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醫道同源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7760249
- 條形碼:9787537760249 ; 978-7-5377-6024-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醫道同源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介紹了道家思想文化與傳統中醫藥之間的關系,通過論述中國古代道家的學術體系內容包括《周易》中的道家思想、道家對中醫學的影響、道家醫學養生理論、對《道德經》的解讀以及道家的淵源發展等,展示了道家許多很好的文化遺傳內容。
醫道同源 目錄
一、中國的三教文化
二、道教及道家思想與中國文化
三、三教文化的今天
第二章 《周易》與道家
**節 《周易》與道家思想
一、道家思想與伏羲、黃帝
二、道家思想與堯、舜、禹
三、道家思想與《周易》理論
四、道家“方士”與易、象、數合流
第二節 《周易》與儒家、道家學派
一、儒家與道家思想的異同
(一)老子的天道無為思想
(二)老子對于仁義與圣人的觀念
(三)老子的政治思想
一、道家與道教的學術體系
三、孔子的“道”與老子的“道”
四、無處不在的“道”
五、儒家與道家的“道”
六、儒家與道家的“德”
第三章 道教對中醫的影響
**節 道與中醫學
一、道教學術與黃老關系
二、道家的“道”與中醫學
三、老子的“一分為三”與中醫的“三陰三陽”
四、老子“坤坎柔順虛靜”觀念對中醫的影響愛心
五、道家與中醫的精氣學說
第二節 道家醫術對中醫的影響
一、道教與中醫
二、巫醫、巫術與中醫
三、方士與中醫
第三節 道教醫學與中醫的關系
一、以醫傳教、借醫弘道
二、為道者必兼修醫術
三、借醫弘道的醫學發展時期
(一)上清派的修道思想與醫學的關系
(二)靈寶派的修道思想與醫學的關系
四、魏晉南北朝的道教醫家及醫學發展
(一)道教醫家葛洪對醫學的貢獻
(二)道教醫家陶弘景對醫藥本草學的貢獻
(三)道教醫家鮑姑對針灸學的貢獻
(四)道教外科醫術對中國醫學的影響
(五)道教與醫學世家徐氏家族
第四節 道教醫學的發展與興盛
一、道教修煉模式的轉換對醫學發展的影響
……
第四章 道家醫學養生觀
第五章 微言《道德經》
第六章 溯源道家與道教
醫道同源 節選
《醫道同源》: 春秋戰國時,燕齊一帶的方士將神仙學說、方技、術數與鄒衍的陰陽五行學說融為一體,形成了方仙道,并盛行于世,至于“方”指不死的藥方,“仙”指不死的神仙。從方仙道的性質來分析,方仙道與原始巫術醫學有一定的關系。大家一提到“方士”就很自然地依循一種傳統觀念,認為他們就是燒煉神仙丹藥之術,服用了“方士”的丹藥就可以成為神仙,就可以長生不老,這種觀念在古代深入人心,對于這種理念的信仰與追求神仙丹藥的風氣,一直或明或暗地籠罩著中國古代社會,長達兩千年之久,上至帝王,下至平民,歷來都很普遍地受到這種“迷信”觀念的影響。既然“方士”和“方仙道”是戰國時期的產物,大家可以想一想,為什么在那個時期會有這種“方仙道”的產生呢?他們的學術思想的根據難道完全沒有可靠的來源,都是憑空捏造,專門欺世盜名而騙人的嗎?倘若真是如此,這些所謂的“方士”欺世騙人的謊言與技術也非常值得自豪了,因為他們不但欺騙了過去歷史上都屬于**流的聰明人,同時他們欺世騙人的遺風居然能夠維持幾千年,這不是一件大有可疑的怪事嗎? 方仙道及方士的出現絕非偶然,有其歷史必然性。從根本上分析,這是“長生不死”觀念信仰推動的結果,長生的信仰由來已久,隨著醫藥學的進步,至遲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就萌發了“長生”與“不死”的觀念。此乃古人在經驗知識的基礎上,經過邏輯推理而得出來的,因為在古人看來,服用藥物既然可以治病,可以使人不病,那就可以延年,甚至可以長生不死。這時出現了許多關于長生的神話傳說,而且這些長生說往往把長生的愿望寄托在仙藥和神仙身上,希望通過服食仙藥成為逍遙自在、長生不死的神仙。我國流傳甚廣的神話故事“嫦娥奔月”就是一例,《山海經》載有巫彭等十巫,“皆操不死之藥”,其中還有“不死之國”“不死之山”“不死之樹”“不死之民”等描述。這種對仙境的向往和憧憬,使得春秋戰國時期的神仙說大興,從而出現了許多以求仙、成仙為目的的各種方術,繼而形成以求神仙為目標而修習的各種方術的“方士”,蛻變為“方仙道”。 方仙道的“方士”們受神仙信仰的支配,以“長生成仙為務”,故對醫學頗為重視,方士兼醫是方仙道的一大特征。所以,可以將這一時期方士出身的醫家稱為“方士醫”,以區別于秦漢時期的官醫和一般民醫。方士醫學是秦漢醫學發展中的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它與中國傳統醫學互為融通,以至于歷史上人們常常把醫道等同于仙道。明代醫家龔廷賢曾在《萬病回春·醫家病家通病》中指出:“醫道古稱仙道也,原為活人。今世之醫,多不知此義。”而在古代文獻中也把醫術命名為方技,醫家傳記也載入方技傳,這些都與秦、漢方士醫學的異常活躍有著密切關系。 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醫書共十四種,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屬于方士醫學的范疇,如《卻谷食氣》《導引圖》《養生方》《雜禁方》《合陰陽》《天下至道談》等基本屬方士醫家或神仙家所著,如《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甲乙本脈法》《陰陽脈死候》等書的其中很多內容都與方士醫學有關系。秦漢時期方士醫學與傳統醫學的關系及其貢獻,主要體現在方士們所創制、修習的各種神仙方術之中。方仙道的方術大體分為三大派別,即“行氣、藥餌、寶精”,也就是說,古代的養生術也由此分為導引行氣、服食煉養及房中養生這三大不同流派。導引也寫作道引,是一種以主動的肢體運動為主,并配合吐納服氣(也稱行氣)或自我推拿(也稱按蹺或按摩)而進行的一種強身健體、防治疾病的方法。導引行氣這一派*為古老,《莊子·刻意》云:“吹呵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 ……
- >
推拿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我與地壇
- >
巴金-再思錄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莉莉和章魚
- >
姑媽的寶刀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