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闖進數學世界――探秘歷史名題
-
>
中醫基礎理論
-
>
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新編21世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
>
高校軍事課教程
-
>
思想道德與法治(2021年版)
-
>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21年版)
-
>
中醫內科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比較新聞學方法與考證修訂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2343790
- 條形碼:9787302343790 ; 978-7-302-34379-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比較新聞學方法與考證修訂版 內容簡介
《比較新聞學:方法與考證(修訂版)》是國內中西比較新聞學領域中與國際研究接軌的首部考證型專著。它在大文化研究的框架下對西方和中國的新聞學諸范疇做出了翔實的考察,重點探討了比較新聞學的定義、歷史沿革、研究現狀和展望。全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是對中西新聞理論異同的宏觀考察,下篇是根據大量的新聞實踐和案例比照上部的理論進行詮釋。全書信息豐富、旁征博引,重視**手資料,流暢易讀。
比較新聞學方法與考證修訂版 目錄
引言 比較與交流:中國的兩次革命
一、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不平衡
二、文化比較:中國的**次革命(1840-1920)
三、文化比較:中國的第二次革命(1978-)
上篇 比較新聞學的宏觀視野——方法、難題及其他因素
**章 比較新聞學的界定、依據和研究方法
一、關于界定
二、比較新聞學學科產生的條件
三、比較新聞學的可比性問題
四、比什么?怎么比?——比較新聞學的內容和一般方法
五、比較新聞學學者應具備的素質
第二章 比較新聞學的歷史、現狀與難題
一、中西百年比較新聞學發展回顧
二、比較的難題之一:意識形態陰影下的學術領域
三、比較的難題之二:簡單化傾向
四、比較的難題之三:西方中心論與妖魔化中國
本章小結
第三章 比較新聞學與文化誤讀
一、誤讀是文化交流中的普遍現象
二、兩種誤讀方式
三、中美記者眼中的新聞理念
本章小結
第四章 比較新聞學的社會因素
一、政治因素在比較新聞學中的意義
二、文化傳統在比較新聞學中的意義
本章小結
下篇 比較新聞學的聚像關注——中西新聞理論和實踐的趨同與悖逆
第五章 “新聞”作為一種概念
一、劃分世界傳媒體系
二、“新聞”是什么
三、“新聞價值”:理論同一與實踐悖謬
四、新聞的社會功能
本章小結
第六章信息流動:怎樣面對挑戰
一、為信息自由流動而斗爭的實踐
二、“完全信息”和“全面告知
三、對”全面告知“的挑戰
四、影響信息流動的因素之一:權力
五、影響信息流動的因素之二:媒體決策者
六、影響信息流動的因素之三:自我審查
本章小結
……
結論
后記
主要參考文獻
比較新聞學方法與考證修訂版 節選
《比較新聞學:方法與考證(修訂版)》: 誤讀往往呈現出兩種方式。 **種是下意識的誤讀,這主要是因雙方文化上的差別造成的,它是零碎的,不系統的,粗疏的,常常是當事人以己方的價值觀去衡量他方的行為;以自己的文化為中心,來得出否定或肯定對方的結論。 比如,一些亞洲人吃狗肉會遭到愛狗的西方人的指責,并得出亞洲人“殘忍”的結論,亞洲人反唇相譏道:難道吃牛肉就不殘忍嗎?這時,西方人就會啞口無言。吃狗肉和牛肉本無高下之分,這里的誤讀是顯而易見的。 2000年歲末,巴黎上演了一出以《華人與狗不得人內》為題的話劇,遭到了海外華人的強烈抗議,認為題目是侮辱了華人。原作者佛·齊博不得不道歉并連連喊冤,他使用這個名稱是出于幽默而并無惡意。他說:“我了解(中國人的)這段歷史,這是一段痛苦的歷史,但是,這不是中國人的恥辱,而是法國、英國、德國的恥辱,是它們侵略了中國。我絲毫沒有羞辱中國的意思,如果說羞辱,我羞辱的是法國。‘華人與狗不得入內’這句話涵蓋了一段歷史,是一個歷史現象。我用這句話做標題,完全是出于一種親中國的情緒……” 原作小說的中文翻譯沈志明說,“這句短語對齊博的刺激是很大的,這種用人狗對比,通過語言所表達的國家之間的不平等使他深受震撼。他要找一些詞語、一個突破點來發泄,用反面詞匯來表達情感或許是一種方式。說他是文字游戲也好,說是反其道用之也好,總之,他把自己的憤懣、自己的不滿都發泄了”。 但是作者和譯者的解釋并不能使華人諒解,在強烈的抗議下,*后作者還是作了讓步。其小說中文版題目改為《去他的戒律》。②這是一個典型的文化誤讀案例。 很長時間以來,西方相當一部分人對中國的印象停留在十八九世紀的“三寸金蓮”、“妻妾成群”、“封建、落后、愚昧”等概念上。他們往往以這樣的印象來解讀當代中國。他們對中國的現代化關注較少,而《大紅燈籠高高掛》、《霸王別姬》、《紅高粱》等影片卻會引起他們較高程度的共鳴。英國華人張戎寫就的《鴻:中國三代女性的故事》之所以在西方引起轟動,部分原因也是該書講述了一個古老的中國故事——那些洋讀者心目中的中國故事。以當年的印象來解析現代中國,個中當然也有誤讀的成分。 法國比較文學學者阿蘭·雷認為,文化傳統的不同形成了思維方式的不同,由此產生了閱讀的困難。因為信息生產者的社會語言學編碼和讀者、聽者的編碼系統不同,所以出現了譯碼的困難。他說:“就是一位現代的中國讀者對孑L學原著的閱讀,或是現代的一位英國人、一位美國人和一位澳大利亞人對莎劇的觀看都會提出無數的問題,出現了許多信息的缺失和大量的曲解。”① 有時即使同一文化背景的人觀察同一外來文化,由于認識主體的差異,也可以出現截然對立的看法。西方人對中國文化的認識也是千差萬別的,比如對中國禮儀的認識,古伯察(Regis-Evariste)認為:“中國人拘泥于無意義的禮節和煩瑣的作派,中國人喜歡像機器人那樣行事,一舉一動都要符合規定的作派。禮節是中國國民性的明顯特征。”庫克(George Wingrove Cooke)則認為:“在公共場合,再沒有比中國人更缺乏禮節的了。中國的百姓一點也不講禮讓,他們不理會行人,也不讓路。”② 有許多廣為流傳的文化誤讀的故事,比如,在美國的課堂上,有的老師曾問學生這樣一個問題:一家人坐的船沉了,船上有母親、妻子和孩子,男人應當先救誰?結果亞裔學生大都選擇母親,而美國學生沒有一個選擇母親,他們首選的是救妻子或救孩子。 另一個故事說的是一個姑娘要過河去看望她那病重的戀人,但由于突發的洪水使她無法越過。有個年輕的船夫說他可以幫助她過河,但條件是姑娘必須以身相許。姑娘理所應當地拒絕了。過了幾天,洪水越發大了起來,看看無望,為戀人計,姑娘屈從了。船夫信守諾言,將姑娘送過河去,兩個戀人重逢了。不久,姑娘冷靜地告訴了戀人事情的經過,戀人卻將姑娘一通暴打。美國老師問中國學生,這三個人中誰*該詛咒?亞洲學生多選擇詛咒船夫,因為他乘人之危,不道德;再次就是姑娘,因為她沒有保住貞操。但美國學生卻認為,*該詛咒的是姑娘的戀人,因為他既無能又缺乏寬容,而姑娘所為簡直就是英雄壯舉,應當贊美。來自不同國度的學生們沒有激烈地爭辯其中的高下之分,他們似乎理解這種不同的文化造成的不同看法。 粗疏也可以造成誤讀,比如一位一流的西方史學家就曾將中國的四個現代化誤譯為:“新思想、新文化、新風俗、新習慣。” ……
比較新聞學方法與考證修訂版 作者簡介
張威,原《北京周報》(Beijing Review)記者,后赴澳大利亞留學,主攻西方新聞史,1996年獲新聞學博士學位,曾任南京大學國際傳播研究所教授、所長,現任山東大學(威海)澳大利亞研究中心教授、主任,并是中國新聞史學會外國新聞傳播史研究委員會特約常務理事。張威的研究領域涵蓋比較新聞學、外國記者與近代中國、環境新聞學,曾在CSSCI期刊發表論文近50篇。 主要著作 Politics and Freedom of the Press, Sydney:AustraLian Centre for Independent Journalism,1997 《跨國婚戀:悲劇、喜劇、正劇》,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 《走過澳洲》,廈門:鷺江出版社,2001《澳大利亞傳媒》,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光榮與夢想:一代新聞人的歷史終結》,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端納檔案:一個澳大利亞人在近代中國的政治冒險》,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主要譯作《悉尼華人史》,悉尼:澳大利亞悉尼市政府出版社,1998 《陰之德——中國女性問題研究》,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0《獲取信息:新聞、事實與權利》(主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 《調查報道指南:文件、數據及技巧》(主譯),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05 《澳大利亞華人史》,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莉莉和章魚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唐代進士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