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傳播媒體與文化建設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60593
- 條形碼:9787520360593 ; 978-7-5203-6059-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傳播媒體與文化建設 本書特色
《傳播媒體與文化建設》是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大眾傳媒在文化建設中的功能和作用機制研究”前期的階段性成果,作者選輯了課題組學術骨干以及參與有關研討會部分專家學者公開發表的論文共二十八篇,分為六編,分別包括:新媒體與文化生態、大眾傳媒與價值形塑、電視媒體與文化傳播、媒介敘事與國家形象、文化軟實力與國際傳播、媒介形象與身份建構,全書從不同維度闡述了傳播媒體在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及其機制。為傳播媒體與文化建設提供了更多新的思路。
傳播媒體與文化建設 內容簡介
書稿是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大眾傳媒在文化建設中的功能和作用機制研究”前期的階段性成果,作者選輯了課題組學術骨干以及參與有關研討會部分專家學者公開發表的論文共二十八篇,分為六編,分別包括:新媒體與文化生態、大眾傳媒與價值形塑、電視媒體與文化傳播、媒介敘事與國家形象、文化軟實力與靠前傳播、媒介形象與身份建構,全書從不同維度闡述了傳播媒體在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及其機制。為傳播媒體與文化建設提供了更多新的思路。
傳播媒體與文化建設 目錄
一 新媒體與文化生態
新媒體與文化生態的重構
新媒體:文化藝術創新的引擎、杠桿和本體
“互聯網+”時代藝術與傳播關系的嬗變
傳媒生態環境的變化與文化建設面臨的挑戰
二 大眾傳媒與價值形塑
論大眾傳媒的價值形塑與思潮引領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出版文化
新媒體語境中的文化引領與價值形塑
網絡游戲的表意邏輯與價值向度
典型人物報道的價值導向分析
——以《人民日報》“身邊的感動”專欄為例
三 新電視媒體與文化傳播
電視“成人禮”儀式及其文化表意分析
電視誦讀類節目的意義取徑與范式重構
央視公益節目《等著我》的情感敘事解析
人、故事與隱喻:尋人類電視節目的敘事分析
“去英雄化”——當前電視劇人物塑造的一個誤區
四 媒介敘事與國家形象傳播與“共同體想象”
——托克維爾的傳播思想探析
“文化天下”與大眾敘事媒介構建國家形象的另一種可能
大眾敘事媒介構建國家形象:從特征、論證到文化邏輯
全球化背景下的性別意識與中國電影的國家形象構建
“方寸之間”的中國:1949-2016年郵票上的國家形象變遷
五 文化軟實力與國際傳播
華語電影的國際競爭力及其作為核心的文化邏輯
——以北美電影市場為樣本
韓國電影的藝術形態、國家形象及其文化折扣現象
——基于北美電影市場的實證研究
中國電視劇傳播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升
文化貿易拓展:提升軟實力與走出去
中國報刊“走出去”需要創新力度
六 媒介身份與形象建構
網絡媒體對女大學生的形象建構研究
“剩女”媒介形象是反映現實還是人為建構?
——新浪網2011-2015年“剩女”報道研究
內地電視劇中海外移民的身份認同及其演變排斥與增權
——當下“城鎮弱勢群體”的媒介身份建構
平視、賦權與身份加冕
——競技類真人秀《技行天下》的話語意義
附錄
發揮傳播媒體在文化建設中的引領作用
——“傳播媒體與文化建設高端論壇”
綜述
以傳媒發展凝聚力量,深入推進文化建設
——“第二屆傳播媒體與文化建設高端論壇”
綜述
傳播媒體與文化建設 節選
《傳播媒體與文化建設》: 文化和價值是出版活動的靈魂 價值是人們在實際生活中的愿望和訴求被抽象為觀念標準、判斷尺度,并以此評價客觀事物,它與現實生活有著深刻聯系,同時又是一種理想形態的信念追求。核心價值觀是社會的“元規范”(metanorm),由社會制度、文化系統等來支撐,社會成員共享著這些基本的認知框架。托克維爾曾形象地指出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地位,他說:“我們只要仔細考察一下,就會發現任何時代都有一個占有支配地位的制約其他事實的獨特事實。那個時代的基本思潮,或由此引起并將人的感情和思想匯集起來的主要激情,幾乎都是由這個事實造成的。這就像一條大河把兩岸的小溪匯納起來一樣。”①作為支配性的意識形態符號,核心價值體系通過信仰、習俗、道德等聯系方式,將分散的人群整合起來,樹立大致相同的價值取向和行為規范。 文化和價值是出版活動的內核和靈魂,出版文化傳播的根本目標就是塑造人,即通過各種出版物傳播信息和知識,熔鑄個體的思維模式、心理結構,使信息、知識與人們的生活結合起來進而影響其價值觀念,代替他們原來的觀念去解釋行為的價值和意義。歷史傳統、精神文化和現實生活,都與出版文化及其傳播過程相互關聯。語言、信息、媒介、傳播,是社會互動不可或缺的因素,與社會秩序、心靈秩序是內在融合的。正如雅各布·尼德曼所說,沒有一個偉大的理念可以孤立存在,它必須和一系列為人類生活帶來希望、指明方向的理念相輔相成,人類只有將一系列理念與具有文化特色的藝術形式、繪畫、經文、禮儀和風俗習慣有機地融合起來,廣泛傳播,才能為人類造福。文學藝術、宗教文本、風俗民情、報刊圖書等,成為精神文化領域的建構力量,充當著意義、符號與訊息的生產者或信使的角色。雅各布·尼德曼接著寫道:“‘文明’這個詞的確切含義實際上就是他們所做的努力以及他們所取得的成果。我們可以把這個過程看成將偉大的理念在人世間傳播的過程,但是我們還必須記住這些理念不光是以哲學觀點的形式,同時還是以宗教、科學、藝術、音樂、繪畫、雕塑、舞蹈、建筑、神話和故事的多種形式傳播給大眾的。”① 任何社會都必須創建價值和意義的選擇、構型、傳送的系統,而傳播機制是維系文明秩序的重要載體和支撐。就像涂爾干所指出的,“正因為人類有了代代相傳的各種書籍、雕刻、工具、樂器,以及口頭傳說,等等,人類經驗所產生的結果才幾乎可以被完整而詳盡地保存下來。這樣,人類本性這塊土壤,才會覆蓋上一層厚厚的積淀,而且依然在不斷加厚。正因為有了一代一代的興衰與更迭,人類的智慧才不會消弭,反而會無限積累起來,也正因為有了這種無限的積累,才會使人類得到提升,使人類既能勝過動物,也能超越自己”②。經驗分享是價值認同、民族國家認同的基礎,現代人被報刊、圖書等主流媒體所社會化,受眾借此分享共同的經驗、思想、看法和價值觀。優秀的出版物在引導輿論、凝聚共識、建構核心價值觀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
傳播媒體與文化建設 作者簡介
董天策,文學博士,重慶大學新聞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新聞傳播與社會發展研究院主任。曾在電子科技大學、四川大學、暨南大學任教。先后人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新聞出版總署“全國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2015-2019年任中國新聞史學會網絡傳播研究委員會會長。先后榮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3項、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項、重慶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項、廣東省高等教育省級教學成果獎2項、廣東省第七屆廣東新聞金鐘獎以及廣東省“南粵優秀教師”稱號。主要從事新聞傳播理論、媒介文化與媒介批評、網絡與新媒體等領域的研究。先后主持教育部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廣東省、重慶市社科規劃項目等各種課題十余項,發表論文260多篇,出版《傳播學導論》《新聞傳播學論稿》《中國報業的產業化運作》《網絡新聞傳播學》《新聞·公關·廣告之互動研究》《問題與學理:新聞傳播論稿》《中外媒介批評》《消費時代的中國傳媒文化嬗變》《仁智的樂趣:山水泉石》等論著與教材十余部。
- >
山海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隨園食單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回憶愛瑪儂
- >
莉莉和章魚
- >
推拿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