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細流驚濤:千古變局中的思潮與人物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8162280
- 條形碼:9787208162280 ; 978-7-208-16228-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細流驚濤:千古變局中的思潮與人物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歷史愛好者 高校相關專業師生劉學照(1935年12月—2015年7月),男,漢族,號“細流齋主”,江蘇省鹽城市建湖縣人。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近代史研究領域的著名學者。1960年畢業于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后留系任教,相繼講授中國近代史、中國近代思想史、中國近代史史料學、中國近代史專題研究、中國近代思想史專題研究等本科生、研究生課程,先后兼任中國近代史教研室主任、中國近代史研究室主任、中國中日關系史學會理事、上海中山學社理事等。在四十余年的學術研究生涯中,尤著力于洋務運動史、中國近代思想史、近代中日關系史等領域,撰有《洋務思潮與近代中國》、《話語與觀念:近代中國思想文化的演進》等著作,合作主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史略》,在《歷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近代史研究》、《學術月刊》、《社會科學戰線》、《華東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等知名學術刊物發表論文百余篇,發人之所未發,新論頻出,頗多創見,在海內外具有比較廣泛的學術影響。
細流驚濤:千古變局中的思潮與人物 內容簡介
本書內容包括: 歷史思維與當代中國論綱 ; 太平天國與傳統文化略議 ; 論洋務思潮 ; 論早期維新派的重民思想 ; 論洋務政論家王韜 ; 論李鴻章的“內須變法”主張等。
細流驚濤:千古變局中的思潮與人物 目錄
歷史思維與當代中國論綱/1太平天國與傳統文化略議/21論洋務思潮/39論早期維新派的重民思想/64論洋務政論家王韜/83論李鴻章的“內須變法”主張/106論李鴻章和伊藤博文——19 世紀中日近代化軌跡的投影/123略論李鴻章的對日觀/144李鴻章家書辨偽/160簡述近代新中國運動的先驅者容閎/185張之洞對近代化追求的政治文化特色新論/187日本的“脫亞入歐”與甲午中日戰爭/202日本的“脫亞入歐”與中國的“三甲紀念”/217清季詩史中的戊戌維新/232康有為的孔子觀與今文經學的終結/275
論譚嗣同社會批判思想的近代理性特色/294上海庚子時論中的東南意識述論/298庚子事變、話語轉換與觀念更新/325
張謇庚子年間東南意識略議/344
清末民初中國人對日觀的演變/361“從同”和“超越”:孫中山近代化思想的特色/383論孫中山建設新中國思想/398略論孫中山的近代國家思想/424重議孫中山的民生史觀/439論孫中山學習西方思想的演變/461略論共和革命及其主要特征/487清末革命黨人民生主義思想新議/503辛亥革命研究略議/516清史編纂體裁體例之我見/522
附錄劉學照先生學術傳略/542后記/549
歷史思維與當代中國論綱
細流驚濤:千古變局中的思潮與人物 節選
附錄 劉學照先生學術傳略 劉學照(1935 年12 月—2015 年7 月),男,漢族,號“細流齋主”,江蘇建湖人。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近代史研究領域的著名學者。1960 年畢業于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后留系任教,相繼講授中國近代史、中國近代思想史、中國近代史史料學、中國近代史專題研究、中國近代思想史專題研究等本科生、研究生課程,先后兼任中國近代史教研室主任、中國近代史研究室主任、中國中日關系史學會理事、上海中山學社理事等。 劉學照先生在五十余年的學術研究生涯中,尤著力于洋務運動史、中國近代思想史、近代中日關系史等領域,撰有《洋務思潮與近代中國》a、《話語與觀念:近代中國思想文化的演進》b 等著作,合作主 * 本文原載《近代中國》第26 輯(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7 年7 月出版),作 者孫邦華。收入本書略有改動。a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1994 年版。b商務印書館2016 年版。 附錄劉學照先生學術傳略 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史略》a,在《歷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英 文版)、《近代史研究》、《學術月刊》、《社會科學戰線》、《華東師范大學 學報》(社科版)等知名學術刊物發表論文百余篇。并以“洋務運動史” 作為研究的切入點、突破點。劉先生在對前人研究的成果進行系統梳理 和整體把握以及對相關史料進行深入研讀的基礎上,關注到了洋務運動 中的思想文化問題,并抓住王韜、鄭觀應、李鴻章、張之洞等關鍵人物 的思想,于1982 年撰文《論洋務政論家王韜》b,首次提出“洋務思潮” 概念,1984 年撰文《論早期維新派的重民思想》c。在此兩篇有相當學術分量的論文基礎上,于1985 年撰著論文《論洋務思潮》d,系統論述了洋務思潮立名的依據、產生的歷史動因、洋務論者的共同認識、洋務思潮的歧異和分解等思想內容。學界較長時期不能區分洋務派與早期維新派(舊稱改良派)之間的關系,并影響對洋務運動的評價問題。先生將文本與史實有機結合,經過嚴密的分析,厘清了洋務思潮的源頭及其之后的分化、轉化的思想嬗變軌跡,透析出這一思潮的多層次的復雜的性質。文章創造性地提出:當權的洋務派官僚縱論于上,構成洋務思潮的右翼;不當權的愛國分子橫議于下,構成洋務思潮的左翼。左右兩翼在“古今之變局”論、“借法自強”論、“工商立國”論、“中體西用”論等思想上大體形成了比較共同的認識,但是,在重民還是重官、以政治改革為本還是以練兵制器為本等問題上存有根本的歧異。中日甲午戰爭以降,來自左翼的維新思想開始升華,形成維新思潮。《論洋務思潮》一 a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4 年版。b《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 年第1 期。c《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 年第4 期。d《歷史研究》1986 年第3 期。 細流驚濤:千古變局中的思潮與人物 文既深入剖析了洋務思潮內部復雜的兩重性特色,又揭示了它上承接和發展鴉片戰爭時期的“更法”“籌海”思想、下啟迪繼之而起的戊戌維新思潮的三個時代思潮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論文一經發表,立即在近代史學界產生了非常大的學術影響,“洋務思潮”概念很快被學界接受。該文可謂先生學術研究前期的代表作,并且為隨后的洋務運動史暨中國近代思想史的深入研究奠定了思想、方法、文獻等堅實的基礎。 先生此后又致力于對洋務派的核心人物李鴻章、張之洞、丁日昌、劉銘傳等人的研究,尤以對洋務派主要首領李鴻章的研究用力*著。李鴻章曾言,“內須變法,外須和戎”是他推行洋務“新政”的總綱。先生對李鴻章的“內須變法,外須和戎”思想進行了闡釋,相繼發表了 《論李鴻章的“內須變法”主張》a、《略論李鴻章的對日觀》b、《論李鴻章和伊藤博文——19 世紀中日近代化軌跡的投影》c、《論李鴻章同伊藤博文的三次會晤》d、《李鴻章與伊藤博文:中日近代化的比較和象征》e、 《李鴻章家書辨偽》f 等重頭論文,對李鴻章的洋務思想與活動進行精深研究。三篇有關李鴻章與伊藤博文比較文章對于二人的政治識見、行事才干、客觀處境等進行比較,不僅詮釋梁啟超在《李鴻章》一書中提出所謂“吾敬李之才,惜李之識,而悲李之遇”的觀點,而且認為這“是19 世紀日本近代化潮流的成功與折變和中國近代化潮流的曲折與失敗這兩條歷史軌跡撞合成的一種兩重性投影”,從一個新的視角論析了中 a《學術月刊》1988 年第7 期。b《歷史研究》1990 年第3 期。c《近代史研究》1994 年第3 期。d《近代中國》第5 輯,上海中山學社。e《貴州大學學報》1998 年第6 期。f《歷史研究》1996 年第2 期,《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1998 年第4 期再刊。 附錄劉學照先生學術傳略 日近代化運動的成敗得失。文獻考據是一件頗費精力、彰顯學術功底的 基礎性學術事業。《李鴻章家書》(或名《李鴻章尺牘》)曾經被研究李 鴻章的學者廣泛引用,先生利用中國傳統的古籍辨偽學方法結合相關的 史實,深入細致地一一分析了《李鴻章家書》中的時間地點人物錯訛、 虛構人物與事實、顛倒事實,從而認定《李鴻章家書》90 通全是偽作。 這項研究無疑對于李鴻章研究中的補偏救弊活動功莫大焉。 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有歷史意義的大事變之一,也是先生對之傾注心力*多、成果*富的研究課題。先生繼續延續自己的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路徑,剖析以孫中山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的“共和革命”思潮。先生首先撰著了《論孫中山學習西方思想的演變》a,把孫中山置于中國近代社會思潮涌動,特別是近代中西文化關系思想流變之中,綜論孫中山學習西方思想演變的歷史進程與思想內涵。在孫中山思想研究上初試牛刀就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在《略論共和革命及其主要特征》b 一文中,先生指出孫中山、鄒容、章太炎等清末革命黨人無不是“以共和主義為號召”,以“建立共和政府”為革命的根本目標。因此,辛亥革命的性質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但就其主要內容和主要特征來說,是一次實踐“民主共和國方案”的“共和革命”,從思潮上說來,稱之為“共和革命思潮”。與10 年前倡說“洋務思潮”的思路一樣,先生主張依據其主要內容和時代特征為時代思潮命名,而不是以其外在形式命名,譬如,不主張稱呼“戊戌思潮”“辛亥革命思潮”。同年,在《清末革命黨人民生主義思想 a1986 年“孫中山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收入會議論文集《孫中山和他的 時代》下冊,中華書局1989 年版。 b《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 年第1 期。 細流驚濤:千古變局中的思潮與人物 新議》a 一文中,針對學界既往把孫中山等人的民生主義等同于“平均地權”思想,提出“振興實業”始終是孫中山和清末革命黨人高倡民生主義的一個根本目的,與此同時,他們又不時表達“防止資本主義弊端”的“防于未然”的思想。“振興實業”與“防于未然”既是孫中山民生主義的兩個方面的思想內涵,又構成了一種歷史悖論:既要“吸取”西方文明,又要“防止”它已出現的弊端;既要“追隨”世界資本主義一體化,又要“超越”中國的“卡夫丁峽谷”;既“同情”歐洲現實的社會主義運動,又“擔心”中國未來的社會主義革命。這種悖論,是中國進入20 世紀后的一種“時代差”的折射。在《重議孫中山的民生史觀》b 一文中,針對學界長期糾結或爭論孫中山的民生史觀究竟是唯物論還是唯心論的問題,先生認為由于以往論者往往是從一種單一的視角去衡定“民生”一詞的內涵,未能把握孫中山對民生和民生史觀的表述具有一種復雜性的特點。先生認為根據孫中山的“民生”一詞的使用及其具體解釋,全當屬于“社會經濟”的范疇。孫中山的“民生”論和民生史觀,言近旨遠,表現出一種自覺地“在有關的時代的經濟學中去尋找”“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終極原因”的真誠的努力,并且強調民生主義作為孫中山民生主義學說的政策和“辦法”,包括發展近代生產力和“預防”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弊端”的兩個方面的含義。在這一時期,先生還撰寫了系列論文,論述了孫中山的近代“新中國運動”、世界理念、開放主義、近代國家等思想,多角度地分析孫中山思想的內容及其近代化思想的特色。尤其是在《孫中山與新中國運動》c、 a《學術月刊》1992 年第4 期。b《學術研究》2002 年第1 期。c《史林》2003 年第3 期。 附錄劉學照先生學術傳略 《論孫中山建設新中國思想》a 等論文中,對孫中山的“新中國運動”思想的挖掘,獨具慧眼,闡發其中的微言大義。先生認為“建設新中國”是20 世紀初年的時代*強音,而孫中山倡導的共和革命更發展成一場 “建設新中國”的歷史運動。孫中山的“建設新中國”思想具有構建中華民族“共和民國”、走“實業發達,民生暢遂”的道路、“作成一中西合璧的中國”等政治、經濟、文化三個層面的目標,具有深刻的時代意義。先生對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人的民生主義思想及民生史觀新議和“新中國運動”的闡發,標志著先生的學術研究進入了爐火純青、游刃有余的鼎盛時期。《清末革命黨人民生主義思想新議》《重議孫中山的民生史觀》等文皆為這一時期的扛鼎之作。 先生還對清末民初中國人的對日觀、庚子事變后的“東南意識”、近代中國的民族覺醒思想、清史編纂體裁體例等進行了探索,并且從清季詩史中去透析當時人物對林則徐、戊戌維新、義和團運動等重大人物、重大事件的詠懷與評析。 先生學術研究帶有鮮明的劉氏特色,既有豐富的文獻基礎,又有獨到見解,從而讓冷冰冰的史料頓時變得鮮活、靈動起來;既高屋建瓴,富有整體觀、宏觀性,又從細微處著手,探幽索隱;以史學方法、史學觀為本,又注重借鑒社會學、哲學、政治學、經濟學等學科的理論和方法,使研究和分析帶有明顯哲理性或思辨色彩。史料豐富但不冗繁,文字優美而不華麗,識見獨到但不空發議論。先生在學術生涯后期非常重視理論思考,總結出了“循常”(“從同”)與“超越”等歷史悖論,并且將之運用于以孫中山為代表的清末革命黨人的民生主義思想、民生史 a《歷史教學問題》2007 年第5 期。 細流驚濤:千古變局中的思潮與人物 觀、近代化思想的論述中a,既體現了先生的世界歷史整體觀與中國情懷的結合,更顯示了先生這一時期學術研究思辨性的特色。 先生之學山高水長,“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先生雖已駕鶴西游,但先生對學術真理不懈探究的精神,所取得的豐碩成果,當澤及后學,嘉惠學林。 (作者孫邦華為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育歷史與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a《“從同”和“超越”:孫中山近代化思想的特色》,《社會科學戰線》1997 年第5 期。
細流驚濤:千古變局中的思潮與人物 作者簡介
劉學照(1935—2015年),男,漢族,號細流齋主,江蘇建湖人。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畢生從事中國近現代史教學與研究,對中國近代史、中國近代思想史以及近代中日關系史的研究頗有注力,發表了不少學術新見解。1982年,在史學界首先提出“洋務思潮”的概念,并在系列論文中全面闡述了洋務思潮的產生及其演進規律,引起較大反響。曾兩度獲得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獎,兼任上海中日關系史研究會副會長等職。
- >
回憶愛瑪儂
- >
經典常談
- >
莉莉和章魚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巴金-再思錄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我與地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