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20世紀的歐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716611
- 條形碼:9787520716611 ; 978-7-5207-1661-1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20世紀的歐洲 本書特色
父親晚年越來越注重提出問題,而不是提供答案;更在意先讓自己明白,而不是刻意說服別人。看他的筆記和日記,困惑、質疑、反思、自我審視遠遠多于給出結論。有人說他的文章讀起來內斂溫潤,不鋒芒畢露、礎陸逼人。我想,這不僅是一種文風,更是一種希望與讀者平等交流的態度。很多問題他沒有機會討論,也沒有時間找到答案。他說他很寂寞,但所幸他又很享受這種寂寞。 ——陳豐
20世紀的歐洲 內容簡介
作為近代文明發源地的歐洲,歷經20世紀上半葉兩次世界大戰的摧殘,在世界政治棋盤上被邊緣化。面對衰落、分裂、并立的困局,20世紀的歐洲是如何解困并實現復興、統一、聯合的呢?本書重點關注20世紀后半葉歐洲政治經濟發展的得失經驗,細致分析了歐洲一體化從理想到實踐的歷史進程,指出這是20世紀歐洲的一大創舉,把“歐洲統一”的古老觀念落到了實處;深刻揭示了民族主義與聯邦主義的矛盾,展望了未來歐洲發展的諸多制約因素;客觀評價了自由主義與社會主義兩大思潮面對新的政治經濟形勢所做出的調適。
作者沒有拘泥于某個具體事件或國家,而是從歐洲社會整體發展的現實人手,采用文明史的視角,透過興衰沉浮的現象,深人分析了對20世紀歐洲的歷史走向產生過重要影響的發展模式和思想體系。
20世紀的歐洲 目錄
修訂版序
寫在前面:歐洲在世界上的“邊緣化”
**章 概論:歐洲歷史的遺產
一 歐洲的歷史遺產
二 “舊”大陸何以“舊”
三 20世紀政治理論的“實驗室”
四 社會結構的變化
五 “福利國家”——工業化悖論的產物
六 世紀之交的歐洲憂慮
第二章 歐洲“一體化”進程——從理想主義到經驗主義
一 “歐洲聯盟”的“一體化”大思路
二 “歐洲觀念”從純理念走出來
三 民族國家和聯邦主義
四 通向聯邦性質的國家聯盟
第三章 歐洲:還是“民族國家”時代
一 “一體化”的另一面:西歐的“民族國家”
二 東歐:民族與發展
三 德意志民族問題研究
第四章 幾大思潮與政治
一 20世紀歐洲思潮概說
二 《巴黎憲章》與自由主義的歷史
三 意識形態的交鋒和歐洲政局變動
四 20世紀歐洲社會民主主義
20世紀的歐洲 節選
20世紀的歐洲其實應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廢墟上。這個世紀的上半葉不過是19世紀的繼續,并為19世紀做了“結算”。
歐洲從1945年進入新的歷史時期,與從拿破侖到俾斯麥的19世紀的歐洲政治地圖相對照,完完全全是另一副樣子了:“冷戰”的起止就占據了時間的大半,歐洲在20世紀的*后十年終于走出“一分為二”的格局。
“歐洲聯盟”作為歐洲的新事物出現了,而且還向東擴展。然而它只能是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民族國家的“聯盟”。前進中時時遇到困難;在困難中總還在停停進進地向前邁步。它的命運只能是這樣。*能代表歐洲“形象”的是英、法、德、意等大國;西、葡次之;北歐諸國,富裕而又平靜,在亂哄哄的世界中,有些像“世外桃源”;中歐以東、巴爾干以西的東歐,在“冷戰”后正進入所謂“轉型”初期。說歐洲是“統一”的,因為有了“歐盟”,“歐盟”里有個“歐元區”;說它是“分裂”的,因為它在“同一性”中有那么多的“多樣性”,遠未形成久久預期的那樣的政治實體。每當出現世界大事,“歐盟”便出現某種“尷尬相”,難以如宣布的那樣“用一個聲音說話”。
“歐盟”不是一個國家,“歐洲”更遠不是,筆者只能以自己的目光所及,劃一個大致的輪廓。
只有美國,“二戰”之后,鶴立雞群,世界上哪里有“熱點”,就必然有它的身影,試看今日之天下,亞洲、太平洋、大西洋、非洲、拉丁美洲,何處沒有美國的炙手可熱的影響。一個“羅馬帝國”式的古老夢想在重溫、在勾勒,雖然難免有來自各方面的“阻力”。
俄羅斯是個很特殊的“大塊頭”。它的歐洲部分,有著歐洲的“面孔”,又有著自己的特殊的性格、文化和對世界問題的獨特視角。它在蘇聯解體后的國際舞臺上,仍起著舉足輕重的某種抗衡作用。除此之外,俄羅斯還由于它在“轉型”過程中出現的頭緒繁多的問題而吸引人們的興趣。
相形之下,歐洲無論如何繁榮和進步,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甚高,也只能退居美國大廈的“廂房”。歐洲在世界政治棋盤上被“邊緣化”了。在歐洲發生的問題,在媒體和輿論中只占有次要的地位(至少在中國是如此)。歐洲自身的問題,除“專業”人員外,鮮有人對之注意。民主、自由等現代文化的人類精神財富,本來源自歐洲,源遠流長。但是,美國后來居上,以至于世人每當想到近代西方民主文明時,首先想到的必是美國。美國成為*引人注意的國家。同是一件事情,或一種思想,甚至一部電影,一出戲劇,出現在美國,與出現在別的國家,其反響和關注的程度,大不相同。美國是命運和財富降臨的國家。
那么,歐洲還“剩”下什么呢?依筆者看來,歐洲無與倫比的、獨特的寶藏是它的歷史文化,是從希臘、羅馬、中古傳至今日,永世不衰的哲學、文學、美學、歷史學、法學,等等,以及由此散發出的或精致,或深邃,或優美,或壯美的文化品位。然而,這不是本書的任務,也不是幾本書所能承載的。歐洲的真正驕傲,在本書里不可能占主要地位。
20世紀的歐洲 作者簡介
陳樂民(1930—2008),國際政治與歐洲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歐洲研究所研究員、前所長。前歐洲學會會長。主要著作有《戰后西歐國際關系(1945—1984)》《歐洲觀念的歷史哲學》、《東歐巨變與歐洲重建》、《戰后英國外交史》(主編并主要撰稿)、《西方外交思想史》(主編并主要撰稿)、《歐洲文明的進程》、《十六世紀葡萄牙通華系年》、《20世紀的歐洲》、《歐洲文明十五講》、《萊布尼茨讀本》、《徜徉集》、《啟蒙札記》、《對話歐洲》等。
- >
經典常談
- >
姑媽的寶刀
- >
唐代進士錄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朝聞道
- >
月亮虎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