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董學新論(2020)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9701838
- 條形碼:9787569701838 ; 978-7-5697-0183-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董學新論(2020) 內容簡介
本書將董仲舒思想與世界文化進行關聯或比較研究, 不僅使用了哲學方法, 還用到了文化學、歷史學等多種方法開展多維研究, 以綜合的視角看待董仲舒, 推動了董學與儒學研究呈現顯學態勢, 展示了董學與儒學*新的研究成果, 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和出版價值。
董學新論(2020) 目錄
儒學中興從衡水走來
試論董仲舒的學術批判與建構
《棗強大原書院》弁言
從《論衡》看王充的董仲舒觀
“2018中國·衡水董仲舒與儒家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2019中國·衡水董仲舒與儒家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董子思想現代價值研究
大儒之鄉說仲舒
董仲舒思想的當代借鑒
董仲舒王道思想中的生態智慧與啟發——以《春秋繁露》為中心
董仲舒“調均”思想的特質及其現代意義
董仲舒論“孝之天經地義”觀及其現代價值
董仲舒思維方式及其現代價值
董仲舒“慎德”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董仲舒論“智慧”及其現代啟示——兼談先秦儒家智慧觀
董仲舒《春秋繁露》中的教學思想及其啟示
董仲舒的師德思想及其現代價值
董仲舒思想研究
天人同構視域下《春秋繁露》孝道思想淺析
董仲舒天子思想及其與皇帝制度的關系
董仲舒五行關系論中的多重模式及其對生克模式的超越
董仲舒五行思想的創新
董仲舒自然哲學的構成及其評價
董仲舒的重賢思想
董仲舒的民本思想
“天”在《春秋繁露》中的重要性
董仲舒政治思想微探
董仲舒教化思想初探
董仲舒歷史考證研究
董仲舒與淮南之獄考究
秦漢廣川國考
君子文化研究
董仲舒論君子——以《春秋繁露》為中心
玉與君子——兼談董仲舒的“玉德”思想
論董仲舒思想中的君子概念
《道德經》中的君子之德
仁義思想研究
從民本思想看董仲舒的仁義觀
從正名思想看董仲舒的仁義觀
淺論儒家以“仁”為本的生態觀
……
傳統文化教學研究
其他
董學新論(2020) 節選
《董學新論(2020)》: 臺灣輔仁大學陳福濱教授以“董仲舒的歷史觀與政治哲學”為題發表了主題演講。他梳理了董仲舒的“三統”“三正”“四法”“質文”的歷史觀,以此為基礎,進一步探討了董仲舒以仁德為政、陽德陰刑的政治哲學,認為董仲舒以儒家的“仁政”為歷史變遷的*高目標,以陰陽二者相協調為歷史變化的基礎。 韓國安養大學孫興徹教授以“董仲舒的人間觀”為題發表了主題演講。他從“性三品說”“知識論”“教化論”三方面,以“天人感應說”與政治觀的聯系為中心來探討董仲舒的人間觀,指出董仲舒通過強調可以進行賞罰的天意,試圖建立可以懲罰*高權力者天子的牽制機制,以“春秋大一統”的國家政治理論,重新確立了人間觀。 鄭濟洲在《天道·圣人·經典:董仲舒“制衡君權”思想審思》一文中認為,天是董仲舒“制衡君權”思想的一個資源,這種制約的典型表述就是“君權神授”;圣,是董仲舒“制衡君權”思想的又一資源,董仲舒通過確立孔子的“素王”地位為儒家士大夫確立了一個精神領袖;《春秋》也是董仲舒“制衡君權”思想的重要資源,董仲舒試圖以《春秋》為漢王朝立法。然而,在現實政治中,漢王朝的統治者采取的治道策略是“霸王道雜之”,董仲舒“制衡君權”的思想也在統治者的“選擇”中“失效”。 董衛國在《略論董子對先秦儒家仁道的創造性開展》一文中認為,孔子所開創的仁學實兼內圣與外王兩個方面,內圣外王本為一體。董子之學是從根本上對儒家仁道思想的繼承和開拓,開拓了先秦儒家仁道的外王——政治哲學——維度。董子之立論根基在天人之際,由仁理解天道之內涵,借助陰陽五行理論建構仁道的神學,以春秋大義詮釋仁道的歷史哲學,由天人之際的理論規范現實政治,尋找政治的合法性基礎和治理思路。 宋冬梅在《“天人三策”與天人合一——儒學登庭的時代機遇與理論創新》一文中認為,在“天人三策”中,董仲舒的應對突出了倡德政、倡任賢、倡儒術等特點,迎合了漢武帝的政治需求;“天人關系”是董仲舒應答漢武帝策問的重要理論根據,其“天人合一”思想在繼承前賢的基礎上升華了本體論認識,建立了系統的理論體系,并對傳統中國“大一統”社會的政治、歷史與文化的發展延續產生了深刻影響。 安魯東在《董仲舒與漢代新儒學》一文中認為,董仲舒以《春秋公羊傳》為切入點,創造性地重新解釋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并巧妙地通過陰陽災異說及素王立法說等,限制皇權,矯正秦制之弊。他的這一努力,不僅解決了儒學在漢初的困境,使之成為官學,而且還為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政治運作模式奠定了基礎。 陳寒鳴在《董仲舒“大一統”思想略議》一文中認為,漢代儒宗董仲舒發揮《春秋公羊傳》之義,對“大一統”思想做出系統論述,在嚴格意義上奠定了儒家“大一統”傳統的思想理論基礎。董氏的“大一統”思想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中華民族和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念。時至今日,民族要團結、國家要統一,早已成為中國人根深蒂固的思想共識。 王傳林在《董仲舒(春秋)“大一統”與“通三統”考論》一文中認為,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統”是“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通三統”是新王受命改制之具體舉措,二者作為新王朝的政治策略是并行不悖的。“大一統”與“通三統”的共進與共融,在文化層面所彰顯出的是“一統”與“多元”的辯證關系以及文化包容與求同存異之精神,這是實現社會和諧發展與政治有序運行的關鍵所在。 季桂起在《論董仲舒的政治思想及其在漢代的影響》一文中認為,董仲舒為儒家的政治學說構建了由宇宙論、人性論作為哲學基礎的完整思想體系,這一思想體系包括“天人合一”與陰陽五行的邏輯架構、“仁政”或“王道”的價值主體、“民生為本”及“善治”的功能屬性、“德主刑輔”和“三綱五常”的制度化設計、“君權天授”及君民互為依存的國家構想、“大同”世界與天道公平的社會理想。董仲舒的政治思想在漢代的政治運作中產生了重要影響。 李玲在《董仲舒政治思想微探》一文中認為,董仲舒的政治思想是中國封建社會一個較成熟的政治思想形態。他的“大一統”思想、“德主刑輔”思想、“三綱五常”思想、“尊君抑君”思想等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李英華在《董仲舒“更化則可善治”命題探析》一文中認為,在董仲舒的“更化則可善治”命題中,“更化”是“善治”的先決條件,“善治”則是“更化”的必然結果。“更化”應遵循“奉天”“法古”“愛民”三條原則;“善治”應遵循“承天意”“明教化”“正法度”三條原則。董仲舒“更化則可善治”的思想,對于促進中國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不無參考價值和啟發意義。 ……
董學新論(2020) 作者簡介
李奎良,衡水學院原黨委書記,教授,董子學院院長,董仲舒思想國際研究院院長。兼任河北省董仲舒研究會會長,中華孔子學會董仲舒研究委員會副會長。中華孔子學會常務理事,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等。 魏彥紅,《衡水學院學報》主編,董子學院執行院長,董仲舒思想國際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教授,歷史學博士。河北省董仲舒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華孔子學會董仲舒研究委員會秘書長,入選“河北中青年社科專家五十人工程”,榮獲“河北省三八紅旗手”榮譽稱號等。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山海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月亮虎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