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政治經濟學報(第18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3231542
- 條形碼:9787543231542 ; 978-7-5432-3154-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政治經濟學報(第18卷)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從事經濟學理論、政治經濟學、數理經濟學的教師、學生和研究人員,關心中國經濟發展、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成就的社會大眾。本書是該輯刊的第18卷,分為數量政治經濟學、中國企業和非洲就業發展的調研報告、中國農村經濟、社會積累結構研究、經典文獻和學術書評,深刻總結了中國政治經濟學科史上重要學術流派的地位和影響作用,并對未來的學術發展和現實情形作出展望。
政治經濟學報(第18卷) 內容簡介
《政治經濟學報》創辦于2013年,旨在推進靠前經濟學研究范式的多元化,并鼓勵以多學科視角進行經濟問題的研究。近年來,靠前政治經濟學的發展呈現出學派化、數理化、跨學科的多樣態勢,研究水平和研究實力較以往有了很大的提升。全卷旨在系統地展示各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學者在政治經濟學領域的很好研究成活,是了解靠前政治經濟學研究進展的一個重要窗口。本書是該輯刊的7卷,分為宏觀經濟學的重建、新李斯特主義經濟學在中國、國有企業改革、數量政治經濟學、凱恩斯和資本主義國家理論文獻譯文,深刻總結了中國政治經濟學科目前重要學術流派的地位和影響作用,并對未來的學術發展和現實情形作出展望。
政治經濟學報(第18卷) 目錄
特稿
孟 捷|相對剩余價值生產與現代市場經濟——邁向以《資本論》為基礎的市場經濟一般理論
數量政治經濟學
馮金華|邁向新的GDP理論
胡 方|國際貿易與馬克思基本定理
調研報告
卡洛斯??奧亞、弗洛林??薛弗|中國企業和非洲就業發展:一個比較分析
中國農村經濟
伍旭中、楊鑫萌|我國農地產權制度變遷的政治經濟學邏輯——兼論“三權分置”改革的去路
趙蘇丹|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實現形式的農業生產效率研究——基于三階段DEA模型的分析
社會積累結構研究
呂景春 李梁棟|中國經濟增長的階段演進與高質量發展——一個社會積累結構理論的分析框架
特倫斯??麥克唐納|戈登的積累理論:分期理論的*高階段
學術書評
孟 捷、陳 龍、牛 海|探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歷史路標——評顧海良教授主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史綱》
政治經濟學報(第18卷) 節選
現代市場經濟能在多大程度上將剩余價值的增長和生產力進步結合在一起,從而證實自己的歷史合理性,取決于一系列條件,這些條件涉及積累自身的環境(利潤率是其主要表征)、與積累和競爭相關聯的制度因素、以及科學技術知識存量的增長。在本文中,我們將這些條件分別稱為相對剩余價值生產的經濟條件、制度條件和科學-技術條件。當這些條件不能匹配或滿足時,競爭無法充分展開,剩余價值往往難以充分用于積累,生產力的發展也就受到阻礙。 馬克思在一定程度上論述了相對剩余價值生產的科學-技術條件。依照馬克思的論述,相對剩余價值生產一方面以個別企業的技術進步為起點,另一方面要以技術變革席卷全社會主要生產部門為前提。在這一過程中,不僅消費品部門,生產資料部門也要受到技術變革的影響。因此,相對剩余價值生產的真正實現,是以一場蔓延到兩大部類的技術革命為前提的。馬克思的相對剩余價值生產理論,實質上是以當時剛剛結束的產業革命為歷史背景而形成的,是這一變革的理論反映。這場近代歷史上的**次技術革命,不僅在消費品部門建立了機器大工業,而且造就了用機器生產機器的生產資料部門。馬克思認為,特殊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不同于以往生產方式的地方,不僅在于使用了機器,而且在于機器本身也是以大工業的方式來生產的。 這樣一來,生產力的變革,就主要體現為機器所代表的生產工具的變革。正如馬克思(1961,第501頁)所說:“由此可見,生產方式和生產資料總在不斷變更,不斷革命化;分工必然要引起更進一步的分工;機器的采用必然要引起機器的更廣泛的采用;大規模的生產必然要引起更大規模的生產。”“這是一個規律,這個規律一次又一次地把資產階級的生產甩出原先的軌道,并迫使資本加強勞動的生產力,因為它以前就加強過勞動的生產力;這個規律不讓資本有片刻的停息,老是在它耳邊催促說:前進!前進!” 機器的出現使得科學技術知識在生產中的運用變得日益重要。相對剩余價值生產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在社會生產中占據主導,首先取決于技術革命所提供的知識存量的增長,后者為技術創新提供了可能性。關于科學和工業的關系,馬克思(1980,第216-217頁)曾這樣寫道:“一方面,直接從科學中得出的對力學規律和化學規律的分析和應用,使機器能夠完成以前工人完成的同樣的勞動。然而,只有在大工業已經達到較高的階段,一切科學都被用來為資本服務的時候,機器體系才開始在這條道路上發展;另一方面,現有的機器體系本身已經提供大量的手段。在這種情況下,發明就將成為一種職業,而科學在直接生產上的應用本身就成為對科學具有決定性的和推動作用的要素。”在這段話里,馬克思總結了科學知識和工業的雙重關系:一方面,科學運用于工業,在這里,科學知識的生產是外生的;另一方面,馬克思敏銳地發現,在他所處的時代,資本主義生產本身成為推動科學發展的*為關鍵的因素,換言之,技術創新具有所謂的內生性。馬克思沒有慮及的是下面一點:科學技術知識存量的增長,有可能趕不上資本積累——或過剩資本增長——的速度,如果出現這種情況,相對剩余價值生產就會遭到壓制。馬克思沒有考慮這一點,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沒有意識到技術革命所帶來的經濟發展的長波,后者遲至20世紀初才被凡??蓋爾德倫和康德拉季耶夫分別發現。正如新熊彼特派長波理論指出的,相對剩余價值生產的科學-技術前提,不是泛泛地與一切科學技術同等相關,而要受到一場技術革命帶來的技術軌跡的約束,這一技術軌跡或技術-經濟范式(techno-economic paradigm)具有所謂兼容-排斥效應,在接納一些技術的同時,排斥另一些技術。此外,技術革命和技術-經濟范式有其自己的生命周期,在這一生命周期的前期和晚期,技術進步的性質和投資于創新的機會存在明顯的差異(佩蕾絲,2007)。這些與長波聯系在一起的現象對處于不同時期的資本積累和相對剩余價值生產會產生實質性影響。
政治經濟學報(第18卷) 作者簡介
孟捷,復旦大學經濟學院特聘教授。研究領域包括政治經濟學、經濟思想史和經濟學方法論。先后畢業于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系、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系、北京大學經濟學院,1995年獲北京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曾任職于中國人民大學馬列主義發展史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經濟學研究所。2003年晉職為教授。2007—2011年兼任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總編輯,負責《復印報刊資料》的編輯出版工作。2017年轉任復旦大學特聘教授。曾先后在曼切斯特大學、牛津大學、京都大學、馬斯特里赫特聯合國大學技術創新研究所(UNU-MERIT)任訪問學者。現任全國馬列主義經濟學說史學會副會長、中國政治經濟學年會總干事、《政治經濟學報》主編,以及國際知名出版物Research in Political Economy的編委。
- >
經典常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月亮虎
- >
山海經
- >
回憶愛瑪儂
- >
莉莉和章魚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