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什么是音樂美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9600377
- 條形碼:9787569600377 ; 978-7-5696-0037-7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什么是音樂美學 內容簡介
《什么是音樂美學》嘗試以輕松、活潑的風格,以西方音樂美學的發展歷程為線索,試圖展現西方音樂美學中的重要觀念及其意義。筆者從歷史角度,嘗試梳理出作為一門學科的音樂美學發展歷程,力圖給與讀者一幅西方音樂美學演化的“簡化但不簡單”的畫面。 《什么是音樂美學》面對的是對音樂美學有興趣的廣大讀者,以及熱愛音樂的業余愛好者。書中所勾勒出的音樂觀念的發展軌跡,如果能夠有助于讀者更深入聆聽與感受音樂,并進一步思考音樂背后的文化社會內涵,余愿足矣!
什么是音樂美學 目錄
**章 音樂究竟在說些什么?
一、問題的起源
二、音樂觀念的歷史
第二章 康德美學與早期浪漫主義的音樂至上論
一、康德美學思想的影響
二、德國早期浪漫主義的音樂觀
第三章 絕對音樂的思想
一、何為“絕對音樂”
二、漢斯利克的音樂“形式”概念
第四章 歌劇美學的論爭
一、何為“歌劇”?
二、歌劇美學的論爭
第五章 表現還是秩序
一、勛伯格的表現主義音樂思想
二、新古典主義音樂思想與斯特拉文斯基
第六章 西方音樂的現代性及其悖論
一、音樂的審美現代性
二、器樂的獨立與審美自律
三、審美形式自律的現代意義
尾聲 西方音樂的內在悖論
結語
參考書目
什么是音樂美學 節選
《什么是音樂美學》: 霍夫曼道出的正是器樂音樂美學的本質,也是西方音樂邁入其審美現代性的標志,表明西方音樂達到了一個不同的新階段,它終于擺脫了長達千年的“他律”的束縛而走向“自律”的階段,脫離了語詞與詩歌的附屬物地位,從聲樂中心跨越到器樂化階段;從審美和功能上,與宗教意識形態和倫理觀念相分離,而獲得了只屬于自身的審美品格。音樂藝術的器樂化轉變,與音樂的自律、自主以及走向純粹的“形式化”階段是三位一體的東西,是西方音樂思想轉入審美現代性的觀念標志。由于音樂與其他藝術在材料和秩序上的“非自然”和非物質性,即音樂的“特殊性”,以及在審美方式上與其他藝術的“非智力化”,即其“差異性”,音樂率先宣布走向自主和自律,這不能不說是歷史的吊詭。 但是,音樂藝術真的就如這一紙宣言所宣稱的、一勞永逸地擺脫了其他價值的束縛而走向獨立階段?更重要的問題是,對音樂的審美感受真的就已到了純粹的審美結晶,它真的無須借助于任何幫助就直抵心靈、直指靈魂?恐怕事實并非那樣簡單和直線化。 器樂音樂審美的核心不再是歌詞、詩歌等顯在的意義,是由音樂構成的主題,由主題出發構成一首樂曲,其實這種方式早就潛藏在聲樂作品、歌劇音樂的內部。早在19世紀之前,人們在聆聽音樂時除借助歌詞的提醒,對樂音運動的領會大多與歌劇中的返始詠嘆調聯系在一起,聽眾把聲樂音樂中返始詠嘆調的主題作為音樂美的重要組成部分加以領會,而在18世紀成熟的諸多器樂作品樣式,如前奏曲、賦格或者幻想曲等,都以歌劇中的宣敘調和詠嘆調為模板,器樂作品的聲樂化樣式和聲樂作品的器樂化樣式是并行不悖的兩種方向,大量的器樂作品借用或挪用聲樂作品中的主題,這不僅發生在18世紀,而且直至19、20世紀,體現在各類題材的器樂創作中,包括弦樂四重奏、交響曲以及大量改編曲中。 根據音樂學家的研究,器樂作品的興起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存在一個長期而緩慢的過程。器樂作品中的主題與聲樂、歌劇作品中一再出現的主題類似,在器樂作品的演化中,4小節的旋律主題與8小節樂段漸漸成為標準化的“范型”,而在巴洛克音樂中,類型化的主題演化為古典時期的個性化主題動機的過程甚至達到百年之久,這是一個緩慢、長期的變化過程。從意大利博洛尼亞樂派的弦樂奏鳴曲到巴赫的創作,從曼海姆樂派的三樂章交響曲到北德樂派器樂音樂的情感風格,都為維也納古典樂派的純粹器樂化創作積累了大量經驗和素材。 不僅音樂創作如此,這個進程同時也伴隨著音樂實踐領域中的改變,一種與以往截然不同的新聽眾群誕生了。發生在17-18世紀的啟蒙運動,并非只是少數精英知識分子的觀念革命,它同時也引領了社會文化領域之中的深刻大變動。隨著教育自上而下的普及造就了大批中產階級的聽眾,他們慢慢替代了傳統的王公貴族和教堂會眾,當然這也造就了一種新型的美學接受模式。而反過來,音樂的普及使家庭音樂會和私人的沙龍性音樂活動十分普及,技術進步導致樂器制造工藝的大幅改進,樂譜印刷的普及使音樂的傳播與交流更加頻繁和快速。絲毫不用奇怪,在18世紀大部分時間里,關于音樂的審美和鑒賞力等言論大多出自作為音樂愛好者的文學家或詩人之手,間或也有音樂家撰寫的、符合公眾音樂品味的書籍和小冊子。除了馬泰松等人的著作之外,如C.P.E.巴赫和利奧波德·莫扎特等人也曾撰寫出版了許多十分暢銷的音樂教材。因此器樂音樂的*終確立,無標題音樂如奏鳴曲、前奏曲、弦樂四重奏以及交響曲等對人們音樂觀念的改變是一個復雜的、歷史性的過程。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這是一個音樂文化領域迅速變革的時代,一切都在幾十年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回到音樂自身,主題的逐步器樂化、樂章結構和樂章布局地慢慢定型與模式化,是伴隨著聆聽音樂的聽眾,在一個普及程度極高的社會中通過教化、交流與反饋構成的接受與聽覺習慣所形成的。總而言之,器樂音樂的美學,即指從單純樂音的形式聆聽音樂、感知音樂的審美態度和創作實踐的形成。但如果從歷史情境和文化形態方面考察的話,則是一種教化以及相關活動的反饋結果,詳細闡述這些并非本書的主要目的,另需撰文描述。 無論如何,德國古典美學特別是康德形式美學所主張的無目的的目的性、非功利的審美態度以及天才創造法則等價值意義方面的論述,既給傳統的以模仿一再現為原則的情感論美學畫上了句號,又引發了一場具有現代性質的美學觀念革命,它構成了現代音樂美學的觀念基礎和框架。德國浪漫主義則出于自身的藝術追求和個性化的審美方式,把尚顯初創的無標題器樂音樂推到了形而上學的純粹藝術層面,對稍后濫觴于19世紀后半葉的絕對音樂思想或形式自律美學產生了深遠影響。德國浪漫派的核心觀念認為,藝術中所呈現的是一類具有*高精神價值的存在,它超于理性、超于宗教,是其他方式都無法取代的事物,這個觀念點燃了其后席卷19世紀歐洲文化藝術運動中的各類藝術流派,發起了美學觀念領域和價值領域在近代*為重大的轉變,這是18世紀以來藝術觀*大的變化。 ……
什么是音樂美學 作者簡介
李曉冬,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音樂美學學會常務理事、西方音樂學會會員。 1968年生于吉林,附中和本科就讀于吉林藝術學院鋼琴專業,畢業留院后擔任10余年鋼琴專業教師。2001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攻讀音樂美學碩士、博士學位,2007年畢業留院任教至今。 曾獲徐小平基金音樂學學術論文評獎音樂美學方向一等獎;中國音樂金鐘獎音樂美學論文一等獎、三等獎等。 出版譯著有《西方音樂史話》《從古典主義到現代主義》;學術專著《感性智慧的思辨歷程》等。
- >
經典常談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自卑與超越
- >
莉莉和章魚
- >
唐代進士錄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山海經