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當代中國人文大系價值論:一種主體性的研究(第3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0279503
- 條形碼:9787300279503 ; 978-7-300-27950-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當代中國人文大系價值論:一種主體性的研究(第3版) 本書特色
人類的進步,一向憑借兩大動力:追求真理,創造價值。 然而關于價值的理解和反思,卻一向落后于對真理的信任,因此也干擾了對真理的把握。 本書為此提供了顯示當代中國風格的新的思考境界。 30多年來,這本書在中國的影響持續擴大,也為**的哲學對話創造了一個機會。
當代中國人文大系價值論:一種主體性的研究(第3版) 內容簡介
本書力求建構一種基于中國文化傳統,并運用新的哲學方法進行思考的價值論體系。這種新的方法,簡單說就是以“關系思維”代替傳統的“實體思維”,將人的社會存在和人在實踐中的主體性權利與責任,當作理解價值現象和價值觀念的客觀依據,并力求通過對實踐和主體性的分析,來回答有關價值的各種問題。這一方法很初來自馬克思創立的“實踐的唯物主義”。
當代中國人文大系價值論:一種主體性的研究(第3版) 目錄
一、“價值”問題的哲學地位
二、價值問題與思想史
三、價值論與馬克思哲學
四、價值研究的視角和意義
**篇 價值的存在論研究
篇題釋義
**章 價值的基礎
一、關于價值存在的不同理解
二、作為關系范疇的主體與客體
三、主體性:人的對象性權利與責任
四、客體性:對象的性質和意義
五、主客體之間的雙向作用
第二章 價值的本性
一、人類的“兩個尺度”與價值、真理
馬克思的“兩個尺度”思想
“價值”的定義
重新理解“真理”的意義
二、價值因主體而異的本性
價值的個體性和多元化
價值的多維性和全面性
價值的時效性和歷時態
三、討論:價值的“客觀性”問題
第三章 價值的類型
一、劃分價值類型的方法
二、幾種基本的價值類型
目的價值和手段價值
物質價值和精神價值
人類理想境界:真、善、美
三、人的價值
“人的價值”含義辨析
人的社會價值:貢獻與享用
人的自我價值:自主與擔當
“殘疾人的價值”與人道主義
第二篇 價值的意識論研究
篇題釋義
第四章 人的價值意識
一、價值意識與非價值意識
“態度”與知識
價值意識的社會形式
價值意識的精神形式
二、價值心理
欲望、愿望、動機
興趣、趣味
情緒、情感
意志
三、價值觀念
信念、信仰、理想是價值觀念的特有形式
價值觀念的基本構成
價值觀念的特性
價值觀念的“評價標準”功能
第五章 評價、認知與反映
一、評價與認知的區別
二、評價所把握的對象:價值事實
什么是“價值事實”
作為一種主體性事實的價值
討論:“價值事實”觀念的意義
三、評價論與反映論
傳統反映論的局限
“反映”的多維化
第六章 評價標準與價值標準
一、評價標準與“標準的標準”
在評價標準的背后
價值標準與主體存在的同一
討論:評價標準的“真假”之分
二、評價標準與實踐標準
實踐是“檢驗標準”的*高形式
討論:評價邏輯的“大前提問題”
三、評價標準的內在矛盾
第七章 社會評價
一、社會評價的結構
社會評價的對象與主體
社會評價的公共性標準
二、社會評價能否合理化
討論:社會評價的科學性與合理性
社會評價合理化的方法論原則
……
第三篇 價值的實踐論研究
參考書目
第2版后記
第3版后記
當代中國人文大系價值論:一種主體性的研究(第3版) 節選
《價值論:一種主體性的研究(第3版)》: 依人類現實的主體層次劃分,可以看到各種價值現象特征也呈現出一定的層次性:(1)作為人們的社會存在關系,價值關系是整個人類在自然界中的獨特關系,這種關系為人類所獨有,而不為自然界所共有;(2)每一階段上的人類社會也具有自己不同于以前和以后社會的客觀需要,例如原始社會后期對私有財產的需要和資本主義末期對廢除私有制的需要,這些不同的需要促成不同歷史階段的獨特的價值關系;(3)在每一歷史階段的社會內部,不同的群體也有自己的獨特價值關系,例如民族的特殊需要和特殊心理,使每一個民族都表現出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價值個性,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經濟利益,因而價值問題上的階級對立和分裂尤為強烈等;(4)說到個人,人們彼此之間的社會地位、需要、利益、能力和生活上的個性差異,通過價值形式表現出來的獨特性,就更加細致和明顯了。要言之:以人類作為主體的價值,具有人類性或社會性;以一定歷史階段上的社會為主體的價值,具有時代性;以民族為主體的價值,具有民族性;以階級為主體的價值,具有階級性;以個人為主體的價值,具有私人性。這是價值的一種普遍現象,即價值關系的個體性或獨特性。 在這里,弄清主體的層次、范圍,是理解價值的個體性或獨特性的關鍵。在理解價值關系的特點時,不能忘記“主體”這個關系性存在的特定含義。一個人、一個群體,都可以而且必然是一定層次上獨立的主體。在這種情況下,它們都是“個體”,它們的價值關系都具有個體性,但是分別屬于不同層次的個體性,不應發生混淆。“面包的營養價值沒有階級性”,是因為階級并不吃面包,這種價值關系的主體不可能是階級,而只能是個人。而資本家作為一個階級、一個集團、一個群體時的獨特性或個體性,也是工人、農民、封建地主和貴族群體所不具有的。單個資本家作為獨立的主體時,他自身的規定性仍然是資本,因此他有資本家這個階級的共性,這是使他能夠成為階級的一員的前提;但是,在他身上,這種共性又帶有他個人所獨有的一系列特征,使他自己的價值關系同其他資本家的價值關系之間有著差異、矛盾和沖突。對于別的資本家有利的,對他來說可能并不有利。這就是這個單個主體的價值關系的個體性。所以,一個主體在什么樣的具體層次、具體關系上成為主體,這一點決定著它有什么樣獨特的價值關系。 價值的這種個體性或獨特性意味著,現實的價值總是隨著具體的主客體關系發生或消失,它總是特定情境中的“這一個”。離開了具體的主客體情境,原來所發生的價值關系或情境就不復存在。因此,具體的價值是不可分割、不可替代和不可轉移的。例如一份食物能夠使人充饑或具有營養價值,這是在一般情況下可以做出的價值判斷。做出這一判斷的前提在于確認人的一般進食需要和能力。但如果進一步考察這份食物究竟是否解除了饑餓或給人補充了營養,則不能不依據進食者的情況,如他的食量、營養狀況及消化吸收能力等因素而確定。于是結果必然呈現各不相同的情況。在現實中,同一份食物對于兩個以上的人說來,就可能有(生理或營養方面的、經濟的和道義上的等)多種多樣性質不同的甚至彼此對立的價值,它們彼此之間是不可能合并、替代或分割轉讓的。就像不可能將一個人已經“吃飽”和另一個人的“饑餓”,合并成“平均的兩個半飽”一樣。“一個住著200平方米豪宅的先富一族,能與住著十幾個平方米棚戶區的下崗工人‘人均’住房面積嗎?一個擁有幾千萬家產的小康家庭能與溫飽問題都難以解決的平民‘人均,存款嗎?一個有著博士學歷的白領人士能與初中還沒有畢業的輟學少年’人均,受教育年限嗎?顯然不能。有很多數據,比如人們關心的住房面積、人均受教育年限、儲蓄存款等等,是不能算‘人均,賬的。……’人均‘賬容易讓人們迷失對問題真實情況的判斷。” 可見,充分地認識作為主客體關系具體結果的價值具有不可分割、不可轉移、不可替代的性質,不僅是嚴謹的科學理論應該注意的事實,而且是社會實踐更必須嚴格把握的一個基本出發點。 需要強調的是,要正確理解“主體”。前面已經說過,作為個體的主體,絕不僅僅是指個人。所謂個體性,僅僅是在主體的個性、特殊性意義上使用的。不同層次的主體如個人、集體、階級、民族、社會、人類,每一個低級層次同它的高一級層次之間,都通過個性和共性的關系聯系起來并統一著,這里無須再重述個性和共性關系的辯證法常識。 ……
當代中國人文大系價值論:一種主體性的研究(第3版) 作者簡介
李德順,哲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1992年被國務院授予有特殊貢獻專家稱號。現任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人文學院名譽院長。主要研究領域: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體系改革和發展、價值和價值觀念、當代文化、法治文化等。著有:《偉大的認識工具》《價值論》《選擇的自我》《立言錄》《話語的圈套》《新價值論》《道德價值論》《人的家園——新文化論綱》《鄧小平人民主體價值觀思想研究》《與改革同行》《我們時代的人文精神》《深思淺喻》《思變集》《法治文化論》等。主編:《價值論譯叢》《價值學大詞典》《人生價值叢書》《實踐價值叢書》《馬克思主義哲學范疇研究》《哲學概論》《法治文化叢書》等。部分作品曾獲北京市和教育部優秀社科成果獎、“五個一·”工程獎、國家圖書獎、吳玉章獎等。部分作品已譯成英、日等外文,在國外出版發行。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煙與鏡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我與地壇
- >
推拿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