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海花園動植物指南
-
>
世界鳥類百科圖鑒:亞洲鳥類/歐洲鳥類/非洲鳥類/澳洲鳥類(全五冊)
-
>
科壇趣話:科學、科學家與科學家精神
-
>
愛因斯坦在路上:科學偶像的旅行日記
-
>
不可思議的科學史
-
>
動物生活史
-
>
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全新修訂版)
柏拉圖與技術呆子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714241
- 條形碼:9787521714241 ; 978-7-5217-1424-1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柏拉圖與技術呆子 本書特色
1.本書打破了學科邊界,突破工程技術、信息科學等領域,全面融合人類認知體驗,從哲學、物理學、社會學等多角度剖析信息技術變革與人類認知的共生關系。 2.本書打通科學、工程技術變革與人類認知工程技術共生發展的內在邏輯。 3.本書理論創新,結合科學、工程技術和社會變革,顛覆了傳統理論。
柏拉圖與技術呆子 內容簡介
這是一位技術達人撰寫的科學史和哲學著作。作者愛德華·阿什福德·李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觀點:數字技術的創造者具有強大的創造力。技術的進步似乎不再受限于任何物理性因素,而是受制于人類的想象力。作者認為工程學是一項創造性的技術,它是一個高度思辨和創造性的過程。本書不僅要寫給那些開明的技術專家,它的讀者還包括那些具備基礎的理科知識,從事人文學科研究的人士。李教授認為技術的力量源于人類與之合作的方式,并進一步解釋了數字技術之所以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的原因。李教授在書中探究了工程師是如何利用模型和抽象技術創造性地構建了虛擬的世界以及帶給人類從未夢想到的事物,比如,人類能夠隨身攜帶和閱讀迄今為止出版過的所有讀物。但是,他也試圖反對技術狂熱者強調真實世界都是運算的過程——甚至連同人類認知的復雜現象也是能夠進行數字化操作的觀點。李教授認為,人類的認知能夠實現數字化的操作缺乏科學依據,大自然的發展過程是數字化運算過程的可能性是很渺茫的。繼而,李教授認為人工智能技術在計算機上再現人類認知過程的目標實際上低估了人腦的潛能。作者認為,技術的發展將隨著人類的發展而不斷地提升。伴隨人類對認知系統以及真實世界認識的不斷提高、發展和普及,技術的發展也會不斷地升級。技術的發展與人類的發展是互補性的而不是競爭性的關系。
柏拉圖與技術呆子 目錄
**部分
1. 墻上的影子
1.1 技術呆子 / 003
1.2 人工的與自然的 / 009
1.3 設計和發現 / 014
1.4 工程和科學 / 022
2. 發明自然法則
2.1 未知的已知 / 037
2.2 自然的模型 / 044
2.3 模型是錯誤的 / 056
3. 事物之模型之模型之模型
3.1 技術的分層 / 065
3.2 簡化的復雜性 / 068
3.3 模型的傳遞性 / 074
3.4 還原論 / 080
4. 硬件快速演化
4.1 硬和軟 / 085
4.2 半導體 / 088
4.3 數字開關 / 092
4.4 邏輯門 / 093
4.5 邏輯圖 / 097
4.6 數字機器 / 100
5. 軟件的持久力
5.1 自我支撐 / 105
5.2 指令集體系架構 / 109
5.3 編程語言 / 114
5.4 操作系統 / 127
5.5 庫、語言和方言 / 129
5.6 云 / 136
6. 進化與革命
6.1 常態工程 / 141
6.2 危機與失敗 / 145
6.3 危機與機遇 / 158
6.4 危機中的模型 / 162
第二部分
7. 信息
7.1 悲觀主義變成樂觀主義 / 175
7.2 信息處理機 / 178
7.3 度量信息 / 181
7.4 連續信息 / 190
8. 軟件的局限性
8.1 通用機器? / 201
8.2 不可判定性 / 207
8.3 勢 / 219
8.4 數字物理學? / 227
9. 共生關系
9.1 連續統的概念 / 239
9.2 不可能成為可能 / 244
9.3 數字靈魂? / 250
9.4 共生的伙伴關系 / 258
9.5 不完備性 / 261
10. 決定論
10.1 拉普拉斯妖 / 273
10.2 蝴蝶效應 / 285
10.3 決定論的不完備性 / 292
10.4 決定論的硬和軟 / 302
11. 概率與可能性
11.1 貝葉斯學派和頻率學派 / 307
11.2 再論連續統 / 322
11.3 不可能與不大可能 / 326
12. *終的想法
12.1 二元論 / 335
12.2 障礙 / 341
12.3 自主與智能 / 350
柏拉圖與技術呆子 節選
前言 當我青春年少時,我的父親想讓我將來成為一名律師,或者獲得工商管理學碩士學位并接管家族企業,而工程師是那些正在為他干活的人。*聰明的年輕人,至少是那些美國盎格魯 - 撒克遜白人的后裔,讀的是法學院、商學院或醫學院。和過去相比,現在要考入工程學院的難度很大,在我讀大學的時候情況卻并非如此。當我主修耶魯大學的“計算機科學”和“工程及應用科學”雙學士學位的時候,父親對我感到非常失望。繼而我去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工程碩士學位,然后成為貝爾試驗室的一名工程師,*后又去伯克利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并成為一名大學教授。我的一次次決定讓父親越來越失望。這本書也許是我*后一次為那些決定進行辯護的嘗試吧。當我開始寫作本書時,我實際上并不清楚我的目標讀者都會有誰。但隨著本書的完成,我確信本書是以有人文社科底蘊的技術專家或者懂技術的人文主義者為讀者對象的。我不確定這樣的人能有多少,但我深信肯定會有一些。我希望你就是其中的一員。 本書試圖解釋為什么創造技術的過程,即我們稱為工程的過程, 是一個非常有創造性的過程,并希望向讀者解釋為什么這個學科變得如此火爆和有競爭力,以至能夠讓一些極客從*聰明的年輕人當中脫穎而出。本書將向讀者介紹技術文化、 技術的力量與局限性以及技術的真正力量,是如何通過與人類的伙伴關系發揮出來的。我喜歡把這本書視為一種受歡迎的技術哲學讀物,但我懷疑它是否會受到讀者的歡迎,而且我也不確定我是否具備寫哲學書的資質。但是,我唯一可以保證的是,這是一本關于技術和創造技術的工程師的書。即便如此,本書也無法做到包羅萬象,僅限于我*了解的技術部分,特別是數字和信息技術革命。 本書討論的不是如何以技術為媒介來釋放藝術性和創造性。如果讀者想要了解這方面的內容,那么我推薦您閱讀維吉尼亞·赫弗南 2016 年出版的《魔法與迷失》(Magic and Loss) 一書。赫弗南聲稱“互聯網是現實主義藝術大規模協同工作的產物”,但她指的是互聯網的內容。在我的書中,我認為互聯網技術本身,以及支撐它的所有數字技術,都是一項大規模協同的創造性工作,即使其并非藝術工作。 數字技術作為后來出現的一種有創造力的媒介,有著巨大的潛力,并且遠遠超過迄今為止其他技術領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本書的**部分,我將詳盡地解釋為什么這項技術具有如此徹底的變革性和解放性。我研究了工程師是如何創造性地使用模型和抽象來構建人工世界,給予我們難以置信的能力的。例如,將迄今為止人類出版過的所有圖書全部裝入口袋的能力。 但這并不意味著數字技術就沒有它的局限性。為了從正反兩方面闡釋數字技術的發展,我在本書的第二部分試圖反駁一些所謂思想領袖對數字技術和計算的狂熱癡迷。在計算機技術巨大潛力的驅動下,這種狂熱導致了一些不合理的信念。這些信念甚至斷言,物理世界中的一切實際上都是一種計算,其在本質上與現代計算機的運算過程是完全相同的。一切事物,包括諸如人類認知等復雜現象以及諸如星體等我們不熟悉的事物,都不過是在數字數據上運行的軟件。 我認為,這些結論的證據是薄弱的,大自然僅將自身局限于符合當今數字計算概念的過程的可能性相當渺茫。我將證明,這一數字假說并不能得到實證驗證,因此也就永遠不能被解釋為一種科學理論。由于其可能性非常渺茫, 證據極弱, 而且假設又是不可驗證的,所以得出的結論不過是一些胡思亂想罷了。我在這里的論點可能會給我帶來一些麻煩,因為我正逆流而上,與大多數人的觀點相左。 確實,我的觀點與當前的許多觀點不同,我認為人工智能在計算機上復制人類認知功能的目標是一種誤導,該目標是不大可能獲得成功的, 并且還在很大程度上低估了計算機科學的潛能。相反, 我認為,技術正在與人類共同進步,正在拓展我們的認知能力和體能,所有這些也使得我們能夠培育、發展和傳播技術。我們已經看到,人類與機器之間存在的互補性正在促進人類與機器共生、 共同進化。 然而,本書的大部分內容都與現實情況相吻合,比如,技術的巨大潛力將改善我們的生活,這是人類對技術發展所持的樂觀態度。除了強調技術對人類生活產生的積極效應,我在本書中要表達的主要觀點之一是,工程學是一門極具創造性和智慧性的學科,它同藝術和自然科學一樣是有趣的和有價值的。在技術不那么成熟的領域中,創造性更多地體現了創造者的個性、審美和特質。在比較成熟的領域,這項工作可能會變得極為技術性,對于外行來說,則是晦澀難懂的。然而,我們必須承認,這種情況在所有學科中都會出現, 所以不足為奇。 與科學一樣,工程學是建立在被廣泛認可的范式之上的,是指導行動的思想框架。工程學與科學一樣, 用托馬斯·庫恩(1962) 的話來說,工程學的發展也不時地被范式的轉換打斷。然而,與科學不同的是,工程學中范式的轉換是頻繁的,甚至是無情的。事實上,我認為,在我們目前的文化中,技術進步的速度實際上受到人類無法理解新范式的制約,而不是受到技術自身發展的限制。我希望本書能夠清楚地解釋其中的原因。 與藝術一樣, 工程學領域的發展也會受到文化、語言和思想交叉萌發的制約。也像藝術一樣,工程學的成功或失敗往往是由無形和不可解釋的力量決定的,比如時尚和文化。在這一點上,工程學的發展幾乎與藝術是一樣的。就像藝術一樣,一個新的發現可能會讓許多讀者感到驚訝不已。今天用來設計新的手工藝品和系統的創意媒體,尤其是數字媒體,其廣泛的用途和豐富的表現力簡直令人震驚。在我看來,數字媒體的多功能性和強大的表現力足以解釋為什么該領域對優秀的年輕人具有如此大的吸引力。這種巨大的吸引力甚至超過了高收入的就業前景。 工程學是一個很寬廣的領域, 它從供水系統到社交網絡軟件, 無所不包。任何人,包括我自己在內,對它下面那些子學科的理解都是相當膚淺的。因此,本書的論點主要基于我在電子、電氣工程和計算機科學方面的有限經驗。這些觀點適用于數字和信息技術, 也可能適用于其他技術,如橋梁和化工廠等。盡管如此,依據我的經驗,數字技術已經滲透到幾乎所有的工程學科中。例如,現代化的工廠大部分是由計算機控制和管理的,從而也就成為信息物理系統(CPS) 的實例。本書的第 6 章對該內容進行了詳細的討論。這類系統無疑受到我在本書中所指出的數字技術的潛力、 多變性和局限性的制約。 我假定讀者是沒有任何特定技術背景的。在本書的某些章節, 我確實涉及了一些深層次的技術性話題,這些都是我內心深處*真切的感受,不吐不快。但是,我向讀者保證,每次只不過是淺嘗輒止。希望我所略掉的技術細節不會嚴重破壞我想要傳遞的信息。請讀者稍稍有點兒耐心,堅持一下。類似這種技術呆子式的頭腦風暴會很快過去的。 我的確假設您是一位了解計算機技術的讀者。力排眾議之后, 我在書中保留了 12 個方程。要理解這些并非復雜的方程,高中數學和科學知識就足夠了,即使不能完全理解它們,讀者也能獲取應有的信息。我的出版商用這個理由反駁我,說如果這是真的,我就應該刪除它們。但是我喜歡它們,我有信心,現在了解計算機技術的讀者比以前更多了。我已經向出版商保證, 算上我的朋友和家人, 幾十本書的銷量是可以保證的。 本書書名的靈感來自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精彩的著作《黑天鵝》。塔勒布給書的序言的一個部分取名為“柏拉圖與愚人”。塔勒布把只關注那些純粹而有明確定義的“模式”而導致的錯誤稱為“柏拉圖主義思維模式”。塔勒布哀嘆隨后的專業化發展趨勢, 并指出這種專業化使我們對不尋常的事件視而不見,他將不尋常的事件稱為“黑天鵝”。跟隨塔勒布的思想, 本書中的一個主題是技術學科也容易受過度專業化的影響;每個專業都在不知不覺地采用范式,其將專業轉化為一種緩慢發展的文化,其結果是阻礙而不是促進了技術的創新。 此外,本書的書名從根本上反對這樣的認知,即技術是由獨立于人類的柏拉圖式的理想構成的,并且技術是由人類發現的。這一觀點剛好與認為人類創造而不是發現知識和技術的觀念背道而馳。書名中的技術呆子象征著主觀的,甚至是古怪的創造性力量,而不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真理的發現者。 我希望本書可以改變公眾對工程學的偏見,使年輕人更傾向于考慮選擇工程學方面的工作作為自己未來的職業,而不僅僅根據某個專業的就業前景規劃自己的職業。我確信,工程學從根本上說是一門創造性的學科,而讓許多人產生偏見的技術苦差事并不比任何其他創造性學科中的工作更為辛苦和乏味。是的,努力工作是必需的職業操守,但是,你在工程學上的努力付出一定會有回報的,那就是你可以改變這個世界。 內容概述 有些讀者喜歡在讀一本書之前就知道它的大致內容。拋開有問題的自指性 1,對于這樣的讀者,我在這里特地提供了本書的簡要概述。但是,坦率地說,我建議應該跳過這部分內容,直接從第 1 章開始閱讀。因為本書要講的故事是無法用幾個段落準確概括的。任何類似的內容摘要都必然會使本書看起來比它實際的內容更為晦澀難懂。然而,對于那些真的需要內容提要的人來說,以下就是我對本書內容的總結。人們對技術和工程的普遍看法往往是這樣的:這是一個缺少激情的領域,它由邏輯和枯燥乏味的事實與真理主導。在第1章,我探討了技術中的事實和真理的概念,我認為這些事實和真理并不只是被人類發現的,實際上更多是被人類發明或設計出來的。技術不是建立在永恒的柏拉圖式的理想之上的,而是建立在流動性更強且有時更為離奇的構思之上的。真理的概念變得更具主觀性;集體的智慧比個人的智慧更完善;關于事實演變的描述要比事實本身更有趣;事實和真理可能都是錯誤的。然而,要證明事實為真,很有可能會花費數十億美元的巨資。因此,我在這里提出這樣的觀點:工程學和科學都是建立在事實和真理基礎之上的學科,二者相輔相成、相互重疊,且相互利用對方的方法。在這一章中,我試圖理解工程學一直以來被視作科學的“小妹妹”的文化現象。 第 2 章的內容主要是研究發現與發明之間的關系。該章的一個關鍵主題是模型是被發明的,而不是被發現的。正是模型的有用性, 而不是它們的真實性,賦予了它們價值。請讀者注意,模型的有用性不一定是一種實用的、 功利性的有用性。一個模型可能僅僅是因為解釋或預測了觀測結果就成為有用的模型,即使所觀測到的現象并沒有實際的應用價值。 當模型與正在被研究的自然系統相符時,該模型對科學家而言就是有用的。而當符合該模型的物理實現總是能被構建時,該模型對工程師而言就是有用的。實際上,這些用途是相互補充的,且常常被組合使用。 本書第 2 章的內容深受庫恩(1962)思想的影響。但是,庫恩關注的是科學,而不是工程學。模型的工程應用給模型的構建帶來更大的創造性空間,因為這些模型無須與某些已存在的自然系統保持高度一致。但是,另一方面,模型的使用會減緩技術的變革,這是因為模型建立在使我們思想條框化的范式之上,會對我們的思維造成限制。模型也可能變得相當復雜,從而導致更多專業化的發展。 當然,模型也會因為跨專業溝通的不順暢而發展緩慢。 在第 3 章,我深入探討了模型的工程應用是如何激活創造力的。我通過說明模型在數字技術發展中所起的作用來做到這一點。在數字技術中,模型被層層疊加起來,每一層的設計都會影響上、下相鄰層的設計。通過這種多重層次,數字技術已經從廣泛的工程化系統中基本上消除了任何有意義的物理約束。每一層模型都與一個已建立的范式相符, 這是一種建模和抽象工程化設計的方法。因此, 創新并不受技術物理學的制約,而是受我們的想象力和吸收新范式的能力的影響。 我認為范式在數字技術中起著核心作用,因為沒有它們,人類就不可能理解我們今天用常規方法所構建的系統的復雜性。但這些范式屬于人類建筑,受到文化和語言的支配。在許多情況下,已經出現的范式顯得有些不同尋常,因為它們反映了創造者的個性和審美標準。 數字技術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這些范式是層疊的。半導體物理學賦予我們制造晶體管的能力,我們可以使用晶體管作為電子控制開關,因為它具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狀態:“導通”和“截止”。這使得數字抽象成為可能,它只是許多層中的**層,*終建立起使我們能夠構建數據庫、機器學習系統、網絡服務器等的編程語言。這些層中的每一層都是通過聚集相互競爭的范式形成的。 在第4章,我探討了構成當今大多數數字技術硬件的層次化范式。我將說明硬件的物理實體并非長久不變,但范式可以長久存在。這些硬件通常每隔幾年就會被丟棄,因為它們已經被磨損殆盡,或者因過時被淘汰了。然而,硬件的設計原理以及它們所有的缺陷和特性仍會持續幾十年。 在第5章,我將探討構成當今大部分信息技術的層次化范式。 這些范式界定了我們是如何構造軟件的。事實證明,軟件比硬件的生命力要持久得多。范式就像人類的文化,變化緩慢,特別是當它與技術的變化速度相比時,就更是如此了。雖然從嚴格的意義上說, 庫恩的科學范式是人類構建的結果,但是軟件的范式被編碼在軟件中。在自我參照的狂歡中,軟件構建自己的腳手架。盡管軟件是一種短暫的非實體性存在,但是軟件的自我支撐使得它的生命力比硬件更持久。可以說,軟件的壽命甚至可能超過人類的壽命。 第6章探討了技術革命的結構,并特別聚焦于數字技術。這一章的內容同樣深受庫恩的影響,但主要是致力于找出技術革命與科學革命的不同之處。我認為,其中一個關鍵性的不同點就是,相較于科學范式的變化,技術范式的出現和消失速度要快得多。這可能是因為,技術范式相對而言不受物理世界的限制,而且是深度層疊的。與科學范式一樣,新的技術范式并不一定必須取代舊范式。相反,它們可能會覆蓋舊的平臺,在現有平臺的基礎上構建新的平臺。能否做到這一點取決于我在前三章中所探討的模型的傳遞性。與科學范式不同的是,引發新技術范式的導火索并不是新出現的異常現象,而是日益增長的復雜性和技術驅動的新機遇。 為了不讓讀者對數字技術的發展過于樂觀,接下來的幾章將探討什么是我們不能用數字技術來解決的,至少目前還不能。這就需要我先向讀者解釋一下 20 世紀出現的三個經典概念:香農的信息理論,丘奇—圖靈論題,以及哥德爾關于形式化模型的不完備性。在后 面的章節,我考慮繼續探討決定論的概念,并進一步研究我們如何利用概率的概念建立非確定性的模型。在探討該問題的過程中,我需要面對 20 世紀出現的被稱為數字物理學的另一個范式,以及人類認知就是軟件的觀點。 這一部分內容是從第7章開始的,在本章,我分析了信息的概念──信息是什么,以及如何測量信息。在這一章,我介紹了克勞德·香農的信息測量方法,并指出通常無法用數字化的方式表達他的信息概念。我定義了一個比現在用軟件和計算機所能實現的用途更為寬泛的“信息處理機”。 在第8章我解釋了軟件不能做什么。我認為, 信息處理函數的數量遠遠大于可能的計算機程序數量。在這一章, 我介紹了艾倫·圖靈的不可判定性研究結果,它表明存在一些有用的但當今計算機上的軟件不能實現的信息處理函數。但這并不意味著,一個函數如果不能通過軟件實現,它就不能通過其他任何機器來實現。 我希望大家不要被熱情沖昏頭腦,不要對軟件已經取得的成就感到驚訝,也不要預言諸如認知和理解等自然現象在軟件中是可以實現的。在這里,我不得不面對被一些人稱為“數字物理學”的信念,即物理世界在某種程度上就是軟件或相當于軟件。我認為,作為理解物理世界的一種方式,這種想法不太可能是正確或有用的,至少在更極端的方式下是這樣的,而且我認為這一論題是不可證偽的,因此是不科學的。 在第 9 章,我探討的內容超越了可數的計算世界。我認為,計算機不是萬能的機器,且它們真正的力量源于它們與人類的伙伴關系。在這一章,我解釋了連續統的概念。這個概念超出了軟件的范疇且被數字物理學排斥, 但其似乎對物理世界的建模又必不可少。我分析了作為軟件世界基礎的形式化模型的局限性,同時我認為人類和計算機的共同進化與伙伴關系要比獨立的兩者都強大。在本章, 我還解釋了庫爾特·哥德爾著名的不完備性定理,其對任何具有自引用能力的建模形式化方法設定了一些基本的限制。我們應該堅持謙遜的態度,但我們也需要認識到仍有巨大的開發潛力等待我們去發掘。 在第10章,我們討論了決定論、軟件的性質以及許多自然界的數學模型。我認為,確定性是模型的一種屬性,而不是物理世界的屬性。但它是一種極為寶貴的屬性,在歷史
柏拉圖與技術呆子 作者簡介
現任伯克利工業CPS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電子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系主任,現為該系Robert S.Pepper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嵌入式與實時計算系統的設計、建模和模擬。他是嵌入式系統領域的知名學者,也是CPS研究的倡導者和引領者之一。Lee教授分別于耶魯大學、MIT及UC Berkeley獲得本科、碩士及博士學位。他共有《嵌入式系統:CPS方法》等專著8部。他是IEEE Fellow,獲IEEE杰出技術成就與領導獎、美國NSF總統青年科學家稱號以及弗雷德里克·特曼工程教育獎。
- >
推拿
- >
二體千字文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回憶愛瑪儂
- >
山海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