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現代視覺藝術的互文譜系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57340
- 條形碼:9787520357340 ; 978-7-5203-5734-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現代視覺藝術的互文譜系研究 內容簡介
隨著“視覺化”愈益成為日常生活的常態景觀與基本邏輯,對現代視覺的本體關注也成為視覺研究不可忽視的問題。作為一種表意存在,圖像符號既依循著意義表征的“自律”,也體現出與其他符號的互動實踐,現代技術媒介更是將這種互動導向凸顯。無論是圖像與語言、圖像與聲音、圖像與圖像還是圖像表意背后的經濟驅動與權力關系,無不揭示著這種互動表征的真實鏡像。《現代視覺藝術的互文譜系研究》運用互文理論對現代視覺表征加以考察,將更清晰地呈現現代視覺藝術的內在體征與表意機制,同時也能為正在興起的視覺修辭研究提供可資借鑒的結構模型。
現代視覺藝術的互文譜系研究 目錄
**章 互文性:理論形態與方法論指向
**節 互文性的提出及其理論溯源
第二節 互文性的理論擴容與方法論指向
第三節 互文理論的中國之旅與視覺介入
第二章 語圖互文:現代視覺文本結構的審美鏡像(一)
**節 語圖互文的歷時演繹與范式分析
第二節 語圖關系的“視覺轉向”與現代邏輯
第三節 現代語圖互文的多元形態與表意機制
第四節 “圖像霸權論”的審美祛魅與理性反思
第三章 圖聲互文:現代視覺文本結構的審美鏡像(二)
**節 聲音敘事的歷時形態與現代復歸
第二節 現代視覺文本中的聲覺建構及其敘事職能
第三節 現代視覺文本“圖聲”互文的三種維度
第四節 現代視覺文本聲音復歸的詩性反思
第四章 圖圖互文:現代視覺文本結構的審美鏡像(三)
**節 古典藝術形態中的圖像移植與視覺征用
第二節 “圖圖”互文的現代范式與意義生產
第三節 現代視覺圖像跨界征用的機理分析與審美臆想
第五章 潛互文:現代視覺藝術的權力架構與消費表征
**節 現代視覺圖式的權力架構與意義生產
第二節 現代視覺文本的資本效應與消費表征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現代視覺藝術的互文譜系研究 節選
《現代視覺藝術的互文譜系研究》: 通常而言,學術上對某一問題的熱議多源自現實生活中某種現象的激發或引化,從而從學術的視角做出對現實世界的某種回應,語圖關系問題無疑契合這一規律。可以斷言,如果不是視覺圖像的生產與傳播機制在現代科技的支撐下越發成熟,圖像表意逐漸成為現代社會的主流表征形態,“讀圖”業已成為現代文化生活的主因,語圖關系也不會呈現出當下社會中前所未有的迫切性與現實性。而正是視覺圖像在現代社會的文化語境中所扮演的主導角色篡改了傳統表意領域的既定份額,顛覆了常態的語圖關系,使得對這一關系學術上的前期觀照與現實梳理尤為必要,它將直接推動對現代視覺文化的深入思考。 一語圖關系的傳統演繹與角色擔當 圖像作為遠古時期人類交流的表意符號在人類社會的誕生之初就已經出現,在遠古時期人類表意手段極其貧乏的條件下,圖像與現實事物之間形成的模仿與對應機制使得圖像成為*能代表事物本身,并為原始先民用以表達他們認知與信仰*為切實也*為主流的優勢語言符號。在日常生產與生活中,無論是身體裝飾、陶器紋飾抑或巖石壁畫、史前雕塑無一不是遵循著圖像敘事的表征邏輯,正是因為圖像在社會生產與日常生活中的表意與交流功能,“以圖索像(物象)”的認知模式成為遠古人類社會文化的常態范式。 圖像表意的主導地位并沒有維持多久,語言文字的出現很快改變了圖像表意的一統化局面,也促使人類社會從遠古時期的“口語時代”進入“文本時代”。從某種意義上說,文字的前身其實就是一種圖像,從現行漢字的演化史可以斷言,確有一些圖像在表意與傳播的過程中衍化為后來的文字,或者說確有很多文字是由圖像形體逐漸演化而來的,漢字中的“象形字”即為一例,對于圖像與文字的同源關系人們早在古代就已形成共識,南朝顏延之就曾指出:“圖載之意有三:一日圖理,卦象是也。二日圖識,字學是也。三日圖形,繪畫是也。”①然而,圖文同源并非天然隱喻著語圖關系的天經地義,事實上,文字從出現的那一刻開始就在背離圖像的道路上愈行愈遠:文字由繁人簡,在符號化的方向不斷發展,而圖像則由簡入繁,從原初用于交流的簡單化的符號形式逐漸演變為具體、寫生的物象刻畫或情感寫真的手段。誠然,不可否認的是,文字的出現改變了人類社會“以圖言說”的表意形態,如果說原始圖像作為遠古人類的一種常態交流符號,屬于一種遠古人類通行的原始語言,那么文字的出現可以說是語言形態更多是書寫形態的一種嬗變,它基于原始圖像抽象化基礎上所形成的簡潔與便捷彌補了圖像表意的諸多不足,文字符號的抽象特征使其為語言的表達拓展了更為廣闊與自由的空間,同時更以一種可視化的物化形式演變為人類表征世界的重要符碼。作為人類表意世界的兩種主要的物化符號,文字與圖像面對同一表征對象,盡管所指相同,但作為能指本身,文字的能指與所指之間的對應關系無疑較圖像要更為隨意、簡便。由此,文字自然衍化為人類傳達信息、語言記憶的*佳形態。當然,圖像作為傳達信息、進行表意的手段并沒有因此而消失,只不過相對于文字表征而言,圖像逐漸演化為文字表意的輔助形式,語言與圖像的**次分離因而拉開序幕,“這時,圖像作為語言符號的記憶和敘述功能盡管沒有消逝,但是,它只能降格為文本語言的副本而存在。于是,語圖分體也就成了文本時代語圖關系的基本體態,并必然表現為圖像對于語言的模仿”②。 文字的出現造成了圖像與文字的分流,也使得圖像與文字的關系成為一種現實。在文字主導的“文本時代”,語言文字與圖像之間的關系也不是恒定的,而是以一種動態的方式在不斷衍化、不斷發展。 ……
現代視覺藝術的互文譜系研究 作者簡介
張偉,安徽廬江人,南京大學文學院文學博士,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后,中宣部宣傳思想文化青年英才,主要從事文藝理論及文化研究。現為安徽農業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近年來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宣部高層次人才資助項目、中國博士后基金項目、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等項目十余項,在《文藝理論研究》《文藝爭鳴》等刊物發表論文六十余篇,獲省級社科成果獎兩項。
- >
山海經
- >
月亮虎
- >
我與地壇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隨園食單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推拿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