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聽孩子的話
-
>
兒童教育心理學
-
>
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
>
學習沒有那么難(全3冊)
-
>
(文學)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
>
紀實文學:那些家長
-
>
特別狠心特別愛.猶太媽媽德財商教育
給孩子的歷史思維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2719026
- 條形碼:9787512719026 ; 978-7-5127-1902-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給孩子的歷史思維課 本書特色
科學家爸爸左手做科研、右手讀歷史 精心打造科學思維與人文思維相融合的歷史課 有趣的讀史方式,建立歷史知識框架 16個重要歷史人物串起浩瀚中華歷史,輕松易讀,建立起歷史知識框架 多重學習價值,拓展知識面 精讀《資治通鑒》故事,收獲史學、文學、哲學三重價值,從小夯實大語文學習基礎 跨學科工具的運用,更多元的視角 數學建模、思維導圖等工具帶你用理工科思維解讀歷史故事,打破學科壁壘 歷史思維能力訓練,樹立辯證史觀 建立四大歷史思維能力:發散思維、逆向思維、辯證思維、創造思維 學會獨立思考,擁有更廣闊的視野 培養獨立思考能力,提升眼界和格局,邁出學習中國歷史的**步
給孩子的歷史思維課 內容簡介
本書從東周戰國時代三家分晉的故事講起,講述了1362年來中國中古代歷史中的重大史實,深入淺出地講述故事。通過十七個典型的歷史事件、人物經歷,幫助青少年了解各個時期的時代進步、重點史實、治國良策,融合經濟、文化、政治、軍事等歷史知識,初步了解歷史全貌;通過形式多樣、內容有趣的各種思維導圖、延伸故事、“想一想”版塊,引導青少年進行思考,在思考中逐漸養成良好的歷史思維,包括辯證思維能力、創造思維能力、逆向思維能力等。
給孩子的歷史思維課 目錄
給孩子的歷史思維課 節選
三家分晉 周武王打敗商紂王滅掉商朝以后,建立周朝,他分封了很多諸侯國。剛開始這些諸侯國都聽周朝天子的命令,后來有些諸侯國勢力強大了就不把周朝天子放在眼里,他們開始互相爭斗搶奪地盤,而周朝天子拿他們沒辦法,只好聽之任之。再后來,諸侯國里的臣子也開始你爭我奪,周朝天子仍然采取姑息縱容的策略,在前公元403年承認魏、趙、韓三家大夫成為諸侯。這個事件標志著春秋體制的崩壞,歷史進入戰國時代。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任命晉國的大夫魏斯、趙籍、韓虔三人為諸侯。 我們知道,當時還是周朝,也就是周武王打敗商紂王后建立的朝代。但是這個時候,周朝已經很衰弱,周威烈王只是名義上的天子,他的地盤只有洛陽一帶,很小的一塊,中國其他地方都遍布著大大小小的諸侯國。 晉國是春秋時期很強大的諸侯國,它的地盤大概在今天山西、陜西、河北、河南、山東和內蒙古一帶,面積很大(今天山西的簡稱“晉”,就跟晉國有關)。 晉國的一位君主晉文公重耳位列“春秋五霸”之一,他的一生也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但他生活在公元前697年(或公元前671年)到公元前628年,比公元前403年早了200多年,所以《資治通鑒》里沒有講到他。 到周威烈王的時候,晉國的朝政大權已經不掌握在晉國國君手里,而是落到了三家大(dà)夫,也就是大臣魏斯、趙籍、韓虔手里。 周威烈王覺得晉國事實上已經被魏、趙、韓三家瓜分了,他就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承認魏、趙、韓為諸侯。也就是說,把他們三家的地位提高了一級,跟其他的諸侯國秦、楚、齊、燕平起平坐,而晉國諸侯自此就基本不存在了。這件事情叫作“三家分晉”,它標志著春秋時代的結束,戰國時代的開始。 司馬光眼中的“三家分晉”事件 司馬光把這件事情作為《資治通鑒》的開篇,因為他認為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孔子的《春秋》結束于公元前481年,而《資治通鑒》開始于公元前403年,這中間是有將近80年的空檔。司馬光特意選擇從公元前403年開始講述,就因為 “三家分晉”。 雖然“三家分晉”的故事司馬光只寫了一句話,但是他緊接著寫了一段長長的評論,可見他對這個事件的重視。 司馬光寫了些什么呢? 他對周威烈王承認魏、趙、韓為諸侯很不滿意,他認為天子就應該是天子,諸侯就應該是諸侯,大夫就應該是大夫; 從上而下,天子統治諸侯,諸侯統治大夫,大夫不應該升級為諸侯。 即使事實上晉國已經被魏、趙、韓瓜分了,周威烈王也不應該承認他們為諸侯。 “諸侯”和“大夫”的名分很重要,不可以隨便任命。 正因為周威烈王隨隨便便就把“諸侯”的名分給了原來的“大夫”,天下人才不尊重他,周王朝也就越來越衰弱,導致終于*后滅亡了。 關于三家分晉的其他觀點 不同的人對同一個歷史事件會有不同的看法。 “三家分晉”是一個歷史事實,司馬光寫進《資治通鑒》里的評論是他個人的看法。雖然他是一位偉大的歷史學家,但他的評論只代表個人,別人可以有不同的看法。 比如,有人認為,天子、諸侯、大夫都是人當的,沒有誰天生就是天子、諸侯或者大夫,周天子的位子是從商紂王手里搶過來的、商天子的位子是從夏桀手里搶過來的…… 這些位子從來都不是萬古不變的。后來揭竿而起反抗秦王朝的陳勝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民間也流傳這樣一句話:“皇帝輪流做,今年到我家。” 想一想: 司馬光為什么認為“三家分晉”這件事情很重要?你覺得大夫可以升級為諸侯嗎? 選擇繼承人,是一個大問題 國家、諸侯、大夫都要選擇繼承人來掌管家族大業,到底按什么標準選擇呢?是選擇*勇武的,還是選擇*聰明的,還是選擇*仁德的?晉國大夫智宣子給出了他的答案,但是在他選的繼承人智瑤手里,智家滅亡了。另一位晉國大夫趙簡子采取的辦法是花三年時間考驗他的兩個兒子,根據他們的表現來確定誰適合當繼承人。唐朝詩人白居易寫過兩句詩“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也是說判斷一個人需要經過長時間。同樣的,俗話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也告訴我們,時間長了才能了解一個人。趙簡子選擇的繼承人無恤把趙家的基業做大,奠定了趙國的基礎。 在魏、趙、韓三家逐步強大之初,晉國還有一家更強的大夫——智家,當家人叫作智宣子。 智宣子打算選擇其中一個兒子——智瑤作為智家的繼承人,但是族人智果反對,認為智宵更合適。為什么呢? 智果的觀點 智果說:“瑤有五個優點,但是有一個缺點。優點之一,他留著好看的胡子,身材高大;優點之二,他會射箭、會駕車,力氣很大;優點之三,他有很多才藝;優點之四,他能言善辯;優點之五,他堅毅又果敢。可是,他的缺點是不仁義。他這五個優點都超出常人,可是卻用來做不仁義的事,那誰能容忍他呢?如果要立瑤為智家繼承人,智家必定會滅亡的。” 但是智宣子并沒有聽智果的話,還是選了由智瑤來繼承智家大業。智果很失望,就脫離了智家,自立為輔家。 智宣子的觀點 智宣子為什么不聽智果的建議呢?也許是因為他覺得智瑤的五個優點很厲害吧! 今天的孩子們從小就要學習唱歌、跳舞、畫畫、書法、足球、籃球、跳繩、游泳、滑冰、演講、英語、編程……簡直十項全能,無非都包括在智瑤的五個優點里嘛。 智宣子也跟今天的爸爸媽媽一樣,對這樣全面發展的兒子百分百滿意,果斷選為繼承人。可是他忘了一點,智瑤為人不仁義,那他所有的優點只會讓他更有能力做壞事。 一個人老是做壞事,大家肯定都反對他,那他的下場就很不妙了。中國有一句老話叫“多行不義必自斃”,智瑤后來做了很多不仁義的事情,終于被魏、趙、韓三家聯合起來消滅了。 智果的預言成真了。 用人的時候,是德重要還是才重要? 中國古代是很看重“仁義”的,孔子就特別推崇“仁政”,他解釋什么叫“仁”,就是“仁者愛人”,愛家人、愛朋友、愛所有人。你愛別人,別人才會愛你。 智瑤就不懂得愛人,所以別人也不愛他。他總是欺負別人,大家都不喜歡他,團結起來把他消滅了。 現在,我們也很看重“仁義”,要求孩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而“德”就接近于“仁義”。“德”的位置排在**,可見它有多重要。另外還有一個詞叫“德才兼備”,“德”排在“才”的前面。 司馬光就“德”和“才”的關系,寫了篇400多字的評論,可見他也是很重視這個問題的。 司馬光說:“德才兼備的人是圣人,無德無才的人是愚人,德勝于才的人是君子,才勝于德的人是小人。君子用他的才做好事,小人用他的才做壞事。智瑤之所以滅亡,就是因為他才勝于德,用他的才做了壞事。” 司馬光的這個評論,我想今天也是能為大家所認可的。 延伸故事 我們再看魏、趙、韓三家中的趙家當家人趙簡子,有兩個兒子,老大叫伯魯,老二叫無恤。 趙簡子也跟智宣子一樣,需要選擇繼承人,到底選誰好呢?趙簡子想了一個辦法,他寫了同樣的兩套竹簡,內容都是訓誡的話。他分別交給兩個兒子,要他們好好學習,認真記住。 三年之后,趙簡子問他們的學習情況,結果伯魯什么也說不出來,還把竹簡弄丟了,無恤則很熟悉竹簡上的內容,而且把竹簡隨身放在衣袖里。兩廂一對比,趙簡子認為無恤是個賢人,就立他為繼承人。 如果你是趙簡子,你會選誰呢?我想,你也會選無恤吧,因為他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如果當初智宣子挑選繼承人的時候,也像趙簡子這樣考察三年再做決定,也許結果會不一樣吧。 看一個人是好是壞,需要一個過程,不能急急忙忙下結論。 繼承人智瑤的結局 智宣子死了之后,智瑤繼承了家業,歷史上稱他為“智襄子”,有時也稱為“智伯”。下面為了方便,我們就統一叫他“智襄子”。 智襄子有一天請韓康子、魏桓子喝酒。不消說,韓康子、魏桓子分別是韓家和魏家的當家人,“康”和“桓”也都是謚號。 喝酒本來是件很開心的事,但是智襄子卻戲弄韓康子,還侮辱他的家臣段規。智襄子的手下智果就提醒他:“激怒對方而不加以提防的話,一定會有災難的。”智襄子卻不以為然,哈哈大笑,說:“只有我才能發起災難,我不發起的話,誰敢輕舉妄動?!” 智果回答說:“不是這樣的。君子小心謹慎,所以不會有大災難。您今天請韓家喝酒,卻侮辱韓家的主人和手下,還不提防他們,說他們不敢發難,恐怕不行吧?蚊子、螞蟻、蜜蜂、蝎子都能害人,何況韓家的主人和家臣呢?!” 你覺得智襄子會聽從智果的勸告嗎?當然,毫不意外,智襄子完全沒有聽進去。大概他覺得自己有五大優點,樣樣都比別人強,只有他去欺負別人的份兒,別人哪敢欺負他? 想一想:司馬光非常看重人的德行,我們今天也很看重人的德行,這個看法1000年來沒有什么變化,這是為什么呢?智襄子為什么不聽智果的勸告呢? 驕傲的智襄子滅亡 晉國大夫里,智襄子勢力*大,韓康子、魏桓子和趙襄子都比他弱小,所以智襄子不把他們放在眼里,常常欺壓他們。一開始韓康子和魏桓子都忍氣吞聲,但是趙襄子沒有屈服。于是智襄子就帶著韓康子和魏桓子去攻打趙襄子,結果智襄子先勝后敗,滿門被殺,智果當初的預言成真了。驕兵必敗,說的就是智襄子吧。 智襄子既然已經欺負了韓康子一回,很快就有第二回,他開口找韓康子索要土地。 這就過分了。無緣無故人家憑啥要給他土地呢?所以韓康子一開始的反應是不給。他的家臣段規,也就是上次喝酒跟韓康子一起受辱的人,卻發表了不同意見:“智襄子這個人貪圖利益,又很自負,不聽別人意見。如果不給他土地,他一生氣就會來打我們;不如順他的意,給他土地。他得了好處一高興,一定會找別人再要土地;別人要是不給,他肯定會去打人家。那我們就避免了禍患,還可以等待事態變化。” 韓康子一聽有道理,連聲說好,痛快地送給智襄子一大片土地,包括萬戶人家。 智襄子當然很高興。于是他一不做,二不休,又找魏桓子要土地。 魏桓子一開始的反應也跟韓康子一樣,打算拒絕。他的手下任章問魏桓子:“為什么不給呢?”魏桓子說:“無緣無故來索要土地,所以不給。”任章說:“無緣無故索要土地,大家一定會害怕;我們如果答應他的要求給予土地,他一定會驕傲。他驕傲又輕敵,大家都因為害怕他而互相親近。我們大家聯合起來對付他,智襄子的命就不長了。主公不如給他土地,讓他更驕傲,然后聯合其他人對付他,何必讓我們單獨對付智襄子呢?” 魏桓子一聽,也跟韓康子一樣,連聲說好,痛快地給了智襄子一大片土地,還有萬戶人家。 智襄子的胃口越來越大 智襄子在韓家和魏家連連得手,胃口越來越大,他又去找趙襄子,也就是無恤索要土地。趙襄子大概是剛接趙簡子的班,年輕氣盛,不假思索地一口回絕了。 智襄子立馬就怒了,叫上韓、魏兩家就去攻打趙襄子。 趙襄子寡不敵眾只能逃跑,問手下人該去往何方,手下人說:“長子這個地方離得近,城墻很厚、很完整。” 趙襄子說:“老百姓累得筋疲力盡才把城墻修好,現在又要拼死守城,他們不會聽從我的吧?” 手下人又建議去邯鄲,因為那里糧食充足。趙襄子又不同意,說:“用從老百姓那兒征收的糧食把倉庫填滿,現在打仗,要讓他們送命,他們也不會聽從我的!我想起晉陽來了,當年我父親選的地方。他派尹鐸去那兒做官,尹鐸對晉陽的老百姓很是寬厚,老百姓肯定會聽從我的。”于是趙襄子帶上人馬,逃往晉陽。
給孩子的歷史思維課 作者簡介
祝磊 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學士、碩士,東京大學土木工程系博士,北京建筑大學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獲得“北京市教育委員會青年拔尖人才”稱號;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發表SCI論文12篇,獲得遼寧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和中國冶金科工集團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擔任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委員等學術兼職,參編國家標準和多部省部級標準,主持翻譯出版國外科學著作2部。 在教學、科研之余,他潛心研究《資治通鑒》,創作有數十萬字的讀書筆記。同時,他是一位重視孩子思維能力培養、積極探索育兒方法的“80后”爸爸。他將科學思維和人文思維相融合,形成了一套有趣、有料、腦洞大開的歷史學習法,幫孩子梳理上下五千年歷史脈絡,汲取人生智慧,樹立辯證史觀。他倡導青少年讀者把歷史裝進腦海,讓思維開創未來。
- >
山海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自卑與超越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史學評論
- >
巴金-再思錄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