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闖進數學世界――探秘歷史名題
-
>
中醫基礎理論
-
>
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新編21世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
>
高校軍事課教程
-
>
思想道德與法治(2021年版)
-
>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21年版)
-
>
中醫內科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城市與區域規劃模型系統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2496403
- 條形碼:9787302496403 ; 978-7-302-49640-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城市與區域規劃模型系統 內容簡介
本書進行了城市與區域規劃領域常用的模型歸納總結,并對這些模型進行軟件集成,為城市與區域研究工作者提供一個操作簡單、功能齊備的軟件工具。主要內容有:城市與區域定量研究進展,城市與區域規劃模型系統基礎,城市與區域規劃模型系統的設計,城市與區域規劃模型系統的實現,城市與區域規劃模型。本書附有軟件光盤、用戶使用說明書及應用實例等。
城市與區域規劃模型系統 目錄
目錄
第1章城市與區域定量研究
1.1數理模型和模擬方法
1.1.1時間序列回歸分析
1.1.2邏輯斯諦方程
1.2元胞自動機與智能體模型
1.2.1基于自組織的分形城市模型
1.2.2元胞自動機模型
1.2.3智能體模型
1.2.4多智能體系統模型
1.3數量經濟模型研究
1.3.1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
1.3.2宏觀經濟模型
1.3.3空間一般均衡模型
1.4系統動力學模型
1.4.1城市單要素研究
1.4.2城市土地擴張研究
1.4.3可持續城市研究
1.4.4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耦合研究
1.4.5城市化與生態環境交互脅迫研究
1.5多模型復合/集成系統研究
1.5.1SD+CA復合模型系統
1.5.2SD+GIS集成模型系統
第2章城市與區域規劃模型
2.1模型
2.2數學模型
2.3城市與區域規劃模型概述
2.4一般數學模型的建立和應用過程
2.5城市與區域規劃模型的構思
2.6城市與區域規劃模型的類別
2.7城市與區域規劃模型研究趨勢
2.7.1建模方法的轉變
2.7.2多區域模型的建立
2.7.3城市與區域規劃模型和GIS的集成
2.7.4計算機技術的廣泛應用
第3章城市與區域規劃模型系統基礎
3.1計算機基礎
3.1.1硬件
3.1.2操作系統
3.1.3編程語言和軟件技術
3.1.4數據庫
3.1.5Internet技術
3.1.6地理信息系統
3.2城市與區域規劃理論基礎
3.2.1規劃的含義
3.2.2規劃理論
3.3數學基礎
3.3.1概率論和統計學
3.3.2模糊數學和灰色系統理論
3.3.3運籌學
第4章城市與區域規劃模型系統設計
4.1功能設計
4.1.1系統功能定位
4.1.2城市與區域規劃模型系統和GIS的關系
4.1.3城市與區域規劃模型系統提供的模型
4.2軟件設計
4.2.1面向對象的設計和編程
4.2.2系統的體系結構
4.2.3數據格式和數據庫的支持
4.2.4系統的對象設計
第5章城市與區域規劃模型系統實現
5.1數據格式和數據類型
5.1.1電子表格(矩陣)數據
5.1.2參數
5.2數據輸入功能
5.2.1外部文件輸入
5.2.2數據庫文件導入
5.2.3電子表格輸入和剪切板復制
5.3編輯功能
5.3.1普通編輯功能
5.3.2行列編輯
5.3.3標題編輯
5.3.4數據類型編輯
5.4輸出功能
5.4.1模型計算結果輸出
5.4.2電子表格數據輸出
5.4.3圖形輸出
5.5數據可視化功能
5.5.1數據可視化功能實現
5.5.2圖表種類和設置
5.5.3圖表打印輸出
5.6城市與區域規劃模型實現
5.7GIS功能實現
5.7.1GIS基本圖形對象實現
5.7.2GIS基本功能
第6章城市與區域規劃數學模型
6.1數據預處理模型
6.1.1標準差標準化
6.1.2極差正規化
6.1.3數據中心化
6.1.4自然對數變換
6.1.5數據百分化
6.1.6均值比
6.1.7行列轉置
6.1.8基本統計量
6.1.9自定義函數
6.1.10針對行列的操作
6.2數據統計分析模型
6.2.1空間數據分析模型分類
6.2.2回歸模型和廣義線性模型
6.2.3判別分析和聚類分析
6.2.4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6.3城市規劃和區域規劃模型
6.3.1區域經濟模型
6.3.2區位配置模型
6.3.3空間相互作用模型
6.3.4預測模型
6.3.5評價模型
6.3.6人口預測模型
6.3.7社會區分析模型
6.3.8城鎮體系模型
6.3.9線性規劃模型
6.3.10多目標規劃模型
第7章數理模型應用案例
7.1城鎮體系等級規模分布模型
7.1.1中國城鎮體系等級規模分布模型
7.1.2中國城鎮體系等級規模結構預測
7.1.3中國城鎮總人口預測對冪函數分布模型的檢驗
7.2城市空間分布引力模型
7.2.1城市空間分布引力模型構建
7.2.2中國城鎮空間分布的實證研究
7.3基于重力模型的城市體系空間聯系與層域劃分
7.3.1基于重力模型的城市體系空間聯系
7.3.2城市空間聯系和節點解析
7.3.3城市體系的層域劃分
7.4旅游景區顧客滿意度指數模型
7.4.1TACSI概念模型
7.4.2TACSI數學模型
7.4.3TACSI實證研究
第8章流分析案例
8.1省際經濟社會要素流動分析
8.1.1模型數據庫建立
8.1.2要素流空間分布
8.1.3要素流空間模式
8.2基于航空流視角的城市體系格局演變
8.2.1航空流量、流向視角的中國城市體系格局與變遷
8.2.2中國主要城市樞紐度分析
8.3城市交通方式可達性差異分析
8.3.1可達性測度
8.3.2可達性總體比較
8.3.3可達性指標值的空間分布
8.3.4交通方式空間可達性差異及空間分布
第9章區域劃分案例
9.1基于功能區的行政區劃調整研究
9.1.1基于功能區的城市行政區調整研究框架
9.1.2功能區劃分方法
9.1.3要素功能區劃分
9.1.4城市功能區劃分
9.1.5從城市功能區到城市行政區劃調整
9.2城市化空間過程分析
9.2.1數據采集和處理
9.2.2城市分布空間的類型及其變化
9.2.3Kernel城市空間密度分析
9.3城市經濟區劃分模型
9.3.1Rd鏈城市經濟區劃分的理論與方法
9.3.2城市實力評價及不同層次d系的劃分
9.3.3中國的dΔ系和Rd鏈
9.4城市群蔓延區劃分
9.4.1分形維數
9.4.2空間蔓延測度
9.4.3空間自相關分析
9.4.4空間蔓延分析
9.4.5蔓延空間分析
9.5城市增長邊界劃定
9.5.1剛性增長邊界劃定
9.5.2彈性增長單元劃定
9.5.3城市增長區劃定
第10章評價模型應用案例
10.1烏蘭浩特城市總體規劃實施定量評估
10.1.1城市總體規劃編制概況
10.1.2城市發展目標實施評價
10.1.3市域城鎮體系規劃實施評價
10.1.4中心城區規劃實施評價
10.1.5保障總規實施的配套措施評估
10.1.6《08版總規》實施評估結果分析
10.2旅游者感知研究中的多層次灰色評價方法
10.2.1多層次灰色評價方法
10.2.2桂林旅游者感知的多層次灰色評價實證研究
10.3老子山風景區旅游資源開發潛力評價多層次灰色方法
10.3.1風景區旅游資源開發潛力評價
10.3.2老子山風景區概況
10.3.3風景區旅游資源開發潛力多層次灰色評價方法
10.4北京城市社會區分析
10.4.1統計區劃分
10.4.2影響因子的選擇
10.4.3主成分的確定
10.4.4北京城市社會區成因分析
10.4.5北京城市社會區的劃分
第11章多智能體模型應用案例
11.1城市公共安全應急系統的研究進展
11.1.1城市公共安全應急系統的發展狀況
11.1.2城市公共安全應急系統技術發展
11.1.3城市公共安全應急響應模擬技術及其不足
11.2多智能體系統和模型構建
11.2.1多智能體模型
11.2.2應急響應多智能體建模
11.2.3多智能體建模仿真平臺的構建
11.2.4城市公共安全應急響應模擬平臺框架
11.2.5空間多智能體的實現
11.3北京應急系統動態地理模擬
11.3.1應急環境模型設計
11.3.2應急智能體模型設計
11.3.3模擬環境變量
11.3.4其他模擬條件假設
11.3.5應急響應模擬結果
11.4智能體的GIS表達和計算
11.4.1Repast S中GIS的表達
11.4.2智能體沿GIS路線行進的算法
11.5城市應急響應多智能體模型系統
11.5.1系統啟動
11.5.2數據準備
11.5.3參數設置
11.5.4顯示配置
11.5.5模型控制
11.5.6動態過程顯示控制
11.5.7結果輸出
第12章系統動力學模型應用案例
12.1中國城鎮化SD模型
12.1.1中國城鎮化SD模型的構建
12.1.2中國城鎮化SD模型系統驗證
12.2中國城鎮化SD模型模擬
12.2.1數據及其來源
12.2.2數據特征與類型
12.2.3模型系統參數設置
12.2.4情景模擬
12.2.5模擬結果
第13章基于碳排放清單的低碳城市總體規劃案例
13.1哈爾濱2030年預規劃方案及碳排放量估算
13.1.1哈爾濱2030年預規劃方案
13.1.22030年預規劃方案的碳排放量估算
13.2低碳導向方案的指標體系設計
13.2.1基于GDP目標和減排目標碳排放總量測算
13.2.22030年分部門碳排放量結構規劃
13.2.3低碳導向的城市規劃指標體系
13.3低碳情景的總體規劃方案研究
13.3.1推進低碳城市空間發展戰略
13.3.2拓展低碳型城市產業和職能
13.3.3降低中心城區人口密度
13.3.4調整城鎮體系規劃方案
13.3.5構筑緊湊多中心的空間結構
13.3.6構建低碳交通體系
13.3.7培植低碳城市產業體系及用地模式
13.3.8健全低碳城市能源系統
13.3.9完善城市綠地規劃增加碳匯
13.3.10低碳情景的城市總體規劃方案
第14章國土空間規劃“雙評價”案例
14.1評價技術路線和數據
14.1.1技術路線
14.1.2數據獲取
14.2城鎮建成區劃定
14.3生態空間評價和劃定
14.3.1生態網絡與生態安全空間構建
14.3.2生態網絡評價方法
14.3.3斑塊和廊道劃分
14.3.4基于生態網絡的生態空間評價
14.3.5上層次生態保護重要性評價
14.3.6重要生態空間劃定
14.4優勢農業地區保護評價
14.4.1理論框架和技術路線
14.4.2評價方法
14.4.3數據平臺
14.4.4評價模型
14.4.5農業生產區評價
14.4.6永久農業空間劃定
14.5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
14.5.1國土空間規劃布局區
14.5.2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分區
14.6城鎮化適宜區評價
14.6.1城市增長邊界的定義
14.6.2城市增長邊界劃定方法
14.6.3城市用地適宜性評價
14.6.4城市增長邊界劃定的指標體系
14.6.5城市增長邊界的定性劃定
14.6.6城鎮建設用地適宜性評價
14.7可利用海域評價
14.7.1可利用海域定義
14.7.2海洋資源調查
14.7.3海洋功能區劃
14.7.4海洋生態保護區劃定
14.7.5海洋空間開發利用
14.7.6可利用海域經濟適用性評價
附錄A生態空間評價模型及其改進
附錄B優勢農業空間評價模型
附錄軟件使用說明
A.1統計分析模型
A.2城市與區域規劃模型
A.3數據預處理
A.4基本參數設置
A.5工具欄圖標說明
參考文獻
后記
城市與區域規劃模型系統 作者簡介
顧朝林:1998年開始(1989-98在中國科學院地理與資源科學研究所工作)在南京大學從事本科生《城市社會學》和《人文地理學》、碩士生《規劃理論與實踐》、博士生《人文地理學進展》教學工作,2006年調入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從事研究生《規劃理論與實踐》、《規劃研究方法》教學工作。建筑學院計劃近期開設《城市社會學》課程。主要從事城市與區域規劃研究,完成國家杰出青年基金項目“城市社會地理學研究”及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重點項目,曾經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一次,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三等獎一次,民政部科技進步一等獎一次,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一等獎一次。科學研究成果為教材編寫提供了豐富素材。編寫教材包括:1、《城市社會學》,2002年開始出版,東南大學出版社,全國數十所規劃院校采用,已經重印6次。曾作為全國“兩會”調撥用書。2、《人文地理學流派》,2008年6月出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南京大學博士生《人文地理學進展》課程教材,部分高校地理學研究生參考教材用書。3、《人文地理學》,科學出版社教材出版分社編輯中,計劃2012年8月出版。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史學評論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姑媽的寶刀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我與地壇
- >
巴金-再思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