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深圳產業政策40年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72213
- 條形碼:9787520372213 ; 978-7-5203-7221-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深圳產業政策40年 內容簡介
40年來,深圳從落后的農業經濟形態轉變為創新力、競爭力較強的現代產業體系,離不開有效的產業政策。這些政策主要有:構建產品、勞動、土地、技術、資本等市場體系,培育市場主體,為產業成長提供基礎性制度安排;利用利益等經濟杠桿影響產業主體行為;以放松行政管制、吸引人才、發展教育等綜合政策工具支持市場;將創新作為城市戰略,促進經濟發展由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豐富而一致的政策推動了深圳產業進步和轉型。本書提供了以上政策的主要經驗和理論闡釋。
深圳產業政策40年 目錄
**節 研究深圳產業政策的意義
第二節 什么是產業政策
第三節 分析的場景
第二章 特殊政策與靈活措施:深圳現代產業興起
**節 歷史的起點
第二節 對外開放倒逼市場體制創新
第三節 深圳現代產業的興起
第三章 順勢而為:電子信息產業的初步布局
**節 深圳嵌入全球電子信息產業價值鏈
第二節 市屬國有企業進入信息產業
第三節 一個電子市場和電子一條街
第四章 “兩個關鍵性文件”:微觀經濟主體的重建
**節 微觀經濟主體是產業發展的基礎
第二節 深圳早期的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
第三節 鼓勵興辦民間科技企業與華為公司誕生
第五章 “22條”及其他: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大發展
**節 政策向高新技術產業聚焦
第二節 深圳*“!钡慕值
第三節 騰訊公司與高科技服務業
第六章 金融創新:金融產業與產業金融
**節 成長的金融產業
第二節 金融開放和金融深化
第三節 科技金融
第七章 規制變革:放松對產業成長的行政管制
**節 過度管制對產業的危害
第二節 減少以行政審批為主的直接管制
第三節 放松管制的深層討論
第八章 產業進步:邁向創新驅動的政策安排
**節 轉型的基礎、動力和主導戰略
第二節 轉型中的十大產業政策
第三節 向創新驅動轉型的初步驗證
第九章 大趨勢:深圳產業政策前瞻
**節 新產業革命的來臨
第二節 深圳產業高級化的機遇與挑戰
第三節 深圳產業政策取向前瞻
附錄
參考文獻
后記
深圳產業政策40年 節選
《深圳產業政策40年》: **節 深圳嵌入全球電子信息產業價值鏈 深圳產業能在全國乃至全球有一定影響力的,當推電子信息產業。在深圳工業歷程中,電子信息產業是主導。2003年,深圳電子信息產品產值占全年高新技術產品產值約90%。2008年,電子信息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約46%。電子信息產業成長包含了深圳產業轉型升級的全部秘密。我們有必要重點介紹和討論! ∫蝗騼r值鏈下的電子信息產業分工的特點 全球價值鏈的形成是國際分工演變的產物。自工業革命和全球化以來,國際分工首先表現為優勢產業的分工。對國際分工經典的概括有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論”。亞當·斯密反對當時流行的重商主義,主張自由貿易。他論證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資源稟賦,甲國在谷物生產上有絕對優勢,乙國可能在生產小麥上有絕對優勢。各自生產自己的優勢產品,通過自由貿易,可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增加國民財富。另一位英國古典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提出了著名的“比較優勢理論”。他的觀點是:在兩個國家兩種產品的貿易模式里,貿易的一方兩種產品都處于劣勢,而另一方兩種產品都處于優勢,兩國相比較處于劣勢的一方總有一種產品劣勢相對較小,處于優勢的一方總有一種產品優勢相對更大,這種劣勢相對更小,優勢相對更大的產品就是比較優勢產品。例如,英國生產毛呢需要100人一年的勞動,生產葡萄酒需要120人一年的勞動。而葡萄牙生產葡萄酒耗費80人一年的勞動,生產毛呢耗費90人一年的勞動。從絕對優勢看,都在葡萄牙一邊。按“絕對優勢論”,兩國不發生貿易,也就是說不產生國際分工。但英國將資源分配到毛呢生產,葡萄牙將資源分配到葡萄酒生產,兩國進行貿易,也能夠提高勞動生產率!氨容^優勢論”的提出,從理論上拓寬了國際貿易和國際分工的范圍。另一有影響的理論是“要素稟賦論”。該理論的代表人物是瑞典經濟學家赫克歇爾和他的學生俄林。該理論認為,各國生產要素的資源稟賦是不同的,有的資源相對豐裕,有的相對貧乏。正是資源稟賦的差異,導致了不同的比較優勢。如果各國生產資源相對豐裕的產品,與他國進行貿易,無異于要素從豐裕的一方流向不那么豐裕的一方。通過自由貿易,可平衡不同國家要素資源分配,均衡要素價格,從而提高要素的配置效率。根據資源稟賦說,勞動資源富裕的國家應生產勞動密集型產品,資本豐裕的國家應生產資本密集型產品,然后,進行國際貿易。195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籍經濟學家,投入一產出分析的創始人里昂惕夫利用美國1947年200個產品的數據對赫一俄模型進行驗證,結論并不支持。這一結果被稱為“里昂惕夫之謎”,也引發了對產業間國際貿易和國際分工的討論。 國際分工與產業發展互相推動。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促進了國際分工,而國際分工的深化又促進了產業進步。在國際貿易中反映出來的就是產業間的貿易向產業內的貿易拓展。即國際貿易發生在同類產品之間。如同是汽車,日本既是出口商也是進口商。又如同運動鞋,中國向發達國家出口的可能是中低檔次的,而從發達國家進口的是名牌鞋類。產品間的貿易發生有多種解釋,規模經濟和比較優勢仍然具有解釋力。在規模經濟下,一種產品要達到*佳的產能,僅靠一國市場容量是不夠的,必須依賴世界市場的購買力。在比較優勢下,雖然是同類產品,但產品型號、品質不同,所要求的要素組合不同,一國資源稟賦的差異,可以產出同種類的差異性產品,經過交易,仍然可以得到分工和貿易利益!
深圳產業政策40年 作者簡介
南嶺,湖北浠水縣人。經濟學博士,研究員,F任深圳市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深圳市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深圳創新發展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執行主任。華中師范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中共深圳市委副秘書長,深圳市政府副秘書長,深圳市體制改革辦公室主任,深圳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市政府研究室)主任。在大學工作期間,先后出版《走向股份經濟》、《現代公司成長:權力結構與制衡》等著作和多篇論文。在深圳市政府工作期間,主持或參與深圳市多項重大規劃、政策和體制改革的研究與推進。
- >
經典常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隨園食單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二體千字文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