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中國佛學:二〇一八年總第四十七期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169875
- 條形碼:9787520169875 ; 978-7-5201-6987-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佛學:二〇一八年總第四十七期 內容簡介
《中國佛學》為集刊,一年兩期,每期欄目固定,包括“漢傳佛教——教史研究、義學研究、佛教與傳統文化”“南傳佛教”“藏傳佛教”。每期刊發20篇左右來自高校和研究機構的研究者的學術論文。從總第31期開始由我社出版發行,目前已出至第46期,已在我社出版了16期。 《中國佛學》為中國佛學院的學報,其前身為佛教內部刊物《法源》,2010年更名后正式公開出版,由中國佛教協會前會長傳印長老親題刊名,顧問為黃心川、方立天(已逝)、樓宇烈和楊曾文四位著名的佛學研究專家。
中國佛學:二〇一八年總第四十七期 目錄
·漢傳佛教·
(一)教史研究
《解深密經》的“結文”
——從“大乘經典編纂的痕跡”來看 高橋晃一 著 黃敏而 譯
從“周風”到“梁制”
——淺析慈云遵式“改祭修齋”在中國宗教史上的意義 張雪松
真與妄:中國佛教修行的三條進路 陳堅
《楞嚴經》各藏版本對照分析 翟艷春
魏晉南北朝佛教功德觀念探微 唐嘉
論會泉法師對閩南佛教的貢獻 何綿山
中國歷史上佛教文化與傳統書法藝術之間的互動
——兼談互動對僧人生活的影響 李棟財
敦煌本《善道禪師勸善文》探賾 范瑜容
中國古代數珠發展初探 張浩然
(二)義學研究
太虛大師的三論思想 韓煥忠
曹洞宗的禪風與佛教的中國化 伍先林
論印光法師的“菩薩道”思想 田湖
從《壇經》看禪宗思想的“體用” 雷茜之
論“色根”一詞在漢語佛教文獻中的演變 鄭屹君
說一切有部視野下廬山慧遠的《法性論》思想再詮釋 辛放苗 林森
論凈土宗之菩提心與信愿往生 康敏
·藏傳佛教·
論宗喀巴對菩提心法門的詮釋和構建 徐東明
(一)教史研究
《解深密經》的“結文”
——從“大乘經典編纂的痕跡”來看 高橋晃一 著 黃敏而 譯
從“周風”到“梁制”
——淺析慈云遵式“改祭修齋”在中國宗教史上的意義 張雪松
真與妄:中國佛教修行的三條進路 陳堅
《楞嚴經》各藏版本對照分析 翟艷春
魏晉南北朝佛教功德觀念探微 唐嘉
論會泉法師對閩南佛教的貢獻 何綿山
中國歷史上佛教文化與傳統書法藝術之間的互動
——兼談互動對僧人生活的影響 李棟財
敦煌本《善道禪師勸善文》探賾 范瑜容
中國古代數珠發展初探 張浩然
(二)義學研究
太虛大師的三論思想 韓煥忠
曹洞宗的禪風與佛教的中國化 伍先林
論印光法師的“菩薩道”思想 田湖
從《壇經》看禪宗思想的“體用” 雷茜之
論“色根”一詞在漢語佛教文獻中的演變 鄭屹君
說一切有部視野下廬山慧遠的《法性論》思想再詮釋 辛放苗 林森
論凈土宗之菩提心與信愿往生 康敏
·藏傳佛教·
論宗喀巴對菩提心法門的詮釋和構建 徐東明
展開全部
中國佛學:二〇一八年總第四十七期 作者簡介
中國佛學院(The Buddhist Academy Of China)為中國佛教的高等學府;1956年創辦于北京,院址設在法源寺,1966年停辦,1980年復校。學院以和合、精進、嚴謹、奉獻為校風,以知恩報恩為校訓。2010年成立研究部,主要從事《中國佛學》《法源文庫》等的編輯工作。 《中國佛學》為中國佛學院的學報,其前身為佛教內部刊物《法源》,2010年更名后正式公開出版,由傳印會長親題刊名,顧問為黃心川、方立天(已逝)、樓宇烈和楊曾文四位著名的佛學研究專家。
書友推薦
- >
煙與鏡
- >
巴金-再思錄
- >
經典常談
- >
史學評論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莉莉和章魚
- >
山海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