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我的黃金時代/焦點藝術叢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830456
- 條形碼:9787559830456 ; 978-7-5598-3045-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我的黃金時代/焦點藝術叢書 本書特色
★克里姆特和維也納,藝術家與城市的相互塑造 在維也納的城市改造中,舊城墻被推倒,取而代之的是一條標志性的環城大道。寬闊大道的兩旁,新建起許多公共建筑:大學、議會、博物館和劇院……正是在新建成的劇院、博物館和大學里,克里姆特開始了他的工作,嶄露頭角,以各種富有爭議但風格鮮明的作品裝飾城市,并因此經歷了個人藝術生涯中*da的挫折——維也納大學天頂畫風波。 ★“竊取”他人靈感的克里姆特 克里姆特毫無顧忌地從他人的作品里竊取靈感——漢斯.馬卡特的裝飾感、惠斯勒的唯美主義、赫諾普夫的象征主義、莫奈的印象派、凡.高的表現主義、委拉斯開茲的哈布斯堡肖像風格、拉文納的馬賽克、希臘的花瓶畫以及日本的版畫……他將各種風格大雜燴般地融合在一起,創造出一種個性鮮明的個人化風格。 ★被桃色傳聞環繞的克里姆特 克里姆特一生未婚,但圍繞他的桃色傳聞異常豐富,他與模特、維也納上流社會的貴婦等均有過愛情傳聞。克里姆特逝世后,有14個年輕人聲稱是他的私生子,并上訴要求繼承遺產,但*后只有4人勝訴。另外還有男爵夫人伊麗莎白.巴赫芬-埃希特,她是克里姆特主顧的女兒,在二戰期間為了逃脫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宣稱自己的生父是克里姆特,表明自己是“半猶太人”,這幫助了伊麗莎白暫時脫離險境。 ★從維也納大學天頂畫風波到分離派領袖的克里姆特 1894年,克里姆特接受為維也納大學主樓繪制天頂畫的委托,因為不滿足于簡單填滿建筑師提供的新文藝復興式框架,他在創作中融入了更多個人化的思考和風格,結果作品揭幕后引發了巨大的風波,遭到維也納大學教授的聯名抗議,他為公共建筑繪制裝飾壁畫的職業生涯就此終結,但那些遭遇猛烈抨擊的作品確立了克里姆特作為維也納分離派藝術運動領袖的名聲和地位。 ★猶太人的維也納、音樂家馬勒的維也納、埃貢.席勒的維也納 在維也納的“黃金時代”,文化藝術領域涌現了一個又一個天才,他們的相遇并不偶然,彼此之間也有千絲萬縷的關系,本書以克里姆特為中心,串起了瓦格納、弗洛伊德、馬勒、施尼茨勒、卡爾.克勞斯、勛伯格這些閃亮的名字,串起了藝術贊助人和收藏者、藝術服務購買人等一系列影響并促進了西方藝術發展的關鍵點。 ★高清大圖縱覽克里姆特一生的藝術創作 從恢弘的城市公共建筑室內裝飾畫到光彩奪目的女性肖像畫,100多幅高清精美插圖,是克里姆特創造的視覺盛宴,串連起克里姆特一生的藝術故事。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我的黃金時代/焦點藝術叢書 內容簡介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是奧地利象征主義藝術家,也是維也納分離派運動的倡導者。他生活在?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的維也納,這座城市給了他創作靈感,同時,他的作品塑造了這座城市。《古斯塔夫·克里姆特:我的黃金時代》以克里姆特為主角,以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維也納的城市變遷為背景,講述了藝術家克里姆特的人生經歷和藝術創作歷程。書中所說的黃金時代,指的是從19世紀下半葉持續至次世界大戰爆發,這一時期是歐洲文化生活大爆發時期,是克里姆特的黃金時代,也是藝術之都維也納的黃金時代。維也納的文化藝術發展高峰與克里姆特(1862~1918)生活并保持旺盛創作力的時期大致重疊——克里姆特是這個美好時代的印記,他的作品是維也納繁榮的文化生活的典型代表和時代縮影。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我的黃金時代/焦點藝術叢書 目錄
**章:克里姆特的維也納?? 1
第二章:變革與環城大道?? 7
第三章:啟程?? 13
第四章:克里姆特的生活與性格?? 17
第五章:風格的初現?? 31
第六章:分離派?? 41
第七章:《神圣之春》 55
第八章:風波?? 59
第九章:裝飾藝術?? 71
第十章:猶太人的維也納?? 81
第十一章:贊助人和收藏者?? 87
第十二章:肖像畫?? 103
第十三章:風景畫?? 117
第十四章:寓言和符號?? 127
第十五章:克里姆特、弗洛伊德和性?? 145
第十六章:克里姆特、馬勒和音樂?? 155
第十七章:素描速寫?? 167
第十八章:時代的終結?? 175
年表?? 178
原版書注釋?? 182
原版書參考書目?? 184
原版書圖片索引?? 185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我的黃金時代/焦點藝術叢書 節選
**章:克里姆特的維也納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的作品能夠擁有持久且不斷增長的吸引力,不僅是由于其本身誘人的美,更得益于克里姆特與維也納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20世紀的維也納,是克里姆特的維也納,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古斯塔夫.馬勒、阿圖爾.施尼茨勒、卡爾.克勞斯、阿諾爾德.勛伯格的維也納,也是西奧多.赫茨爾和年輕的阿道夫.希特勒的維也納。巴黎曾以自己是西方世界的文化之都而自豪,但如今看來,維也納或許才是20世紀的文化搖籃,孕育了*美好和*糟糕的一切。 作為一個地道的維也納人,古斯塔夫.克里姆特曾借用那首非常受歡迎的維也納歌謠《我的母親是一個維也納女孩》中的歌詞來完成自己的宣言。克里姆特的朋友在回憶他那些簡潔的語言時,也總會像他一樣,使用*地道的維也納方言。克里姆特的母親安娜.芬斯特于1836年出生在維也納郊區,克里姆特的父親恩斯特.克里姆特擁有波希米亞血統,這種混血組合在19世紀晚期的維也納非常典型。1900年的維也納,雖然只是人口數量排名第四的歐洲首都城市 (前三名為倫敦、巴黎和柏林),但它在民族、語言和文化方面卻是*為多樣化的。作家斯蒂芬.茨威格非常得意于當時維也納表現出的世界主義:“……歐洲文化的各種潮流均匯集于此。在宮廷里、在貴族中、在民間,德意志的文化傳統和斯拉夫、匈牙利、西班牙、意大利、法蘭西、佛蘭德斯的文化傳統有著血肉的聯系。音樂之都維也納真正的天才之處在于,它把差異巨大的文化融合在一起,繼而形成新的、獨到的維也納特色文化。這座城市有著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任何特別的人才都會被它吸引并融入其中。這種思想碰撞交融的氛圍讓每個置身其中的人感到了溫暖。正是在這種和諧的氛圍中,維也納的居民被慢慢地培養成了超民族主義者、世界主義者和世界公民。” 這種多樣性成為維也納人創造力的源泉,卻也埋下了災難和悲劇的種子。1912年出版的《大英百科全書》顯示,1900年,維也納的總人口為1 662 269人,其中“1 386 115人入了德國籍、102 974人入了捷克和斯洛伐克籍、4 346人入了波蘭籍、805人入了魯塞尼亞籍、1 329人入了斯洛文尼亞籍、271人入了塞爾維亞-克羅地亞籍、1 368人入了意大利籍。此外,維也納還有133 144名匈牙利人、21 733名德國人、2 506名意大利人、1 703名俄羅斯人、1 176名法 國人和1 643名瑞士人等”。在這些異族人中,1 461 891人是羅馬天主教教徒,146 926人是猶太人。在奧格斯堡和海爾維特懺悔的新教徒有54 364人,英國國教信徒有490人,舊天主教教徒有975人,希臘東正教教徒有3 674人,希臘天主教教徒有2 521人,穆罕默德的信徒有889人。據估算,在維也納的常住人口中,只有45.5%的人是在當地出生的。 《大英百科全書》接著寫道:“一般來說,維也納人是放蕩不羈的、歡樂的、友好的和天才的。”斯蒂芬.茨威格也十分贊同這種將維也納人評價為優雅的享樂主義者的觀點:“維也納人是美食家,他們享受美食和美酒,帶有澀味的新鮮啤酒、精美的甜品和德國大蛋糕,但這些都只是很平常的享受。從事音樂表演、舞蹈表演等演出,廣泛社交,講究風度儀表,才是特別的藝術修養……如果你沒有這樣一種對文化的熱愛、對安逸舒適生活的享受意識和審美意識,那么你還不是一個真正的維也納人。” 在那些著名的維也納咖啡館里,你可以找到蛋糕,也可以找到社交圈。正如斯蒂芬.茨威格所說:“維也納的咖啡館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存在,世界上任何地方的咖啡館都難以與之匹敵。這些咖啡館就像是一個個民主俱樂部,向所有客人開放,只需點上一杯物美價廉的咖啡,人們就能在這里聊天、寫作、打牌和收發信件,更重要的是,這里有看不完的報紙和雜志。在一家較好的維也納咖啡館里,會擺滿可以在維也納買到的各種報紙,不僅有全德國的報紙,還有法國、英國、意大利和美國的報紙,以及世界上所有主要的文學及藝術雜志,比如《法蘭西信使》《新觀察家》《創作室》《伯靈頓雜志》……一個奧地利人能夠在咖啡館里了解到世界上發生的一切,并隨時和身邊的朋友進行討論,再也沒有比這里更能活躍思維和掌握國際動態的地方了。” **次世界大戰后,那些生活在維也納的人撰寫了一系列回憶錄,透過泛著玫瑰色的記憶,懷念曾經的城市生活。著名的無聲電影演員、維也納音樂學院教授達格瑪.戈道斯基(鋼琴演奏家利奧波德.戈道斯基的女兒)曾以充滿詩情畫意的語言回憶她在維也納度過的童年:“啊,維也納!哥特式風格的美麗的維也納呀!我懷念這里的花園、燈柱上的花環、城市公園和環城大道,懷念這里的圣史蒂芬教堂、美泉宮,懷念人民公園一角的小水池前那尊美麗卻令人悲傷的伊麗莎白女王像,懷念在巨大的瓷爐旁度過的舒適冬天,懷念景致優美的泉水,懷念處處充滿音樂的維也納。在這里,每個人都是音樂家。新年前夜,每一千家咖啡館中就會有一家邀請大型管弦樂隊進行跨年表演,如果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周圍的郵遞員、街道清潔員、壁爐保潔員和點街燈的燈夫等,都精通莫扎特和貝多芬。我懷念安全的維也納,所有的房屋都會在晚上十點落鎖,要進入自己的家必須向有鑰匙的門童支付一個專用代幣。啊,維也納!這里充滿了音樂和鮮花。” 戈道斯基家雖不能代表普通的維也納家庭,卻是典型的城市文化精英家庭。達格瑪還提到了許多曾到她家做客的社會名流,比如阿圖爾.施尼茨勒、尼格爾.海姆、伊迪布.貝、威廉.施泰克博士、古斯塔夫.馬勒、弗朗茨.維爾費爾、費利克斯.薩爾滕、雅各布.瓦瑟曼、格哈特.霍普特曼、赫爾曼.蘇德曼和托馬斯.曼。 斯蒂芬.茨威格在回憶彼時生活的維也納時,表達更為世故,卻也有著向往之心:“倘若要簡單概括**次世界大戰前我的童年和青年時代,那么我會這樣說:這是一個太平的黃金時代—這再精辟不過了。在有近千年歷史的奧地利君主國里,好像一切都會世世代代恒定不變地發展下去,國家本身就是這種延續的*高保證。國家賦予公民的權利,是由人民自由選舉出的議會以書面形式確認的,同時,公民的每一項 義務也有詳細的規定。貨幣—奧地利克朗,以閃閃發亮的金幣的形式流通,保證了貨幣的穩定性。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有多少錢以及掙了多少錢,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一切事物都有它的規范、標準和尺度。 擁有財產的人可以精確計算出每年的盈利,公職人員和軍官能夠很有把握地在日歷中找到他們晉升和退休的年份。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預算,知道在食宿、夏季旅行和社交應酬上可以花多少錢,當然,你必須預留出一小部分錢以備不時之需……在這個幅員遼闊的帝國里,所有人都有自己的位置,牢固且不可變動,即使是至高無上的年邁的皇帝,哪怕他去世,也理所應當會有另一個皇帝取代他的位置,一切都將按部就班地進行下去。那個時代的人們根本不會想到有戰爭、革命等激進暴力的事情發生。” 這應該就是在19世紀末的維也納,在被當地文化同化、有教養的富裕猶太家庭里長大的聰明孩子眼中的維也納。但世紀末的維也納并不完全是令人愉快、安穩和一成不變的。你可以通過當時流行歌曲中那些懷舊的嘆息,感受到隱藏在歡樂和享樂主義基調中的一絲憂郁。淚流滿面的微笑是維也納人特有的態度。在茨威格的敘述中,葬禮成了一個特別喜慶的場合——“一個真正的維也納人甚至希望將自己的死,也變成令人喜聞樂見的一幕。”當時的維也納還有一種強烈的悲觀和不安情緒。許多人都在發出警告,甚至呼吁結束嚴格的等級制度,此外,在多民族聚居的哈布斯堡王朝中,蓬勃發展的民族主義也正威脅著這一切。 憤世嫉俗的作家兼記者卡爾.克勞斯扮演了預言家的角色,他預言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的維也納是人類走向終結之路的實驗站:“大家都停下了腳步,無論是宮廷中的侍從、總管、漢森出租車司機,還是政府工作人員。每個人都在等待結果。主啊,愿末日將帶來美好的未來。” 評論家和劇作家赫爾曼.巴爾在寫于1891年的作品中,指出了哈布斯堡王朝的僵化老舊和傳統主義是問題的癥結所在:“未來在我們周圍盛開,但我們仍然根植于過去。因此,這兒將沒有和平,只有仇恨和 分裂、敵意和暴力……變革是我們所期待的。我們必須注意那外來的戒條,以及我們內心的渴望。我們必須順應今天的環境,擺脫過去幾個世紀一直存在的固有模式—那個已經消逝、一成不變的過去,扼殺了我 們的靈魂。我們必須重新開始……我們必須打開窗戶,讓5月的陽光照射進來。我們必須敞開懷抱,貪婪地傾聽和感知周圍新的世界,懷著喜悅和敬意,迎接那新世紀的曙光。它將沖破房間內的黑暗,清空那些屬于過去的垃圾。”七年后的1898年,克里姆特和他的分離派同伴們響應巴爾的號召,在新的分離派大樓里擁抱“當下”,并“清空那些屬于過去的垃圾”。 用斯蒂芬.茨威格的話說:“我們年輕時經歷的真正偉大的事,是意識到藝術中的新事物正在醞釀和發展—比我們父母和周圍人想要的藝術更具激情、更難解決,卻也更有誘惑力。但是,由于我們完全沉迷其中,以至于沒有注意到,這些美學領域的變化只是后續更深遠變革的伏筆,它們將動搖并*終顛覆我們父輩的世界,那個太平世界。”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我的黃金時代/焦點藝術叢書 作者簡介
帕德里克.巴德,藝術史學家,倫敦克里斯蒂教育學院高級講師,曾在英國國家美術館、大英博物館、皇家歌劇院、皇家藝術學院和倫敦猶太文化中心演講。出版了多本關于19世紀和20世紀繪畫和音樂的圖書。
- >
回憶愛瑪儂
- >
唐代進士錄
- >
巴金-再思錄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