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大地的云朵:新疆棉田里的河南故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5909620
- 條形碼:9787555909620 ; 978-7-5559-0962-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大地的云朵:新疆棉田里的河南故事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現實主義作品。2014年10月作者只身自費遠赴新疆,深入北疆種棉區,與來自河南的拾棉工同吃同住同摘棉,采訪50余人,筆記6萬多字,照片近300張,獲得**手珍貴素材,得以創作完成此書。作者以精妙靈動的語言,句句在場,充滿熱度,記錄了他們背井離鄉、鮮為人知的生活與勞作、困頓與挫折、堅忍與奉獻的生存實況,描繪了他們各自的人生夢想,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與追求。 作者別出心裁地以32朵棉花做比喻,生動形象地勾勒了“財迷女”“雙孤女”“耳環女”“指甲姐”“被拐女”“兵團男”“盲流叔”這樣一群新疆棉田里的河南拾棉工。他們有哭有笑,他們有汗有淚,他們渴望通過自己的勤勞雙手,獲得一種有尊嚴的生活……每一個拾棉工的故事都是一幅深刻鮮明的浮世繪。他們的故事,是中原文化和情感在西域邊疆的生長和開花;他們的故事,蘊含著發自社會底層的光和熱,真實地折射了這個時代的發展和進步。作品閃爍著誠懇、悲憫、善美的氣質,是一部貼近大地脈動、仰望人性高遠的真誠之書。 著名作家劉慶邦作序、推薦。本書配有20多幅插圖,生動傳神,極富生活氣息。 此作品已列入中國作家協會少數民族文學重點作品扶持項目。
大地的云朵:新疆棉田里的河南故事 目錄
序 言 采擷生命之花 / 劉慶邦
**章 千萬里我追尋著你
第二章 老鄉,俺來了
第三章 朵朵棉花遍地開
一 焦陽下的拾棉人
二 凍得硬邦邦的柏油路
三 大雪紛飛的長夜
第四章 五福棉
代后記 四季踏訪錄
大地的云朵:新疆棉田里的河南故事 節選
大地的云朵(節選) 八朵花 “指甲姐”付二妮 付二妮,女,五十六歲。生育兩個兒子,大兒子三十二歲,已成家立業;小兒子二十四歲,在南昌打工。丈夫五十七歲,在南京某工地做鋼筋工,常年在外,收麥、種秋時才回家幾天。 “指甲姐”說:“今年家里的幾畝地包給人家了,老伴就不用回來了。我在家沒事干,年齡大了,打工沒人要。正好張立回咱周口招人拾棉花,俺就來了。咱老百姓閑不起呀,不是干這就是干那。大兒子不用管了,小兒子還沒成家,還得花錢。” 她搖著頭說:“現在,農村娶個媳婦可不得了,先蓋兩層樓,俺村里有人都蓋三層了。還得給彩禮,干禮就得七八萬,少說也要四五萬。女方要多少是多少,你少給了,人家閨女不嫁了。為了倆錢,為了子孫,多抓幾個是幾個。” “指甲姐”的手指都用創可貼裹住,拾棉花時有點笨拙,但她雙手不停,穩抓穩拿,不急不躁。 她說:“人家都說,老婆紡花——慢慢上勁。我這是啊,老婆拾花——慢慢抓。”我被她逗得直笑,我笑,她也笑。大姐的笑聲有著濃重的鼻音,聽起來像一架老風琴。 “指甲姐”他們四五十個拾花工,跟隨工頭張立,坐火車來到這九連的田地。地里的棉朵還沒有開,張立老板就給他們找了個活——搓葵花頭。按天算,每人一天一百元。每個人腰里系個袋子,一手拿搓子,一手拿葵花頭,使勁地搓,葵花子就掉進腰間的袋子里了。 “指甲姐”干這活不得方法,指頭里扎滿了葵花的尖刺。這活干了一天半,他們又給老板家打葫蘆。這葫蘆就是當地的西葫蘆,嫩時可以炒菜吃,長老后打出里邊的籽賣掉,據說葫蘆籽加工后可做美容品。 “指甲姐”他們進入葫蘆地,用棍子把葫蘆從秧子上打掉,用腳一個個踢到一邊,兩個人一排,都朝中間踢,手腳配合,就像棒球加足球,運動量很大。勞動的人頂著三十多攝氏度的高溫,揮汗如雨。 長的圓的灰的黃的西葫蘆,在田間被踢成一行。老板按行給工錢,一行五十元,每行有七八百米。 這時,打葫蘆機被大車拖到地里,葫蘆機邊走邊打,葫蘆籽當場裝進袋子拉走,葫蘆皮打碎后,直接倒進地里當肥料,滋養下一年的西葫蘆。 “指甲姐”又打了一天半的西葫蘆,夜里手指頭一個個心臟似的亂跳。天亮一看,八個指頭腫得像八個小燈泡,指甲蓋被拱歪到了一邊,膿水在指甲蓋里面小魚似的亂跑。輕輕一捏,血水就一股股地流出來。第二天又全出水了,指頭腫得要炸開。一姐妹用縫衣針一個個幫她扎開放水,而后用創可貼粘住,第二天就下地拾棉花了。 “指甲姐”說:“頭茬花開得雪團子一樣,像大銅錢在棉棵子上掛著,一抓一大把。我一抓手一疼,咬牙忍住,抓著抓著就不疼了。頭一天就拾了一百六十斤,一百六十塊錢到手了。四五天后,一揭膠布,指甲蓋掉一個,一揭,又掉一個。有的連著一點肉,一拾花又掛掉了。不到兩天,八個指甲蓋全掉光了。” 我寒心著,又后怕著,如果大姐被縫衣針扎成脈管炎,或者破傷風,那大姐還是這大姐嗎? 大姐卻不這么想,她想的事情都如棉花一般的美好。 她說:“夜里疼哭的時候,俺也想著回家,可是一想,人家張立又是掏錢買火車票,又是免費讓咱吃住,剛來幾天,還沒給人家拾幾斤棉花就走了,這對不住人啊,錢短人長哩。” 我問:“家里人不知道你指甲蓋的事吧?” 大姐搖搖頭:“哪敢給他們說?家人知道了還要來人哩,還把我領走哩,不說,都過去了。” 我蹲在地上說:“姐,我心疼你。” 她說:“這有啥?咱河南女人能吃大苦哩。” 我坐在“指甲姐”的身旁記筆記,把大姐的話原汁原味地記下來,眼淚卻一滴滴滾落,把剛寫的字洇了一片。 地頭有人喊我:“老鄉,作家!作家,老鄉!”我自顧自面對著本子哭笑,沒有聽到。 “指甲姐”說:“妹子,老板喊你哩。” 這才聽見有人喊,站起來一看,張立老板正揮著手說:“老鄉,來家歇歇喝口水吧。” 我大聲說:“不用了,謝謝啦。” “指甲姐”說:“這老板比老板娘強多了。你沒見,老板娘整天噘著嘴,那嘴能拴頭老叫驢。” 我幫“指甲姐”拾棉花,很快就追上了倒數第二名。那女子長得粗粗大大,聲音也憨憨實實,見了我也不陌生,活像在一個村莊生活了半輩子。 她說:“你看他們這新疆,除了棉花,其他啥花也沒有。” 我看看身邊沒有其他人,才認定她是在跟我說話,可能她思考這個問題已經很久了,見個人就想說,這時正好見到我了。 我說:“我在地里也沒有看見花,可能是秋天了,沒花了。” 她說:“咱周口地里就有花,星星花,小菊花,狗尾巴花,啥花都有。” 我一下子明白了,這女子想家了。 她說:“俺來的時候,家里種的‘不死花’不知道死了沒有。” 我弄不清什么是“不死花”,她比畫了半天說:“‘不死花’就是不死花,人家都死它不死。” 我覺得這女子有點憨。 果然她邊掰扯手里的棉花,邊粗拉拉地問我:“你是來新疆找俺的嗎?” 我搖搖頭,又點點頭,說:“是找你的。” 她一瞪眼說:“咦,找俺弄啥?你又不是俺男人。” 我被她噎得直瞪眼,“指甲姐”朝我努努嘴,小聲說:“她是個憨子。” 五朵花 “夫妻花”張小平、黃亞平 張小平,男,二十二歲;黃亞平,女,二十二歲。這是一對新婚小夫妻。 我一聽他們的名字,就說:“小兩口的名字都有‘平’,挺有緣的嘛。” 新郎張小平一歪頭,沖妻子叫了聲:“小平。” 黃亞平在棉棵里伸腿踢了他一腳。這一叫,一腳,有點故事。我老猴子似的蹲著不走,夾在小夫妻中間拾棉花,左抓一把給新郎,右抓一把送新娘。這棉花送來送去,竟送出了玫瑰的效果,小兩口爭著跟我說。 兩年前的一天,張小平的爸爸到服裝廠看兒子,小平一下班就朝門口跑。父親在人群里招手,喊他:“小平,小平。” 他正要張口,旁邊一個女孩子尖著嗓子答應:“唉,唉,我在這兒。”蝴蝶似的跑去了。張小平莫名其妙地跟過去,女孩子這才發現認錯了人,低頭就跑,一頭撞到了張小平。 我說:“這一撞,就撞成一家人了,還真有喜劇性。” 黃亞平解釋說:“他爸爸的聲音,猛一聽很像俺爸,俺爸也叫我小平。” 張小平就羞她:“一上來就認親,誰知道你是誰呀。” 黃亞平站起來雙手去打他,手里的棉花飛到棉棵上,張小平嗷嗷討饒。 我忙著幫他們撿拾,猛想起,這女孩子的肚子里還有個孩子,就立在中間喊停。 我像一個家長說:“你們倆還是回河南吧,懷孩子可不是鬧著玩的,又是初孕。” 那個丈夫說:“家人也是這意思,可是她不肯走。” 沒想到妻子挺倔,說:“還沒抓到錢呢,回啥?” 張小平和黃亞平,都是單親家庭的孩子,都跟著爸爸長大。結婚時,小平爸爸東挪西借,給兒子在鄉鎮小區買了一套房子,但已無錢裝修,只簡單地鋪了地板磚就成了洞房。聽說新疆拾棉花很掙錢,小兩口一商量就報了名,打算在這兩個多月掙個兩三萬,回去把房子裝修了。 小洞房亮亮堂堂,小日子和和美美。來新疆的火車上,小夫妻幸福地憧憬著。 沒想到,剛來四十多天,黃亞平就懷孕了,小兩口單純的拾棉生活,變得復雜起來。 黃亞平告訴我:“合同上有規定,要是在拾棉期中途離開,老板只按五毛錢一斤付費,正好是收入的一半。另外,往返的路費得自己掏出來。那就不剩幾個錢了,房子裝修就泡湯了。” 張小平說:“身份證都不在個人手里,老板統一管理了,給我們買保險,訂火車票。” 沒想到那么復雜,我也覺得事情不是那么簡單了。 小夫妻還是選擇留下。 黃亞平說:“再堅持二十來天,俺倆就能揣著錢回家了。” 我糾正說:“不是倆,是仨。” 他們倆一愣神,隨后埋頭哧哧地笑。 望著西邊撒滿白云的天空,我默默祈禱……不知何時,臉上濕淋淋的。 ……
大地的云朵:新疆棉田里的河南故事 作者簡介
阿慧,本名李智慧,回族,原籍河南省沈丘縣。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散文作品發表于《民族文學》《美文》《時代文學》《散文選刊》《散文百家》《莽原》《回族文學》及《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藝報》《中國文化報》等報刊。作品入選《2017中國散文排行榜》《2013中國散文排行榜》等十多種選本,曾榮獲《民族文學》獎、孫犁文學獎、冰心散文獎、杜甫文學獎、《回族文學》獎等多種獎項。出版散文集《羊來羊去》《月光淋濕回家的路》。《羊來羊去》被譯為阿拉伯文出版發行。
- >
史學評論
- >
唐代進士錄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我與地壇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