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教化儒學續說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61248
- 條形碼:9787520361248 ; 978-7-5203-6124-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教化儒學續說 本書特色
《教化儒學續說》匯集了近幾年作者對教化儒學所作進一步詮解的一些收獲。近年對儒家教化或教化儒學的思考,重在對儒學作為一種哲學或其義理的系統與社會的信仰系統之間關系的探討! ∪寮已越袒,是要經由人的實存之內在的轉變及德性的養成,以實現其存在的真實。而人的德性及存在的實現,則必展開為一個誠中形外的合外內之道。
教化儒學續說 內容簡介
本書著重從儒學作為一種形上義理體系與社會信仰系統之關系入手,來揭示教化儒學的思想和文化內涵。認為儒學作為一種形上學,與中國古代社會的信仰系統具有一種“同途而殊歸”的內在關聯性,這使它能夠既保持自身作為一種哲學義理體系的獨立性特質,同時又能夠切合、轉化、升華和引領社會和民眾精神生活,具有不同于一般宗教的普泛的教化意義。在儒家的形上學系統中,“教化”作為一個存在實現先行的觀念,標志著一種本人的存在實現以證顯道體的哲學進路。在教化儒學這一論域中,本書對儒家的人性論、道統論、人格養成論、王道政治理念、文化認同、哲學的內容與方法之關系等相關理論課題,也都有精深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獨到的見解。
教化儒學續說 目錄
續說之一
義理的體系與信仰的系統
儒家的教化方式與當代中國的信仰建構
教化——儒學的精神特質
教化的民間性
續說之二
人性本善與道德責任
從“論才三章”看孟子的性善論
論人性本善及其自我捍衛機制
人性的結構與目的論善性
浩然之氣與人性本善
續說之三
孔子“聞道”說新解
論孟子的道統與學統意識
朱子的思想藍圖與當代中國思想的建構
續說之四
“民可使由之”說所見儒家人道精神
“逐世無悶”與“人不知不慍”
論孝與仁
孟子的仁政思想
誠信的本真涵義是什么
儒家的道德精神及其現代意義
誠敬存養與格物窮理
續說之五
德、藝、知簡說
人惟求舊器惟求新
文化焦慮淺議
在“進”與“止”之間保持張力
善用生活中的加減法
人性論的論域暨價值取向
以情應物的心物觀
堅持儒學作為哲學或形上學的研究方向
續說之六
將方法收歸內容
《易》《老》象以抒義的證道方式
馮友蘭后期哲學思想的轉變
人道即天道
附錄一
儒學的現代命運與未來發展
一條*合度的道路
守住教師的本分
歷史精神與文化復興
名士為表儒士為里
儒家講學傳統的復興
玄學與理學研究的一個新視界
《性情與禮教——先秦儒學立人思想研究》序
《二程道學異同研究》序
《經學與實理——朱子四書學研究》序
附錄二
價值視閾下中國哲學的當代詮釋
教化儒學:一種系統性建構的當代新儒學體系
教化儒學續說 節選
《教化儒學續說》: 我想談這樣一個問題:儒家的教化方式與當代中國的信仰建構。 這涉及到兩個方面的問題。為什么將兩個問題放在一起呢?西方學者,雅斯貝爾斯軸心時代的理論這樣講,文化的發展,往往在一些關鍵的時刻,要回到自身的源頭,以重新找到原創性的動力。海德格爾也講,當前西方社會產生的問題,需要一種內在的“思想轉變”,而思想只有回到同一淵源和使命的思想才能發生改變。西方是這樣,中國其實也是這樣。文化和信仰的問題總是要回到自身的文化源頭才能得到校正。當代中國的信仰和信仰建構的問題,與儒家的教化方式有很重要的關聯性。當代中國信仰的缺失,很大程度上與傳統儒家教化方式的失落有關! ≌勅寮业慕袒绞剑婕暗綄θ寮易诮绦缘目捶āN鞣缴鐣慕袒,其核心在宗教。對這個問題有很多討論,有人說儒家是宗教?隙ㄈ寮沂亲诮痰娜,往往把儒家的義理體系與社會生活里面那一套信仰的系統混淆起來。其實在孔子之前,這一套信仰系統:天神、地祗、人鬼的神靈系統,以及與此相關的祭祀禮儀和禮樂的系統,就已經完善地存在,并普泛地流行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并非為儒家所專有。按照陳來教授的說法,中國古代的宗教,從原始時代的巫術文化,到殷代的祭祀文化、周代的禮樂文化,經過了一個理性化的過程,由“自然宗教”發展為“倫理宗教”,已經成為一種“真正的宗教”。他把周代的禮樂文化,稱作倫理宗教。也有學者講周代的天、上帝,已經成為一種“道德的神”! ∵@一套宗教信仰的系統,到儒家這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凑找恍┪鞣饺A人學者的看法,商周以前的宗教觀念,體現了一種連續性的文明特征。張光直教授用“破裂性”來概括西方文明起源的特征,而把中國古代的文明形態叫作“連續性”的文明。所謂“破裂性”和“連續性”,指的是文明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斑B續性”,指的是人與自然或文明與自然之間的連續,也就是人與自然之間,始終保持著一種內在的聯系。按照杜維明教授理解,文明與自然之間的這種內在連續性,落實在對宇宙的看法上,就體現為一種整體性的宇宙觀。這種連續性和整體性的文化和宇宙觀,不能承諾在宇宙和人的存在外面有一個創世神。這樣,神道的內容表現在社會的文明體系中,這就是一個禮樂的體系。從本質上講,這樣一種宗教的信仰系統,本來具有一種神性內在于人的觀念。神性內在,表現于人的存在,人性亦當具有神性或“善”性。但是,這種神性內在的義涵,在周代的宗教信仰系統中,主要表現為一種“民彝物則”,即禮樂的系統本原于天的觀念,尚未在“德”的層面上達到自覺。這樣,周代的禮樂文化尚沒有建立起一個自身道德自律的根據,它作為一種“倫理宗教”“道德宗教”的系統,實質上并沒有真正建立起來。 康德把所有的宗教分為兩類,一類是“追求神恩的宗教”,另一類是“道德的宗教”。“追求神恩的宗教”,僅僅希望通過祈求上帝的眷顧而得到幸福;而“道德的宗教”則注重在每個人須力求使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而并不著意于祈求上帝的救助。按照康德這個說法,我們可以說周代的禮樂文化,雖具有倫理的內涵,但仍屬于一種“追求神恩的宗教”! ∵@可以從《尚書·周書》中的兩個命題看出來。一個命題叫作“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天只輔助有德的人。這意思就是說,至善的本原在上帝。另一個命題叫作“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這是召公告誡成王的話。為什么要敬德?就是為了把姬周的王權延續下去,其目的乃是功利性的。從這個意義上講,上帝、天、天命是一個道德的本原,但是人卻是一個功利性的存在。在這個信仰系統中,那個真正構成它作為“道德的宗教”的道德自律性基礎,并沒有建立起來。這個作為“真正的宗教”的基礎不確立起來,它就不能夠保有自身持續性的發展和存在。這從春秋衰世的道德和政治狀況就可以看出來。當上帝、上天不能保證德、福之間的內在一致和統一性的時候,這個天的信仰就被動搖了。我做好事怎么老有壞結果呢?我們看《詩經》,里面就有好多懷疑“天”的詩句!
教化儒學續說 作者簡介
李景林,男,1954年11月生,漢族,河南南陽人,哲學學士、碩士,歷史學博士。曾任吉林大學哲學與社會學院教授,現任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價值與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國際儒學聯合會學術委員會委員、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等。主要研究方向為儒學、道家哲學、中國文化。著作有《教養的本原》《教化視域中的儒學》《教化儒學論》《孔孟大義今詮》《孟子義詮》等,發表學術論文二百余篇。曾獲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寶鋼優秀教師獎、吉林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等多種教學科研獎勵。主持有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等多項學術研究項目。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推拿
- >
姑媽的寶刀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