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水云軒詩詞學自選集-中國語言文學文庫·榮休文庫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6069313
- 條形碼:9787306069313 ; 978-7-306-06931-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水云軒詩詞學自選集-中國語言文學文庫·榮休文庫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中山大學中文系退休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張海鷗的學術自選集。精選28篇關于詩詞學研究的論文,多數曾發(fā)表于各種刊物,主要集中在宋代,少數幾篇向前延展,有對名家如蘇軾、辛棄疾、柳永等詩詞內涵的研究,還有些篇目打通古今,思考并言說一些理論問題,比如詩詞的敘事性、用韻問題等。本書文筆暢達、議論材料豐富、論據充足,展示了作者對宋詩宋詞研究深厚的學術底蘊,具有較高的文學藝術價值、歷史資料價值和學術價值。
水云軒詩詞學自選集-中國語言文學文庫·榮休文庫 目錄
宋初詩壇“白體”辨
宋詩“晚唐體”辨
盛宋詩的雅化傾向
北宋“話”體詩學論辨
《西清詩話》考論
余靖詩學及其詩之通趣
柳永與正統君臣審美意識的沖突
梅堯臣的詩歌審美觀及其文化意蘊
邵雍的快樂詩學
小晏詞的對比結構
蘇軾的文化原型意義
蘇軾文學觀念中的清美意識
蘇軾外任或謫居時期的疏狂心態(tài)
蘇軾對白居易的文化受容和詩學批評
蘇軾與熙寧四至七年西湖詞人群體敘事
蘇過斜川之志的文化闡釋
稼軒詞與《世說新語》
古典詩歌中的自然象喻
宋代詩詞中的疏狂表達與中國文化的疏狂傳統
從秀句到句圖
先秦古歌的敘事性和文體形態(tài)
論詞的敘事性
論詞的鋪敘
認知敘事學視閾下的詩詞建構
舊體詩詞的韻與命
淺議詩詞的用韻問題
詩詞創(chuàng)作之用典
主要參考書目
后記
水云軒詩詞學自選集-中國語言文學文庫·榮休文庫 節(jié)選
《水云軒詩詞學自選集/中國語言文學文庫·榮休文庫》: 一 原型批評是當代西方學術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它于20世紀初*先在文化人類學、分析心理學和象征哲學中形成和運用,后來被引入文藝批評。原型即原初的類型。不同學科中作為研究對象的原型有不同的“原初”意義。分析心理學家容格說:“原型概念指的是心理中明確的形式的存在……神話學研究稱之為‘母題’;在原始人心理學中,原型與列維·布留爾所說的‘集體表象’概念相符。”原型“并不是孤立的現象,而是某種在其他知識領域中已被認可和命名了的東西”,屬于“第二心理系統”即“集體無意識心理領域”。加拿大學者弗萊在其1957年寫的《批評的解剖》中說:“原型是一些聯想群,與符號不同,它們是復雜可變化的,在既定的語境中,它們常常有大量特別的已知聯想物。這些聯想物都是可交際的,因為特定文化中的大多數人都很熟悉它們。”①原型的意義決定了原型批評應該有宏觀視野、歷史意識和系統思維方式。研究對象在這里有廣闊的共時性含義和深長的歷時性意味,為研究者提供了由外部聯系向內部構成進行深度透視和由個別向一般多向思維的可能! ≡谖膶W研究中運用原型批評方法,可以進行純文學研究,也可以把文學研究同文化人類學、社會心理學等研究結合起來。本文屬于后者, 蘇軾是封建時代的文化偉人。他曲折的經歷體現著封建文人悲劇性人生道路的普遍特征;他儒、道、釋混雜的思想,卓犖的人格操守,磊落的行藏,反映出傳統文化深厚的滲透力和巨大的塑造力;他光輝的文藝成就和顯著的政績得力于傳統又豐富了傳統。可以說,他的存在凝聚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原型”意義。溯其源,他是許多文化原型的重新組合;觀其流,他又是被后世文人奉為楷模的文化偉人原型。因此,對蘇軾進行歷史、文化、社會、心理意義上的原型研究,不僅有助于宏觀地、系統地、更為深刻地理解這位文化巨人,而且有助于深刻認識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從而為現代文化建設提供歷史的參照! 《 霸汀辈⒉恢皇侨说脑,任何有歷史的事物都可能有原型,如文學中的意象、象征、主題、語詞、結構等。本文涉及人的原型。 人的原型有許多種類,每一類都含有獨特的意義。以封建文人而論,僅從仕與隱的角度看,就有功名型、隱士型、先官后隱型、亦官亦隱型等。每一類原型的代表人物都是多重歷史文化含義的價值集合體。比如成為原型的范蠡就是在長期的文化流變中凝聚了本民族許多人生意念、價值觀念的抽象集合類型,是“象征符號”,而不再是歷史上那個具象的、活生生的、復雜的范蠡了。 人類文明的延續(xù)性使每一個人從生命之初便開始自覺或不自覺、被動或主動地按照一些原型范式成長、發(fā)展、立身行事。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越悠久,原型就越豐富、越有影響力。 對蘇軾時代的文人來說,他們的人生道路上早已是原型林立。其中,首先給他們以*強大影響力的是儒家進取功名的原型。這是以個人價值的*大社會實現為中心的原型,其代表人物可推孔子、呂尚、管仲、張良、諸葛亮等。他們的“原型意義”大致包括:符合儒家倫理規(guī)范的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卓越的學問、見識、才能,堅韌不拔的進取精神,忠誠的品格,世代流芳的偉業(yè)豐功。這類原型以其巨大的歷史活力激勵世代封建文人,點燃他們生命航程的標燈。當然,把自己生命的標尺定多高,要看每個人的資賦和生存條件。況且傳統文化中人生價值體系是多元的,并不僅僅是功名價值。但是,功名原型的影響力無論如何都先人為主。比如李白為自己設計的藍圖中,首先是“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qū)大定、?h清一”。杜甫也有“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心志。在宋代,儒、道、釋合流,使傳統文化更為豐富,其中的人生哲學更為深奧復雜,人生價值取向更加多元化。但萬變不離其宗,功名問題在其中仍占據中心位置。蘇軾受傳統文化的全面濡染,對儒、道、釋思想兼收并蓄,無論在一生中的哪個時期,都不曾徹底拋棄或徹底皈依哪一種思想。但是,像絕大多數封建文人一樣,他*先選擇和追求的也是功名。少年時他隨母親讀《范滂傳》,便“奮厲有當世志”。他的父母和傳統文化都為他設計了一條以功名原型為楷模,先修養(yǎng)資本,再進取功名的道路。他本人自然也對此充滿希望。22歲一舉考中進士,順利踏上仕途后,他建功立業(yè)的信心更堅定了。他自信“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沁園春·赴密州早行馬上寄子由》)!他認為人的一生雖然行止難料,但“應似飛鴻踏雪泥”(《和子由澠池懷舊》),給人世留下一些實在的印跡!爸弑乇M人事,然后理足而無憾”,“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無不為,至于不可奈何而后已”(《墨妙堂記》)!罢煞蛑爻鎏,不退要當前!保ā逗妥佑煽嗪娂摹罚┵H黃州后,他也曾說:“少學不為身,宿志固有在”,“豈敢負所付,捐軀欲投會”(《聞子由為郡僚所捃,恐當去官》)。蘇軾在仕途上終生坎坷,貶黃貶惠貶儋,使他進取功名的意識大大地淡漠了,他自謂“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自題畫像》)。但是,儒家的人世精神、歷代的功名原型在他內心深處建立起來的人生觀念,首先是人生必先有所作為,有益于社會,才能無愧于內心。所以,他在朝便敢于言政,不顧忌個人的得失榮辱;當地方官便盡職盡責、盡心盡力,做出卓著的政績,贏得人民的厚愛。直到晚年他還說“許國心猶在”(《南康望湖亭》),雖然此時他已沒有多少行動的熱情了! ∧腿藢の兜氖牵徽撃膫朝代哪個皇帝,封建皇權政治都使原本熱衷于功名的正直的封建文人傷透了心。求取功名要付出重大的人格代價甚至生命代價,而且付出全部代價也未必能成就功名。這歷史的教訓歷久彌新。然而一代代封建文人還是執(zhí)著地向這條路上走,“雖九死其猶未悔”。蘇軾當然不那么死心眼兒。他不是單純的功名型文人。他為君為國的心志不像屈原那么固執(zhí),建功立業(yè)的愿望不如初盛唐文人那么強烈。他對功名的態(tài)度是可取則取,不可取則放,顯得超脫曠達。但即便如此,他也終未能擺脫仕宦的困擾。在仕宦這條路上,他從積極到消極,從主動進取到半推半就,就那么似悟非悟、似是而非地走著,進進退退、起起伏伏。其實以蘇軾的才華、品格、經歷和名望,以他對佛、老哲學的深知徹悟,他完全可以早早地當個大隱士,吟詩作賦,著書立說,教學生,會朋友,從仕宦以外的途徑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歷史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但是他何以終生不與仕途決絕呢?原因很多: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歷史、時代、個人等。這些早已為研究者所矚目。而當代西方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馬斯洛關于人生需求層次的理論,似可啟發(fā)我們再從行為主體的社會動機方面尋求一些解釋!
水云軒詩詞學自選集-中國語言文學文庫·榮休文庫 作者簡介
張海鷗,復旦大學文學博士。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華詩教學會會長、中國蘇軾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宋代文學學會理事、中國詞學學會常務理事、廣東省古代文學學會秘書長、廣東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等。
- >
隨園食單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煙與鏡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