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六朝美學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9513233
- 條形碼:9787569513233 ; 978-7-5695-1323-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六朝美學史 本書特色
六朝美學史扛鼎之作,全景全幅展現金粉六朝的詩性之美(《六朝美學史》)洋洋六十萬言,綱目周密,議論精辟,乃我國美學史研究中之一里程碑也。 ——程千帆 作者在浩長的篇幅中始終把美學史視為動態結構,把多門類的美學現象視為動態史現象,處處在動態演變中說明史的現象及其歷程,在多門類、多范疇的分解與綜合中顯示史的狀貌,突破了純編年體和作品自然性排列的做法,從而建構起了具有立體特征的斷代美學史框架。 ——霍松林 匠心打磨二十余載,增刪修訂數十萬字,全新呈現榮獲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六朝美學史》(修訂本)是“美學史論稿”叢書中的一本,以六朝這一特定的美學史時期為研究對象,詳解“妙”“言意”“麗”“氣韻”等重要美學范疇,并分門別類地論述了六朝繪畫、書法、樂舞、雕刻、園林、青瓷、陶俑、文學美學的具體情況,細致展現了六朝美學面貌。著者追求用美文寫作,實現了把美學史還給美的崇高追求。
六朝美學史 內容簡介
《中國美學史論》是著名學者吳功正的*新力作,建構了美學史研究的全新譜系,灼見迭出。本書既有總論,重申了美學史的研究理念、程序和書寫方式,又有分論,闡述了出土文物和文化遺存與中國美學史的緊密聯系。另外,作者還進行了比較研究,指出了中國史學史、思想史和宗教史與中國美學史的關系,并以魯迅、郭沫若和聞一多為例,全方位地展現了美學史作為獨立研究對象的意義與價值。作者采用“略小而存大,舉重以明輕”的方法,從美學史研究的細微之處入手,注重把握美學范疇和美學命題的演變和發展,因此《中國美學史論》又可看作一部中國美學思想史或中國美學范疇史。
六朝美學史 目錄
六朝美學史 節選
六朝:向外發現了自然,向內發現了自己的深情 六朝時期,曾經穩定的中國社會結構出現了*不穩定的局面,*講究大一統的中國卻*沒有大一統,南北長期對峙,“鐘山龍蟠,石城虎踞,帝王之宅”竟是如此宅基不牢、王氣不聚。即使在同一王朝期內也是滄海桑田、陵谷巨變。公元453年,宋文帝被長子所殺,其后二十多年間,更換了六個皇帝;齊歷世僅二十二年,換了七個皇帝,其中八年間(494—502)換了五個。這是一個沖撞、變動的時期,從而規定了它那絢麗和慘淡、悲劇和鬧劇、宗教色彩和世俗情調相并存的現象。這才會有蕭氏父子至尊身份和輕靡詩風并存的狀況(如蕭衍,生活那樣清苦而詩情風流),才會有蕭綱與裴子野的古今新舊之爭——實際是理性美學與感性美學之爭。一切沒有穩定,一切有待穩定,而一切又在向穩定方面發展。這些都使得六朝時期*動亂且又*活躍、*復雜且又*有內容。六朝煙水的靡麗,六朝粉黛的靡麗,編織成一幅光怪陸離的文化圖像。 跟地理狀況居中的特點相吻合,它具有南北文化交匯的特征;在文化形態上,它又具備陰陽文化交感的性質。它負載的歷史內容深厚,具有和吳地姑蘇文化相類似的性質。六朝美學就是在上述總體文化語境中具備了自身的涵質。 六朝是中國美學走向自覺、基本定型的時期。 六朝是中國美學在各個門類、領域全面發育的時期。 六朝是審美主體的審美基本成熟的時期,人情緒結構的多面性被發現、被感受到。我們可以從六朝列出一長串居于中國美學史前沿、具有一流水平的美學家名字。曹植《與楊德祖書》形容建安文學盛況是“人人自謂握靈蛇之珠,家家自謂抱荊山之玉”,六朝美學家群體狀況也正如此。 六朝美學就形態而言,有理論形態和物化的作品形態,而且兩者的發展呈同步趨勢,使得中國美學在總體形態上趨于完備。理論形態有四個特點:一是由思辨性進入經驗性;二是由抽象議論進入藝術的多種門類研究;三是由創作論進入欣賞論、批評論;四是誕生了“品”的形式。 六朝美學精神比較齊備,包括人文精神、現實精神、悲劇精神、玄遠精神、天人合一精神、生命精神、宇宙精神等等。精神現象的出現反映了精神意識的孵化和發育。 六朝在社會結構與美學的關系上,在哲學與美學的關系上,在宗教與美學的關系上,為中國美學史提供了范例。 六朝奠定了有中國特色的繪畫、書法、園林審美理想,它誕生了一系列新美學范疇,諸如“妙”“氣韻”“神似”“風骨”“味”等,具有美學史的階段性意義和地位、價值。而在六朝的不同階段又有不同的美學范疇:東晉是“神”“韻”;劉宋是“清”;齊、梁、陳是“艷”,是與宮體之靡麗相并存的永明體之清麗。六朝美學在審美范疇演化過程中顯示出其思想的軌跡:由雅入俗,由形上而形下,由純精神現象超越進入世俗生活的感應和描述。 六朝美學是由貴族美學、通俗美學、金粉美學交織而成的“三色環”。六朝是中國歷史的一個重要時期。這個時期在歷史內涵上,過渡與沉淀、延續與變異同時存在;在美學上則是精致與板澀并存,出水芙蓉與錯彩鏤金相生。 六朝是繼先秦后又一次思想紛亂期,人文主義精神重新抬頭,也正因為此,人們對于自身的體認產生了自覺的意識,因而出現了人對于自身的審美,即所謂的人物品藻。而對人價值的估價和肯定標準,并不僅僅是人的學問和德行,還包括人的個性、智慧、情感、情調、風度等。 六朝美學是前代殘存而有新的萌生的時期,是定型過渡時期,既積淀了前代又為后代做出新的積淀的時期。這一時期,人的素質全面發展,審美能力大幅度提高。莊佛合流形成了新的思想趨向,也帶來了新的審美趨向。作為莊學新形態的玄學,在本體上促進了美學向無上性、無窮性、無限性的升騰。玄學使得六朝美學對美的體認達到一個相當深刻的層次,這就是美是不可言傳、不可言喻的,體認美的方式是得魚忘筌、舍筏達岸。從以玄對山水到以美對山水,六朝美學經歷了一場深刻的新變。佛學精神使美學本體論和形神論等具體理論得到了新的生發和提高,莊學更使自然論在六朝美學中得到了確立。 六朝時,審美趨于感性化,又色彩綺靡,缺少建安的風骨,所以鐘嶸才會慨嘆“建安風力盡矣”。也唯其如此,六朝美學才有了它的特定性。 六朝美學對中國美學史的貢獻就在于它實現了美學的解放。美學開始從道德、實用中剝離,進而沉淀下來,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美學。這相對于兩漢而言,是歷史性的進步。 總之,六朝美學的貢獻是多方面的,涉及范疇、形態、意識、理想、形式、發展觀等方面。六朝是美學自由、活躍的時期,“精神是*哲學的,因為是*解放的、*自由的”,“向外發現了自然,向內發現了自己的深情”。
六朝美學史 作者簡介
吳功正,江蘇如皋人。博士生導師,文藝評論家。曾任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江海學刊》主編,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文學史、中國美學史和斷代美學史。出版《小說美學》《明清短篇小說概論》《六朝園林》《六朝文學》等學術專著十余部。曾獲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中國圖書獎等多項大獎。
- >
巴金-再思錄
- >
煙與鏡
- >
姑媽的寶刀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