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海花園動植物指南
-
>
世界鳥類百科圖鑒:亞洲鳥類/歐洲鳥類/非洲鳥類/澳洲鳥類(全五冊)
-
>
科壇趣話:科學、科學家與科學家精神
-
>
愛因斯坦在路上:科學偶像的旅行日記
-
>
不可思議的科學史
-
>
動物生活史
-
>
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全新修訂版)
萬物有意思:科學探秘(全2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7736142
- 條形碼:9787547736142 ; 978-7-5477-3614-2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萬物有意思:科學探秘(全2冊) 本書特色
▲一部匯集自然與人文的入門科普,用通俗的語言講述趣味故事,讓科學走進生活
▲由身邊的動物講起,探討人類生活對自然環境造成的影響
▲從字母、童書著眼,探尋文字及語言的演變歷程
▲從細小的火柴到豪華的游輪,揭秘三百多年來工業產業的興起與衰落
▲親民的視角融合詳盡的資料,用詼諧又嚴謹的語言講述身邊的萬事萬物 看點: ▲百科:衣、食、住、行;自然、地理、科技發明等等,涵蓋廣泛
▲有趣:主題和切入點都十分有趣,例:“巧克力粉曾經和辣椒面一起吃”
▲簡練:廣泛涉獵、通識讀物上佳之選
▲圖文:圖文結合,版面清爽
萬物有意思:科學探秘(全2冊) 內容簡介
愛因斯坦曾預言:“如果蜜蜂從世界上消失了,人類也將僅剩下四年的光陰!”而近年來一種被稱作“蜂群崩潰綜合征”的現象卻頻繁發生,蜜蜂真的會消失嗎?20世紀80年代出土的距今有8000多年的歷史賈湖骨笛,將中國音樂史的起源提前了三千多年,可以稱之為中國音樂目前的一個奇跡。
萬物有意思:科學探秘(全2冊) 目錄
【上冊】
**篇 身邊的動物
蜜蜂群神秘消失之謎
候鳥遷徙搭起“南北大陸橋”
螢火蟲的繽紛世界
鵝,彪悍的“小可愛”
羊,中華文化的符號
“汗馬功勞”六千年
第二篇 語言的故事
中文輸入法,智慧的代碼
數獨,不只是游戲
童書,四百年前出現在新大陸
字母,四千年前產生在西奈半島
標點符號,五六百年前才出現
世界語是怎么創立的
五線譜,精準的音樂語言
第三篇 無盡的海洋
大洋鉆探是如何開始的
潛艇,大洋深處的殺手
深海潛水器,*早是個金屬球
郵輪,漂浮在水上的黃金產業
燈塔,海上航行的引導者
【下冊】
**篇 便利的生活
下水道之惑,廊道還是管網
通風,源于火的神奇發現
拉鏈,因飛行事故而絕處逢生
注射器,醫生想象力的大膽實踐
第二篇 穿越古今
世界之*,了不起還是想不到
八千年前的古笛絕響
《永樂大典》 正本陪葬了嘉靖帝?
沐浴背后的文明百態
“火柴王國”漸行漸遠
第三篇 自然的饋贈
鉆石為什么代表“恒久遠”?
鋁,曾比金子還貴重
白銀,金屬中的“月亮公主”
鋼鐵,源于“天外飛石”
青銅,延續千年的文明
搪瓷,從工藝品到日用品
玻璃,創造文明
神秘莫測的天坑
萬物有意思:科學探秘(全2冊) 節選
螢火蟲的繽紛世界
提到螢火蟲,人們就會很自然地聯想到“浪漫”“夢幻”這些美妙的情境。為了在城市重現這一幻境,2013年夏季一些地方刮起了引進螢火蟲展覽熱。然而, 上萬只千里之外引進的螢火蟲, 短短幾天內死亡就達一半以上,展示現場“只見尸體,不見螢光,更不見浪漫”,引發了輿論一片嘩然。希望今后這樣的人為展示不再出現,對螢火蟲這種觀賞類昆蟲,我們該怎樣科學保護和展示利用呢? 人文光芒閃爍久遠
中國有著悠久的螢火蟲文化。早在三千年前的《詩經》中,螢火蟲就成為先民的關注對象,其中的“町疃鹿場,熠耀宵行”,就是描述螢火蟲。在自然界龐大的昆蟲家族中,螢火蟲是少數能讓古人產生詩意和美感的昆蟲之一。
我國古代常有詩人借螢火蟲抒情達意,“微雨灑不滅,輕風吹欲燃”的浪漫,“微螢不自知時晚,猶抱余光照水飛”的含蓄,“于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有暮鴉”的感慨,等等。唐代杜牧:“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街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更是借螢火蟲把人間的悲歡離合寫成了千古絕唱。而出自駱賓王《螢賦》的“光不周物,明足自資”和“處幽不昧,居照斯晦”,則賦予了螢火蟲一種高貴品德,暗喻了一種淡定的處世之道。
古人認為,螢火蟲是腐爛的草或根變化而成的,所以有“腐草為螢”的古語。古時螢火蟲的別名很多,有夜光、夜照、耀夜、熠耀、景天、救火、據火、挾火、宵燭、宵行、丹鳥、丹良等。屈大均《廣東新語》中就曾經說過:“螢之類初如蛹,腹下有火。數日能飛者,茅根所化,為螢。”《花鏡》一書也有記載:“螢火一名景天,一名熠耀,又名夜光。多腐草所化。”
自古螢火蟲就是可以賞玩的。隋煬帝楊廣在東都洛陽景華宮放螢的有關記載這樣描述:“征求螢火,得數斛,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巖谷。”清代時市場上就有捉螢火蟲來賣的了。李斗《揚州畫舫錄》中有螢火蟲燈的記載:“北郊多螢,土人制料絲燈,以線系之,于線孔中納螢。其式方、圓、六角、八角及畫舫、寶塔之屬,謂之‘火螢蟲燈’。”
家喻戶曉的“囊螢夜讀”故事,說的是晉朝學子車胤因家中貧困無錢買燈油,每到夏天就捕捉許多螢火蟲放在多孔的囊內,借螢光來看書,*后官拜禮部尚書,故《三字經》中有“如囊螢,如映雪”。清朝的康熙皇帝還曾捉螢模仿,求證這個故事的真偽。
在沒有電的年代,會發光的螢火蟲自然受到孩童的喜愛。“一閃一閃亮晶晶,好像天上小星星”,就是描寫螢火蟲的民間童謠,正是這些可愛的小精靈,伴隨了一代又一代孩子度過了美好的童年。 漸行漸遠的隱憂
螢火蟲是夏季夜晚常見的昆蟲。每當夜幕籠罩,螢火蟲就從草叢、樹林和小河的兩岸飛出,一只、兩只……成百上千的螢火蟲在你面前飛舞,點點螢光與天上閃爍的星光交相輝映,為鄉野林地平添了幾許溫馨而浪漫的意蘊,給人們的生活增添了無限情趣。然而,近年來這些可愛的小精靈卻與我們漸行漸遠,部分地區越來越鮮見,許多城市甚至多年絕跡。
據了解,目前世界上有螢火蟲2900 多種,中國大陸已經發現了150 多種,我國臺灣地區已經發現了近60 種。根據幼蟲的棲息地,螢火蟲可劃分為陸棲、水棲和半水棲三個品種。作為一種夜行性昆蟲,螢火蟲從卵、幼蟲、蛹到成蟲,經歷著完全變態的生活史,對生存環境有著較高的要求。它們喜歡植被茂盛、水質干凈、空氣清新的自然環境,一旦棲息地環境被破壞,它們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除了自然天敵外,近年來人類成了螢火蟲*大的“天敵”。由于很多種類的螢火蟲不喜遷徙,年復一年地在同一個棲息地聚集、交配,即使棲息地遭到破壞,它們也不會遷到別處去。這樣一來,有時等待它們的命運就是毀滅性的打擊。
在美國,一些醫藥公司為了獲取螢火蟲體內特有的螢火蟲螢光素和螢光素酶,出價購買螢火蟲,導致人們大肆捕捉螢火蟲。在日本,20 世紀60 年代的工業污染和城市擴張破壞了河道,致使螢火蟲幼蟲的生存率直線下降。
在我國,由于近年來工業化帶來的各種污染,城市的大規模開發以及農藥、化肥的過度使用,一些地方土壤、水和空氣質量惡化,自然環境被破壞得越來越糟糕,這使得螢火蟲的生存也遭受到嚴重的威脅,特別是河流的污染和岸坡水泥化,對水生類螢火蟲影響很大。
螢火蟲主要利用閃光進行求偶,雌雄之間發出特異性的閃光信號以尋找異性并交尾,然而,城市里各色亮光干擾了它們的閃光交流,甚至屏蔽其閃光信號,當螢火蟲感知到外界燈光時,就會停止發光、飛行、求偶,*終導致種群減少甚至滅絕。
現在絕大多數兒童沒有在城市中見過螢火蟲,而90% 以上的中青年人和幾乎所有的老年人在以前見過,但現在沒有見過。隨著螢火蟲漸漸從我們身邊消失,很多人便只能在詩詞、歌謠和童話里尋找這些小精靈了。 人工引入難圓夢
螢火蟲是為數不多的會發光的觀賞類昆蟲,這也是它們吸引人們眼球的重要原因。近年來,為了在城市重現螢光幻境,人們可謂是費盡了心思。一些城市舉辦螢光盛會活動,從外省千里迢迢引入螢火蟲,然后在公園內人工放飛。許多網店也在每年的“七夕”前將活體螢火蟲作為熱銷的“浪漫利器”,打出“我的愛只為你發光”等動人的宣傳語。然而,無論是大批引進,還是網上百十只的零售購買,螢火蟲的成活率都很低,成活期也很短,以至于商家費盡周折、買家花費了不少金錢,浪漫初衷卻難以實現。
螢火蟲在商業展示中倍顯“嬌嫩”,源自它們特定生活環境的突變及其固有生活習性。螢火蟲成蟲的唯一使命就是繁殖,壽命很短,長的也就十多天。螢火蟲本就不適合進行長途遷徙,如果在運輸途中耽擱時間太久,運輸條件又不夠好,目的地棲息環境又不太合適,螢火蟲幾乎活不了幾天,繁殖就更是不可能了。這就不難理解水土不服的螢火蟲為何在人工展示過程中會成批死亡了。
有專家就此指出,螢火蟲人工飼養的難度很高,大量的野外捕捉會破壞螢火蟲的生存空間,影響它們的正常繁殖,進而破壞生態平衡。因此,不恰當地引入和放飛螢火蟲來營造浪漫,并不是一個科學合理的展示方式。不少人為此呼吁:與其引進螢火蟲,不如改善環境。
大自然是一個環環相扣、共存共榮的統一體,任何生物離不開生物圈單獨生存。螢火蟲是肉食甲蟲,它們的幼蟲以各種蝸牛、螺類、馬陸等無脊椎動物為食,對于螢火蟲這樣愛干凈的動物來說,臟一點的地方都會生存困難。因此,必須要有一片面積不小、食物合適的干凈棲息地,它們才會留下來。
近些年來,中國的城市發展欠了很多環境賬,想要在城市里重建一片自然環境并不容易,但如果做到了,來的肯定不只有螢火蟲。因此,保護螢火蟲不能光著眼于一個物種,而是要通過保護整片棲息地來保護許多物種。熊貓如是,白鸛如是,螢火蟲也如是。螢火蟲人工引入放飛后大批死亡的事件告訴我們,不要僅僅把眼光放在螢火蟲身上,而應該多想想如何讓城市對自然更友好,才能讓螢火蟲更多地回歸城市。
萬物有意思:科學探秘(全2冊) 作者簡介
北京日報《萬物》編寫組是北京日報專刊部下負責萬物欄目專題報道的編輯、記著團隊,該團隊致力于格物致知,由一事一物中講述身邊的歷史。
- >
朝聞道
- >
經典常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隨園食單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史學評論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