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哲學與中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55353
- 條形碼:9787520355353 ; 978-7-5203-5535-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哲學與中國 內容簡介
本書堅持以“哲學與中國”為問題意識導向,關注近期新的哲學研究及人文思想研究成果,是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教研部承擔的中央黨校“教學與智庫建設創新工程”項目。 本書面向中國現實,致力于回應和把握當今觀念多元、思潮博弈和實踐創新的現實,通過“哲學與中國”、“學術與中國”、“話語與中國”、“理論與中國”“問題與中國”欄目,從宏觀上勾勒當代中國哲學伴隨時代發展呈現的新的動態與多元樣態,展現中國哲學與現實的互動關系,由此推動當代中國哲學的理論及其話語體系的建構。
哲學與中國 目錄
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方法論探索:從馬克思到習近平
再論哲學在中國思想中重新開始的可能性——《道體學引論》序言
現代儒學與人倫的規范性重構——以梁啟超的《新民說》為中心
學術與中國
亞里士多德論人自然的政治性
奧古斯丁“時日”思想的兩條道路
彼特拉克《秘密》中的上帝與自我
戴上面具的笛卡爾與卸下面具的盧梭
走出匿名性與去形式化——列維納斯早期哲學中的主體超越
話語與中國
占有性個人主義與自由主義的原罪
馬基雅維里論人民
“非常狀態”的幽靈:擺正自由主義的位置
理論與中國
《實踐論》《矛盾論》的歷史地位和現實意義
儒家“民胞物與”的生態倫理精神
“回憶”和黑格爾精神現象學的開端
柏拉圖閱讀中的幾個問題(下)
問題與中國
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若干問題研究
黨性教育是共產黨人的“心學”——試論中國共產黨黨性教育思想對王陽明心學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教育探析
自動汽車與“電車困境”
哲學與中國 節選
《哲學與中國(2018年 秋季卷 總第6輯)》: 到目前為止,我們都是在主權問題上做文章。施米特《政治的神學》副標題的確是:主權學說四論。*后但并非*不重要的問題是:主權學說,為什么要冠以“政治的神學”之名? 征諸文本,我們幾乎可以說,即便拋棄了這一描述,似乎也并不會太大影響到施米特的實體性論證。這一標題似乎要么只是暗中關涉到對于幾個反對革命的國家哲學家的紀念,他們被誤解為德國(政治)浪漫派,“由于他們保守,反動,并把中世紀的狀況理想化”①;要么只是體現為對于自由主義法治國代表人物凱爾森的反諷,“像凱爾森這樣知名的法哲學和政治哲學家能夠把民主看作相對化和非人格化的科學主義的表現。這種觀點與政治神學和形而上學在19世紀的發展是一致的”②。而后者不過是重申,雖然凱爾森為建立神學和法理學之間的聯系做出了貢獻,卻運用了錯誤的自然科學認識論。“他把國家等同于法律秩序,在此基礎上則是把自然的合規律性(Naturgesetzlichkeit)等同于規范的規律性的形而上學。這種思維方式是自然科學的特點。它建立在否定任何‘隨意性’的基礎上,并試圖在人類精神領域清除一切特例。”③ 細究起來,施米特其實是在認識論上完成一場戰爭。他似乎是認為,“政治的神學”可以與形而上學相提并論,卻與自然科學相互對立。兩者的關鍵性差別在于:是否具備精神領域的“隨意性”,“特例”,或者我們可以再一次說,非常狀態。誠然如是,施米特之前所謂“現代國家理論中的所有重要概念都是世俗化了神學概念”,在神圣和世俗之間,就也有在形而上學領域劃分敵我的性質。 的確,凱爾森也曾將上帝與國家相提并論,但只是為了采用相反方面的方法——即涂爾干意義上社會心理學,而并非神學或者形而上學,以便得出相反方面的結論——即國家和上帝一樣,都是在認識論上,將社會情感人身化和實體化的結果。國家主權在“無謬誤性”與其“非法性”之間的矛盾,因此,“如無必要,勿增實體”,一切假借知識另立權力的名目都該結束了,上帝不過是對上帝的崇拜的欲望,而國家只是法律的幻象。純粹法的國家的理論是“關于國家的無國家的理論”,所有國家都是法治國。這是由世俗化認識得出的世俗化結果。 明顯是具有論辯的性質,施米特將自己所采用的方法命名為“概念社會學”。它頗類似于某種形式的“理念論”或者“現象學”,主張只有在概念當中才同時包含了精神性和實體性的東西,也只有形而上學才能反映*基礎性的概念結構,以及由概念所表達的社會結構。“形而上學乃是一個時代*透徹、*清晰的表達。”①在這一意義上,神學和法學之間才具有可類比性。 由此,盧梭在18世紀才發揮了關鍵性的轉折作用:他一方面依然把上帝的觀念轉用在主權上;另一方面他則通過公意的概念,將民族變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卻排除了個體主權者的決斷。不過,以自然科學為典范的社會心理學,可以將國家變成為了無所不在的“隱身人”和關鍵時候的“解圍之神”,卻消除不了國家本身。 當然,神學和形而上學也存在著這樣的可能性,亦即以上帝決斷的名義,完全排斥任何法律。這就是政治浪漫派。 事實上,政治浪漫派也許還要無拘無束些,它具有不可歸類的性質:它也可能站到保守神學的反面,熱情地贊美革命,雖然對傳統的回歸,要求一個以基督教一天主教為基礎的等級制君主國,畢竟是其重要的修辭。他們倒是拒絕與自由主義為伍,并不主張私人權利,而熱切主張對于國家的“靈魂、同情和感情”,但他們就是討厭法律規范,認為那是機械的和狹隘的陳規陋律,而國家本應該是一個藝術品,他們始終要求一個超越對立之上的第三者——上帝。 ……
哲學與中國 作者簡介
馮鵬志,男,1967年11月生,四川省南充市人。現為中央黨校教務部主任,教授、博導。中央黨校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副秘書長,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理事,北京市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理事。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莉莉和章魚
- >
經典常談
- >
朝聞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