文明的地圖 作者簡介
世界知名生物醫學工程專家、香港城市大學榮休校長及講席教授、英國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先后任教于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校區、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及美國南加州大學。1990年后,先后出任香港科技大學工學院創始院長、美國匹茲堡大學工學院院長、香港城市大學校長。曾擔任香港文化委員會主席、香港創新科技顧問委員會委員等公職。被聘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東北大學名譽教授。 2007年退休后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山東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歐國際商學院及土耳其海峽大學講授人文通識課程,并任北京外國語大學絲綢之路研究院名譽院長。 獲頒法國國家榮譽軍團騎士勛章、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金紫荊星章、法國國家學術棕桐司令勛章。 發表過英文學術論文百余篇、研究專著兩集,獲得一項加拿大專利。著有關于教育、文化與文明的中英文著作13部。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