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韻事雜談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0679197
- 條形碼:9787530679197 ; 978-7-5306-7919-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韻事雜談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歷史愛好者、文學愛好者《韻事雜談》是一本有歷史文化隨筆特色的散文集。文章內容積極向上,構思巧妙,頗有文化意境。文章體現一種人文情懷,給人一份思考,一份寧靜和一種激情。將自己獨特的人生經歷和綿綿的感情波瀾躍然紙上。還有他對現實的關注與思考,更是發人深省。這些作品都反映了人生的氣象。作者寫作有一定的功力,張弛有度記人記事有機地融為一體,展現了作者對文化領域人物的理解與思索。是一本富有文學色彩的散文集。
韻事雜談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本隨筆散文集,結集作者多年來創作的的人文歷史感悟類隨筆而成。文章內容積極向上,構思巧妙,頗有文化意境。這些文章體現一種人文情懷,給人一份思考,一份寧靜和一種激情。文章主要以歷目前眾多知名文化社會人物為主要描述對象,聚焦他們為人處世、人生遭際和命運浮沉。作者以詳盡史料為基礎,開展細致深入的描寫和勾勒,對斯人斯世進行了栩栩如生的描繪;在此基礎之上,更結合自己的分析判斷,勾沉眾多委婉曲折的細節,注意從各個細微的側面入手鋪排,從而折射出一段特殊歷史時期風云變幻的光影。
韻事雜談 目錄
001 正月紀行
010 旅順有個“羅振玉博物館”
013 靜齋說齋號
020 文壇百憶,*憶是董橋
033 董橋先生“養字”的奧妙
041 董橋先生敬書朱砂筆佛號
045 董橋先生手書《再別康橋》
048 何紹基*小的四條屏,兼談董橋書法
052 在香港半山讀董橋先生新書《讀胡適》
057 讀董橋新著《讀胡適》中關于王國維的故事
062 讀董橋《愛書瑣記》之瑣記
069 陳夢家的新詩
072 范曾六言對聯的故事
078 范曾畫作之辯
082 范曾的詩人世家
092 由杜秋娘為何勸人折花枝說起
096 中秋說螃蟹
107 香港鴨肫干
109 溥佐生前的*愛——集賢閣酒樓的海鮮
114 天下**蟹宴——“一席江南”
119 溥心畬的詩是“假唐詩”嗎
121 張大千何說自己“八不如”
127 馬一浮與謝無量
131 與明公馬向陽先生閑話古人“長嘯”
134 少杰——翰墨虔徒銅印圣手
138 才女周煉霞
144 王陵基巨款買到的古董全是假的
147 梁啟超對聯
152 蘇東坡考進士時的策論是否杜撰了典故
157 蘇東坡一首七絕近年才被發現
159 章士釗、周棄子說蘇東坡詩律不細
161 蘇東坡的食酒和藥石
177 談岳飛
191 文天祥目睹了崖山大海戰
195 王世襄逸事
209 明代美食家張岱的疏漏
212 張岱仙筆草木有靈
216 玩家*稱是張岱
219 一件明代家具鐵梨幾的傳奇故事
239 張傳倫戲說金圣嘆
243 乾隆御筆“宣風”
247 “三墳五典、八索九丘”究竟是指哪幾部書
249 插花寧叫“花藝”不可叫“花道”
253 美人只向晚明求——名士悅傾城
260 冒辟疆,人長得*帥書法也漂亮
韻事雜談 節選
正月紀行 正定篇 正定,龍興之寺,萬佛之都。隆興寺是正定*大的古寺廟建筑群,隋之龍藏寺。唐時稱龍興寺,今名隆興寺,不過百年。民國時梁思成考證正定古寺建筑之時,寺名仍稱為龍興寺。龍興寺曾為好幾個朝代的敕建皇家寺廟。 寺內有一棵數人合抱的大槐樹,宋太祖趙匡胤做北周都檢時,立此槐下,但見祥云繚繞,瑞鶴盤旋,以為大吉之兆,龍興之征象,暗自發誓,一旦黃袍加身,必封此寺為皇家寺廟。于宋初經太祖敕重建,“鑄四十二臂觀音七十三尺金銅像,覆以大悲閣”。大悲閣今日尚存,觀音安在,我佛慈恩,諸天雨花,眾生歡喜。寺內還有好幾座北宋佛殿樓閣。 正定,萬佛之都,前人未有此說,由我首次提出,然卻名副其實,毫無夸張之意。正定僅隆興寺內一座明代佛殿內,即供奉佛像一千○七十三尊,銅鑄造像構思巧妙,造型奇特,形成“千佛繞毗盧”的格局,毗盧為梵文“毗盧遮那”的簡稱,意指“光明普照”,此銅鑄毗盧佛為明代皇家敕建,為萬歷皇帝與其生母慈圣皇太后特旨御制,高六點四二米,三層四身相連,面向四方的坐式毗盧大佛的三層圓鼓形蓮座上共雕飾一千尊小佛。 僅此一例,足資證明由我首倡正定為“萬佛之都”,信為不虛。 與隆興寺前稱龍興寺一樣,正定地名,亦有變革。古稱“真定”,清雍正時易為“正定”,為避世宗胤禛的名諱,可見皇帝的威權勢力之大,胤禛的這個“禛”字是帶示部偏旁的,也須避諱!岸G”本指吉祥,謂以真誠而受福佑。 雍正是有真學問的,開蒙即為國中學識*為淵博的師傅悉心傳授,漢學功力能不深湛?!總不在翰林進士之下。雍正授意,易“真定”為“正定”,可證其文字訓詁之嚴謹,切中《古今韻會舉要》之旨:“真,正也。” 雍正書法中正端肅,極見功夫。玩古的眼光也在他的兒子乾隆之上。據古瓷專家說,雍正一朝的瓷器遠比乾隆的高雅秀逸,我附議。只是好奇為避名諱,倘若真是發“真”音的字眼兒都要避諱,那麻煩可就大了,太乙真人,如何尊稱?真假又當何辨?嗑瓜子好說,吃榛子,怎么說?當然了,這是題外話,回到正定。 我對于正定的印象歷久而未磨滅,只因多年前讀清人筆記,書名是什么忘了,看到一則有關正定大歷寺所藏鎮寺之寶——唐玄宗貴妃楊玉環手書小楷藏經,不禁心馳神迷。 鄧之誠《骨董瑣記》“楊貴妃寫經”條記此事甚詳:“真定大歷寺有藏,雖小精巧,藏經皆唐宮人所書,經尾題名極可觀。佛龕上有匣,藉匣古錦儼然。有開元賜藏經敕書,及會昌賜免拆殿敕書,有涂金匣藏經一卷,字體尤婉麗,其后題曰:‘善女人楊氏,為大唐皇帝李三郎書’”。 李三郎即唐玄宗李隆基。豐腴百媚的楊貴妃的書體該是何等模樣?又當師法晉唐哪一位大家? 武則天的字,字帖上見過,一點不“媚娘”,筆畫折沖間,氣勢雄奇,不讓壯夫之筆。幾萬個漢字,都不夠她用,率而自造,為其獨用,創新了一個名字“曌”,音照,日月空明,這位中國歷史上不可一世的女皇,傲屹千秋,空所依傍,“國”字也要自造一個“圀”,死后卻要立“無字碑”,給后人留下無盡的聯想空間。 楊貴妃,再貴不過一妃子,真正的尤物。原是玄宗皇子壽王的妃子,被壯年的公公一眼看上,兒媳一變,而為自個兒的媳婦。唐皇可以堂而皇之地這么干,后世贊美漢唐雄風的同時,又有“臟唐爛漢”之謂,對于至尊無上的皇帝而言,實在是小節,這真算不得什么的。 楊玉環真是應運而生,生在審美傾向崇尚女人豐乳肥臀的唐代。楊貴妃肉體豐滿,富態的特征在玄宗面前充分展現出肉欲的誘惑,絕無贅肉的臃腫,曲線玲瓏而風姿綽約。我格外感興趣的是她玉腕靈運而成的那一冊藏經,是否字如其人?一如滿月般清華而豐潤,或似一印彎月,俏麗而婉婷? 玄宗李隆基與貴妃楊玉環,傾國熱戀之時,正值大唐開元盛世。正定的寺廟已然不止一座,*大的是龍興寺,因何緣由貴妃的《心經》賜予了大歷寺,貴妃是否來過大歷寺?今日已很難考證精確。 戊戌正月初四上午,我來到隆興寺。山門前矗立著一對被歲月剝蝕,盡現蒼老而不減威赫氣勢的大石獅子。以我的鑒古眼光斷其年份,至少是明代的。確切年份我一時難以判定,遂詢問接待方安排的年輕女導游:“門口的這對石獅子,是什么年代的?”“清代的。”“我看年代還要早些!迸畬в蜗旅娴幕卮,全不似她穿戴的體面,即使是這對石獅子確實是清代的,她的回答,也是真夠令人不快的:“問我,告訴你了,你不信干嗎問我!蔽衣牶,盡量委婉地表達了我不能同意此女的回答,只是隨她參觀、聽她講解的心情,一下子沒了。 我這人一向圖自在,找清靜,惹不起躲得起,興致是不會受多大影響的。又問了幾位寺內的工作人員,都說不清楚,石獅子旁也無文字介紹,究其何年代,是個疑問,想起胡適說的:做學問應于無疑處有疑,石獅子的年代存疑,我更要搞搞清楚,打通了承德避暑山莊博物館韓館長的手機向其求教……半小時后,韓館長打來電話說:“問了當地有關人員,他們說究竟是宋還是清,沒有定論!睊炝穗娫,我隨即聯想到楊貴妃小楷《心經》冊頁,是否還藏在寺內?打聽的結果是,無人知曉有這本冊頁。 正定是座古城,東晉年代已建有佛教寺廟,將近兩千年來,歷經“五胡亂華”,十六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及近現代,宮殿盤郁,樓觀飛驚,香火旺盛的時期居多,也不免戰亂兵燹、自然災害的破壞,寺內的文物更是難以避免被強搶暗盜的命運。周紀文先生告訴我說:如今世界上好幾家著名的博物館都藏有隆興寺的文物。寺內現存的佛教文物差不多都是體量巨大、難以輕易搬動的大件。如明代銅鑄雙面佛,系明弘治六年鑄造,一個大殿獨為供奉此尊佛。雙面佛面南者為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雙手做禪定;面北者為東方琉璃世界教主藥師佛,左手做禪定印,右手做慈悲印。此種形制的造像在漢傳佛教寺院中極為少見。 隆興寺中有一座慈氏閣,是宋代《營造法式》所記“永定柱”現存于世的唯一實物例證。與慈氏閣相距不遠處有一座平面近似正方形的轉輪藏閣,建筑結構采用大彎梁和移柱造、叉柱造的營造法,經過古建筑學家梁思成考證,贊為“木構建筑之杰作”。此閣,梁思成稱為“轉輪藏殿”,特色在于轉輪藏。轉輪藏之式創于南朝,是佛教寺院收藏佛經的書架,取佛教“法輪常轉,自動不息”之意,自唐宋以來皆有造立。隨著歲月流逝,保存下來的實物甚少,隆興寺轉藏殿內的宋代轉輪藏是中國現存*古老、而且可以真正轉動的佛經書架。轉藏不同于看藏,看藏是指讀經時天天讀經,從頭看到尾,一字不漏;而轉藏則是讀經文中每卷之初、中、后數行,儀軌甚是莊嚴篤敬。 建于殿下層中央之轉輪藏,取法高古,構思嚴謹,技藝精湛。其為一八角形旋轉書架,中有立軸,為藏旋轉之中心。經屜以上,做成重檐狀,下檐八角,上檐圓,下檐斗拱出雙昂三下昂,上出椽及飛椽、角梁等等,一如《營造法式》之制,上檐出五杪重拱計心,其上不用椽頭,僅用雁翅板,上裝山華蕉葉,適為宋初原物無可懷疑。當年梁思成鑒識此轉輪藏時,有一部分經屜已全毀。令我甚感欣慰的是,這幾座北宋古建筑,得到了元、明、清和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持久重修,才有今日基本完好的北宋建筑模樣,未毀于“文化大革命”,更為幸事。 梁思成考證正定隆興寺古建時,東晉、隋、唐的木質結構的建筑早已蕩然無存,尚存隋代石制“龍藏寺碑”,屹立寺中千余年,素為金石書法家所珍愛。 正定半日游,對我來說*大的遺憾并不是未能一睹楊貴妃小楷藏經。此件冊頁*可稱“物華天寶”,究其仍否存于天壤之間?茫然無知,這曠世之芳華、一縷之香魂或許早已在馬嵬坡前玉殞香消……*大的遺憾是,行色匆匆,未及一訪仍在寺內得到有效保護的隋代“龍藏寺碑”。此碑拓文,我少時即臨摹數通,及長,深感此碑文字結體樸拙,冗繁削盡,方正有致,其為楷書,兼留隸意。清人楊守敬《平碑記》中點評:“細玩此碑,正平沖和處似永興(虞世南),婉麗遒媚處似河南(褚遂良),亦無信本(歐陽詢)險峭之態!睏钍鼐此,雖云切中肯綮,然卻小有違和,有失時序。虞、褚、歐三公皆唐人,“龍藏寺碑”乃前朝隋代物,應說三公書格有似《龍藏寺碑》方稱妥帖。 節日長假,向不出游,此番破例,良有所獲。走馬觀花,又似蜻蜓點水,浮光掠影,已然神迷。容當擇一清明朗日,隆興重游,拜佛訪碑,于此佛門凈地,清修幾日,一隨大化流轉,聆聽天籟梵音……
韻事雜談 作者簡介
張傳倫,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天津市書法家協會會員。著名文化學者,作家、書法家、文博專家、收藏鑒賞家。著有多本散文集、小說和藝文專著。 著有散文集《鐵如意》,長篇歷史小說《柳如是與絳云峰》,藝文專著《張傳倫說供石》《文玩架座珍賞》,書法集《張傳倫墨跡》,歷史文化學術專著《中國磬史》等,《中國磬史》榮獲國家出版基金。多年來在海內外報紙雜志發表文章共計三百余萬字。
- >
回憶愛瑪儂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二體千字文
- >
姑媽的寶刀
- >
史學評論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