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莊學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73227
- 條形碼:9787520373227 ; 978-7-5203-7322-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莊學研究 內容簡介
《莊學研究》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和蒙城縣委、縣人大、縣政府等單位共同組織編撰的專業學術集刊,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所)地共建國家智庫平臺,集中推出當前靠前外莊學研究領域的近期新成果。本刊深入挖掘莊學思想內涵,分析莊學的源流與特性,探究莊學思想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意義,充分體現了基礎理論與實踐探索相結合的辦刊宗旨。
莊學研究 目錄
《莊子》“適”的審美范疇論
莊子思想與中國精神
莊學研究
莊學研究前沿問題概述
生態視域中《莊子》的思想研究
——以《馬蹄》篇為例
作為人文環境的“自然”
——莊子哲學“自然”新詮
自然真性與無為之心
——莊子生命思想探析
莊學論壇
由“我”到“吾”的歷程:莊子修身意蘊
文化哲學
莊子的智慧化
——試論早年馮契對莊子的詮釋
莊子與蒙城文化研究
學術爭鳴
“法于人體”:生態環境與生態經濟建設“超量恢復”規律探析
——兼論生態經濟體系建設與環境保護關系
技道之思——莊子“技進于道”的重新闡釋
附錄一
征稿啟事
附錄二
編輯體例規范
莊學研究 節選
《莊學研究(2020年第1期,總第4期)》: (二)生態環境建設 生態環境建設與人體健康維護原理相同。由于所有生物群落與環境之間是不斷地進行著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過程而形成的統一體。人體通過新陳代謝和周圍環境進行物質交換,這使人體的物質組成與環境的物質組成具有很高的統一性。環境中的各種資源同環境的主體——人類之間,都處于動態平衡之中。因此,在不同的生產水平的各個時期,環境對人口的承載量都有一個平衡值或*佳點。如果越出這個平衡值,或進行過度資源開發,則必然會使環境質量下降或者使人類生活水平下降。所以,人類在環境改造中,必須使自身同環境保持動態平衡關系。 生態環境與人體一樣具有很強的自調節和自修復功能,也時刻不停地進行著內調節與外適應以維持自身的生態平衡。所以在通常情況下,生態系統會通過環境自凈與自修復以保持自身的生態平衡。當環境受到污染后,在物理、化學和生物的綜合作用下,逐步消除污染物達到自然進化的過程。環境自凈按發生機理可分為物理凈化、化學凈化和生物凈化三類。環境自凈的物理作用有稀釋、擴散、淋洗、揮發、沉降等,如大氣、水、土壤的自凈過程;環境自凈的化學反應有氧化和還原、化合和分解、吸附、凝聚、交換、絡合等;環境自凈的生物凈化是通過吸收、降解作用使環境污染物的濃度和毒性降低或消失。生態環境自調節機制是生態系統賴以保持自身生態平衡的內在規律。 生態平衡包括結構上的穩定、功能上的穩定和能量輸入、輸出上的穩定。生態平衡也是一種動態平衡。在自然條件下,生態系統總是朝著種類多樣化、結構復雜化和功能完善化方向發展,直到生態系統達到成熟的*穩定狀態為止。當生態系統達到動態平衡的*佳狀態時,它能夠自我調節和維持自身的正常功能運行,并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和消除外來的干擾保持自身的穩定。 遵循生態環境自調節與自修復機制以保持自身生態平衡的內在規律進行建設,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生態系統的這種自我調節與自修復功能也是有限度的。當外部干擾因素(自然災害和人為破壞)超出了環境容量的時侯,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與自修復功能本身就會受到損害,從而引起生態失衡,甚至導致發生生態危機。特別是由于人類盲目的開發活動而導致局部地區甚至整個生物圈結構和功能失衡,從而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如果一旦發展到出現生態危機,就很難在短期內恢復平衡。“不治已病治未病”,預防與保護永遠重于治理同樣適用于生態環境,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否則,以損害自然環境為代價換取局部利益、“用綠水青山換取金山銀山”,就會造成生態環境惡化,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物種滅絕,土壤沙化,水源短缺和水污染,有毒化學污染,森林銳減。歷史上地球上曾有76億公頃森林,到19世紀降到55億公頃,現在僅存有不足3億公頃,且以平均每年4000平方千米的速度消失,引起全球性氣候變化,大面積長時間霧霾肆虐等。根據大氣中氧氣與二氧化碳平衡的要求,每人需要擁有30-40平方米的園林綠地,綠化覆蓋率要達到30%-40%,大氣中的碳氧平衡才能得到保持,否則影響人的健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物質資源受到嚴重威脅,使得良好的生態環境變成半自然環境。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布的《地球生命報告(2012)》稱:過去40年,地球生命力下降了28%,處于“很不健康”的狀態,其中熱帶低收入國家下降了61%,是重災區。報告還顯示,人類正在使用相當于1.5個地球的資源來維持生活,按目前模式預測,到2050年,人類需要2.9個地球才能滿足其需要。 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成為國家戰略,節能減排,低碳生活,綠色發展深入人心。但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整體還處在初級階段。我國地處歐亞大陸東南部的太平洋西岸。我國從東南沿海到西北內陸受海洋季風和濕氣流的影響程度逐漸減弱,依次有濕潤、半濕潤、半干旱、干旱和極端干旱的氣候。造成相應的植被變化也由東南沿海到西北內陸依次出現了三大植被區域,即東部濕潤森林區、中部半干旱草原區、西部內陸干旱荒漠區,反映了我國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帶性規律。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其優勢和艱巨性。據《中國生態城市建設發展報告(2017)》①研究認為,我國已經進入全面生態建設時期和局部生態盈余期。國土空間建設狀況的空間布局盈虧狀況是:長三角、珠三角已進人生態盈余城市區,環渤海、海峽西岸區為生態持平城市區,中部生態略虧城市區,東北、西部生態虧空城市區等。這表明我國生態環境建設空間格局還很不平衡。 ……
莊學研究 作者簡介
胡文臻,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特約研究員。安徽省莊子研究會副會長。 郭飚,蒙城縣人大常委會主任,安徽省莊子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史學評論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山海經
- >
唐代進士錄
- >
巴金-再思錄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